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课文经典 延伸课外写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课文经典延伸课外写作
作者:苍然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07期
最近几年的中考,语文的考察更注重了能力方面的培养,忽略了课内文章阅读的考察,这就使得学生们在学习课内文章的时候,对课内文章不重视,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变得不如从前那样细致。

我认为,即使中考不考察课内的阅读,我们也要立足于语文课本,从分析课内文章入手,选择其经典性,进行课内外衔接的语文扩展阅读,再指导学生们从仿写入手进行写作,这才不失为一项切实可行的重要举措。

下面我就这一方面的话题抛引玉之砖,求教于同仁。

第一,从词句出发。

在讲授记叙文的时候,着重找出能体现人物性格、能突出中心的词语。

比如《羚羊木雕》中的“…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用“突然”一词,一开头气氛就紧张起来,可以见出“妈妈”的惊慌,“我”的惊吓。

再例如“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这里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都十分简练,形象十分鲜明。

讲授说明文的时候,例如在《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中,“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这句话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建造时间,而“左右”二字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在授课的时候,通过这些例子的分析,再结合课外阅读,才能更好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写作时,注重语言的刻画,从而提高写作的水平。

第二,从段落入手,分析每段的逻辑性。

比如,在讲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课时,最后的一个自然段就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来布局的,“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用这样一句承上启下的句子来引出本段说明的重要内容,最后又用“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来加以总结,并提出希望。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段落描写。

通过这类例子的分析,可指导学生怎样读懂一段话,怎样抓住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写作时,又怎样用句子组成段落来表达一个中心意思。

第三,从篇章入手。

每篇经典的课文,其层次一定清晰明了。

我们在分析课文的时候,要理清课文的结构,看看课文是“总-分”,“分-总”还是“总-分-总”,此外,哪些课文是并列式结构,哪些课文是递进式结构。

例如,在讲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课文时,在讲授其总-分-总的结构时,即可让学生观察这种结构的好处,通过这些例子的分析,指导学生怎样分析结构,并且把这些结构应用于写作之中。

还有的文章是通过时间的顺序来介绍的。

例如朱自清的《春》,则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春天的人们,从各个角度来进行介绍。

《羚羊木雕》则通过时间的顺序来介绍整个事件的经过,中间又用插叙来回忆一段往事,从而使文章内容更加丰满。

再例如《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则是从空间顺序上来介绍故宫的各个建筑。

这样,分角度,分文体的从不同方面入手,才能准确分析其经典性。

用好这类例文,对学生阅读时把握文章结构,写作时合理安排结构不无裨益。

第四,从表达方式入手。

每篇课文,根据其体裁的不同,使用的表达方式也不同。

表达同一种意思,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藤野先生》的授课时,为了刻画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选择外貌描写,“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通过这些描写就把藤野先生的不拘小节的特点勾勒出来。

再如《故乡》一课,“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通过动作描写就把杨二嫂的好占便宜的性格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了。

《中国石拱桥》中为了介绍石拱桥的结构坚固,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了介绍石拱桥的形态优美,则使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

还有很多文章,为了刻画人物形象,则记叙了一段典型的事例,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又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用好了这些典型的例文,相信学生们定会根据不同的文章来选择使用不同表达方式来作文。

第五,从选材入手。

我们在分析课文的时候,一定要注重选择材料的范例作用,分析其典型性。

材料是用来表达主题、突出主题的,所以在选择材料时应改紧紧围绕主题,服从主题的需要。

例如老教材中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作者从一百多个生动事例中,提炼了三个事例,这是经过慎重筛选的,这三个事例分别表现了志愿军等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热爱朝鲜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用好了这类例子,让学生围绕主题过好选材关就易如反掌了。

第六,从仿写入手。

这种仿写可以从句子写起,然后过渡到段落,再引申为全篇。

模仿语言,不可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雪地捕鸟的描写,既生动又实在,连用的系列动词突出了百草园的“趣”。

因此,笔者扣住“趣”来启发学生,教他们从课余的游戏中寻找“趣”,如“跳牛皮筋”、“老鹰抓小鸡”、“斗鸡”、“荡秋千”,等等,再用准确的动词表现“趣”。

这样,学生的仿写就成了自身游戏过程的描述与范文片断的模仿,形成了自己经历与他人经验的统一,从而增强了感受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局部模仿的基础上,就可以过渡到模仿全篇的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和表现手法。

例如,旧教材中《谈骨气》的谋篇布局就非常典型,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入手来列举三个典型事例,最后总结,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就完全可以效仿这样的结构来谋篇布局,从而生成一篇典型的议论文。

我们还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鲁迅先写了百草园中的几件“乐”事,再写三味书屋中的几件“苦”事。

两种不同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运用对比手法进行构思,以《家乡变化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仿写是为了创造。

因此,进行仿写训练,应选准范文的仿写点,注意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做到既形近,又神似。

但太似为“迷信”,不似又为“迷惑”。

范文不能框死作文,学生的仿写应保持在似与不似之间,即在模仿中有所创新。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从文本入手,分析词、句、段、章,更要从细节处入手,分析每一篇课文最主要的特色,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仿写。

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才真正起到了范例作用,我们教者的目的也才能达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