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教育”视域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信息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7 年第 15 期
表面会出现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越来越浅,最后变为浅绿色。 说明可以置换出铜。假设疑问情景,这样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 对元素的理解。
4. 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教学方案的好坏可以引起同学的注意力,一个有趣的实验, 会让学生的好奇心加重,激发他们去思考,去研究。所以教学过 程中,教师的备课应与学生互动相关,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 生思考创造,去主动发现问题并且提出和解决。在解决过程中, 也可以增加团队的之间的合作,有效的沟通。比如氧气的制取, 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可以先准备好器材,把仪器连接好,让 学生做接下来的实验,首先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将氯化钾 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装进试管中,把试管固定在铁架上,点燃酒 精灯,给试管加热,然后收集氧气,实验完毕后,把导管从水里 移出,熄灭酒灯。除了氯化钾和二氧化锰会反应制出氧气外,别 的材料也可以,可以让同学们积极思考,动手操作,不断发现新 的方法。实验过程中,要团队合作,并且注意实验的步骤,以及 实验的仪器使用,做到安全实验。让同学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感想
价值的主体的理解来引导学生做出理智的判断选择应是教育活 动应承担的教育任务。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 培养学生的理解力 教师要想被学生理解,首先要做的就是更好地理解学生并接 受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让他们更能够 具备“理解”这一重要素质,促使教育目标的实现。随着教育的 不断深入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层出不穷,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 生之间的的冲突总是存在的,而诺丁斯所提出的幸福教育中加强 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 教师应具有充分的理解能力 首先,教师应具备这种素质,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育学 生时,才会更有说明力,否则,没有实践的理论总显得苍白无力, 生硬呆板,经不起现实的考验,教育者如果具备这种素质,会更 易于理解学生,换位思考,更易化解师生之间的冲突,建立良好 稳固的师生关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巨大动 力,进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模式,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3. 教师应客观、正确评价学生 每个学生都存在个性差异,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理 解差异性,对学生的评价尽可能考虑其成长背景、学习背景等作 出客观、正确评价,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对于“后 进生”,教师很容易把他们看成是“差生”,对于他们的错误, 教师明知他们是无意犯错,但依然会抓着问题不放,想要教训他 们。教育者应了解其产生的根源,理解“后进生”背后的无奈, 及时给予积极的鼓励,促进“后进生”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决定着 教育的成败,如果教师把学生只当做是机械的个人,被动的接受 知识,其教育结果会远远低于预期,因而发展学生的自我理解能 力尤为重要。第一: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优化学习成果,而学习效 果的优化又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断形成一个良 性循环模式。第二:学生具体理解能力,就能够更加理解老师的 工作,师生间的冲突自然就随之减少,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
参考文献: [1] 华雪明 . 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1]. 吉 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下旬 ),2014,(06). [2] 陈琳 . 新课程形势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之我见 [1]. 群 文天地,2012,(10). [3] 李世权 .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1]. 现代教育 科学,2010,(04).
以及获得收获。 综合上面的分析,教师的教学模式影响着课堂的上课效率,
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 去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教师本身也要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的交流, 听取别的教师经验,来增加自己的阅历,还可以经常参加一些培 训,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补充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己 的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总是以自己为目 的,仅仅讲解课本知识,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可以更加有效的让学生了解所学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182-02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理解教育”已风靡全国,它是新教育理 念的深入发展,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而“理解 教育”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价值取向,更值得我们深思。
一、对理解教育的探讨 所谓教育理解,指发生在教育世界中的一种意义重构的认识 活动,是教育主体通过对教育过程本身和教育中各要素的内涵本 质的判断,以情景再现,切身体验、意义创生为指向的认知过程, 进而生成教育经验,形成教育文化,最终实现人文同构 [1]。深化 素质教育的要求,理解教育的实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的包容 和尊重,是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一种心 理换位。让师生在现实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可能,不 断实现人生的价值,使师生在相互理解和包容中达到新的境界, 提升教育质量。 在和谐的教育活动中,理解是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是一 种宝贵的资源,可以推动其他教育资源更好的发挥作用,很多时 候,只有你理解学生了,就不需要说什么,他们就会听你的,按 你说的去做,同等条件下,理解的作用发挥的越好,教育效果就 越佳。 二、理解教育与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关系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处于支配地 位,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教师与学生的 关系是互相利用的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违背了当今提倡的幸 福教育理论,没有达到真正的理解,学生与教师仅限于知识之间 的碰撞而没有实现真正的灵魂间的交流。只有建立在深入理解的 基础上的师生关系,才是真正健康的师生关系, 为了追求教育中的幸福教育,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两大 主体,应努力提高受教育者的地位以增强他们的自主性并能进一 步进行自我选择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为 了使学生体验教育与学习的幸福,践行诺丁斯推崇的幸福教育理 论,理解成为教师必须必备的素质,不仅教师要具备理解学生的 素质,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领悟并能具备这一 素质以使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更加主动、理解、高效的学习,通 过理解自己和他人来逃避对生活的众多焦虑,并通过一些真正有
教师·学生
“理解教育”视域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时晨
(宁波大红鹰学院 浙江 宁波 315000)
【摘要】理解教育对消除师生间的误会,增进师生感情,促进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
关系,提升教育效果,而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理解教育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理解 教育 师生关系 和构建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7 年第 15 期
表面会出现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越来越浅,最后变为浅绿色。 说明可以置换出铜。假设疑问情景,这样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 对元素的理解。
4. 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教学方案的好坏可以引起同学的注意力,一个有趣的实验, 会让学生的好奇心加重,激发他们去思考,去研究。所以教学过 程中,教师的备课应与学生互动相关,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 生思考创造,去主动发现问题并且提出和解决。在解决过程中, 也可以增加团队的之间的合作,有效的沟通。比如氧气的制取, 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可以先准备好器材,把仪器连接好,让 学生做接下来的实验,首先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将氯化钾 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装进试管中,把试管固定在铁架上,点燃酒 精灯,给试管加热,然后收集氧气,实验完毕后,把导管从水里 移出,熄灭酒灯。除了氯化钾和二氧化锰会反应制出氧气外,别 的材料也可以,可以让同学们积极思考,动手操作,不断发现新 的方法。实验过程中,要团队合作,并且注意实验的步骤,以及 实验的仪器使用,做到安全实验。让同学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感想
价值的主体的理解来引导学生做出理智的判断选择应是教育活 动应承担的教育任务。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 培养学生的理解力 教师要想被学生理解,首先要做的就是更好地理解学生并接 受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让他们更能够 具备“理解”这一重要素质,促使教育目标的实现。随着教育的 不断深入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层出不穷,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 生之间的的冲突总是存在的,而诺丁斯所提出的幸福教育中加强 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 教师应具有充分的理解能力 首先,教师应具备这种素质,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育学 生时,才会更有说明力,否则,没有实践的理论总显得苍白无力, 生硬呆板,经不起现实的考验,教育者如果具备这种素质,会更 易于理解学生,换位思考,更易化解师生之间的冲突,建立良好 稳固的师生关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巨大动 力,进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模式,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3. 教师应客观、正确评价学生 每个学生都存在个性差异,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理 解差异性,对学生的评价尽可能考虑其成长背景、学习背景等作 出客观、正确评价,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对于“后 进生”,教师很容易把他们看成是“差生”,对于他们的错误, 教师明知他们是无意犯错,但依然会抓着问题不放,想要教训他 们。教育者应了解其产生的根源,理解“后进生”背后的无奈, 及时给予积极的鼓励,促进“后进生”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决定着 教育的成败,如果教师把学生只当做是机械的个人,被动的接受 知识,其教育结果会远远低于预期,因而发展学生的自我理解能 力尤为重要。第一: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优化学习成果,而学习效 果的优化又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断形成一个良 性循环模式。第二:学生具体理解能力,就能够更加理解老师的 工作,师生间的冲突自然就随之减少,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
参考文献: [1] 华雪明 . 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1]. 吉 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下旬 ),2014,(06). [2] 陈琳 . 新课程形势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之我见 [1]. 群 文天地,2012,(10). [3] 李世权 .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1]. 现代教育 科学,2010,(04).
以及获得收获。 综合上面的分析,教师的教学模式影响着课堂的上课效率,
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 去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教师本身也要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的交流, 听取别的教师经验,来增加自己的阅历,还可以经常参加一些培 训,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补充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己 的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总是以自己为目 的,仅仅讲解课本知识,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可以更加有效的让学生了解所学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182-02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理解教育”已风靡全国,它是新教育理 念的深入发展,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而“理解 教育”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价值取向,更值得我们深思。
一、对理解教育的探讨 所谓教育理解,指发生在教育世界中的一种意义重构的认识 活动,是教育主体通过对教育过程本身和教育中各要素的内涵本 质的判断,以情景再现,切身体验、意义创生为指向的认知过程, 进而生成教育经验,形成教育文化,最终实现人文同构 [1]。深化 素质教育的要求,理解教育的实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的包容 和尊重,是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一种心 理换位。让师生在现实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可能,不 断实现人生的价值,使师生在相互理解和包容中达到新的境界, 提升教育质量。 在和谐的教育活动中,理解是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是一 种宝贵的资源,可以推动其他教育资源更好的发挥作用,很多时 候,只有你理解学生了,就不需要说什么,他们就会听你的,按 你说的去做,同等条件下,理解的作用发挥的越好,教育效果就 越佳。 二、理解教育与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关系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处于支配地 位,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教师与学生的 关系是互相利用的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违背了当今提倡的幸 福教育理论,没有达到真正的理解,学生与教师仅限于知识之间 的碰撞而没有实现真正的灵魂间的交流。只有建立在深入理解的 基础上的师生关系,才是真正健康的师生关系, 为了追求教育中的幸福教育,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两大 主体,应努力提高受教育者的地位以增强他们的自主性并能进一 步进行自我选择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为 了使学生体验教育与学习的幸福,践行诺丁斯推崇的幸福教育理 论,理解成为教师必须必备的素质,不仅教师要具备理解学生的 素质,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领悟并能具备这一 素质以使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更加主动、理解、高效的学习,通 过理解自己和他人来逃避对生活的众多焦虑,并通过一些真正有
教师·学生
“理解教育”视域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时晨
(宁波大红鹰学院 浙江 宁波 315000)
【摘要】理解教育对消除师生间的误会,增进师生感情,促进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
关系,提升教育效果,而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理解教育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理解 教育 师生关系 和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