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的《银经发秘》揭秘洋银制假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0年前的《银经发秘》揭秘洋银制假术
《银经发秘》一书还披露当年穷人出卖骨肉换钱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假钱什么年代都有。

去年底,HD90、HB90等假钞曾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而藏家吴伟新珍藏的一本《银经发秘》,则披露了150多年前的银币——洋银的制假内幕及危害。

夫妇卖女换来假洋银
吴先生收藏《银经发秘》已有数年。

几年前,他在泉州市区后城旅游文化街的市场上淘得这本书,以20多元的价格买下。

后来细细一阅,发现该书有趣得很,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当年在中国流通的一些洋银(外国银元),以及这些银元如何制假。

《银经发秘》作者的身份暂时无从考证,倒是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一个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在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生活的困顿与无奈。

书中称,“癸卯七月(记者注:应为道光癸卯年,即1843年),偶遇城东,见有夫妇号泣于路者,询知卖女得洋银四十,携回皆伪银也,及往易,已尽室逃矣,子怜之,赠银如数,使归焉。

回思伪银为害甚大,于是精心穷究以成是书,名曰银经发秘。


序言作于道光甲辰年(1844年),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后不久,当时,清廷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以致出卖亲生骨肉,实在凄惨,更为可恨的是,换得的洋银竟是假的,这说明当时世风之恶俗。

作者感于“曾为奸民所惑”,所以收集了10多款各式各样的真假洋银,比较研究了两个月,终于揭开了当时市面上流行的假洋银的出笼内幕。

洋银曾大量流入中国
洋银,是外国早期商贸银币在中国民间的一种简称。

早在明朝中期,西班牙就已在它的殖民地墨西哥制造“本洋”银币,并流入中国。

鸦片战争期间,英、日、美、法、俄等国家的银元亦伴随着武装入侵流入我国,充斥市场,为经济掠夺服务。

这些流入我国的外国银元约有三四十种。

《银经发秘》这本书罗列了当年(道光至咸丰年间)在中国市面上流通的外国银元。

其中有西班牙的“双柱”银币,有荷兰银元,有墨西哥的“鹰洋”,还有英国、美国、印度等国的铸币。

详解假洋银如何辨别
按照《银经发秘》的披露,银洋制假,有“大镶心”、“小镶心”、“铜逼银”、“铜镶银”、“钉铅”、“坐铅”等方法,可谓无奇不有。

为此,该书详细介绍了假洋银的辨别方法。

概括说来,主要有以下手段:
铜材版银币:其形态、大小、图案与真银币完全相似,但图案较粗糙。

将它在石头上磨一下,即显现铜的本色;又因其以铜为主体,所以敲击出来的声音尖亮而有哨声。

铅心版银币:是外为银皮内夹铅质之银元,以铅充银。

其花纹与正常银元无异,惟其稍薄。

相互敲击,声音发闷、厚重,阴沉而带嗒音。

以火烤之,铅即流出。

夹心版银币:其外层包裹两层银皮,银层厚,在墙上摩擦易磨出银的痕迹。

此“夹心银元”,是假银币较为常见的一种,有较大的欺骗性。

其内夹铜、铁、铅等金属成分,以双指尖轻触币心,用力向币齿吹气,声音实短,沉闷且无悠扬之韵。

翻砂版银币:把这种银币用力向地上一砸,即刻碎裂,碎裂面呈浅灰色。

该币表面粗糙,图像模糊不清。

外国字母被称“鬼字”
还值得一提的是,查阅该书发现,作者所处的年代,即150多年前,人们在阅读外文时,其发音与今天大体相似又略有差异。

2009-04-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