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教育焦虑的“易筋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解教育焦虑的“易筋经”
作者:暂无
来源:《民生周刊》 2021年第19期
缓解教育焦虑的第一关键是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及和高质量发展高中教育。

□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侯保成
2016年,电视剧《小别离》热播,把人们的目光聚焦到小孩子出国留学问题;2019年,《小欢喜》火热,把人们的情感聚焦到万众瞩目的高考升学;今年,《小舍得》火爆,又把人
们的焦虑倾注到“教育内卷”问题。

艺术高于生活,但毕竟源于生活,现实中教育的热点焦虑问题,似乎并不比电视剧里差多少,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截至2020年,全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89亿人,按照一个孩
子有3个直接关系人关注来计算,起码全国有8.67亿人密切关注教育的一举一动。

由此可见,教育关系着千家万户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

大家关注教育,本来不是坏事,但人人都关注,而且是过度关注,盯着自己孩子的一举一动,挖空心思让孩子事事争第一,这就是问题了,而且是大问题。

家长焦虑的主要原因
小时候,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在火柴头上,不一会儿,火柴就“噌”地一下燃烧起来。


幼儿园入园开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在关心孩子的成长。

每一个家长,都想让
自家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选最好的老师,成为整个班级乃至整个幼儿园最好的孩子。

第一毕竟只有一个,于是竞争愈演愈烈。

幼升小、小升初、高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就业……就像唐三藏师徒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每一次都是“生死考验”。

上不了好小学就
上不了好初中,上不了好初中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
就找不到好工作,于是家长始终摆脱不了焦虑。

再加上,我们教育体制设计确实存在问题,千
军万马过独木桥,家长哪有不焦虑的?
这时候,一部分“觉醒”的家长抢先想到“借力”。

让专业的辅导机构帮助自己孩子先学
一步,抢跑一步,这样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在资本驱使下,培训机构应运而生。

“剧场效应”驱使所有家长,为了给孩子上“双保险”,不得不把财力和精力乖乖送到培训机构。

一个班上辅导班的孩子占90%以上,校外辅导最疯狂的一个孩子,居然报了13个辅导班。

有孩子还没有上小学,校外辅导班投资已经超过10万元。

如今家长们一见面,问候语不是“吃饭了吗”,而是“你孩子都在哪里上辅导班”,或者“你在哪里买了学区房”。

冷静看中国当下的教育,我们和发达国家比或许还有差距,但和自己比,发展是巨大的。

不信用现在初中生的试卷考一下20年前的高中生,无论是知识深度还是宽度,都会明白什么叫今非昔比。

当下中国教育的问题,不是老百姓没有学校上,而是没有好学校上。

或者说,一部分家长
以为自己孩子的学校不是最好的,优质教育不够均衡,教育公平有待提高。

我们的孩子不错,
但是人家的孩子更优秀,高考时“一分干掉几千人”,谁也不希望被干掉的是自己的孩子。


就是中国家长焦虑的主要原因。

这是培训机构的问题吗?
说是,其实也不是。

当微信、支付宝进入百姓生活,多数人家里不放现金,出门不带现金,不用警察严打,小
偷就慢慢“转行”了。

培训机构也是如此,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控,当教育基本均衡的时候,家
长不为孩子上学焦虑,培训机构慢慢也就关门大吉了。

四个关键
如何让家长不为孩子上学焦虑?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关键。

第一个关键就是学制问题。

当下,对一般家长而言,孩子高中毕业是基本要求。

至于高中毕业是选择就业还是继续上学,都可以做第二步考虑。

无论再宣传引导,初中毕业就让孩子去读职专,家长不甘心,孩子
不情愿,这是客观事实。

如果上高中的愿望都不能满足,非要50%的初中生去读职业中专,这
显然不符合老百姓的心理期望。

高中毕业考大学,是学技术还是走学术道路,甚至直接进工厂打工,这些老百姓都能淡定
接受。

所以,普及高中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正常享受高中教育,这应该是政府尽快实现的奋
斗目标。

在此基础上,取消重点高中、重点初中、重点小学、重点幼儿园,都采取划片招生方式,
都在家门口上学,都是直升,把选择和竞争放在高中毕业后,而不是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
基础教育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应试教育屡禁不止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不攻自破。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等先后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学扩招、学前
三年行动、加强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作业问题、体质健康
问题、劳动教育问题、“双减”工作等方面频频发文,希望拨乱反正,纠正教育乱象。

但是,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到了基层,再好的设计都落不了地。

笔者以为,教育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是体制问题。

体制问题的关键,首先是学制问题。

1986年,我国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消小升初考试,小学应试教育问题得到一定范围
的遏制。

如果初中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高质量普及发展,相信初中阶段的应试教育问题也会迎
刃而解。

至于高中阶段,孩子稍微大一些,身心发展相对成熟,吃一些苦,努一把力,考个心
仪的大学,学个心仪的专业,适当有一些竞争,也未尝不可。

所以,缓解教育焦虑的第一关键
是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及和高质量发展高中教育。

至于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我以为不是一味增加农村学校投入就能解决的,而要双管齐下。

一方面,顺时而动,顺势而为。

中国快速城镇化是大趋势,农村劳动力进城,连带学生必
然跟着父母进城,这不是要限制,而是要适应。

买了房子就会有人住,有人住就要有学位,有
学位就应该有学校,这是教育规划应该遵循的规律。

另一方面,农村从一家一户小农经济发展为合作社、新型农场,也是势不可挡的事。

散户
聚集,农户上楼,一些偏远乡村的消失,是时间早晚的事。

学校跟着人走,这是客观规律。


并一些存在意义不大的乡村学校,势在必行。

根据楼群和人口密度,规划建设满足需求的学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有好学校上,这是缓解教育焦虑的第二关键。

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学者提出“普及高中教育,实施12年免费义务教育”;也有些学者提出“学习德国经验,发展职业教育,初中5∶5分流”;还有学者提出“学前三年非常重要,也当纳入义务教育实施免费教育”……
北大教授姚洋在谈到教育内卷时说:“走出内卷必须从教育制度改革入手,普及高中是必须,如果我国财力做不到12年,那么可以考虑缩减为十年制义务教育,一旦推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家长想‘卷’也‘卷’不成了。


作为长期泡在基层基础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我非常赞同缩短小学、初中、高中学制时长,
普及高中教育。

我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都做过园长、校长,还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做过校长,在12年一贯制学校做过副校长,应该说对各个学段的情况都比较熟悉。

而且,五年制小学和六年制小学我都亲身经历过,还经历过五年制小学过渡到六年制小学。

我个人以为,小学六年或者五年,区别并不大,没有必要浪费一年。

而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大部分时间基本都是在“烫剩饭”,压缩一年教学时间,教学质量并不受多大影响。

目前,老师们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是因为大家都在追求高难度、高准确度。

所谓“繁难偏旧”屡禁不止,一方面是考试评价出了问题,一方面是教师教学习惯存在偏颇。

从老师们平时考后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学生动辄人均90多分,100分、99分比比皆是。

大家的差距很多时候不是在核心知识把握、核心能力检验上,而是考试技巧的差距。

而考试设置
陷阱的技巧,除了挑选人才使用,对人的核心素养发展没有实际意义。

所以,缓解教育焦虑的
第三关键是发挥教育评价导向作用,让教育返璞归真。

我支持缩短基础教育学制,从小学、初中、高中12年,为小学、初中、高中10年,主要
原因是基于当下上班族的现状。

上不了高中,也不去职专,大量初中生流入社会,这对社会稳
定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应该和这一现实有直接关系。

15、16岁的花季少年,还属于未成年人,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者有之,改大年龄进工厂打
工者有之,这都不应该是国家所期望的。

但是,这是非常现实的事情,这部分孩子所占比例在
农村应该是非常突出的。

顺应客观事实,让这部分孩子回到学校,接受高中教育,这应该是缓
解家长焦虑的第四关键。

在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大龄剩男剩女是非常突出的问题,这成为很多中国父母心头的痛。

孩子上初中、高中的时候,家长害怕孩子谈恋爱。

等孩子大学毕业了,想让孩子谈恋爱,孩子
却不谈了。

为什么会这样?
工作不稳定,我有什么资格谈婚论嫁?等到工作稳定了,蓦然回首,心仪的那一半已经名
花有主。

如果适当缩短学制,让大学毕业的青年才俊,早一些有份稳定的工作,早一些为社会
作贡献,也早一天成家立业,这不正是缓解父母焦虑的又一关键吗?
综上所述,我呼吁,从调整学制入手,顺应时代发展,顺应百姓需求,把办人民满意的教
育落到实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