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川二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模拟三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文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一词特指古代风尚,古人风度。

时下所说的“古风”,是近年来因网络传播而流行起来的一个新鲜词汇。

其以时间为标识,试图凸显“古今”之分。

古风作品是部分小众群体对传统文化产生向往后,结合现代元素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较为直接和表面的仿古风格作品的统称。

其涉及的范围广泛,包含诗词、音乐、绘画、服饰、建筑等方面。

其中,音乐以其受众面广等诸多优势,成为古风作品中影响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

古风音乐最初是由古风爱好者和仙侠游戏粉丝群体以音乐为载体抒发怀古之情而进行的自发性创作,是当今网络盛行的一种具有新型音乐风格的音乐。

其依附于游戏、小说和古典诗词存在,追求故事性和画面感。

古风音乐的创作手法多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表现手法相结合。

近日,一些90后将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琵琶行》谱曲演唱并上传于网络之后,获得大批青少年网友点赞。

甚至有网友留言说,能不能将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全部演绎成歌。

但这首歌曲的意义并不在于对应试的帮助,这种融合了网络技术的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所进行的创新,适应了青少年群体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拓宽了新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受众群体范围。

移动网络的便捷,切实弥补了传统媒介信息传播的不足,给人以更多的选择和自由空间。

在网络音乐界,有越来越多的原创音乐人和音乐团队致力于融合古体与现代诗词的文字精华,打造出富有现代气息并不失古韵的音乐作品,呈现创作者所理解的中国式美感。

这些青年创作人对古风的推崇,体现了其对于民族自信心的追寻,是一种渴望通过“尚古”而完成的自我建构与文化认同。

网络不是将电脑连在一起,而是将人连在了一起。

健康的大众文化能以通俗的形式承载高雅的内容。

在知识界探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之时,正如古风歌曲《琵琶行》所呈现的那样,网友的“自发”“自转”行为,为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启示。

发达的网络促成了信息的同步效应,网络的便捷性增加了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冲突与活力,为社会各阶层文化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文化自觉作为社会发展的必需,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共享时代加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
信,是当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急需解决的重要命题之一。

(摘编自陈乾的《在共享时代提升文化自信》,2017年6月9日《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时下所言的“古风”凸显出了“古今”的区别,其作品是一种较为直接和表面的仿古风格作品的统称。

B. 古风音乐最初是一种自发创作、盛行于当今网络的一种具有新型音乐风格的音乐,它抒发的是怀古之情。

C. 依附于游戏、小说和古典诗词存在,追求故事性和画面感的古风音乐创作手法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D. 越来越多的原创音乐人和音乐团队打造出以现代气息为主的音乐作品,可见青年人对民族自信心的追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前两段对比论述了“古风作品”和“古风音乐”的内涵,为后文论证古风音乐的意义做好铺垫。

B. 文章用古风演唱版《琵琶行》受到青少年网友点赞论证了古风音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拓宽了受众群众范围。

C. 文章论述网络音乐界青年创作人对古风的推崇,为试图通过“尚古”完成自我构建与文化认同提供了例证。

D. 文章论述了古风音乐的意义及网络的多重作用,论证了共享时代加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的急迫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诗词不同的音乐之所以成为古风作品中影响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是因为它有受众面广等很多优势。

B. 健康的大众文化能以通俗的形式承载高雅的内容,被点赞的古风歌曲《琵琶行》就是一个典例。

C. 古风《琵琶行》融合了网络技术的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从而给人更多的选择和自由空间。

D. 网友“自发”“自转”古风歌曲《琵琶行》的行为,为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启示。

【答案】1. A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A项,时代矛盾。

“凸显出了”和“试图凸显”相矛盾。

C项“其”指代的是“古风音乐”而不是“古风音乐创作手法”;“多以”不是所有,以偏概全。

D项是“富有现代气息并不失古韵的音乐作品”理解片面。

故选A。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古风作品”和“古风音乐”是包含关系,文中也未作比较。

故选A。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推理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

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

C项“给人更多的选择和自由空间”的是移动网络的便捷。

偷换概念。

故选C。

点睛:理解文章重要内容、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张冠李戴或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考查的概念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第二步: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找准概念所涉及内容的位置和范围;第三步:根据语境,理解概念的含义,并整合相关信息来作答。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些桥这些人
冯文超
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

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

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

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

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

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

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
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

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

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

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

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

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

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

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

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

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

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

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

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

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

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

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

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

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

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

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总领全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 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的色彩,有的只是质朴和雄健,这为后文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

C. 文章第五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笔墨饱满,读来给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D. 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结构上呼应开头,照应题目。

5. 文中画线的一段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 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①本段写景用诗意的笔墨描绘了一幅自然与桥优美的画面。

②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③侧面表现了桥隧工人保护环境的意识。

6. ①交通之桥,沟通不同地域。

②和谐之桥,沟通了人与大自然。

③心灵之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A项“画龙点睛”“奠定了雄壮的基调”错,C项“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错,D项“惋惜”错,是婉转的赞美,同时结构上呼应开头,照应题目。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总的来说主要从它与刻画人物、情节展开、表现主题的关系上考虑。

第五段画线部分从内容上看,写的是桥所在地的美景,蓝天白云,动物悠闲,桥“与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再联系上文来看,这种美景恰是工人们在工作中注重保护动物,注意保护植被的结果,由此可总结出这段文字侧面表现了桥隧工人的环保意识。

点睛: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总的来说主要从它与刻画人物、情节展开、表现主题的关系上考虑。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的一般作用
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形象、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④交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⑤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
答题格式: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文中说“桥是沟通的纽带”,这是对桥的总体解释。

第二段中“逢山修路,遇水架桥”,写的是桥的本义,也就是交通之桥;第四段、第五段“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这里的桥沟通了人与大自然,也就是和谐之桥;第六段写了一个旅游者和桥隧工人的故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这里突出的是桥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作用,也就是心灵之桥。

点睛: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词语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答题思路: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词语,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

本题就是要答出桥的本义——交通之桥,比喻义——和谐之桥,象征义——心灵之桥。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9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就国歌的地位、奏唱国歌的场合、奏唱国歌的形式和礼仪、国歌标准曲谱和官方录音版本、国歌的宣传教育、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

国歌法并非中国独有。

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都有单独的国歌法,对播放国歌的场合、奏唱国歌时的相关礼节都有明确的规定。

在新加坡,如果有意不按官方安排奏唱国歌,或奏唱国歌时无合理原因不起立致敬的,将被起诉,并最高处以1000美元罚金。

美国有关法律规定:在演唱国歌时,如果有国旗展现,穿制服的军人行军礼,其他所有人都应该向国旗立正,右手放在心口,行“效忠礼”。

(摘编自杜茂林《“为歌立法”:国歌背后的理智与情感》)材料二:
(摘编自新华网《国歌法来了,你用“正确姿势”爱国歌了吗?》)材料三:
国歌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在校园、奥运赛场、边防哨所……每次奏响国歌都是对祖国和民族精神的一次礼赞。

”国歌展示馆馆长杨春霞说,“国歌是代表国家的歌曲,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局局长金雪萍表示,国歌立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也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结晶的崇高敬意。

法律中对于如何正确使用国歌的具体规定,对社会公众兼具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等多重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主任武增说:“那种把维护国歌尊严与所谓公民的言论自由、表达自由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国家要对公民合法的权益予以保障,同时公民不得滥用自由和权益。

对辱没国家的尊严、损害民族感情、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必须予以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摘编自朱宁宁《维护国歌尊严权威奏唱国歌有法可依》)材料四:
国歌法通过并颁布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依照法定程序分别征询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他们均认为,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符合两部基本法的规定,是适当的。

香港、澳门社会普遍认同这部全国性法律属于两部基本法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的法律。

2017年10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了关于增加《中华人民
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草案和关于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草案的说明。

两个决定草案的说明指出,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国歌法,属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依照基本法规定不属于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

说明还指出,近些年香港发生了一些不尊重国歌的事件,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和社会价值底线,引起包括广大香港居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为有效防止并处理这类行为,按照香港基本法规定将国歌法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就更加具有迫切性和现实重要性。

(摘编自新华网《国歌法拟列入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从材料二的相关调查结果看,国歌法中对“奏唱国歌的形式和礼仪”的规定比对“奏唱国歌的场合”的规定更重要。

B. 调查显示,一些公民缺乏对奏唱国歌时的一般礼仪的了解,这无疑是人们在奏唱国歌时嬉笑打闹、态度不够严肃的主要原因。

C. 我国制定国歌法,与一些国家的做法一致,并且在我国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D. 港澳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港澳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法》制定的民意基础。

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属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依照基本法规定不属于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这是可以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的一个法理依据。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国歌立法的现实意义。

【答案】7. B 8. C
9. (1)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2)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崇高敬意;(3)对社会公众兼具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的多重作用。

(4)维护“一国两制”的原则底线和社会价值底线。

【解析】
试题分析:(1)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行使言论自由权”不妥,应是“滥用自由和权益”。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错在“比…更重要”错.国歌法所作的各项规定都有其现实的针对性和存在的必要性,其意义和价值不具有可比性。

B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人们奏唱国歌时态度不够严肃,不仅仅是因为一些公民对奏唱国歌的一般礼仪缺乏了解,还因为对国歌的精神内涵(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国歌的创作背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国歌的创作意图(激励人们奋勇抗争)等没有深刻地领会,家国情怀淡薄.对此项的判断,需要考生综观图表、通览全文,顾及材料之间的关联性。

D 项,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制定的民意基础”,而是“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的民意基础”。

(3)本题要求概括说明国歌立法的现实意义,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

从“国歌立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也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结晶的崇高敬意”“就国歌的地位、
奏唱国歌的场合、奏唱国歌的形式和礼仪、国歌标准曲谱和官方录音版本、国歌的宣传教育、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为有效防止并处理这类行为,按照香港基本法规定将国歌法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就更加具有迫切性和现实重要性”等语句可以具体提炼概括出答案要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洪,字宗道,六合人。

祖政,明初以功为汉中百户。

父璟,战死灵璧。

洪嗣职调开平善骑射遇敌辄身先突阵初从成祖北征至斡难河获人马而还帝曰将才也。

令识其名,进千户。

宣德四年命以精骑二百,专巡缴塞上。

继命城西猫儿峪,留兵戍之。

败寇于红山。

英宗立,尚书王骥言边军怯弱,由训练无人,因言洪能。

诏加洪游击将军。

洪所部才五百,诏选开平、独石骑兵益之,再进都指挥佥事。

时先朝宿将己尽,洪后起,以敢战著名。

为人机变敏捷,善出奇捣虚,未尝小挫。

虽为偏校,中朝大臣皆知其能,有毁之者,辄为曲护,洪以是得展其才。

洪初败兀良哈兵,执其部长朵栾帖木儿。

既代谦任,复败其兵于西凉亭。

帝赐敕嘉奖。

又敕.宣大总兵官谭广等曰:“此即前寇延绥,为指挥王祯所败者,去若军甚迩,顾不能扑灭,若视洪等愧不?”三年春,击寇于伯颜山。

洪马蹶伤足,战益力,擒其部长也陵台等四人。

追至宝昌州,又擒阿台答剌花等五人。

寇大败,遁去。

玺书慰劳,遣医视,进督指挥同知
..。

寻以景泰元年,于谦以边警未息,宜令洪等条上方略。

洪言四事,命兵部议行。

都督宫聚、王喜、张斌先坐罪系狱,洪与石亨荐三人习战,请释令立功。

诏己许,而言官劾其党邪挠政。

帝以国家多事,务得人,置不问。

上皇还,洪与石亨俱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予世券。

明年夏,佩镇朔大将军印,还镇宣府。

从子能、信充左右参将,其子俊为右都督,管三千营。

洪自以一门父子官极品,手握重兵,盛满难居,乞休致
..,请调俊等他镇。

帝不许。

八月,以疾召还京,逾月卒。

赠.颍国公,谥武襄。

妾葛氏自经以殉,诏赠淑人。

洪久居宣府,御兵严肃,士马精强,为一时边将冠,然未尝专杀。

又颇好文学,尝请建学宜府,教诸将子弟。

(节选自《明史·列传六十一》)
10. 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洪嗣职调开平/善骑射/遇敌辄身先突阵/初从成祖北征至斡难河/获人马而还/帝曰将才也
B. 洪嗣职/调开平/善骑射/遇敌辄身先突阵/初/从成祖北征/至斡难河/获人马而还/帝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