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鹿阜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鹿阜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
级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盆栽的绿萝,窗台外侧比窗台内侧的长势茂盛,这一现象说明生物()
A.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能进行呼吸
C.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D.生活需要营养
2.如图,在载玻片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使两端液滴连通.在右侧培养液的边缘滴一滴肉汁后,观察到草履虫纷纷从左侧培养液转移到右侧培养液.根据生物的特征分析,这一现象说明生物能()
A.进行呼吸B.进行运动
C.生长和繁殖D.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3.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的是()
A.机器人B.向日葵C.钟乳石D.钟表
4.“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所描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A.生活需要营养B.遗传和变异
C.生长和繁殖D.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人的皮肤每天都会出汗,汗液有咸味”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以下哪一特征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D.具有生长和繁殖现象
6.除( )外,生物体都是由( )组成的()
A.病毒、细菌B.细菌、细胞
C.病毒、细胞D.病菌、细胞
7.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蛇冬眠B.煤燃烧C.蝌蚪长成青蛙D.羊吃草
布?”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观察法B.实验法C.调查法D.模拟法
9.为了适应干旱环境,仙人掌的叶在进化过程中退化成针形,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下列实例与此不相符的是()
A.生活在寒冷环境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B.牛的粪便是土壤更肥沃
C.雷鸟的羽毛在冬天成白色,春天换为灰色
D.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
1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青山”中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适应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适应生物
11.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诗词里蕴含着不少生物学现象。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影响这一现象的生态因素主要是水分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枝条及其绿叶是由芽发育而来的
C.“地迥鷹犬疾,草深狐兔肥”,兔的牙齿有门齿和臼齿的分化与其植食性相适应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属于动物界的最大类群一节肢动物
12.前进中学某班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以下几组对照,符合他们实验要求的是()
A.阴暗潮湿与阴暗干燥B.阴暗潮湿与明亮潮湿
C.阴暗潮湿与明亮干燥D.明亮潮湿与明亮干燥
13.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下列现象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A.枯叶蝶酷似枯叶B.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C.蚯蚓可改良土壤D.大树底下好乘凉
14.下列哪项行为或现象与“葵花朵朵向太阳“所表现出的生物基本特征相同()A.燕子育雏B.子女与父母不同
C.种子萌发长成幼苗D.小羊发现狼后迅速逃离
15.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鱼儿离不开水”说明了生物依赖环境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主要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16.小明在实验课上观察完黑藻后,将黒藻放进了生物角的鱼缸里,他认为这样可使小鱼和黑藻都生活得更好。
在这个小生态系统中,小鱼和黒藻分别承担的角色是:()A.消费者、分解者B.生产者、消费者
C.消费者、生产者D.分解者、消费者
17.下列各项,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A.草原中的全部植物
B.树林中的全部昆虫及它们的食物
C.农田中的全部庄稼
D.一个池塘及池塘中的全部生物
18.在生态系统中,能量顺着食物链逐级传递时具有的特点是
A.基本不变B.逐级增加C.逐级递减D.没有规律19.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蘑菇”通常属于()
A.生产者B.分解者C.消费者D.非生物成分20.下列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A.草→食草昆虫→青蛙B.草→食草昆虫→青蛙→细菌和真菌C.阳光→草→食草昆虫→青蛙D.草←食草昆虫←青蛙
21.如图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图中能够形成食物链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④→①D.①→②→④22.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一山不容二虎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螳螂捕食,黄雀在后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23.鸭是比较耐寒的一种鸟。
宋代诗人苏轼在《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该诗句中描写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A.光B.温度C.水D.空气
A.生物影响环境B.环境影响生物C.生物适应环境D.环境改变生物25.下列各项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不对应的是()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物生长的现象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形象地说明生物影响环境
C.“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
D.“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间的竞争关系
26.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气候潮湿、降雨量多,这种现象说明()
A.生物生存依赖环境B.环境影响生物生存
C.生物只能适应环境D.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27.下列选项中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B.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C.水里泛青苔,天有风雨来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28.生长在同一块田里的水稻和稗草之间的关系是
A.互助B.竞争C.捕食D.共生
29.青蛙捕食农田害虫。
对一块稻田内青蛙数量的统计结果显示,1998~2000年,青蛙的数量减少了一半。
该现象引起的后果可能是()
A.害虫数量增加B.青蛙天敌数量增加
C.农作物增产D.使用农药量减少以确保农作物产量30.图是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鹰与蛇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
B.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
C.图中各种生物都是消费者
D.如果人为减少兔和鼠的数量,草的数量将无限上升
3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条河流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C.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少
D.生物与生物之间有捕食、竞争、合作和寄生等关系
A.淡水生态系统B.海洋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D.湿地生态系统
3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下列对这句古诗理解错误的是()A.水稻是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
B.青蛙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诗中反映的食物链是:水稻←害虫←青蛙
D.青蛙是两栖动物
34.20世纪,由于人类大量使用DDT,使得DDT大量进入海洋,并积累在很多生物体内。
你认为下列生物体内DDT含量最高的是
A.浮游植物B.小虾C.鱼D.海豹
35.除病毒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组织B.细胞C.器官D.系统
36.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唯一家园,下列保护生物圈的措施不包括
A.控制人口增长B.防止环境污染C.保护生物资源D.禁用自然资源37.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A.大气圈、水圈大部、岩石圈全部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C.水圈、大气圈D.大气圈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38.下列哪种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A.亚马逊热带雨林B.内蒙古大草原
C.撒哈拉大沙漠D.人工蔬菜大棚
39.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同一部位时,若要在视野中所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在如下的目镜和物镜组合中,应选择()
A.目镜15×、物镜10×B.目镜10×、物镜40×
C.目镜5×、物镜10×D.目镜20×、物镜35×
40.正确地盖盖玻片是成功制作临时装片的关键。
下图所示制作临时装片时盖盖玻片的操作,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二、实验探究题
41.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清扫学校的植物园时,发现墙角潮湿的废旧花盆下面有许多鼠妇,当他们拿起花盆时,鼠妇会迅速爬走。
据此,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实验。
实验装置、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结果:
(4)仔细研究实验数据可知,10分钟后出现的情况,已经与小明的假设相吻合,既移向黑暗一端的鼠妇多(或鼠妇全部移向黑暗的一端),因此小明能得出的结论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
(2)作为对照组的是实验装置中的_____环境。
(3)若捕捉的鼠妇处于长期饥饿状态,它的运动能力会减弱,这是因为生物的生活需要_____
(4)该实验得到的结论是:_____。
(5)实验结束后,应如何处理这些鼠妇?_____。
42.下表是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想,假设你是该小组中的一员,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你们探究的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那么,纸盒右半部应设置的光照条件是_____(填“明亮”或“黑暗”),纸盒右半部应设置的土壤潮湿度是_____(填“湿润”或“干燥”)。
(2)你们这个实验所探究的因素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因此,_____是这个实验的变量。
(3)处理数据时,需要计算出全班各组数据的_____值。
(4)通过实验可以知道,_____会影响鼠妇的分布,且鼠妇适于生活在_____的环境中。
(5)除这个因素外,你认为影响鼠妇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还有_____、_____等。
三、综合题
43.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食物链中最长的一条是______。
(2)图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______部分和______。
(3)如果兔数量减少,一般不会引起鹰数量发生很大变化,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______能力。
4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
(2)请写出兔、草、狐构成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了生物部分外,还有非生物部分,如________(填两项),等等。
(4)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部分对生物的生活与分布有影响。
有同学想了解水分对蚯蚓的生活与分布有无影响,进行了下面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水分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作出假设: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水分对蚯蚓的生活与分布有影响。
Ⅰ制作下图所示装置;
Ⅱ将20条蚯蚓放到隔离带上,然后盖上鞋盒;
Ⅲ一段时间后,打开鞋盒盖子,数出两边土壤中的蚯蚓数目,并记录;
Ⅳ重复步骤Ⅱ和步骤Ⅲ几次;
Ⅴ根据几次记录的实验数据,分别求出两种土壤中蚯蚓数目的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与结论:
预期结果有三种情况,湿润土壤中的蚯蚓数目明显少于、基本等于或明显多于干燥土壤中的蚯蚓数目。
若该同学的实验结果为湿润土壤中的蚯蚓数目________干燥土壤中的蚯蚓数目,则假设成立。
实验分析:
本实验的变量为________。
像该实验这样,除了一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________实验。
45.学习生态系统知识后,小王同学对自家的水稻田进行实地调查,绘制了如下食物网简图。
请回答: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水稻属于_____。
(2)该食物网包含_____条食物链。
请写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
(3)图中螟虫与麻雀之间是_____关系。
(4)若人为大量捕杀青蛙、麻雀,导致虫灾爆发,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这是因为稻田生态系统的____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部分和_____。
46.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中共有_______条食物链,请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食虫鸟和蜘蛛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死亡后,它们的尸体并不会大量堆积,原因是土壤和空气等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____________,它们在生态系统的成份中属于_____________。
(4)在该生态系统中,如果土壤受到有毒物质污染,经过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
(5)一般情况下,在此生态系统中如果猫头鹰的数量减少,则短期内蛇的数量会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盆栽的绿萝,窗台外侧比窗台内侧的长势茂盛,是花卉对光的刺激的反应,说明生物具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性.考点:生物的特征.
2.D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在载玻片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使两端液滴连通.在右侧培养液的边缘滴一滴肉汁后,观察到草履虫纷纷从左侧培养液转移到右侧培养液,说明生物具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性。
考点:生物的特征。
3.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生物的特征有(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详解】
有分析可知,在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B向日葵具有上述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A机器人、C钟乳石、D钟表都不属于生物,没有生物的特征。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生物的特征。
4.C
【分析】
生物的特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飞分化,细胞内含叶绿体,湖水中富含有机物,使得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使得湖水呈现出绿色,因此,“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这句诗描写的是藻类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5.C
【分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人的皮肤每天都会出汗,汗液有咸味”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无机盐等废物的特征。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特征。
理解掌握生物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6.A
【解析】
试题分析: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考点:生物的特征
7.B
【解析】
试题分析:蛇冬眠是动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属于生命现象,A正确;
木柴燃烧不具有生命的特征,不属于生命现象,B错误;
蝌蚪长成青蛙是动物的生长和发育现象,属于生命现象,C正确;
羊吃草是动物取食营养物质,属于生命现象,D正确。
考点:生物的特征。
8.B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置了“有光”和“无光”两种环境条件,探究“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是设置了以光为唯一变量的对照试验,因此这种研究方法属于实验法。
【学科网考点定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实验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区分理解观察、分类、调查、实验等各种方法。
9.B
【解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生活在寒冷环境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故A不符合题意;牛的粪便使土壤更肥沃,是生物影响环境的表现,不属于适应环境的表现,故B符合题意;雷鸟的羽毛在冬天成白色,春天换为灰色,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故C不符合题意;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树叶,是拟态行为,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学科网考点定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同时也能影响改变着环境。
10.A
【解析】
“青山”中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用。
11.A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详解】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影响这一现象的生态因素主要是温度,而不是水
分,A错误。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枝条是由芽轴发育而来,叶子则是幼叶发育而来,B正确。
C、“地迥鷹犬疾,草深狐兔肥”,兔子是植食性哺乳动物,牙齿出现分化,兔的牙齿有门齿和臼齿的分化与其植食性相适应,说法正确。
D、蝉具有三对足,两对翅,体表有外骨骼,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类群,D正确。
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2.B
【解析】
试题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
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唯一变量是光。
除光不同外,其它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如鼠妇的数量、湿度等。
因此应该设置阴暗潮湿与明亮潮湿两种环境进行对照。
故选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一般题,属于了解层次。
13.A
【解析】
枯叶蝶的外形像枯叶,属于生物适应环境,A正确;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的是一个小小的蚂蚁在大堤中挖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说明了动物对环境的影响,B错误;
蚯蚓钻洞能使土壤疏松,蚯蚓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C错误;
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错误。
14.D
【解析】
燕子育雏说明生物能够繁殖,A不符合题意;子女与父母不同说明生物都能遗传变异,B不
符合题意;种子萌发长成幼苗说明生物能够生长,C不符合题意;小羊发现狼后迅速逃离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与“葵花朵朵向太阳”所表现出的生物基本特征相同,D 符合题意。
15.A
【分析】
生物生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适应一定的环境又受到环境的制约,生物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而生存。
【详解】
“雨露滋润禾苗壮”意思是禾苗可以吸收水分,满足禾苗的生长需要,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故A错误;鱼儿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必须生活在水中,离开水就会死亡。
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生物依赖环境,故B正确;“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故C正确;“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主要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6.C
【分析】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产者,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为消费者,细菌、真菌则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为分解者。
【详解】
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产者,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为消费者,细菌、真菌则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为分解者,小鱼是动物属于消费者,黒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C正确。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的组成和功能。
17.D
【解析】
草原中的全部植物,只有生产者,没有消费者、分解者,也没有环境部分,因此都不属于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树林中的全部昆虫及它们的食物,只有部分消费者,没有其它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也没有环境部分,因此都不属于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农田中的全部庄稼,只有部分生产者,没有其它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也没有环境部分,因此都不属于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
一个池塘及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即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属于生态系统,D符合题意。
18.C
【解析】
【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
【详解】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19.B
【分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
蘑菇是真菌主要靠分解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生活,因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蘑菇”通常属于分解者。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0.A
【分析】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详解】
草→食草昆虫→青蛙,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A正确;草→食草昆虫→青蛙→细菌和真菌,该食物链中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而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B错误;阳光→草→食草昆虫→青蛙,该食物链中阳光是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C错误;草←食草昆虫←青蛙,该食物链中箭头反了,食物链的箭头应该指向消费者,D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
21.A
【解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①植物是生产者、②虫和③食虫鸟是消费者,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不包括④分解者(细菌、真菌)和非生物成分太阳等,因此图中能够形成食物链的是①→②→③,A正确。
22.D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环境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共生、寄生、捕食、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详解】
“一山不容二虎”的大体意思是两只老虎为争夺领地、食物、配偶等争斗,属于攻击行为,属于生物对生物的影响,故A不符合题意;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螳螂捕蝉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在成语“螳螂捕蝉”中,形成的食物链应为树→蝉→螳螂,故C不符合题意;人间四月芳菲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