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第六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庄子二则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 21 [庄子]二那么
1。
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
〔1〕海运那么将徙.于南冥(迁徙〕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
(3)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吹拂〕
〔4〕是.鱼之乐也〔这)
2。
以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C 〕
A。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
是鱼之.乐也
C。
我知之.濠上也
D。
其翼假设垂天之.云
3.以下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 C 〕
A.其.翼假设垂天之云
B。
其.视下也,亦假设是那么已矣
C。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
不知其.旨也
4.以下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B )
A。
志怪.者也 B.其翼.假设垂天之云
C。
子.非鱼 D.海运
..那么将徙于南冥
5.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 〕
A。
其翼假设∕垂天之云B。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D.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阅读文段,完成6~8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假设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那么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假设是那么已矣。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志.怪者也(记载)
〔2〕其翼假设
..垂天之云(好似〕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向上〕
(4〕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
7.将以下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假设垂天之云.
译文:当它振翅奋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8.鹏鸟从北海迁往南海凭借什么?野马、尘埃的运动凭借什么?写野马和尘埃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鹏鸟借助六月大风的力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并飞向南海.野马、尘埃指野马般奔腾的雾气以及空气中飘浮的尘埃,它们都是生物用气息吹动的.就连假设有假设无的雾气,飘浮着的极微小的尘埃,尚且需要生物气息吹动,而背部“不知其几千里也〞“翼假设垂天之云〞的大鹏,又怎么能够不借助风力呢?用比照说明无论大鹏还是雾气尘埃,都是有所依凭的。
阅读文段,完成9~12题。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
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假设蝇翼。
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那么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
〔选自[庄子·徐无鬼]〕9.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匠石运斤.成风(斧头〕
(2〕吾无以为
..质矣(当作〕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1)郢人垩慢其鼻端,假设蝇翼.
译文:郢都有一个人,不小心让一星点白灰粘在鼻子上,这点白灰就像苍蝇的翅膀那样又薄又小.
〔2〕臣那么尝能斫之.
译文:我确实曾经能够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
11。
成语“运斤成风"出自于此,根据本文,你认为“运斤成风〞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
12。
庄子在此处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了庄子怎样的心情?
答案:目的:表现对老友的思念.表达了知音难求的心情,慨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了.
参考译文: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随从说道:“郢都有一个人,不小心让一星点白灰粘在鼻子上,这点白灰就像苍蝇的翅膀那样又薄又小.他让石匠替他削掉,石匠挥起斧子,随斧而起的风呼呼作响,任凭斧子向鼻端挥去,泥点尽除而鼻子安然不伤,郢都人站立不动,神色不变。
宋元君听说此事后,把石匠召去,说道:‘试着替我再做一遍。
’石匠说道:‘我确实曾经能够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不过现在我的对手已经死了很久了!’自从先生去世,我再也没有对手了,我再也找不到辩论的对象了!"
从两那么故事中,我们既看到了庄子阐发的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又看到庄子日常生活的轻松闲适,既感受到庄子笔下雄奇瑰丽的浪漫景象,又感受到他的机智幽默;既体会到庄子语言严密,又体会到他的绕口令一般的论辩逻辑。
这样一个立体的庄子形象就出现在我
们的面前:乐观睿智,精神愉悦,胸怀大气,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尽情遨游.
崇尚自然、追求高雅、旷达胸襟、悠闲自在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上善假设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治大国假设烹小鲜。
——[道德经]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
生主]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庄子·盗跖] 人生天地之间,假设白驹过隙,突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
所以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人生如画,生活本身是一幅画,但在涉世未深时,我们都是阅读观画的读者,而经过了风雨,区分了事物,我们又变成书中的主角,在各自演绎着精彩.幸福更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缕花香,当花开放在心灵深处,只需微风轻轻吹动,便能散发出悠悠的,让人陶醉的芳香。
——史铁生译文
第四单元
14 背影
课题背影课时安排 2 课时授课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感知父亲的形象, 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 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体会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
3. 感悟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感知“背影”形象, 体会文中的父子之
情。
2. 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变化, 深入理解课文。
3. 通过对语句的赏析,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引导学生珍惜亲情, 理解父母, 积极与父母交流与沟通。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 整体感知, 体味深情。
难点揣摩语言, 品味背影, 感悟亲情。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第1 课时
教学步骤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享誉文坛的人物, 他是著名的散文家、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清贫而有气节, 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毛泽东同志称颂他为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
“爱国知识分子”。
他就是朱自清。
这样一位在民族大义面前不屈不
挠、极有骨气的斗士, 面对亲人时, 却有一番细腻的情感。
下面我们
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背影》。
通过介绍
作者的不
平凡之处
引出文题。
基础梳理作者介绍
1. 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朱自清的资料。
2. 老师用 PPT 展示朱自清的简介。
朱自清(1898-1948) , 原名自华, 字佩弦, 江苏扬州人, 原籍浙江绍
简要了解
朱自清及
其作品。
情。
4. 文中的“我”理解父亲的关爱吗? 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以小组为
单位自由讨论, 举手发言, 教师总结)
“我”理解父亲的关爱。
这从“我”的三次流泪和两次自责可以看出
来。
①望父买橘, 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②父子离别, 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③含泪读信, 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④“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泪水表达了“我”对父爱的理解、感激。
自责则表明了“我”对父亲
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转变。
5. 说说文章以“背影”为题有什么好处。
(同桌之间讨论, 举手回答,
教师总结)
①背影是文章的线索; ②背影刻下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
凝聚着父亲对儿子的爱, 是父子依依惜别时父亲留给儿子最深的印象,
体现了父亲的爱子深情;③以“背影”为题, 视角新颖独特, 引人想象
其正面形象, 开拓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1. 识记本文重点生字词。
2. 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二题。
第2 课时
教学步骤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 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背影”的探究, 把
握了文章的主旨。
本节课我们将从文章的语言入手, 深入分析作者的情感,
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概括上节课的
内容,引出本
节课的内容。
研读赏析1.本文的语言十分朴实, 特别是父亲的话, 虽然不多, 却含义丰富。
请大
家默读课文, 勾画出父亲所说的话, 并做简要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 勾画
引导学生赏
析和理解重
谢你们, 我爱你们。
( 播放歌曲《懂你》)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体会文章结尾处作者的情感, 为他写一封回信给父亲。
本文感情真切、质朴自然, 所以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品读“背影”来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上。
文章的标题即是“背影”, 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 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 是贯穿文章的主线。
抓住“背影”, 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
因此, 我在教学设计中选取了这一易于学生领悟父子深情的角度, 层层深入。
通过结合父亲的言行, 特别是父亲送行时的几句话, 进行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感悟深深的父爱。
但因更多地注重体会情感, 从而未能从结构上很好地分析这篇散文, 这是本次教学设计中的遗憾和不足。
1. 【电子教案】【同步课件】【备课资源】【同步试卷】详见光盘内容。
2. 【拓展延伸】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孝文化
长期以来, 人们误以为传统孝道只讲子孝, 只强调做父亲的权利, 其实这是对传统文化中孝道的曲解。
南怀瑾说, 中国人谈孝字, “父慈子孝”是相对的, 父亲对儿子付出了慈爱, 儿子回过头来爱父亲就是孝。
先秦时期, 孝道中的父慈与子孝的思想是相辅相成的, 且父慈的思想更为突出一些, 只是到了后来, 随着“父为子纲”的封建思想的盛行, 才逐渐变为单方面要求孩子无条件遵从孝道的思想。
在现今社会, 父慈子孝的思想仍有其价值和意义。
每个人都是慈孝文化因子的携带者, 更是慈孝文化的传承人。
慈孝文化与现代化并不对立, 剔除其中封建专制的部分, 不仅可以增进亲人之间的感情, 还能调节人际关系, 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和谐起到积极作用。
5[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
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
点拨: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理解并概括什么是“物候〞。
答复此题时,注意一定要使用全面、准确又简洁的语言.
参考答案:草木枯荣、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响.
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答复以下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2。
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摆设是出于什么考虑?
点拨:此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同学们体会本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
答复此题,一定在熟读课文、熟知文章内容的根底。
第1小题是要求学生明白1-3段的说明思路,因此要着重注意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词以及句与句、段与段的逻辑联系.第2小题是要求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因此要了解说明顺序主要的分类: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此外,还要了解各种说明顺序的特点以及区分技巧。
参考答案:
1。
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低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根据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低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摆设条理清楚。
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拟、列数字、引用等。
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点拨:此题设置是引导同学们掌握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
参考答案:
1.举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根据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作用: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
2。
作比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作用: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3。
列数字: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作用: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4。
引用: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拟,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作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四、比拟以下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
杏花开了,就好似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似在表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2。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拟,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点拨:此题旨在引导同学们掌握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答复此题,一定要结合语境来分析。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一般表达在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上。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般表达在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
如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词语等。
参考答案:
1。
这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响,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
2。
这段文字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拟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发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可见,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五、这篇文章总结了武侯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
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
点拨: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目的在于激发同学们的探究兴趣,扩大阅读空间,活泼思维。
参考答案:【例如】我认同作者文中所说的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比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绘出北方边塞之地八月就大雪纷飞,北风吼叫,白草断折的自然现象.这反映了物候现象与纬度有关。
北方边塞纬度较高,天气寒冷,所以八月当中原大地尚处夏季时,西北边塞却大雪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