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闻报道中的人道主义空间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 伦理学常识:目的正当并不能保证手段的合理性。 马克思:“需要不神圣手段的目的,就不是神圣的 目的。” 柳涛的拍摄行为应该受到道德谴责。
问题③: 根据有关报道,柳涛的拍摄行为是基于马路水坑对 路人没有重大或致命危险这一理性判断,正如柳 涛在事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如果危及到生 命,我肯定先救人”。这说明柳涛具有一定的同 情心;而且其拍摄行为也达到了解决问题的效果。 你认为柳涛的拍摄行为还应该受到道德谴责吗?
反对者认为,记者的行为是缺乏起码的同情心和公 德心的表现。如果即将摔倒的人是记者的父母或 妻子,他还会继续拍摄吗?如果摔下去将危及生命, 记者还应该在那里拍摄吗?反对者认为,更重要的 不是坚守职业道德,而是坚守“做人的基本道德 规范”,体现作为一个“人”的同情心和公德心。
问题①: 赞同者和反对者的观点分歧反映出其中的焦 点问题是,新闻职责与同情心的冲突与取 舍。在面临这种冲突时,柳涛优先选择了 履行新闻职责。你作为一名记者面临这种 冲突时会作何选择?为什么?
分析:
不恰当。 违背了公正原则,偏离了新闻从业者的道德 指向——追求社会公正和正义感。
小结: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施行同情心的阈限:公正原则、 隐私权,等。
麦金泰尔:“感情,如果没有理性的指引,只会流 于肤浅的感情用事,而感情用事往往意味着某种 道德缺失。”
第二讲
新闻报道中的人道主义空间
思考练习题:
英国报刊投诉委员会《新闻业务准则》第5条:在涉 及有人痛苦和惊吓的案件中,记者接近和询问当 事人时应谨慎、富有同情心,要有准确的判断。 新西兰报业评议会《原则声明》的第3条:“对正经 受创伤或悲痛者,应给予特别考虑。接触或采访 他们时,应细心关切他们的情感。”
(3)模拟练习
案例4:某报新闻主编接到一个本市著名家庭的幼女的死讯。 通过查证,发现女婴在试图从婴儿床上爬下来时跌倒了, 头卡在婴儿床的护栏里,被勒死了。护士发现婴儿的尸体 后通知了婴儿的父亲,婴儿的母亲当时在病中。婴儿的父 亲要求报纸不要详细报道孩子的死状,因为尽可能向婴儿 的母亲隐瞒事实真相非常重要。该报新闻主编拒绝了婴儿 父亲的请求,理由是报纸应该借此提醒其他做父母的人, 要防止这类事件的发生。
一个男人用一辆摩托车载上了他在大地震中失去的妻子 摄影/沈祺徕
把人当人看,使人成为人,是实现新闻社 会价值的主要途径,理应成为传媒新闻报 道的主要诉求。 新闻报道应当以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把人当作目的,关注人的生存和需求,尊 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体现人情美、人 性美。
从地震中逃生的 女中学生吴金莉 面对废墟上尚存 的衣柜镜子梳妆 《北京晚报》张风
案例2:2004年,一位山东民工在阿富汗恐怖袭击中 丧生,家人为了不让88岁高龄的老母亲获悉儿子 噩耗而发生意外,拒绝记者采访,一群记者却在 当地领导的陪同下硬是冲进门,在老太太的极度 悲恸中完成了“亲切慰问”和拍摄。
案例3:某报2006年11月12日头版的《惨烈一 撞夺五命》,用超大图片显示出公交车厢 内丧生的乘客和司机的尸体惨况,令人目 不忍睹,无异于在悲痛者的伤口上又洒了 一把盐。
分析: 这是最恰当的选择。 主编可以派一名记者去调查这个事件,看看 本市同类婴儿床的使用是否安全。如果事 实证明这种婴儿床确实存在隐患,就可以 在不提及这个不幸事件的情况下,刊登一 篇警示性报道。
3、新闻报道中同情心的阈限 案例5: 2006年1月23日,沈阳《华商晨报》发表报道《贫困父亲为 给女儿看病向国内六大富豪写信求助》,报道了吉林省贫 困农民刘福成11个月大的女儿患先天性心脏病,无钱医治, 给刘永行、黄光裕等6位“中国富豪”写信求助的事情。 该报同时对此事进行了追踪,详细报道了每位“富豪”收 到求助信后的反应等等,至2月7日,该报已发表8组追踪 报道。(附图片1幅)
1、如果记者能在悲剧事件报道中更多地投入 一些人文关怀和同情,更多地考虑人的生 命价值人摔跤” 报道中还应怎样改善他的报道行为呢?
①
②
《东南快报》柳涛 抓拍骑车人摔跤
③
改善报道行为的具体做法有: (1)记者先反映后拍照。记者先是担当有责任心的 普通市民,在拍摄前先用电话向有关管理部门反 映报告,然后以职业角色进行拍摄。 (2)记者事后做好补救措施。在拍了别人摔倒的照 片后,记者应上前搀扶、慰问,查看伤情要不要 送医院等;找一件标志物放在水坑旁提醒路人, 并打电话通知警察或市政管理部门来处理。
分析: 柳涛的拍摄行为还应该受到道德谴责。因为,人们 评价职业行为使用的道德标准首先是一定社会普 遍认可的社会道德标准,柳涛优先履行新闻职责 的行为选择,实质上与同情心和新闻职责这两者 的价值大小顺序不一致。只要行为选择顺序和社 会普遍认可的价值顺序不一致,记者就得面临一 定的道德风险。
但是,柳涛不应该受到严厉的道德批判。因为,记 者不是机器,也不是上帝,在特定新闻报道中他 必须以自己的方式面对道德困境,并不得不担当 可能面临的道德风险和行为选择代价。作为社会 大众,则需要对特殊情境中的记者给予更多的理 解和宽容。
三、人道主义体现在新闻报道中的几个基 本方面 1. 人道主义体现为尊重人,包括尊重人的 生命、人格和基本权利。 2. 人道主义体现为理解人。 3. 人道主义还体现为关心人。 典型代表: 《中国青年报》的专栏“冰点”
四、几类新闻报道中的人道主义体现
1.典型人物报道应该把人当人看,不要把典 型人物塑造成“超人”、“完人”,要有 真实的人性美。 典型代表:新华社记者朱玉撰写的通讯 《警察任长霞》 2.社会救助报道不要带着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要尊重受助对象的家庭隐私与人格尊严, 要有平等的人情美。
2、人道主义的道德总原则(简称“人道” ) 人道主义的道德总原则:把人当人看与使人成为 人。 把人当人看,即视人本身为最高价值而把任何人 都首先当作人来看待,是衡量一切行为是否人道 的广义的、浅层的、初级的总原则; 使人成为人,即视人本身的自我实现为最高价值 从而使人自我实现而成为可能成为的最有价值的 人,是衡量一切行为是否人道的狭义的、深层的、 高级的总原则。
(3)记者参与事件。记者找一个同事来配合, 自己在水坑旁拿着提示牌提醒路人,让同 事拍摄这种情景。这既能提醒相关部门和 人员注意马路水坑给路人带来的危害,并 督促他们解决这一问题,又能彰显记者的 责任心和美德。
思考练习题:
2、理解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和道德原则 3、新闻报道中如何体现人道主义原则?
分析: 应当优先选择施行同情心。 记者,首先是社会中的一个普通人,需要具 备人之为人的生命意识、尊严感和同情心, 需要讲社会公德;其次才是一个担当新闻 职业角色、履行新闻职责的人。
问题②: 柳涛拍摄别人不幸遭遇的行为动机,是为了提醒相 关部门和人员注意马路水坑给路人带来的危害, 并督促他们解决这一问题;而且也达到了解决问 题的效果。有人认为,其行为值得提倡,至少不 该遭到批评。对此,你如何评价?
分析:
不恰当。 “点名”、“打电话”和“持续追踪”这样 的报道方式,使得“富豪是否捐赠”的个 人行为处于公共监督之下,变成对私人领 域的的“逼视”。
问题②: 该报记者在处理穷人消息来源和富人消息来 源时使用的话语方式,一方面是同情穷人, 另一方面是逼问富人,没有让当事各方同 等地表达意见。这种体现同情心的话语方 式,你认为恰当吗?为什么?
3、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应当成为个人、集体、 国家行为的基本准则。 4、人道与公正,二者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 点:它们都是应该如何善待他人而不是应 该如何善待自己的道德原则,都是应该如 何进行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而幸福就是 应该如何善待自己的道德普遍原则。
二、新闻报道中的人道诉求
看新闻图片《给妻子最后的尊严 》。
问题①: 你作为新闻主编会如何对待婴儿父亲的请求? 理由是什么?
分析: 满足婴儿父亲的请求。 理由是:不详细报道孩子的死状,不仅是对 死者及其亲人的尊重、同情,以免导致 “侵扰悲痛”,而且有利于向婴儿的母亲 隐瞒事实真相,从而有助于婴儿的母亲恢 复健康。
问题②: 既满足婴儿父亲的请求又实现该主编的目的, 这是最恰当的选择吗?如果是,那么又该 如何做呢?
2004年一位山东民工在阿富汗恐怖袭击中丧生家人为了不让88岁高龄的老母亲获悉儿子噩耗而发生意外拒绝记者采访一群记者却在当地领导的陪同下硬是冲进门在老太太的极度悲恸中完成了亲切慰问和拍摄
第二讲 新闻报道中的人道主义空间
一、人道主义的内涵和道德原则 1、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 人道主义又成为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其 核心内容是:重视人的价值,视人本身为 最高的价值或尊严,视每个人的自由、平 等、幸福为最高价值;对己以合理的保护 和提高,对人施之以爱,“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
马丁教授:记者要永远怀着巨大的同情心去写新闻。
2、悲剧事件报道中的同情心 案例1 : 2005年5月9日下午,一场暴风雨突袭厦门,《东南 快报》摄影记者柳涛背着相机“搜街”,在厦禾 路与凤屿路交叉路段,有人告诉他附近有一水坑, 已经造成不少人摔倒,希望他能够报道此事以引 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于是,柳涛拿着相机等 候在那里,一个多小时以后,他终于拍摄到一个 骑车人摔倒在水坑中的一组镜头(见下面三幅图)。
(1)悲剧事件将发生或正在发生时,记者应 富有同情心,要让同情心优先于新闻职责。 (2)悲剧事件发生后,记者应富有同情心, 要防止“侵扰悲痛”。
“侵扰悲痛”:记者在意外及不幸事故发生后,侵 扰一些因该意外或事故而悲伤的人(主要指亲友丧 亡者),以致给受害者及其亲友带来心理、人格、 尊严等多方面的伤害。 分为两方面:信息采集环节的侵扰和信息呈现环节的 侵扰。
3.有关悲剧事件的报道,记者既不能放弃, 又要在其中展示出自己的同情心。 有关悲剧事件的报道不仅仅是提供一些基 本的事实资料,更重要的是要在采访中体 现出记者的人性,要通过报道在受众和遭 受悲剧的人之间建立一条感情的纽带—— 同情。
五、新闻报道中的同情心 1、新闻报道要富有同情心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要无私利人,要有人文关怀精神。
第二讲
新闻报道中的人道主义空间
主要阅读书目 1、[美]菲利普·帕特森等:《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 〈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美]利昂·纳尔逊·弗林特:《报纸的良知》,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陈汝东:《传播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邓名瑛:《传播与伦理:大众传播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主要参阅网站: 1、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2、中华传媒网 3、中国记协网
①
②
《东南快报》柳涛 抓拍骑车人摔跤
③
摄影记者及专家谈“抓拍骑车人摔跤”
新浪网员工就“抓拍骑车人摔跤”召开研讨会
相关观点: 赞同者认为,柳涛作为一个记者,客观、真实地记 录了当时的场景,体现了一个记者对新闻职责的 忠诚。并且,就行为的结果来看,拍摄行人摔倒 的真实场面,广为传播以引起市民和“有关部门” 的注意,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其效果要远远好 于记者自己去填平那个坑或者提醒个别路人注意。 因此其行为值得提倡,至少不该因此遭到批评。 (注:见报当日路上大坑被填平)
丈夫给富豪们写信,妻子在旁流泪(张墨寒 摄)
该系列报道的新闻生产过程大体如下: 公布被求助的6位富豪的名字,并配以图片; 记者不断打电话询问被求助者的反应和打算; 记者先于当事人刘福成得知有富豪要捐款;
对没有捐款的富豪在追踪报道中进行点名。
问题①: 《华商晨报》的记者对刘福成及其女儿的境 遇很有同情心,甚至对被求助的富豪“点 名”、“打电话”和“持续追踪”,以达 到救助刘福成女儿的目的。对于这种体现 同情心的报道方式,你认为恰当吗?为什 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