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窑检修规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回转窑检修规程
1 检修周期
周期结构为:D XXX Z XXX Z XXX D
2 检修项目
2.1 小修内容
1)检查窑体焊缝及弹簧板焊缝,焊补开焊部位;
2)检查全部托、挡轮的磨损情况及辊座螺丝的松紧情况;
3)检查并处理传动机构;
4)检查各部润滑点及润滑组件;
5)检查各托辊的轴向力和径向力情况及窑体窜动情况,并进行调整处理,使其符合规定要求;
6)修补窑头、窑尾、磨损板、密封圈、气封环,更换烧坏的风嘴;
7)检查、清洗部分托轮轴承及挡轮铜套;
8)打开各减速机检查孔盖,检查齿轮磨损情况及润滑情况;
9)检查、更换联轴节弹性胶圈;
10)修理、浇注部分损坏的密封及风嘴浇注料;
11)检查大、小齿轮的顶、侧间隙及咬合磨损和润滑情况。
2.2 中修内容
1)包括小修所有内容;
2)检查所有托轮轴承及挡轮铜套,更换损坏的轴承和铜套;
3)检查托、挡轮的磨损情况,根据磨损程度进行修复或更换;
4)检查减速机,清洗、换油,并更换部分零件;
5)更换损坏的窑尾料管和挡灰圈;
6)检查大、小齿圈的磨损情况,并调整两齿圈的接触面;
7)更换损坏的窑衬(外委修理)。
2.3 大修内容
1)包括中修的所有内容;
2)窑体部分:
a、检测窑体的倾斜度是否符合图纸要求,必要时加以调整;
b、更换个别挡轮、托辊;
c、调整辊圈垫板和挡头板间隙,必要时予以更换。
3)传动部分:
a、整体清洗减速机,检查、更换磨损的零部件,调整轴承间隙;
b、检查、修理大齿圈与筒体的弹簧板,更换或修复大齿轮罩;
c、检查、清洗、更换中间齿轮轴、弹性联轴节、滚动轴承、柴油机等零部
件。
4)托、挡轮部分:
a、更换挡轮铜套、轴承;
b、检查托辊、托辊轴有无裂纹或磨损。
5)窑头、窑尾部分:
a、检查、更换窑头磨损板、密封环;
b、修复、更换窑头内衬护板;
c、修复、更换窑头下料端节;
d、修复、更换窑尾挡灰圈和加强环。
6)清洗所有的油、水管路,对设备整体进行防腐涂漆;
7)窑体的冷态调整;
8)更换、重新浇注窑的内衬;
9)烘炉期间的热态调整,试运转。
3 检修的质量标准
3.1 大齿圈
下列质量标准中所涉及的数据,仅供参考。
1)大齿圈找正时,径向跳动不大于5mm,端面跳动不大于5mm,齿圈与Ⅱ挡滚圈的宽度中心线允差为±3mm;
2)大齿圈接口处两端面结合应严密,允许间隙为0.03-0.05mm;
3)大齿圈与小齿圈接触面要求:沿齿长接触面为50%以上,沿齿高为40%以上;
+,热态时4)转动筒体,检查齿圈与齿轮啮合的节圆刻线距离:冷态时应为45.1
0应为06.10+;
5)大、小齿圈咬合的顶间隙为11-13mm,正常运行时,其齿顶间隙不得小于9mm;
6)弹簧板销轴磨损1mm时应进行更换,轴与孔的误差为0.1mm;
7)大齿圈罩要安装牢固,窑体上下窜动时,不应与齿圈相碰。
3.2 窑体
1)窑体中心线总偏摆为±5mm,窑头偏摆不超过5mm,窑尾偏摆不超过5mm,窑体椭圆度不大于4mm;
2)筒体弯曲度不得超过5mm,大齿圈处筒体弯曲度不得超过2-3mm;
3)筒体接口处焊缝应保证质量,不准有沙眼、夹渣、气孔、裂纹等缺陷,筒体接口错位误差应在±0.5mm范围内;
4)辊圈与托轮在安装后,中心要保持一致,接触面不得小于辊圈宽度的80%;5)辊圈与挡头板间隙一边为0,另一边应在1-2mm以内。
当间隙达到10mm 时,必须进行更换;
6)辊圈与垫板间隙,设计要求如下:
7)60°夹角内,辊圈与垫板严密结合,允许有间隙1-2块,最大间隙不得超过设计要求6mm;
8)辊圈应无裂纹,如有断裂,应予以更换;
9)必须清除辊圈与托轮间压出的毛边,但禁止用气焊割。
3.3 托、挡轮部分
1)挡轮更换新的铜套时,间隙应保持在0.5mm,若间隙超过5mm,则须更换。
更换时应保证铜套与挡轮轴头的清洁,无卡涩、无摆动现象;
2)挡轮与辊圈接触面必须光滑平整,不得有凸凹现象,如有,则最大不得超过
0.5mm;
3)一对托辊在安装后,不得成八字形,托辊中心线与窑体中心线按3%的斜度平行,夹角为60°±2;
4)托辊轴承座与底座应接触良好,螺丝紧固,顶丝灵活好用;
5)窑体斜度与托辊轴承座斜度要保持一致,否则,必须进行调整,调整时,托轮轴承座下最多不能超过3层垫片;
6)两挡轮与辊圈的总间隙应为大窑上、下窜动距离:45-50mm;
7)托轮、轴无裂纹,托轮表面如有局部剥落,则应给予修复。
8)1#窑托轮实测尺寸如下图,其中括号内为设计尺寸:
南
北东
9)2#窑托轮实测尺寸如下图,其中括号内为设计尺寸:
南北
东
3.4 传动部分
1)减速封箱面接触面应达到80%-90%,两封箱面间隙不得超过0.05mm;2)齿轮接触面:沿齿长方向必须达到75%-80%,沿齿高方向必须达到45%-50%;
3)齿轮的磨损达到齿厚的1/3时,须进行更换;
4)减速机高速轴与电机的对轮找正后,间隙应保证在3-4mm,四周间隙要均匀,径向错位不超过0.5mm;
5)减速机低速轴与小齿轮轴联轴节找正后,内外齿轴间隙应为4-9mm,四周间隙要均匀,径向错位不超过0.5mm。
3.5 窑头罩和窑尾部分
1)窑头、窑尾要安装正确,无漏风、漏料现象;
2)窑头、窑尾密封圈和密封罩焊接位置要正确,窑体传动不刮碰;
3)窑尾加料管、窑头出料管位置安装要正确,不刮不碰,不漏水.
3.6 窑衬部分
1)浇注料相互连接底缝越小越好;
2)浇注料严禁出现里小外大的喇叭缝;
3)浇注料相互连接缝内灰浆要饱满,严禁出现空缝;
4)窑头、窑尾耐火混凝土浇注要密实;
5)浇注料的加水量不得超过12%。
3.7 底座的找正
1)底座纵向中心线允许偏差为0.5mm;
2)相邻两底座中心线允许偏差为±1.5mm;
3)首尾两底座中心线允许偏差为±2.5mm;
4)相邻两底座标高允许偏差为0.5mm;
5)首尾两档底座标高允许偏差为1mm;
6)底座加工表面的水平及斜度允许偏差为0.05mm/m。
3.8 托轮及其轴承的找正
1)两个托轮在高端的轮缘侧面应位于同一平面上,可用直尺检查,允许偏差为
0.5mm;
2)轴承中心线至窑中心线的距离必须准确符合设计规定,偏差不允许超过
0.5mm,这一尺寸最好是用一个活动间距规插入轴头中心孔内进行测量;3)各个托轮表面的倾斜度应该一致,允许偏差不得超过0.05mm/m,可用特备的斜度规(注意本窑和冷却机的斜度均为sin a=3.0/100)和水准仪放在托轮上进行检查。
如果斜度不对,应在较低一边的轴承座下加垫薄钢板,钢板必须是平整的;
4)同一档的两个托轮顶面中点连接线在横向应该是水平的,允许偏差不得超过
0.05mm/m,可将直尺放在托轮顶面的中心连接线上,用水准仪进行检查。
也可能会由于托轮直径不相等或轴承中心高不相等而出现倾斜,此时必须在
较低的轴承下面垫入垫片加以调整;
5)测量各档托轮顶面中点标高,修正后各档标高差应与图纸各档底座上表面中点高差相符,相邻两档的允许偏差不得超过0.5mm,首位两档的允许偏差不得超过1.0mm;
6)用经纬仪检查所有托轮顶面都位于与水平面成3.0%的倾斜平面内。
如果标高或倾斜度有误差,都应进行调整,将底座略微升高或降低直至完全正确为止。
3.9 齿轮
1)以大齿圈为基准,检查小齿轮装置,其位置尺寸应符合图纸,允许偏差为±2mm;
2)大齿圈在窑热态时的轴向膨胀量为7.75mm,因此小齿轮中心线应比大齿轮的中心线会往窑头方向偏离,其偏差数值等于大齿圈中心线处的轴向膨胀量;
3)主减速器的低速轴应与小齿轮轴同心,允许偏差不得超过±0.1mm/m,减速器的横向水平及纵向斜度允许偏差不得超过±0.05mm。
3.10 其它
1)窑头磨损片磨损要均匀,当磨损厚度达到2/3时,需进行更换;
2)窑尾密封圈磨损要均匀,磨损厚度达到2/3时,需进行更换;
3)滚圈磨损达到12-15mm时,需进行更换;
4)滚圈垫片磨损达到5-6mm时,需进行更换。
3.11 回转窑主要零部件磨损到下列程度或出现下列缺损时就需要进行更换或
修理:
1)窑筒体段节有裂纹或局部变形时要进行修理或更换;
2)传动齿轮的齿厚磨损了30%,或轮缘具有不可恢复的损伤时,需进行更换或修复;
3)轮带发现端面磨损或表面磨成锥形、多边形,以及局部出现穿通裂纹时,需进行更换;
4)当托轮与挡轮的轮缘厚度磨去20%,或托轮表面被磨成锥形、多边形或其它异形,或托轮与挡轮的轮缘有贯通裂纹时,必须进行更换或修理。
4 质量验收标准
1)设备检修完毕后,属车间自修项目的由车间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彻底检查,属
外委项目的由设备管理部组织检查验收,检查无问题后方可试车;
2)中修后空负荷试车1-8小时,无问题后,带负荷试车需投入生产连续运转72小时,如仍无问题方可办理验收手续;
3)在修筑窑衬时,先空负荷试车8小时,当试车合格后方可彻筑炉衬,然后重负荷试车24小时,无问题方可移交生产车间;
4)试车时,各部位应转动平稳、无异常响声、不超温、无振动现象;
5)试车时,各部位的轴承温度不得超过70℃;
6)检查各种仪表,确保其齐全、灵敏、准确,各密封部位密封良好、无渗漏现象;
7)大修竣工验收的各种手续必须齐全;
8)上述各项条件达到后,填写验收单交付生产。
附:1#、2#大窑各轴承型号
第二章冷却窑检修规程
1 检修周期
周期结构:D XXX Z XXX Z XXX D
2 检修项目
2.1 小修内容
1)检查全部托轮、挡轮、轴承的磨损情况及全部螺丝连接情况;
2)检查托轮的润滑油情况;
3)检查窑头罩密封装置的磨损情况;
4)检查运行情况,有无不正常的温升和振动;检查托轮轴向力和径向力情况;
检查窑体窜动情况,并进行调整处理,使其符合规程要求;
5)检查、修复冷却水管路的阀门。
2.2 中修内容
1)包括小修全部内容;
2)清洗减速机,并换油;
3)更换托轮、挡轮磨损的轴承;
4)更换窑的提料板、窑头罩;
5)清洗各托轮挡轮,重新换油。
2.3 大修内容
1)包括中修全部内容;
2)检查、调整筒体同心度;
3)更换托轮、挡轮垫板,调整间隙;
4)检查、修复筒体裂纹凹陷;
5)清洗减速机,检查其密封情况,更换磨损零件;
6)更换挡轮铜套、托辊的铜瓦;
7)检查、修复托辊及托辊轴,必要时进行更换;
8)修复、更换窑头罩;
9)更换部分磨损的内衬衬板;
10)调整试运转。
3 检修的质量标准
3.1 大齿圈
1)小窑大齿圈齿顶圆的径向圆跳动不大于1.35mm;
2)小窑大齿圈齿顶两端面的端面圆跳动不大于1.6mm;
3)小窑大齿圈与小齿轮接触面的要求为:沿齿长接触面为50%以上,沿齿高接触面为40%以上;
4)弹簧板圆弧与窑体圆弧要一致,弹簧板中心垂直面与大齿圈外径齿面垂直面要一致,弹簧板销轴与孔的配合不得松动,销轴螺丝要紧固;
5)弹簧板销轴磨损1mm时应进行更换,轴与孔的误差为0.1mm;
6)大齿圈罩安装牢固,窑体上、下窜动时,不与齿圈有摩擦;
6)齿部不能有气孔、缩孔、砂眼、裂纹等影响强度的铸造缺陷。
3.2 窑体
1)冷却机筒体椭圆度不大于直径的4‰;
2)筒体接口处焊缝应保证质量,不准有沙眼、夹渣、气孔、裂纹等缺陷,筒体接口错位误差应在±0.5mm范围内;
3)辊圈与托轮在安装后中心要保持一致,接触面不得小于辊圈宽度的70-80%;
4)辊圈应无裂纹,如有断裂应予以焊接;
5)辊圈与托轮间压出的毛边必须处理,但禁止用气焊割。
3.3 托轮、挡轮部分
1)挡轮更换新的铜套时:间隙应保持在0.5mm内,间隙超过3mm时必须进行更换,更换时应保证铜套与挡轮轴头的清洁,无卡涩、无摆动现象;
2)挡轮和辊圈接触面必须光滑平整,不得有凸凹现象,如有,则最大不得超过
0.5mm;
3)托辊轴承座与底座要接触良好,螺丝紧固,顶丝灵活好用;
4)窑体斜度与托辊轴承座斜度要保持一致,否则必须进行调整,在调整时托轮轴承座下最多不得超过3层垫;
5)两挡轮与辊圈的总间隙应为大窑上、下窜动距离,即30-40mm;
6)托轮、轴应无裂纹,托轮表面如有局部剥落应进行修复;
7)轴承座与轴底座面接触良好,接触处25×25mm2内不小于2点;
8)轴瓦与轴衬、轴座须紧密配合,中间不准加垫;
9)轴瓦接触角为60°-80°,接触面积不小于80%。
3.4 传动部分
1)减速封箱接触面应达到80%-90%,两封面间隙不得超过0.05mm;
2)齿轮接触面:沿齿长方向必须达到75%-80%,沿齿高方向必须达到45%-50%;
3)齿轮的磨损达到齿厚的1/3时,需进行更换;
4)减速机高速轴与电机对轮找正后,间隙应保持在2-4mm,四周间隙要均匀,径向错位不超过0.5mm;
5)减速机低速轴与小齿轮联轴节找正后,内外齿轴间隙为55mm,四周间隙要均匀,径向错位不超过0.5mm。
3.5 窑头罩和窑尾部分
1)窑头罩应安装正确,无漏料、无刮碰现象,下料溜子的螺丝应紧固,密封应严密、无漏料现象;
2)窑头罩内喷淋管位置应安装正确,喷淋管应保持畅通、无堵塞;
3)窑内提料板连接螺丝应紧固,焊接部位应平整、牢固;
4)下料溜子上部小车应行走灵活、平稳;
5)窑体冷却水套应密封完好、无泄漏,进出水管路应保持畅通、无泄漏,阀门操作应灵活。
3.6 主要零件的更换标准
1)托辊厚度磨损达到20%时,应进行更换;
2)挡轮轮缘厚度磨损达到20%时,应进行更换;
3)滚圈出现裂纹或磨损过大者,应进行更换;
4)窑头罩磨损、烧损、严重漏料时,应进行更换;
5)提料板磨损较大、凸起或内衬磨穿者,均应进行更换。
4 质量验收标准
(参看大窑验收标准)
附:小窑各轴承型号
第三章原料库振动筛检修规程
1 检修周期
检修结构:D XXX Z XXX D
大修(D)周期如有特殊情况,可用分项中修完成大修的工作。
2 检修项目
2.1 小修内容
1)检查电机轴承、振动筛、振动筛箱和进、出料口,以及各连接件的紧固情况;2)清洗轴承,并加油;
3)检查筛网,调整振幅;
4)检查、调整弹簧;
5)检查或处理传动装置。
2.2 中修内容
1)包括小修全部内容;
2)进、出料口漏料处理或更换软连接;
3)检查或更换振动器及轴承;
4)检查筛箱裂纹,并进行补焊;
5)检查或更换软连接。
2.3 大修内容
1)包括中修全部内容;
2)更换已损坏的弹簧;
3)更换筛网和框架;
4)更换箱体或调整倾角;
5)修复或更换进、出口溜子。
3 检修质量标准
1)弹簧和支架接触面不小于1/3,并保持左右一致,不得有任何扭曲;
2)根据筛分物料粒度质量要求来决定振幅的大小,调整振幅通过调节振动电机
中不平衡盘的角度来获得。
相对位置大,则振幅大,相对位置小,则振幅小;3)筛面倾角调整:根据物料比重、粒度、工艺要求、选择筛网孔尺寸的大小,为提高振动筛的效率,对筛面倾角做适当的调整。
筛箱的倾角大幅度调整是根据生产要求进行的,少量调整是通过调整支架进行的。
注意:倾角调整必须使筛箱和支架角度一致;
4)软连接在振动方向的间隙不得小于最大振幅;
5)弹簧在安装前须经测定和选配,安装角度应相同,并保持均匀;
6)无论是焊接或者螺栓连接,基础必须牢固可靠,地脚螺栓与设备底座安装孔位置要对正;
7)调节各支座保证前部左右两弹簧及后部左右两弹簧压缩量一致;
8)保证弹簧正常压缩后,不向一边倾斜,保持铅锤状态;
9)激振力的调整:振动电机在出厂时已将激振力调至额定值的70%。
若需调整,可先卸下电机两端的振动端罩,再松动可调心块(即外面的一块)的固定螺钉,转动偏心块,调节偏心块的左肩对准所需的指手牌数据,然后把螺钉紧固好即可。
调整时应注意同一台设备上的两台振动电机的激振力要完全一致;
10)调节弹性连接件螺母,使各件之间松紧一致,保证出料口处于水平状态,务必注意不可将螺母拧得太紧,以避免弹性件失去弹性;
11)将固定法兰上的密封圈拉下套在斗提进口上,安装上、下扎带,上、下扎紧带应与密封圈保持平齐。
4 质量验收
4.1 空载试车
1)启动应平稳、迅速、振动稳定,不产生摇摆、跳动、冲击及其它不正常声响;2)在试车中应达到预定的频率和振幅;
3)连续运转时,轴承和电机温升最高不得超过70℃;
4)若在启动后短期内轴承出现不正常的温升和噪音,应立即停车检查故障,排除后方可再启动;
5)检查各连接件有无松动及其它异常现象。
4.2 负荷试车
1)负荷试车的目的是检查机器在载荷情况下振幅的变化,输送能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在额定产能时设备有无明显的弹性弯曲振动、有无冲击和跳动,给
料口和排料口是否畅通以及槽体各部分有无泄漏现象;
2)发现不正常现象应及时纠正,经负荷试车24小时合格后。
方可验收。
第四章螺旋输送机检修规程
1 检修周期
检修结构:D XXX Z XXX Z XXX Z XXX Z XXX D
2 检修项目
2.1 小修内容
1)检查吊瓦、吊架和短轴的磨损情况,并进行清洗和加油;
2)检查、清洗轴承,并调整轴承间隙;
3)检查螺旋叶板磨损情况,必要时进行更换;
4)检查减速机,并进行清洗和加油;
5)检查进、出料口的磨损情况,并进行修焊。
2.2 中修内容
1)包括小修各项内容;
2)检查或更换轴瓦和短轴;
3)检查或校正螺旋壳体;
4)更换轴承;
5)检查或更换减速机部分齿轮和轴承。
2.3 大修内容
1)包括中修各项内容;
2)拆卸、调整或更换传动装置;
3)更换和修理螺旋轴;
3 检修质量标准
3.1 机体检修
1、机壳的组成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直度和纵向不水平度允差为长度的1‰,全长为3mm;
2)横向不水平度允差为宽度的1/500;
3)机壳连接处应紧密贴合,不得有间隙;
4)机壳与机架间应垫实;
5)机壳壁与螺旋间的两侧间隙应相等,共允差为±2mm,底部间隙允差为±2mm;
2、轴和轴承中心线与螺旋机纵向中心线的不重合度允差为0.5mm;
3、相邻两机壳的内表面在其相互接头处不得有显著高低;
4、驱动装置低速轴与螺旋机前轴应是同心的,采用联轴器连接,其平行偏差不
得超过1%,位移偏差不得超过0.2mm;
5、螺旋机器各吊轴承应可靠连接,不得使螺旋盘车困难;
3.2 螺旋减速机检修
1)检查、测量各齿轮的配合及磨损情况,并做好原始记录;
2)拔出联轴器,拆除各齿轮和齿轮轴,将齿轮和轴清洗干净,检查齿面是否均匀、无断齿和裂痕,轴无弯曲变形、连接配合牢固,轴承无裂纹、卡死和锈蚀斑点等缺陷,转动灵活无杂音;
3)清洗变速箱内及各端盖,检查无裂纹、磨损痕迹;
4)将各结合面清洗干净,制作好密封垫,检查、更换密封垫;
5)清洗并组装油位指示器,通大气孔或通箱体孔应畅通;
6)按拆卸顺序反方向组装变速箱,注意拆卸时的标记以防错位;
7)减速箱组装完成后盘动灵活、平稳,添加润滑油到正常油位。
4 质量验收标准
1)各部位连接及密封应良好,螺丝应紧固,间隙应符合质量标准;
2)转动部位的转动应灵活,无卡碰、摩擦现象,试运行时应无剧烈振动及异响;3)各部位轴承温度不超过70℃;
4)电动机电流不超过额定值。
附:煅烧各螺旋输送机轴承型号
小窑烟气净化螺旋轴承型号:1316、3016、7316、6307
第六章皮带输送机检修规程
1 检修周期
检修结构:D XXX Z XXX Z XXX Z XXX Z XXX Z XXX D 2 检修项目
2.1 小修内容
1)所有通用标准件按通用标准要求进行检修;
2)紧固所有螺丝,找正上、下托辊平行度;
3)调整皮带跑偏和拉紧装置;
4)检查润滑情况,并清洗、加油;
5)检查或更换不转动的托辊和挡轮;
6)修复皮带局部破裂处;
7)检查减速机啮合情况,补充润滑油。
2.2 中修内容
1)包括小修各项内容;
2)将滚筒轴承全部拆开,进行清洗和加油;
3)更换部分托辊和挡轮;
4)检修或更换减速机轴承和磨损的齿轮;
5)调整传动部分间隙。
2.3 大修内容
1)更换磨损的托轮、挡轮;
2)更换磨损的滚筒;
3)更换皮带;
4)检修或调整支架变形部分;
5)更换或处理减速机的齿轮和轴承
3 检修质量标准
1)检修后的输送机应运转平稳、没有跑偏现象;
2)全部滚筒、托辊运转灵活;
3)安装驱动装置时,应注意电机与减速机高速轴的同心;
4)皮带全长上托辊不应有高低起伏现象,相邻的托辊高低不平允差不大于2mm;
5)托辊轴头必须保证稳固于槽内,以免脱槽;
6)减速机、电动滚筒的各接触面不能有漏油处、运转声音正常;
7)减速机、电动机、电动滚筒振动值不大于0.1mm;
8)皮带与机架不发生摩擦,机架对皮带的纵向中心线的不重合度允差为1mm;9)滚筒装成后从注油孔注入46#抗磨机油,其装油量为滚筒直径的1/3;
10)轴线对电子秤纵向中心线的垂直度允差为1‰;
11)滚筒面的水平允差为0.5‰;
12)驱动滚筒标高宜比称重传感器托辊高出约3-8mm;
13)滑动轨道必须与固定轨道正确衔接,其接触面应平整,左右高低的偏差均为
0.5mm;
14)拉紧装置(滚筒)安装后往前应留100mm的位置,以便再拉紧;
15)导料装置的纵横向位移允差为10mm。
4 质量验收标准
1)连续运转4小时,检查轴承运转情况,应无杂音、振动,温度不超过70℃;2)驱动装置的振动值应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
3)清扫装置工作正常,不刮伤皮带;
4)各项技术性能参数达到设计标准;
5)设备与部件完整,无缺损件,达到完好状态。
第七章环隙喷吹脉冲袋式除尘器检修规程
1检修周期
检修结构:D XXX Z XXX Z XXX D
2 检修项目
2.1 小修内容
1)检查除尘器各设备紧固件,并进行紧固;
2)检查除尘系统各设备管道,清除漏料、漏风、漏灰的现象;
3)消除系统设备的振动;
4)检查系统设备轴承、轴承箱等密封情况,清除漏油、漏料点;
5)检查卸灰阀、HZ—Ⅱ型中的螺旋输送机有无卡涩、刮帮现象,并进行处理;6)检查系统各设备传动部件的磨损情况;
7)清除电控、电气设备内的灰尘及杂物、防护、绝缘应保持良好;
8)检查系统各设备传动部件的润滑是否良好。
2.2 中修内容
1)包括小修内容;
2)更换风机、星型卸灰阀、螺旋输送机、减速机、轴承箱的润滑油;
3)更换除尘底部螺旋输送机吊轴承,对螺旋轴进行调整;
4)检查设备运转部位的磨损情况,必要时给予更换;
2.3 大修内容
1)包括小修、中修内容;
2)除尘器滤袋寿命一般为三年,如大面积破损,须整体更换;
3)电磁脉冲阀膜片喷吹寿命一般为三年或100万次,如漏气严重,则进行更换;4)风机叶轮磨损严重并振动时,应给予更换;
5)螺旋输送机螺旋轴和吊轴承如磨损严重,须进行更换;
6)环隙引射器、插接管、净化室花孔板磨损、腐蚀严重时,应进行更换;
7)轴承的寿命一般为四年或40000小时,磨损过大、间隙过大应进行更换;8)检查设备的联轴器、减速机、传动轴的磨损情况,严重的须进行更换;
9)系统设备大修后,需对外表进行防腐涂漆处理。
3 检修质量标准
1)电磁阀应动作灵活、管路畅通,无磨损、严重泄漏、动作不到位、压力不足等现象;
2)气包及压缩空气管路完整、无裂纹、严重磨损等缺陷;
3)滤袋捆扎牢固无破损;
4)滤袋框架应完整,无断裂、松散等现象;
5)石棉绳及密封垫应完好,无破损;
6)各密封结合面应无泄漏现象;
7)压缩空气及电磁阀控制管路应畅通;
8)根据除尘器的清灰要求,保证除尘器阻力﹤1200Pa,正确调整和设定控制仪输出脉冲间隔30~60秒,脉冲宽度0.1~0.15秒;
9)脉冲喷吹压缩空气压力为0.33~0.5MPa,电磁阀、插接管及管路无漏气现象;
10)检查风机叶轮旋转方向是否正确,风机、电机无振动,一般轴向、径向振幅值应﹤0.1mm;
4 质量验收标准
1)除尘系统启动前,全面检查系统各设备的紧固件是否紧固,润滑点不得缺油,设备不得有卡涩现象;
2)系统设备启动后,检查各设备及除尘管道等有无漏风、漏灰现象;
3)系统设备是否运转正常,运行中有无异常、卡塞现象;
4)系统各设备轴承箱、轴承、电机等在运行中温度应﹤70℃;
5)系统各设备和电控、电气设备应保持清洁、无杂物、无灰尘、无油污等。
1)
第八章对辊破碎机检修规程
1 检修周期
检修结构:D XXX Z XXX Z XXX Z XXX Z XXX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