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音小学音乐五上《第五课故乡》教案 (公开课获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故乡
教学目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

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

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

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听《谁不说俺家乡好》、《乡间的小路》、《思乡曲》,做变奏创作练习。

第二课时:唱《如今家乡山连山》;画、写故乡等综合表演。

第三课时:唱《故乡小路》,听《乡间的小路》,“唱唱自己家乡的歌”。

第一课时
一、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1.课前请几位同学在网上或图书馆寻找关于影片《红日》剧情的资料,在课上简单向大家作介绍。

2.把歌曲或歌词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初听歌曲。

4.师生议论歌曲内容:对家乡的赞美,对解放区的赞美。

5.复听歌曲。

师生可随录音轻轻哼唱,体验人们对家乡的爱。

6.演唱歌曲。

把录音的人声声道取消,放音乐伴奏声道,由教师或学生(鼓励学生唱)看谱演唱。

7.小结:解放区的人民对家乡的爱。

二、聆听《乡间的小路》
1.直接导入:初听歌曲。

设问:这是什么地区的歌曲?(台湾校园歌曲)
歌曲反映了什么内容?(青少年对故乡的热爱)
2.把歌曲(至少是歌词)通过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边看歌曲边听录音,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允许同学轻声随录音哼唱。

4.师生议论歌曲给自己的感受。

5.小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多么的潇洒,让人流连忘返。

三、聆听《思乡曲》
1.导入:由介绍《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作者马思聪→《思乡曲》创作背景。

2.学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并要求能背唱(该曲调即教材本曲的主题)。

3.初听乐曲。

设问:当你听到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时,请举手。

4.复听乐曲。

设问: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给你什么感受?
5.小结:乐曲表现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活动与练习
1.三首反映故乡的音乐作品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
(《谁不说俺家乡好》——赞美;《思乡曲》——思(怀)念;《乡间小路》——欢乐、乐观。

)
2.唱唱自己家乡的歌(最好课前先请部分同学准备好,鼓励学生即兴唱歌)。

第二课时
一、表演《如今家乡山连山》
1.歌曲以天真而富有想像力的描述,表达少儿对家乡的赞美。

所以演唱时要把这种欢乐的情绪、天真可爱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歌曲的学习可以用多种形式。

(1)第一、二句的曲调学习,通过听辨相同与不同小节进行识谱学唱。

(2)二声部合唱4小节,可作为发声训练。

顿音要唱得有弹性,表达一种开怀大笑的情绪。

(3)最后二句的曲调采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手段学唱。

(4)当曲调熟练后,先可用衬字“啦”唱(在合唱时仍用“哈”)。

在“啦”唱得天真欢快的基础上再唱歌词,并唱好语气的起伏。

(5)在对歌曲曲调唱得较有乐趣、熟练的基础上,分组自编表演唱(教师到学生中去分层指导)。

(6)各组展示。

(7)小结:纯朴、可爱、天真的故乡情。

二、创作活动
1.拓展艺术的领域,以画、诗歌、短文等综合艺术的手段表现对故乡的眷恋。

2.“画”主要是写意,所以要求简洁,不必太复杂精细,意到即可。

3.短文有条件的可以进行采访,一段情况下以收集为主,到图书馆、或家里有电脑的上网者,可将网上资料下载即可。

4.以上两项活动重在过程、重在参与,教师要鼓励、表扬积极参与者。

第三课时
一、表演《故乡的小路》
1.直接导入:我们自己来表演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聆听范唱。

提出三个要求:
(1)歌曲的内容是什么?
(2)有几个声部组成?
(3)随范唱划指挥图式,有什么发现?
3.讨论以上三个问题,不清楚的可再听范唱。

4.听一遍曲调范奏,学生再进行划拍练习。

5.结合曲调讲解变拍子(详见右边)。

6.学唱前8小节曲调。

要求打出每小节的强拍。

(每小节强拍拍手,其它拍拍腿)
7.在前8小节唱得非常熟练的基础上,把全班分为二个声部。

分声部各学唱自己的声部曲调。

(因为这部分节奏与前8小节一样,所以必需在前8小节熟练的前提下再学习第二部分。

)
8.弱起小节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而是从歌调的重音布局去阐述,如“我那故乡的小路”其重音在“故”字上。

这样学生很自然把弱起小节唱好。

9.歌曲的高潮是第二部分,也是本歌的重点与难点。

要以对故乡“弯弯小路”与“路旁小花”的思念之情作倾诉的歌唱,以主人翁“我”的身份投入到歌声之中去表现。

10.设计打击乐伴奏,注意4/4与3/4的交换。

如:
二、变奏练习:创作活动
1.不讲变奏的概念。

“例”“例”,
学生自己作变化发展。

不要受书上的“例”限制,可以自由创作变奏曲,不仅是同一拍号,还可以是变拍子的。

三、音乐知识:变拍子
1.变拍子的乐理知识结合歌曲《故乡小路》的教学顺带进行。

2.教学时不从理论上讲解,而从谱的现象上去切入。

设问:这首歌曲每小节的拍数是否一样?除第1小节是不完全小节外,每小节的拍数有几种类型?
归纳:歌曲由两种拍子组成,这就是变拍子。

3.复习音名变音记号,比较“4”与“#4”的音高关系以及“4”与“#4”的手势。

唱准“3、
4、5、#4、6、5、3”。

因此“#4”的教学也结合歌曲《故乡的小路》进行。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聆听《三只小猪》
2、聆听《快乐的小熊猫》
3、表演《动物说话》
4、乐器伴奏《我有一只小羊羔》
二、教学总目标:
1.能够注意聆听描写小动物的歌(乐)曲,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

2.能够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动物说话》,在歌声与表演中表达出对小动物的爱护之情。

3.在聆听音乐中尝试用动作表达自己想像中的动物神态。

4.认识木鱼、碰钟,学习并探索演奏方法,练习为歌曲演唱伴奏。

5.能准确地朗读歌谣,并读出二拍子的强弱。

三、教材分析:
1、轻音乐《三只小猪》
外国器乐曲《三只小猪》是由一支轻音乐队演奏的乐曲,轻松、幽默,不乏谐谑,勾画了三只小猪愉快的生活场景。

乐曲在小猪的叫声中拉开序幕,在电子琴轻轻的主和弦的伴奏下,小猪柔和地欢叫着,短笛奏出了一条欢快、跳跃的旋律。

音乐声中,小猪似乎很内行地在弱拍上应和着。

接下来弦乐以小提琴齐奏出第二条风格不同的旋律。

电子琴接着奏出了第三条旋律,好像小猪们欢乐的舞蹈。

小提琴又齐奏出第二主题,在小猪的叫声中结束。

2、管弦乐《快乐的小熊猫》
《快乐的小熊猫》是美术影片《熊猫百货商店》中的一个音乐片断。

音乐开始,首先由中提琴奏出的长音和小提琴奏出的碎弓音,渲染了大森林早晨美丽幽静的景色,在弦乐柔美的音响衬托下,竹笛吹出一段节奏自由的旋律,其音调清新,色彩明亮。

接着音乐出现了轻快跳跃的旋律,经过两小节的过门,引出了一段活泼明快的曲调。

单簧管吹出了4小节呆板、滑稽、憨厚的节奏音型,好像两只小熊猫摇晃着胖乎乎的身体在抬水。

接着乐队奏出快速的下行跳进的旋律,仿佛是小熊猫急促走进商店的步态,加上最后竖琴的刮奏,形象地表现了小熊猫一溜烟似地走进了商店柜台,开始接待来买东西的顾客。

3、歌曲《动物说话》
《动物说话》是一首歌谣风格的创作歌曲,2/4拍,五声降E羽调式,一段体结构。

歌曲的节奏简单,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

旋律较为平和,级进与小跳相结合,采用重复、模进、变化重复的手法,紧密结合了语言的特点,表现了小动物稚嫩的拙态和叫声。

乐句间加花伴奏的应用,使歌曲风趣、富于变化,又仿佛是小动物机警的神态。

最后8小节尾奏多采用16分音符的节奏和断音奏法,使小动物的形象得到补充,歌曲显得丰满完整。

是一首便于表演的儿童歌曲,很有趣味。

四、教学重点:
1、用柔和、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

2、用动作表达自己想象中的动物神态。

3、认识木鱼、碰钟,学习演奏方法。

五、教学难点:歌曲演唱与间奏表演的连接。

六、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周次星期累计课时)教学目的:能够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动物说话》。

重难点:学唱歌曲
教学环节
一、听音乐进入教室,拍手踏步。

二、组织教学,师生互相问好。

三、点名。

四、学唱《动物说话》。

1、教师提问:找找书上面有些什么动物?它们各自是怎样说话的?(叽、嘎、吱吱喳、咕咕儿呱)由此引出课题《动物说话》。

2、完整地聆听《动物说话》,学生感受,拍手听、默唱。

3、唱完后问学生想不想学?教学生读歌词后(把动作加上),请学生齐读。

4、教唱歌曲,注意音量适中,音与音之间要唱得连贯。

5、演唱时,教师可以提示:“怎样演唱能表现出你很爱小动物的心情,用你的声音告诉我”。

启发学生演唱时投入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演唱,叫声要唱得轻快而有弹性。

6、全班齐唱。

(确定一段学会后才教第二段)
7、请学生为第20页这幅图编个小故事。

五、朗读歌谣。

1、请学生看第21页下面的格子,听老师朗读歌谣。

(读出二拍子的强弱)
2、跟着老师读。

3、学生自己拍手读。

六、复习学过的歌曲。

第二课时(周次星期累计课时)教学目的:能够注意聆听描写小动物的乐曲,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在聆听音乐中尝试用动作表达自己想像中的动物神态。

重难点:欣赏
教学环节
一、听音乐进入教室,拍手踏步。

二、师生互相问好。

三、点名。

四、聆听《三只小猪》。

1、完整聆听《三只小猪》,说一说乐曲描绘了怎样的小猪。

三只小猪好像在做什么?(小猪欢快的叫声,好似小猪们在游戏、捉迷藏,一切都是那样惬意。


2、复听时让学生自编动作表演三只可爱的小猪。

看谁能记住小猪叫的地方,随着乐曲学小猪的叫声。

3、三幅动作提示图分别是:
①扭着身体学小猪走路;
②用手指抵住鼻尖,模仿小猪翘鼻子。

③两只手在耳朵上方伸开五指做“扇风”的动作,模仿小猪的大耳朵。

五、复习歌曲《动物说话》。

六、聆听《快乐的小熊猫》。

1、初听乐曲,感受乐曲描述清晨的意境和小熊猫愉快劳动的情景。

2、老师讲故事,引发学生的想象。

《快乐的小熊猫》是美术影片《熊猫百货商
店》中的一个音乐片断。

音乐开始,渲染了大森林早晨美丽幽静的景色,描写了大自然从朦胧中渐渐醒来,天越来越亮了。

接着音乐出现了轻快跳跃的旋律:这好像在写小鸟醒来啦,它眨着惺忪的眼睛,转动着小脑袋,唱起了黎明的歌。

时间不早啦,该出门了,小鸟拍了拍翅膀飞出了窝:小鸟飞呀!飞呀!飞到了熊猫百货商店门前的大树上。

仿佛使人们看见了两只活泼可爱的小熊猫来到水塘边打水,一声大镲响,这是小熊猫把水桶丢进了水塘。

然后,由竖琴奏出了一串琶音,表现了水桶在池塘中激起的浪花和水塘里泛起了一圈圈的水波。

接着它俩把水桶提出水面抬起来,此刻单簧管吹出了4小节呆板、滑稽、憨厚的节奏音型,好像两只小熊猫摇晃着胖乎乎的身体在抬水。

他们走过树林,走过小桥,小鸟向熊猫问早,小熊猫也回答了小鸟的问候,并说“欢迎大家到商店来买东西。

”接着乐队奏出快速的下行跳进的旋律,仿佛是小熊猫急促走进商店的步态,加上最后竖琴的刮奏,形象地表现了小熊猫一溜烟似地走进了商店柜台,开始接待来买东西的顾客。

3、复听时可将音乐分成两部分。

“大森林的早晨,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在小熊猫打水的时候,你好像又听到了什么声音”。

利用音乐中的特殊音响,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让学生跟着音乐表演,乐曲结束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创编结尾。

编创结尾可分组进行,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利用乐器、人声、拍打动作为乐曲做结尾。

聆听音乐,要以学生的自觉感受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做,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


4、可边听边念歌谣。

1)树林静悄悄,阳光一道道,早晨空气多新鲜,小鸟醒来了。

2)小猴荡秋千,松鼠蹦蹦跳,两只快乐的小熊猫,又点头来又问好。

3)拍拍翅膀飞出窝,小鸟飞呀飞得高,飞到熊猫百货店,又唱歌儿又欢笑。

4)木桶打满水,跨上独木桥,摇摇晃晃朝前走,清清溪水叮咚跳。

5)瞧,那边是谁过来了?哦,两只可爱的小熊猫,扛起木桶朝前走,胖乎乎的身体摇呀摇。

6)百货商店柜台里,站着快乐的小熊猫,“欢迎大家快快来,买啥东西任你挑。


七、复习学过的歌曲。

第三课时(周次星期累计课时)教学目的:在歌声与表演中表达出对小动物的爱护之情。

认识木鱼、碰钟,学习并探索演奏方法,练习为歌曲演唱伴奏。

重难点:乐器伴奏
教学环节
一、听音乐进入教室,拍手踏步。

二、师生互相问好。

三、点名。

四、学唱《我有一只小羊羔》。

1、教师要以完整有感情的范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愿望。

2、读歌词,使学生想象出小羊羔蹦蹦跳跳、活泼可爱的形象,并感受到小主人公对小羊羔真挚、亲切的感情。

3、提示学生在同音反复处唱得轻松、亲切。

唱会歌曲后,跟着老师用唱名唱歌。

4、在演唱中变换演唱形式并编创动作,表达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5、编创歌词,可分小组进行。

五、认识乐器。

1、认识碰钟,学习敲击碰钟的正确姿势。

①观察示意图,知道怎样敲击。

②想一想碰钟的声音是长的,还是短的?怎样能敲出短音。

启发学生动脑思考。

2、认识木鱼。

学习敲击木鱼的正确姿势,要通过学生探索、学习来完成
①知道怎样敲,观察示意图。

②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敲,能有几种敲击方法,让学生探索、发现。

六、乐器伴奏。

1、按节奏和节拍的强弱读歌谣。

指导学生读歌谣时,有意识地读出节拍的强弱,做到有感情地读。

(用乐器伴奏)
2、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音色,表演老鸭和小鸭的叫声。

3、全班唱歌,教师可启发学生自己编创歌词,表现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4、用木鱼为歌曲伴奏,注意看课本上木鱼图后面的圆点,它们有大有小,示意学生敲击的动作有重有轻,要接着歌曲的强弱规律敲击,并要明确打击乐的伴奏地位,学会与歌唱的声音协调起来,不要喧宾夺主。

七、复习学过的歌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