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中医藏象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临床板块:肺病及肠,肠病及肺的病种、证候演变规律 、辨证要素,相应的治则、治法
– 实验板块:肺与大肠内在联系与协调的生物学证据,肺 与大肠论治的效应机制等
– 目的:提升理论与应用
价值体系
构建五脏系统病证诊疗体系
建立五脏系统病证诊疗体系,将整个人体 分为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即心系统、肺系 统、脾系统、肝系统、肾系统,以五脏系 统为核心,无论是外感病证、内伤病证多 可归属于系统之一,或系统兼病
从而使中医藏象学对生命科学和中医学的整体发展 起到重要作用
谢谢!
– 九宫图说:依洛书八卦 配合脏腑和四时方位,提出离卦位之南方属 心,坎卦位北方属肾等
– 根据河图将脏腑配属易数 :“东方青色, 入通于肝……其数八”
概念体系
中医藏象学的六个理论模型
时间节律模型
– 《素问.六节脏象论》以人之六脏六器与一 年时间节律的天地时序、三阴三阳六节相应
– 《素问.脏气法时论》言人的脏腑功能在一 年四季功能各有旺衰,而且具有周期性变化
二、认识论、方法论体系
认识论是人们关于周围世界的思想与这 个世界本身的关系的学说,是指导人们 认识、解决问题的理论。 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 法的理论。 方法论体系是一系列关于方法的理论构 成的集合。
方法论体系
中医藏象认识论
中医藏象认识论,反映于理论与内部逻辑结构两 个方面,又有四个特点:
•《素问·金匮真言论》:“胆、胃、大肠、小 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
混淆
胸腹腔脏器分部定位的特定名称 上焦、中焦、下焦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出于胃上口 ,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 之分而行,还注手阳明,上至舌,下注足阳 明,……中焦亦并胃口,出上焦之后,此所 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 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下焦者,别回肠 ,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 如沤,下焦如渎。”
–“夫言人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 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 ,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 也。”(《素问·宝命全形论》)
概念体系
中医藏象学的六个理论模型
方位数学模型
– 肝气左升、肺气右降说, 源于河图洛书的天体 左旋运动
价值体系
目
泪
筋
肝
魂
爪
怒
肝系疾病群Leabharlann 肝脏本身:肝癌、脂肪 肝、肝炎等 肝经循行:乳腺疾病、 阳痿 等 功能失常:肝失疏泄所 导致的精神、情志病变 如失眠、抑郁、梅核气
结语
要建构起一个具有较强解释已知事实和容纳新事实 的能力的理论体系,在其结构上 既要有概念体系、方法论体系,又要有价值体系 既要涵盖藏象物质、功能、信息多个层面,又要体现 脏腑、精神、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既要重视理论的提升发展,又要促进临床应用的贡献
黑箱方法
靠信息辨识来判断黑箱结构和功能的方法
方法论体系
中医藏象学的方法论
整体联系的方法 中医藏象 学以阴阳、 五行作为 说理工具, 建立藏象 学说的理 论框架。
方法论体系
协同学的建立者哈肯说: “虽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整体大于部分
,但在西方一说到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研 究时就忘了这一点,而中医却成功的应 用了整体思维来研究人体和疾病。”
– 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万密斋《养生四要 》,周子干《慎斋遗书》及清唐容川《血证论》对脾阴 多有阐发
– 南朝齐·褚澄《褚氏遗书·津润》、清·陈修园《时方 妙用》、清·唐容川《血证论》对肺阳亦有所论
补充奇恒之腑的研究
概念体系
理论问题的正本清源
“三焦”有形、无形?位居何处?功用如何?
六腑之一的三焦
中医藏象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考镜源流、训释等文献学方法 整理历代藏象文献
阐述中医藏象学基本理论 进行各脏腑专门研究
阴 阳属特功 五性性能 行
与 五 官 的 关 系
与 自 然 的 关 系
与 经 络 的 关 系
与 其 他 脏 腑
辨 证
发主
病 因
病 机
病 特 点
要 病 证
证 候 规
治 疗
范
化
现 专代 题研 讨究 论进
展
基础研究
整体联系
临床研究
构建中医藏象学理论体系
考证挖掘
中医藏象学理论体系
概念体系 方法论体系 价值体系
一、概念体系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系统是若干认识支点的汇集。 建立概念系统,使基本概念和内容的表述 达到规范,用现代语言阐述其内涵和外延 ,有助于把握理论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概念体系
三、价值体系
中医藏象理论的价值体系,主要体现理 论提升及与时俱进的品质,切实体现对 临床的指导作用。
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的构成
“三个板块”,一个目的 以“肺与大肠相表里”研究为例
– 理论板块:一是肺合大肠,二是手太阴肺经下络大肠, 上膈属肺。理论产出有三点,即生理特点如宣发、肃降 、传导关系(药物归经理论),气机升降理论,经脉相 互络属关系理论
方法论体系
中医藏象学的方法论
实证的研究方法
– 活体的形体度量和死后的解剖:“若夫八尺之士 ,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 而视之”(《灵枢·经水》)
– 实验研究 :对“肝阳上亢”等证型与植物神经系 统功能失调、交感神经介质代谢失调的研究等
– 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 机体的某些功能
中医藏象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王琦
2010.7.21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中最基本、最具有 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是中医学术之根, 把握着关于人体健康与疾病防治调控的规律, 是中医临床疗效的基点。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临床 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历代医家对藏象学说多有论述,但未能将其作 为中医学一门学科进行系统论述和研究。
– 一是有系统思维,非线性、复杂性、开放性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 二是有自己所要解决和阐述的中心问题或基本理论问 题
– 三是所阐述的一系列基本理论观点相互联系,形成不 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
– 四是所阐述的每一方面的基本理论观点又自成系统
方法论体系
藏象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协调的认识思维: 中医藏象学将人体置于自然界的时空中,对
概念体系
中医藏象学的六个理论模型
解剖学模型,即实体观察描述 模型
– 人体食道长度与大小肠长度比例 约1:35 (《灵枢·胃肠篇》)
– 《难经》对有些脏腑记有大小、 长短、容积、重量等具体数字
概念体系
中医藏象学的六个理论模型
“四象”阴阳模型与阴阳属性模型
–“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 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 。” (《灵枢·阴阳系日月篇》)
概念体系
中医藏象学的六个理论模型
五行全息关系模型
– 五行归属五脏并联系 六腑、五官等
– 人体某一局部有全身 缩影的全息特征
概念体系
中医藏象学的六个理论模型
五神藏模型
–“心藏神, 肺藏魄,肝 藏魂,脾藏 意,肾藏志 。” (《 素问.宣明五 气论》)
概念体系
概念系统的完善与求证
补充肝阳虚(肝虚冷)和肝气虚(肝气不升)证治 补充脾阴、肺阳、肾实证
体质之象
“勇士者,目深以固,长衡直扬,三焦 理横,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 ......
方法论体系
以 “ 象 ” 为 生 命 与 疾 病 信 息 链 的 认 知 模 式
有诸内,必形诸外
“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 气之多少也”
司外揣内
“视其外应以知其脏,则知所病矣”
内脏-皮肤反射作用
“经脉与内脏有联系堪称中世纪中国在生 理学方面一大发现,因为它已经涉及了 今天称作内脏-皮肤反射作用的问题。”
概念系统的构成
研究范畴、形成发展、基本特点
概
基础研究:阴阳五行属性、生理特征、功能等
念
系 统
五脏六腑、奇恒 整体联系研究:与经络、与五官、与自然、与
之府及命门、精
其他脏腑的关系等
室等系统研究
临床研究:该脏(腑)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
主要病证、脏腑辨证、治法、方药 等
考证挖掘研究:现代研究进展、历代医论精选等
活体的生命现象从整体统一的观点来进行研究 ,阐明人与自然、形态与功能、物质与精神之 间的复杂关系。
方法论体系
中医藏象学的方法论
以“象”测“藏”,司外揣内的信息处理方法
象——“动态、 客观、真实地” 折射内部机能 的状态
物象
物体的形象。如对心脏形态的描述: “形如倒垂之莲蕊”
现象 可观察的征象。如“诸风掉眩皆属肝”
意象
体悟、感知之象 。如中医对“神”的认 知
比象
取象比类。如心属火, “南方赤色, 入通于心”
方法论体系
象——从认知 层面分
体表之象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体用之象
“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客,体 阴而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主 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应四时, 时空之象 上为岁星,以春气在头也”
– 实验板块:肺与大肠内在联系与协调的生物学证据,肺 与大肠论治的效应机制等
– 目的:提升理论与应用
价值体系
构建五脏系统病证诊疗体系
建立五脏系统病证诊疗体系,将整个人体 分为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即心系统、肺系 统、脾系统、肝系统、肾系统,以五脏系 统为核心,无论是外感病证、内伤病证多 可归属于系统之一,或系统兼病
从而使中医藏象学对生命科学和中医学的整体发展 起到重要作用
谢谢!
– 九宫图说:依洛书八卦 配合脏腑和四时方位,提出离卦位之南方属 心,坎卦位北方属肾等
– 根据河图将脏腑配属易数 :“东方青色, 入通于肝……其数八”
概念体系
中医藏象学的六个理论模型
时间节律模型
– 《素问.六节脏象论》以人之六脏六器与一 年时间节律的天地时序、三阴三阳六节相应
– 《素问.脏气法时论》言人的脏腑功能在一 年四季功能各有旺衰,而且具有周期性变化
二、认识论、方法论体系
认识论是人们关于周围世界的思想与这 个世界本身的关系的学说,是指导人们 认识、解决问题的理论。 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 法的理论。 方法论体系是一系列关于方法的理论构 成的集合。
方法论体系
中医藏象认识论
中医藏象认识论,反映于理论与内部逻辑结构两 个方面,又有四个特点:
•《素问·金匮真言论》:“胆、胃、大肠、小 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
混淆
胸腹腔脏器分部定位的特定名称 上焦、中焦、下焦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出于胃上口 ,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 之分而行,还注手阳明,上至舌,下注足阳 明,……中焦亦并胃口,出上焦之后,此所 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 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下焦者,别回肠 ,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 如沤,下焦如渎。”
–“夫言人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 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 ,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 也。”(《素问·宝命全形论》)
概念体系
中医藏象学的六个理论模型
方位数学模型
– 肝气左升、肺气右降说, 源于河图洛书的天体 左旋运动
价值体系
目
泪
筋
肝
魂
爪
怒
肝系疾病群Leabharlann 肝脏本身:肝癌、脂肪 肝、肝炎等 肝经循行:乳腺疾病、 阳痿 等 功能失常:肝失疏泄所 导致的精神、情志病变 如失眠、抑郁、梅核气
结语
要建构起一个具有较强解释已知事实和容纳新事实 的能力的理论体系,在其结构上 既要有概念体系、方法论体系,又要有价值体系 既要涵盖藏象物质、功能、信息多个层面,又要体现 脏腑、精神、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既要重视理论的提升发展,又要促进临床应用的贡献
黑箱方法
靠信息辨识来判断黑箱结构和功能的方法
方法论体系
中医藏象学的方法论
整体联系的方法 中医藏象 学以阴阳、 五行作为 说理工具, 建立藏象 学说的理 论框架。
方法论体系
协同学的建立者哈肯说: “虽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整体大于部分
,但在西方一说到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研 究时就忘了这一点,而中医却成功的应 用了整体思维来研究人体和疾病。”
– 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万密斋《养生四要 》,周子干《慎斋遗书》及清唐容川《血证论》对脾阴 多有阐发
– 南朝齐·褚澄《褚氏遗书·津润》、清·陈修园《时方 妙用》、清·唐容川《血证论》对肺阳亦有所论
补充奇恒之腑的研究
概念体系
理论问题的正本清源
“三焦”有形、无形?位居何处?功用如何?
六腑之一的三焦
中医藏象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考镜源流、训释等文献学方法 整理历代藏象文献
阐述中医藏象学基本理论 进行各脏腑专门研究
阴 阳属特功 五性性能 行
与 五 官 的 关 系
与 自 然 的 关 系
与 经 络 的 关 系
与 其 他 脏 腑
辨 证
发主
病 因
病 机
病 特 点
要 病 证
证 候 规
治 疗
范
化
现 专代 题研 讨究 论进
展
基础研究
整体联系
临床研究
构建中医藏象学理论体系
考证挖掘
中医藏象学理论体系
概念体系 方法论体系 价值体系
一、概念体系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系统是若干认识支点的汇集。 建立概念系统,使基本概念和内容的表述 达到规范,用现代语言阐述其内涵和外延 ,有助于把握理论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概念体系
三、价值体系
中医藏象理论的价值体系,主要体现理 论提升及与时俱进的品质,切实体现对 临床的指导作用。
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的构成
“三个板块”,一个目的 以“肺与大肠相表里”研究为例
– 理论板块:一是肺合大肠,二是手太阴肺经下络大肠, 上膈属肺。理论产出有三点,即生理特点如宣发、肃降 、传导关系(药物归经理论),气机升降理论,经脉相 互络属关系理论
方法论体系
中医藏象学的方法论
实证的研究方法
– 活体的形体度量和死后的解剖:“若夫八尺之士 ,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 而视之”(《灵枢·经水》)
– 实验研究 :对“肝阳上亢”等证型与植物神经系 统功能失调、交感神经介质代谢失调的研究等
– 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 机体的某些功能
中医藏象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王琦
2010.7.21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中最基本、最具有 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是中医学术之根, 把握着关于人体健康与疾病防治调控的规律, 是中医临床疗效的基点。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临床 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历代医家对藏象学说多有论述,但未能将其作 为中医学一门学科进行系统论述和研究。
– 一是有系统思维,非线性、复杂性、开放性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 二是有自己所要解决和阐述的中心问题或基本理论问 题
– 三是所阐述的一系列基本理论观点相互联系,形成不 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
– 四是所阐述的每一方面的基本理论观点又自成系统
方法论体系
藏象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协调的认识思维: 中医藏象学将人体置于自然界的时空中,对
概念体系
中医藏象学的六个理论模型
解剖学模型,即实体观察描述 模型
– 人体食道长度与大小肠长度比例 约1:35 (《灵枢·胃肠篇》)
– 《难经》对有些脏腑记有大小、 长短、容积、重量等具体数字
概念体系
中医藏象学的六个理论模型
“四象”阴阳模型与阴阳属性模型
–“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 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 。” (《灵枢·阴阳系日月篇》)
概念体系
中医藏象学的六个理论模型
五行全息关系模型
– 五行归属五脏并联系 六腑、五官等
– 人体某一局部有全身 缩影的全息特征
概念体系
中医藏象学的六个理论模型
五神藏模型
–“心藏神, 肺藏魄,肝 藏魂,脾藏 意,肾藏志 。” (《 素问.宣明五 气论》)
概念体系
概念系统的完善与求证
补充肝阳虚(肝虚冷)和肝气虚(肝气不升)证治 补充脾阴、肺阳、肾实证
体质之象
“勇士者,目深以固,长衡直扬,三焦 理横,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 ......
方法论体系
以 “ 象 ” 为 生 命 与 疾 病 信 息 链 的 认 知 模 式
有诸内,必形诸外
“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 气之多少也”
司外揣内
“视其外应以知其脏,则知所病矣”
内脏-皮肤反射作用
“经脉与内脏有联系堪称中世纪中国在生 理学方面一大发现,因为它已经涉及了 今天称作内脏-皮肤反射作用的问题。”
概念系统的构成
研究范畴、形成发展、基本特点
概
基础研究:阴阳五行属性、生理特征、功能等
念
系 统
五脏六腑、奇恒 整体联系研究:与经络、与五官、与自然、与
之府及命门、精
其他脏腑的关系等
室等系统研究
临床研究:该脏(腑)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
主要病证、脏腑辨证、治法、方药 等
考证挖掘研究:现代研究进展、历代医论精选等
活体的生命现象从整体统一的观点来进行研究 ,阐明人与自然、形态与功能、物质与精神之 间的复杂关系。
方法论体系
中医藏象学的方法论
以“象”测“藏”,司外揣内的信息处理方法
象——“动态、 客观、真实地” 折射内部机能 的状态
物象
物体的形象。如对心脏形态的描述: “形如倒垂之莲蕊”
现象 可观察的征象。如“诸风掉眩皆属肝”
意象
体悟、感知之象 。如中医对“神”的认 知
比象
取象比类。如心属火, “南方赤色, 入通于心”
方法论体系
象——从认知 层面分
体表之象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体用之象
“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客,体 阴而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主 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应四时, 时空之象 上为岁星,以春气在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