《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在它生前并没有发表。
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
3、亚细亚生产方式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正式提出来的概念,用以指称人类社会的最早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土地公有制和专制主义并存。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认识到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
并不能概括原始公社生产方式的所有特征,在原始氏族中不存在阶级、私有制和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形态。
亚细亚生产方式中的公社所有制的存在,并不能作为社会原生形态的标志或者依据。
因此,以后马克思就不再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指称整个原始公社生产方式这一社会的原生形态了。
4、普列汉诺夫
30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观
答:(1)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主要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经济地位来划分的。
(2)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因为在阶级社
会里,社会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而引起的。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
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反映在阶级关系上,就表现为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剥削阶级和
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
(3)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
《资本论》的着述,恩格斯便毅然中断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写作,担负起了批判杜林主义的责任。
在马克思的帮助下,恩格斯从1876年5月至1878年7月,历时两年多写出了《反杜林论》这一穿世名着,在科学上对杜林主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
批判。
(2)主要内容: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3、伯恩施坦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中是如何修正马克思主义
的?
答:《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是伯恩斯坦系统、全面“修正”马
5
答:(1)实践提出了人以观念方式把握世界的客观要求,即提供了人认识世界的必要性。
从认识发生的动力学角度讲,是实践给认识发生提供着根本的驱动力。
(2)实践以工具性活动作为条件保证,使主体对客体的观念把握即形成人的认识
成为现实的可能。
(3)实践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其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人所特有的社会性的智能活动。
6、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答:(1)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它坚
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今天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仍然要继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紧紧抓住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思想的解放;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贯彻执行“一个
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紧紧抓住和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努力完成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等等。
这些根本性的指针,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我们不能有任何动摇。
三、论述题(二选一)
1、试述列宁帝国主义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当代意义
(1
第五,最大资本主义大国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4)帝国主义经济的基本现象是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
但是,垄断并没有消灭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竞争并存。
(5)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
本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的主要表现有:
首先,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出现停滞的趋势,这是帝国主义腐朽性在经济上的重要表
现。
其次,食利者阶层的不断扩大和食利国的出现是帝国主义寄生性、腐朽性的另
(
(3
答:(1)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的全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同时,整体社会也开始了全面转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建设事业有了新的进展和发展方向。
从1982年党中央提出制定“六五”计划的建议开始,就把以往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的提法改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
此后,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社会发展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步得到重视。
与之相适应,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建设思想。
主要包括:第一,准确把握世界主题和时代特征,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第二,提出社会
和“
键”
等。
(2)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发展,推进社会建设,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社会建
设思想。
具体体现在:第一,提出五个“多样化”,是我们要重视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立论依据,揭示了要重视社会建设的深层原因;第二,使用“和谐”的概念来表达社会建设要达到的状态和目标,提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殷实”六个方面的发展指标,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第三,阐明了改革发展
“这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06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
会进一步对社会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了行动纲领和具体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明确把社会建设单列一节,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为四位一体。
十七大大修改后的新党章还明确写入了社会建设思想。
“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新的概括,有了突破性的新的认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