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矿山镇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矿山镇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25分)
孤独书生陆谷孙
与许多知名教授不同的是,陆谷孙没有“退而不休”去下海淘金,还是坚持在学校讲课,“和学生在一起”;帮街坊守一会摊,“和群众在一起”。
其余的时问,就是躲在家看书写字,谢绝大部分的社会活动。
关于这种态度,陆谷孙引用了《哈姆雷特》中的名句作解:【甲】“我可以置身在胡桃壳里,却是无限的主人。
”
常人所知的陆谷孙是个英语教授,但绝少有人知道他还有点国学功底。
他的父亲陆达成,一位自学成材、能写古体诗文又精通法文的旧式文人。
从小到大,其父的言传身教深深融进了陆谷孙的血液中。
1980年陆谷孙第一次去美国,父亲的前老板董浩云邀他做客叙旧,主动提出要送陆谷孙几件时髦家电做礼物。
陆谷孙却拒绝了,他只要父亲在其手下供职时写下的《中国航运史》手稿,董浩云因此赞其“达成先生家风不灭”。
在《英汉大词典》下卷本的征订会上,主编陆谷孙在公众场合直言不讳:“我可以诚实地告诉各位,《英汉大词典》上卷,共1967页,迄今发现的错误和缺点,约为每100页出现一次。
”急得出版社差点抓狂。
而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陆谷孙,也经常在政协会议上“冒刺”。
“我的体会是不讲假话,尽可能多地讲真话。
”
对于目前妻儿移民国外,自己宁做光杆留守也不出国的状态,陆谷孙做了如下解释:“像我这种人是不可能数典忘祖的。
偶尔去美国探亲几个月,但一到秋天,秋虫叫了,我就开始想念这片土地了。
”
陆谷孙童年时,家在浙江余姚乡下。
穷乡僻壤之地,惟一的精神乐趣就是在脑海中回想父亲给他讲的《悲惨世界》《三剑客》,在幻想中自娱自乐;或来到江边,看着河面上由远及近飘来的残叶菜皮,冥思遐想。
1957年,陆谷孙进入复旦大学外文系学习。
几年的大学生活,“学工学农”占去了一年多的时间。
土钢妒前,灶前厨下、码头工地都留下过青年陆谷孙的身影。
他不仅能挑动百来斤的担子健步如飞,还能从中得出“酱色的皮肤与隆起的肌肉,使人看到了劳动与力量之美”的审美情趣来。
这样艰苦的求学环境,陆谷孙还是想尽各种办法学习。
“一束灯光打下来,埋头看各种原著,从小说到历史、传记。
”“大学学习的本质就是自学。
极而言之,所有形式的学习的本质都是自学。
”陆谷孙后来总结道。
1965年,25岁的陆谷孙走上了讲台。
不久,因在下乡劳动时背诵普希金的诗句而被人揭发,被差去编《英汉大词典》。
他想方设法搜集新资料,引入新词汇,用他深厚的古文功底翻出一些巧妙的词语,在这件惩罚性的工作中创造了这本后来被英美专家评为“远东最好,也是世界范围内较好的双语词典”。
【乙】“我觉得得孤独可以分泌、催化你的灵感。
”重提这些往事,陆谷孙说。
除了编词典,陆谷孙讲授的“英美散文”与“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也是他的招牌。
在当下英语学习功利化的状态下,陆谷孙是不多的仍旧坚守英语学习不要放弃文学性、思想性、学术性的学者之一。
他感觉今天全民学英语,可是水平却在下降。
前辈学人梁实秋、钱钟书、林语堂等人,以英语写得一手漂亮文章,今天又有谁呢?
学生一致认为陆谷孙是他们最崇拜的老师。
可陆谷孙说,有什么好崇拜的,现在大四的学生逃课缺课成风,学了三年英语,出去就马上想要兑换成现金。
“我觉得他们身上人文主义的道德激情没有了。
外语教育,工具性、技能性强,这样的不能没有思想。
”
对此,陆谷孙又表示很无奈,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功利性是大势所趋。
“但我觉得大学教育就应该培养这样的人,‘知识人,道德人,思想人,性情中人’的综合体,如果大学能培养出求知欲很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那么就表示我们的教育成功了。
”
相关链接:
①传说在欧洲,惩罚一个人的方式就是让他去编纂词典。
《英汉大词典》编写人员最多时高达“108将”,最少的时候只剩下17个“老弱病残”。
这期间有人出国,有人下海,有人直接换工作,陆谷孙甚至参加过几次同仁的追悼会。
在这样的情况下,陆谷孙硬是找到了编词典的乐子。
他为了这本词典定下三条规矩:一不出国,二不兼职,三不另外写书。
直到1991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陆谷孙在校对完最后一页后,开玩笑地写下了“zzz”作为全书结尾,意为词典编成,可以睡觉去了。
(《漫步英文世界的老神仙》)
②我母亲走得早,父亲教我背过元稹的悼亡诗《遣悲怀》。
小时候不懂,现在终于懂了,这里面有先父对亡妻很浓很浓的感情。
现在小孩大概不太读了,低头刷屏,不再抬头望天。
我觉得现在孩子的心灵越来越坚硬钙化了,机械化了。
我经常对学生说,我只希望你们的良心还是血肉做的,而不是一堆不锈钢。
看到爱斯密拉达和卡西莫多的故事还会不会动情呢?现在的小朋友右脑是不是都不太去经营了?我觉得倒应该多看看情感丰富的书,给右脑补点形象思维和艺术创作能力。
(《上海书评·陆谷孙教授访谈录》)
(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陆谷孙在美国探亲时,听到秋虫呜叫就开始想念故土,这说明早年打下的国学功底不仅在学术上对他多有助力,也使他在精神上与祖国更为紧密。
B.陆谷孙拒绝了董浩云先生赠送时髦家电的好意,却只要父亲当年的手稿,是因为他意识到要
坚守父亲陆达成立下的家风,不辱家门。
C.主编《英汉大词典》使陆谷孙获得了世人巨大的赞誉,却也让陆谷孙经历了人生中一段痛苦的惩罚,为此他放弃了很多出国的机会,影响了在学术上的个人成就。
D.陆谷孙主张英语学习不能放弃文学性、思想性,这与他早年阅读过大量文学作品,懂得文学对人的心灵的浸润、教化作用是分不开的。
E.陆谷孙认为学生对他的崇拜是虚假的,是因为学生逃课成风,急于谋利,这种崇拜是只是一种对知识、技能、名望的肤浅崇拜。
体现出他对教育现状的忧思。
(2)文中两处画线句子,道出了陆谷孙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6分)(3)在陆谷孙看来,“全民学英语,可是水平却在下降”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4)陆谷孙的“孤独”在材料中有几层内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8分)
参考答案:
(1)A D(答A 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
(2)甲处:人即使在封闭、艰难的环境下,也能够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获得自由和满足。
(3分)乙处:孤独可以促使人沉思,激发创造力,在单调、烦琐、繁重的工作中发现美感,发现乐趣。
(3分)
(3)①学生的学习目的过于功利,学风不正,缺少人文主义的道德激情。
②外语教育的方式产生偏差,放弃了文学性、思想性、学术性,只强调工具性、技能性,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独立思考能力。
③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整体的社会风气过于功利化,造成人的心灵钙化,缺乏形象思维和艺术创造能力。
(6分,每点2分。
)
(4)①生活方式孤寂,独自一人留在国内生活,谢绝大部分社会活动的邀请。
②拥有独立的精神空间,无论是在艰苦的求学环境下坚持自学,还是十余年孜孜编纂《英汉大词典》,都能从中享受乐趣。
③教育理念与众不同,与社会庸俗风气格格不入,反对功利化的英语学习方式,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
④精神上有一种孤傲之气,坚守个人品性和精神追求,正直、脱俗,敢于担当。
(8分。
每点2分,理解1分,解说1分。
)
(1)试题分析:B项原因表述于文无据,陆谷孙并非刻意表现家风,此项错误,不得分。
C项“却也让陆谷孙经历了人生中一段痛苦的惩罚”不合原文,对陆谷孙来说,编纂词典的生活是充满乐趣的。
E项“这种崇拜是虚假的”过于绝对,故选此项给1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时,“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理解重要语句的基本原则。
一般来说,一个含意丰富的语句的出现,就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做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它的内涵。
命题者既然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
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语句出现的附近或者前后文找答案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目问“在陆谷孙看来,“全民学英语,可是水平却在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找出此句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根据上下文内容筛选信息并进行整合。
本题答案可以在原文最后三节中进行筛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应在整体感知传记内容的基础上,从文本中筛选出有关议论性、评价性、描述性的语句,然后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通读全文,分析陆谷孙的“孤独”在材料中的内涵,并有自己的一定的认识。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能力层级为探究F。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当“微写作”撞上“大文学”
戎章榕
①当下全民微博的时代,带动了微写作。
在网上一时兴起的“微小说”“微诗歌”“微故
事”“微笑话”……等名目繁多的各种文体竞相出现,有人因此预言,微文学正在成长为一种全民文学样式。
然而,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却有人提出了“大文学”概念。
②所谓“大文学”,一是文学要有大情怀。
文学要从儿女情长中解脱出来,走进更广阔的社会人生,文学要从现实琐碎、一地鸡毛中超越出来,思考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思考人类的终极问题。
文学经典之所以传世久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典作家具有文学的大情怀。
他们思考人类普适性的情感命题,思考人类的终极关怀;二是文学要有大包容。
兼收并蓄,不以雅俗争短长,不以题材争高低;三是文学要有大市场。
要尽可能地扩大文学的边界,不要为某些纯而又纯的概念束缚手脚。
文学应以更多的种类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心灵需求。
基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都为“宏大叙事”的作品,由此推论,当前中国作家有寻求“大文学”的写作的趋势。
③发端于微博的“微写作”,正成为受人关注的独特文化现象。
④当“微写作”撞上了“大文学”,在笔者看来,写作不存在“小”和“大”的区别,只有文学与非文学的甄别。
这不是有无文学创作的特点,而是能否表现作家情怀的问题。
因此,当有人满怀憧憬地猜测,“微写作”是否有蕴藏着创造新时代文学经典的可能?笔者认为,“生活是不能没有诗意的,生命也是不能没有诗意的”。
不论是微写作,还是大文学,应该更多地去表达这种诗意。
中国可能不需要太多的诗人,但一定需要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
在微写作方兴未艾之际,不因吸引人而沉溺于它,不因流行而忘记了有所担当。
如果微写作只是拘泥于日常琐碎、八卦信息、情绪发泄等,那么批量生产的只能是文字垃圾。
如果微写作只是一味满足于“时间碎片”,改变的是阅读习惯,弱化的则是思考能力。
⑤想要改变微写作这一倾向,笔者觉得,除了要有大文学的情怀,还需要作家的读者意识。
张炜耗时22年创作的《你在高原》固然令人肃然起敬,但面对中外小说史上最长、最为卷帙浩繁的作品,即便茅盾文学奖的62个评委,也有人未能全部通读,更何况普通读者?面对“没有节制,情节也太简单,更多是哲学上的思考”的批评,张炜一句“我可以把玩一个精美的玉雕,但是它不能取代长城”的回应,多少给人有点孤芳自赏、远在高原的意味。
让广大读者在长达450万字、10部单行本前望而却步,作家的情怀又能为多少人所认识?
⑥除了《你在高原》,其它四部获奖作品,据网上调查,有95%的读者没有读过。
当茅盾文学揭晓后,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去读这些作品,关注文学。
(选自《福建日报》)
16. 阅读文章第②段,请简要概括“大文学”的三点内涵。
(6分)
17. 当“微写作”撞上了“大文学”,作者有哪些看法?请分条概括。
(6分)
18. 作者例举张炜的《你在高原》想要表达哪些观点?请联系全文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财富和精神的几点思考
张文江
现在的社会财富至上,即使是青年,也有相当一部分放弃了精神追求,这样的人固然走不远。
然而,对于有精神追求的人,也必须有一个告诫:千万不要看轻财富的作用。
到底什么是财富,什么是精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理解透彻。
而在透彻理解两者之前,过早否定财富的作用,可能会遭到反噬:或者轻易成为牺牲品,或者成为进一步贪图财富的人。
古罗马普罗提诺(205-270),被誉为唯一可以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齐名的哲学家。
当时的达官贵人,在临死前把孩子和财产托付给他,把他看成圣洁如神的监护人。
普罗提诺常常说:“只要他们没有对哲学产生兴趣,他们的财产和收入必须安全保管。
”我们普通人不大可能达到普罗提诺的程度,所以对经济状况还是要注意的。
反过来说,真正对哲学有所心得,财富的重要性就减轻了。
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苏格拉底有一回走过市场,说:“原来我不需要的东西有这么多呀!”
财富有其两面性,它既可能使人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可能使人不知不觉移了性情。
如果只知道积累财富,超过一定数量之后,确实可能含有毒素。
此时不提高精神境界以化解之,财富就可能反过来危害其占有者。
财富和精神的争执,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其胜负很难说。
自以为倾向精神为主的人,很可能他还没有遇到真正的财富。
如果有够大数量的诱惑,很可能抗拒不了。
自以为倾向财富为主的人,也很可能他还没有遇到真正的精神。
总有一天,他会认识到,再多的财富也有解决不了的精神问题。
财富和精神究竟如何,要干过一仗才知道,有时候是财富胜,有时候是精神胜。
当然,我相信精神高度丰富的人,即使全世界的财富堆积在面前,他也会弃之如敝屣,丝毫不动心。
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把人分为三种,一种是追求利益的人,一种是追求荣誉的人,一种是追求真理的人。
三种人的分类,在我看来,恰好对应于美国《独立宣言》所昭示的人的三种权利:生存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利。
如果归类的话,第一种是经济人,第二种是政治人,第三种是宗教人或哲学人。
三种追求可以有其统一,只是所处的阶段不同。
一般的社会和个人,追求到了第一种,然后追求第二种;追求到了第二种,然后追求第三种。
当然也可以呈现分裂,绝大部分人终身只能追求其中的一种。
对于有品质、有纯度的人来说,只有追求第三种,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当然他也需要回头关注第一、第二种。
然而即使是追求第一种的普通人,从更高的层面来看,他也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只是方式可能还需要调整,并不妨碍其本源清净。
如果以稀缺性和珍贵性来定义,财富的追求确实可能导向精神的追求,这就涉及宗教和哲学。
宗教姑且不论,对于哲学我更愿意用它的古义“爱智慧”。
尽管在西文是同一个词,在中文却可能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我看来,两者的境界天差地远。
对于古希腊和中国文化而言,精神王冠上有其熠熠生辉的钻石,那就是爱智慧和明心见性。
(2011年8月《文汇报》)
1.下列关于“财富”与“精神”的关系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人们哪怕没有物质追求,也必须要有精神追求。
唯有如此,人们才会走得更远,人生价值才会更大。
B.只要人们对哲学有所心得,那么财富对他们来说重要性就减轻了。
C.如果只知道积累财富而不提高精神境界,财富就可能反过来危害其占有者。
D.财富和精神有时相互影响,自以为倾向精神为主的人,和自以为倾向财富为主的人,也很可能在遇到真正的财富和精神时,对它们的认识发生转变。
2.下列各项对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罗马的大哲学家普罗提诺认为:只要人们没有对哲学产生兴趣,他们的财产和收入就必须安全保管。
B.财富具有两面性,有人可能因它而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可能有人因它不知不觉移了性情。
C.第欧根尼?拉尔修把人分为三种,一种是追求利益的人,一种是追求荣誉的人,一种是追求真理的人。
D.作者认为追求利益的人是经济人,追求荣誉的人是政治人,追求真理的人是宗教人或哲学人,但并不意味这三种人就只有一种追求。
3.下列对原文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轻易成为牺牲品,有的人成为进一步贪图财富的人,这是因为他们没有透彻理解财富和精神的内涵,而过早否定财富的作用。
B.苏格拉底对哲学真正有所心得,精神也高度丰富,因此他对财富弃之如敝屣,丝毫不动心。
C.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对于精神和财富的追求是不一样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只追求利益的人,也并不都是精神境界不高的人。
D.从某种意义上讲,财富的追求确实可能导向精神的追求,虽然东西文化各有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认同了精神境界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文言文阅读(13分)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
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萌:芽
B.而临事忽焉丧之丧:亡失
C.平居自视了然了然:了不起的样子
D.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发函:打开信件
2.
下列各句中,全都是作者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的一项是( )(2分)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②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③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④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⑤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⑥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④⑥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段选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
第二段选文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自己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交往,抒发了自己的悲痛之情,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B.第一段选文中,作者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应胸有成竹的规律,成为文艺创作的经典理论
C.第二段选文中,写了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写得幽默风趣,亲切自然,在这些戏语笑话里,文与可和作者坦率、高雅的胸襟气度,机敏、超卓的智慧才能以及两人的亲密友谊,都得到了活泼而生动的表现。
D.选文语言天然本色,朴素清新,全文好似从作者胸中自然流出,滔滔汩汩,毫无滞碍,所有语言不加雕琢,文从字顺,活泼流畅。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每题3分,共6分)
(1)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人。
孝宗即位,迁著作佐郎。
帝初政,锐意事功,问大昌曰:“朕治道不进,奈何?”大昌对曰:“陛下勤俭过古帝王,自女真通和,知尊中国,不可谓无效。
但当求贤纳谏,修政事,不必他求奇策。
”又言:“淮上筑城太多,缓急何人可守?设险莫如练卒,练卒莫如择将。
”帝称善。
除浙东提点刑狱。
会岁丰,酒税逾额,有挟朝命请增额者,大昌力拒之。
徙江西转运副使,大昌曰:“可以兴利去害,行吾志矣。
”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
六和塔寺僧以镇潮为功,求内降给赐所置田产仍免科徭,大昌奏:“僧寺既违法置田,又移科徭于民,奈何许之!”寝其命。
权刑部侍郎,大昌言:“辟以止辟,未闻纵有罪为仁也。
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
如此,则法伸乎下,仁归乎上矣。
”帝以为然。
江陵都统制率逢原纵部曲殴百姓,大昌因极论“自此屯戍州郡,不可为矣!”逢原由是坐削两官。
累迁吏部尚书,言:“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
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
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出知泉州,汀州贼沈师作乱,戍将萧统领与战死,闽部大震。
漕檄统制裴师武讨之。
师武以未得帅符不行,大昌手书趣之曰:“事急矣,有如帅责君,可持吾书自解。
”当是时,贼谋攻城,而先使谍者裹甲纵火为内应。
会师武军至,复得谍者,贼遂散去。
绍熙五年,以龙图阁学士致仕。
庆元元年卒,年七十三,谥文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B.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C.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D.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大昌积极建言,受到皇上称赞。
他认为求贤纳谏,修明政治,就能称霸中原;设置险要不如训练士兵,训练士兵不如选择好将领。
B.
程大昌关注民生,体察民情。
有人以朝廷的命令为由请求增加税额,大昌坚决拒绝;他认为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