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团结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
唐曼莲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 民族团结涵义合理、理论依据科学、历史条件厚重、现实基础优越;它集正确性、合理性、科学性、优越性、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必然性、客观性于一体;民族团结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 民族团结;客观规律
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本质的必然趋势。
必然性表现为既有可能性,也有必要
性。
在当代中国,民族团结既有存在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的可能性,也有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
人们顺应民族团结的规律,能实现各民族的事业兴旺,社会和谐;否则,招致失败,铸成大错。
一、民族团结具有合理内涵和科学理论依据
我国的民族团结,一方面以中华民族的振兴、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稳为大义、为根本保障;另一方面以维护各民族的合理合法的利益为落脚点、为重要
依托;是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的,不是只顾一方,偏废另一方。
民族团结主要表现在汉族与少数民族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情同手足、互相帮助、共同奋斗、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本质内容。
民族团结内核合情合理。
民族团结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为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科学
地揭示了民族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
民族是通过联盟、融合,在人类一定历
史阶段得以产生、发展、消亡的。
人类最早的社会集团是原始群,是适应生产需要,才结成稳定的集体→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融合→社会共同体→民族消失。
民族形成、发展、消亡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阶段,不是民族融合和民族消亡的阶段,
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仍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也将长期存在。
我们要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在对待和处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上,避免两种倾向。
一种倾向是忽视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企图超越历史发展阶段,人为地简化和缩短民族发展过程,消灭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淡化民族问题,这是违背民族发展规律的错误倾向;另一种倾向是片面地强调民族特点和民族利益,人为地扩大民族差别,阻碍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借鉴、团结与合作,这同样不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也是违背民族发展客观规律的。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阶段,要全力以赴建设好这个阶段的共同辉煌。
党的民族政策坚持的马克主义民族观认为:①各民族只有发展上的快
与慢、先进与落后之分,没有贵贱、优劣民族之别。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
②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自由的,不能获得解放的。
③民族问题(民族关系)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排斥与接近、民族运动兴起与民族之间联系发展频繁的两种对立的历史趋向,要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以利各民族的事业繁荣发展。
④搞民族分裂是犯罪行为,必遭惩罚,注定失败。
⑤各民族的团结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
等等。
这是民族团结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
二、民族团结具备厚重的历史条件
1、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民族团结的见证和依据。
各民族共同开拓了中国辽阔富饶的土地;各民族共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各民族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维护祖国统一,历来是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和准则。
鸦片战争前各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近现代史上中国各民族为捍卫祖国统一自觉实现联合。
东部沿海和台湾地区的各族人民并肩作战,打击了英、法、日等侵略者;在西南边疆,西藏、云南、广西等地各族人民自发联合,打击了英、法等侵略者;在西北边疆,维吾尔、哈萨克、回、汉等各族人民携手抗敌,打击了英、俄等侵略者;在东北边疆,黑龙江省的各族人民打击了沙俄侵略者。
1937年至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下,中华民族自觉联合起来,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民
族的独立和解放。
2、中国56个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特点,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条件。
经过长期的历史变迁,我国境内汉族和少数民族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在居住地域方面,全都是杂居相处、彼此交错。
各民族杂居相处的这种地理环境,给我国各民族团结、互助、友好往来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各民族之间的互补、互利、互惠经济往来关系是民族团结的巨大动力和牢固纽带。
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因生产力水平、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经济文化类型的差异,使双方的经济往来具有极大的互补性和吸引力,并表现为带有一些地区分工性质的供求关系,尤其是边疆和少数民族地方对较先进的内地产品的需求。
物质上的巨大吸引,使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贸联系日益频繁,各民族之间建立起了互助、互惠、互利的经济关系,从而消除隔阂,改变偏见、歧视和敌视态度,建立起友好的族际关系乃至各民族的良好关系。
现在,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依赖性、优势互补性仍然十分明显,已经发展到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团结局面。
4、中华文化多元统一的突出特点,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文化条件。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我国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对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例如,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夏商周三代,实际上是华夏与周边众多民族共同组成的部落联盟。
历史典籍和考古资料都可以证明,华夏民族是由炎黄部族集团为主源,以周边不同部族为支源融合形成的民族共同体,从一开始就具有极大的多源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始终贯穿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不断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
多样性统一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的强大思想基础,
也是各民族文化的依托和根基。
三、民族团结呈现美好愿景
1、党的民族政策系统正确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早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中就明确宣布:“凡是居住苏维埃共和国的少数民族劳动者,在汉人占多数的区域,亦须和汉族的劳苦人民一律平等,享有法律上的一切权利义务,而不加以任何限制与民族的歧视”。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还提出了许多民族政策主张,如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等等,这些政策主张和实践,为新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从1949年到1966年是中国民族政策形成体系时期。
这一时期党和国家采取的民族政策和措施主要有:(1)更改对少数民族歧视性称谓,通过派慰问团、访问团等形式消除民族隔阂,疏通民族关系。
(2)大规模地开展民族识别和民族地区社会历史调查,深入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实际,以制定政策保障民族的平等权利。
(3)在民族聚居地区广泛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并通过一些政策法规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4)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5)对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慎重稳进的方针,在边疆地区实行“和平卖买,直接过渡”和在牧区实行不分、不斗、不划阶级,牧工、地主两利等政策。
(6)通过发放种子、农具,对民族地区财政、贸易实行“三项照顾”等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7)采取举办民族学院校等多种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
(8)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发展民族出版事业,开展民族语文和双语教育。
(9)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进行少数民族宗教制度改革。
(10)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专门民族工作机构,加强对民族工作领导,等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在民族工作领域纠正了“文革”左倾错误,民族政策不仅得到了全面恢复,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上又得到许多创新和发展,政策法规体系日趋完善。
从理论上看,一是彻底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观点,强调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办法处理民族问题。
二是果断地将民族工作的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把发展摆在制定民族政策的核心位置,是否
有利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成为政策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并对民族工作实行问责制等。
从实践上看,一是具体政策得到进一步充实完善,过去已有的政策规定得更加具体。
如招生中,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特殊政策,由过去笼统规定的“从宽录取”发展到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分数,择优录取,而且降低分数的幅度在各个省(区)市都有不同的具体规定;对散居于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政策。
夫妻双方是少数民族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等。
二是政策内容更加丰富,采取了一些新的政策措施。
如在内地举办西藏班、新疆班政策,对口支援政策、民族地区扶贫政策等。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兴边富民行动”。
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获得诸多实惠,遇上发展最好时期。
三是政策调控的手段多样化,除继续运用行政手段外,还重视运用法律、财政、金融、制度和思想引导等多种手段。
四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政策适用对象多样化。
有的政策开始时是针对某个地方、某个事情而制定的,经过实践检验具有普遍适应性,得以广泛推广和运用。
等等。
概括来讲:我国实施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奋斗、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坚持了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
我国的民族政策是系统、全面、英明、正确、公正、惠及各民族尤其少数民族的。
由于党和国家实行了这样好的政策,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一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2、民族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为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夯实了现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60年,是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极大增强的60年。
民族地区彻底改变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面貌。
2008年,民族地区GD P已达到3062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17.4倍,比1952年增长了92.5倍。
南昆铁路、南疆铁路、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一批重大工程开工建设,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面貌一新。
新疆从没有一寸铁路到铁路营运里程达3000多公里,从没有一家像样的工矿企业到先后建成了六道湾露天煤矿、乌拉泊水电站、克拉玛
依油田等一批大型企业。
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如今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13万公里,基本实现了县县通公路,还有航空、铁路。
今天的民族地区,已成为我国农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为国内外向往的旅游胜地。
建国60年,是民族地区社会事业成果丰硕的60年。
过去民族地区几乎没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文盲率非常高。
如今民族地区的各类学校已达72711所,在校学生3450.3万人,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达115.35万人,比1950年增长了886倍,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的
7.14%。
民族地区文化设施条件得到普遍改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抢救、挖掘和整理。
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超过85%和90%。
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建国60年,是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生活根本改善的60年。
从大面积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008年,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7元增加到13170元,增长了30多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3389元,增长了19倍。
60年来,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近4000万,部分少数民族已实现整体脱贫。
在新疆,昔日牛拉犁,今日现代农机具飞奔田野;昔日牧民逐草而居,今日在定居点里过上了安稳幸福的新生活。
建国60年,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的60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法制化建设成效显著,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不断巩固。
“三个离不开”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各族群众建设现代化的热情空前高涨,涌现了许许多多优秀典型。
国务院先后召开了5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了56个民族的6481名先进集体和个人,在全社会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各族人民好、伟大祖国好、民族团结好的时代主旋律。
四、民族团结价值连城
1、民族团结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无比。
民族团结能实现无比的个人价值。
中华儿女珍惜民族团结的成果,顺应民
族关系处理的规律,自觉走党所指引的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事业的繁荣发展的正确途径,精诚团结,积极合作,继续共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既为中华民族创造了社会价值,同时也为个人生存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从而个人有资格和条件去获得满足其生存发展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也许个人会获得多种宝贵荣誉,但我认为获得民族英雄,维护民族团结的先进者,感动中国的人物都是最大荣誉、最大价值。
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阿里帕•阿力马洪,从1963年收养邻居家的3个孤儿开始,又先后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的10余个孤儿。
阿里帕•阿力马洪妈妈创造了巨大的人生价值,最光荣、最伟大。
如果一个人没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和行动,甚至从事破坏民族团结、破坏民族事业发展的不法行为,会招致各民族事业的衰败,他会背上民族败类的最大骂名,他会彻底丧失自己生存发展的理由、空间和条件,根本无从谈起个人价值。
除非将功补过,回到维护各民族团结的正确轨道上来,才有希望。
民族团结的社会价值崇高伟大、重要无比。
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是事关全局的大事。
维护民族团结对于维护国家统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抵御境外敌对势力渗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各民族共同利益等,具有巨大的意义。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我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
没有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就没有各民族的利益前途;国家利益是最高利益,社会和谐稳定最关键。
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以上,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民族团结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期稳定方面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分量。
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民族团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民族团结形成的力量,既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极大地影响着综合国力。
在综合国力构成中,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固然属于重要因素,但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没有民族团结所凝聚的力量来贯穿,终究形不成合力,形不成强大的国力。
60年来,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核,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60年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这与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产生的巨大力量有着密切关系。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动力来自全国各族人民。
只有各民族大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才能确保各族人民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使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真正变为现实。
经过60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靠的就是全国各族人民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共同奋斗。
民族团结是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客观需要。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
要牢牢抓住并切实用好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就必须在全社会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各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
只有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才能不断创造历史伟业。
2、民族团结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巨大。
中华民族之所以历史渊源流长,经久不散、不衰,就是有民族团结这种精神。
炎黄子孙以民族团结,各民族事业的发展为历史使命,对自己担当起了使命,感到无比光荣、自豪;以自己未能为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做贡献感到遗憾甚至羞愧;以那打击民族分裂,抵御国外势力的入侵、颠覆而建功立业的民族英雄为最大楷模,加以崇拜;以那搞民族分裂,损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敌人,加以鄙视和痛击。
民族团结是弥足珍贵的精神力,是有境界的追求,它对凝聚人心、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有民族团结的觉悟和美行,面对振兴中华民族的重大任务,能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各出所有,各尽所能,从而能
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铸造历史上的辉煌和今天的腾飞,让世界瞩目和赞赏。
3、民族团结能消灾降福。
在我国历史上,不同阶段的鼎盛时期证明了民族团结的强大威力。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战国时代人心所向的结果;汉朝、唐朝建立后,对内联合各兄弟民族,搞好民族团结,对外加强与各国的友好往来,成就了“汉唐盛世”的辉煌,一个强盛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国之所以能统一向前、蓬勃发展,是因为追求团结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心愿。
崇尚团结的思想深入中华儿女心中,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多民族国家的解体从反面证明了民族不团结会加速了国家的剧变。
鉴古今,知中外:什么时候各民族团结一条心,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事业蒸蒸日上,人们能过上幸福快乐生活;什么时候搞民族分裂,什么时候就国力衰落,民族关系破坏,社会动荡,人们过着灾难痛苦生活。
正如江泽民强调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
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加强民族团结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国策,是符合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情感和意愿的大举。
“三股势力”违背民族团结的客观规律煽动、组织、发动、进行民族分裂活动,极端愚蠢、极不得人心、极端反动,我们要同仇敌忾,坚决打击,让其活动彻底失败,早日灭亡! 从而消灾降幅,以保证各民族能抓住当前各民族地区发展的最好时期的机遇,共谋发展进步、经济社会的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 在新疆实行什么样的基本国策.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 on/54610810.html?fr=ala0
[2] 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等. 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M]. 团结出版社:2009年8月.
[3]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阶段h
ttp://cpc.peopl/BIG5/162983/9701389.html
[4] 毕跃光. 从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中看民族观的形成[J].贵州
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
[5] 王大昌. 石生银. 谈谈加强民族团结的必然性[J]. 理论学习, 1982年10月28日.
[6] 季明.刘光明.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人民日报, 2009年08月06日.
[7]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
http://news.xinhua /politi cs/2009-09/27/conten t_12117333.htm
[8] 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京举行
/minzu/mzxw/200909/t20090929_505493237.html
[9] 田忠福. 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再认识[N]. 中国民族报, 2009年5月15日第006版, 理
论周刊·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