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5-2016学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检测一 第1课 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检测一第1课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基础巩固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答案 C解析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句话揭示了他的主张是( )A.无为而治B.仁者爱人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答案 C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
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A项为老子的主张;B项是孔子“仁”的思想;D项虽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但与材料意思无关。
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答案 B解析A项是墨家的主张,C项是孔子的主张,D项是法家的主张。
4.某班同学在对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进行比较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A.二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B.二人都推崇孔子“仁”的思想C.二人对人性的理解高度一致D.二人的主张都体现了民本思想答案 C解析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
因此,C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5.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A.民贵君轻B.无为而治C.以法治国D.兼爱非攻答案 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体现了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辩证法,老子在政治上还主张“无为而治”。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6.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
对他这种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B.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D.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答案 D解析韩非子的主张是建立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之上的,故君权高于法权。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1课 百家争鸣学案 人民版必修3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崇尚智慧,追求真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敢于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5.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树立法治意识,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a.案例选择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b.分析过程中明确引用所学学派的主要观点,展现思考过程;
c.解决方案具有可行性,体现出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d.字数在500-700字之间。
3.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并在课堂上分享讨论成果:
a.请分析《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之间的异同点;
b.结合当今社会,谈谈你认为哪个学派的思想最具现实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与策略:
1.情境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法家:讲解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突出法治、权谋、严刑峻法等观念;
5.其他学派:简要介绍阴阳家、名家、杂家等学派的主要观点。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本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分组:根据学生兴趣和特点,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负责探讨一种学派的主要思想;
2.讨论主题:各小组针对所负责的学派,讨论其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历史影响等方面内容;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1 百家争鸣课件 人民版必修3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2)关系:“礼”是实现“仁”的手段。
[关键点拨] “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思想中的“仁”和“礼”关系密切。仁是良好的 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 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解析 题干材料中“法”字的含义是“仿效”“效 法”。材料的核心观点是“自然”是天地万物效法 的终极目标。由此可见,C 项符合题意。
探究点 2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 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 《孟子· 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 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 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 „„ 故圣人化性而起 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 性恶》
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 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思考 (1) 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 它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材料一、二反映的主张是何关系?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 其主要内
容是“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和任意刑杀;材料二反映了孔子 “礼”的思想, “礼”即“克己复礼”,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 的准则。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重点精讲] 如何理解孔子“仁”的思想? (1)“仁”的主要内容是 “仁者爱人”。其实现途径是 “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上:“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 任意刑杀,即“以德治国”。 (3)社会和个人上,“仁”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二)导学案人民版必修3

第一课百家争鸣(二)三.法家思想1.特点:奖励_ _,实施_ __。
2.李悝(1)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_ __产量,从而增加国家的_ __收入。
(2)创立“_ _”,好年成由国家以平价购进粮食,坏年成则以平价出售。
(3)进一步推行按_ _授田宅的制度。
(4)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_ _为特征的政治秩序。
(5)所著《_ __》,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3.商鞅(1)政治:a.废除_ _制度,根据_ _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
b.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
c.实行_ _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a.废除__ _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b.实行_ _政策。
(3)思想:燔诗书,明法令,禁止游学游仕,以_ _为师。
4.韩非(1)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者,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_ __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2)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_ __。
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5.影响:(1)对中国_ __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其_ __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特别提醒:韩非子的理论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这是因为:法家思想具有务实和进取精神,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法家思想主张实行君主集权,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备受推崇。
四.墨家的主张1.特点:(1)学术团体以_ __严格著称。
(2)推崇__ _朝的政治,具有苦干和__ _精神。
2.主张:(1)主旨是“兼相爱、_ _”,进一步非攻、_ _、尚同、非乐、非命、节葬、 _等一系列主张。
(2)认为认识以_ _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即“_ _”法。
(3)建立了“类”、“故”等中国最早的_ _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_ __基础。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Hale Waihona Puke 战国《庄子》①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②追求“逍遥”。
法家
李悝
战国
《法经》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商鞅
战国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韩非子
战国
《韩非子》
①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②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③哲学方面。
影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问题1:为什么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不被采纳?
小问题:1.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礼的主张,为何没有人接受
小问题2.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但当时各国的国君为何没有采纳孔子的主张
提示:1.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在走向灭亡的背景下,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他的这一保守思想不可能受到普遍重视.
2.孔子"仁礼德"的思想本身有进步性的一面,后经发展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当时社会动乱,孔子的学说不可能被重视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目标解析: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就是要掌握儒家、法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主张的差异;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就是要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时期,也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篇一:高中历史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人民版必修3】百家争鸣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学习要求:知道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为例,了解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流程】【导言】〖文科〗如何学好历史?一、自求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菩萨正撑伞走过。
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菩萨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菩萨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
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
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课程教学设计

简单地分析了教学目标,表述没有错误
教学内容欠全面,未能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选择(20)
能够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采用的教学方法适度,符合学生特点
教学方法单一,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需努力
教学媒体选择(20)
能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利用媒体,媒体整合恰当,有效地解决了重点、难点
选用的教学媒体恰当,对教学方法的支持恰当
对媒体的作用欠考虑,或没有很好地考虑媒体与方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评价设计(15)
针对目标,评价方式灵活
针对目标,以测验为主要评价方式
评价形式单调,对目标体现不准确合计得分
七、教学板书
八、教学反思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2、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掌握儒家孟子与荀子的主要思想。
区分三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
呈现三
展示写有老子言论的PPT,提出老子和庄子的主要思想。
图片文字
提出老子和庄子的主要思想。
思考理解老子与庄子的思想主张。
掌握道家老子和庄子的主要思想。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
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综

学案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探究区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 •背景(1)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
(2) 阶级关系: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 用。
(3) 教育学术: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 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进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 代表人物(1)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
⑵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
⑶墨家学派的墨子。
(4) 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
3. 意义(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深度点拨]“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
“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别的主张绝对不同, 而是在不同之中有其相同之处, 各家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 天下之道。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2. 了解孔建前自学课堂旦动“人之性恶”早期儒学(1) 创立:春秋晚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2) 发展: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3) 地位: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归纳比较]项目孔子孟子荀子相同点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不同点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深化探究】探究点1孔子思想及其意义材料见下图思考(1) 图片一《孔子论为人》一书中可能会提出什么观点?(2) 简要评价材料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
答案(1)提出“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等。
(2)图片一《孔子论为人》一书的出版有利于挖掘孔子思想的文化内涵,传承优良的民族传统,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 百家争鸣 导学案设计

赤水源高级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年级高二班级学生姓名科目历史制作人王振教导处审批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习目标:1.掌握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儒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2.了解道家的思想及人物,知道法家、墨家的思想主张和代表人物。
学习重点: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学习难点:百家争鸣的意义。
二、导学指导与检测孔子和页边1.完成练习册学点一的填空内容,在课本上勾画出儒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2.百家争鸣的含义: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3.材料一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
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1.材料一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据材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1.含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社会阶级关系的剧变;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巩固诊断:1.战国时期墨家对实用科技较为关注,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B )A.墨家对科技感兴趣B.墨家代表的是平民,是生产的实践者C.其它学派鄙视科技D.墨子本人是小生产者2.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流派纷呈的时期。
下列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思想,至今对构建和谐社会仍产生着积极影响的是( C )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②“己所不歆,勿施于人”③“兼相爱,交相利”④人贵贱有“序”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3.在历史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 )A.甲—道,乙—儒,丙—墨,丁—法B.甲—儒,乙—墨,丙—法,丁—道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4.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指出:“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百家争鸣[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的贡献(1)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
(2)思想:提倡“仁”和“礼”的学说。
(3)教育:首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和提出先进教育思想。
(4)整理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
2.孟子思想(1)继承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2)提出“君轻民贵”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思想(1)儒学:吸收各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哲学: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思想。
[易混易错]“仁”与“仁政”(1)“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即“仁者,爱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2)“仁政”:孟子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并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二、老庄之学1.学派思想: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思想(1)哲学思想①世界观:“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永恒不变。
②辩证法: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2)政治主张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②幻想“小国寡民”社会。
3.庄子思想(1)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故他主张“齐物”。
[深层点拨]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庄子主张“顺自然”,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
三、法家思想1.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1)思想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
(2)代表人物:以法家思想指导变法的有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等人。
(3)韩非子思想: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2.法家思想的影响(1)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归纳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可概括为“三观”(1)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2)法制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3)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四、墨家的主张1.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翟,著有《墨子》。
2.主张或贡献(1)主旨和核心思想是“兼相爱、交相利”。
(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3)认识论方面,主张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
(4)逻辑学方面建立了“类”“故”等最早的逻辑学术语。
(5)建立起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3.演变:汉代以后,墨家学派失传。
[深层点拨] 墨家思想体现小生产者利益兼爱、非攻、尚贤,主张节约,反映了小生产者追求平等、和平和渴望参与国家管理、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体现了当时平民百姓的愿望与要求。
主题一百家争鸣的背景1.百家争鸣兴起的社会条件有哪些?(1)“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奴隶制走向解体。
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兴起。
(2)“礼贤下士”形成的阶级基础。
社会的大变革使处于贵族底层的“士”受到重用,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主要来源。
(3)“学在民间”的兴起。
私学兴起,教育由“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学术下移,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从唯物史观理解百家争鸣兴起的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2)从阶级史观看,孔子、老子主张社会有序,主张统治者“无为”,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材料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1)社会大裂变是指什么?(2)士的崛起与社会大裂变有何关系?与百家争鸣的出现有何关系?答案(1)社会大裂变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形成。
(2)①一是使士阶层冲破宗法制束缚取得社会身份的独立;二是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要,提高了士的身价。
②士阶层成为“从事精神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主要来源。
它们的“活跃”成为学术文化繁荣的直接原因。
图示法掌握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主题二儒、道、法、墨等学派的思想主张及认识1.儒、道、法、墨等学派的思想主张及评价。
派别代表人物主张评价道家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儒家孔子“仁”“克己复礼”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调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荀子“仁义”“制天命而用之”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心法家韩非主张加强君主专制,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主张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和平、安定的愿望2.儒、道、法、墨四大学派的特点。
因各学派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所以其思想也会不同;但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1)儒家:重仁政、礼治和教化。
(2)道家:追求自然、无为。
(3)法家:重法治权谋和变法革新。
(4)墨家: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
3.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1)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
(2)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
(3)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4)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1.孔子的思想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以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礼”强调的实质是什么?答案(1)①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②客观上: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2)“礼”实质是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
主张贵贱有序,是孔子思想的保守部分。
2.老子的思想材料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侮之。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自然。
——老子材料中体现了怎样的治国主张?对此你如何评价?答案①“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
②老子主张顺应天意(自然)、顺应人性自然而然的治理国家,以无为而达到有为的目的,在当时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局面下是消极的思想;在封建王朝刚建立初期,以此为指导思想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表格法理解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项目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主题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意义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齐国的稷下学宫就是当时诸子荟萃、“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和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的中心,前后历时150年左右,孟子、荀子、李斯、韩非、屈原等都曾来稷下游说或进行学术访问,囊括了“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
(1)如果你当时有幸能到稷下学宫听讲学或参与论辩,你会选择支持哪一家学说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2)你所支持的学说观点,在今天是否仍有借鉴的价值?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1)可任选一家学说,能够正确介绍其思想观点,并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出正确的评价即可。
(2)可就某一学说中的某一观点,结合现实展开即可。
(如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诚信”、“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德治国”等;法家思想中的“以法治国”“改革观”;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墨家思想中的“尚贤”“非攻”等等。
)诗歌巧记诸子百家思想兼爱非攻贤被尚,爱人不分民与王。
民贵君轻仁主张,政在得民桀纣亡。
人定胜天荀思想,唯心哲学我老庄。
窃钩窃国不一样,改革集权法主张。
韩非思想放光芒,诸子文章各有长。
1.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答案 B解析“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统治者若真能行仁政,将无敌于天下,故B项正确。
2.下图是有人根据先秦某思想家的政治言论画的一幅漫画。
下列对这位思想家思想的认识错误的是( )A.是基于新兴地主阶级立场的“仁政”主张B.是对统治阶级“虐民”、“扰民”的否定C.反映了在治国问题上要顺应民心民意的主张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答案 A解析从漫画中引文内容不难看出该思想属于老子的“无为”思想,故A项说法错误。
3.“守株待兔”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墨守成规,贪图安逸,思想僵化”的愚蠢可笑,这个故事的作者痛恨批判了“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荒诞不经,他是( )A.孟子B.墨子C.韩非子D.庄子答案 C解析韩非子反对“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4.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
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