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遗产地面临的威胁及中国的保护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 第1期自 然 资 源 学 报V ol 23N o 1 2008年1月J 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Jan.,2008 世界自然遗产地面临的威胁及中国的保护对策
周年兴,林振山,黄震方,潘 刚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
摘要:中国的自然遗产事业方兴未艾,但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状况令人担忧。
论文以广泛的基础
资料收集为前提,分析论证了自然遗产地保护的完整性原则,并对全球范围内世界自然遗产地
的威胁因素进行了定量化统计评价。
结合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状况,提出了中国自然遗
产地的保护对策。
关 键 词:世界自然遗产;威胁;保护;中国
中图分类号:K928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08)01-0025-08
随着签署!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和保护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国的自然遗产事业方兴未艾。
截止2006年7月,中国已有世界自然遗产5处,双重遗产4处。
在日渐提高的自然保护意识影响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在世界遗产全球战略的背景下,各地纷纷掀起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热潮。
但各自然遗产地重开发、轻保护,遗产资源过度利用等矛盾突出,迫切需要加强对世界自然遗产地面临的威胁和保护战略等方面的研究。
而中国目前按照学术规范并和国际接轨的自然遗产保护研究刚刚起步。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世界自然遗产研究领域。
国内已有不少关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等类型遗产地保护的讨论,但这些成果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缺乏一种以世界自然遗产为背景的视野。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国家自然遗产和地区自然遗产也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1 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的完整性原则
完整性是衡量自然遗产价值的标尺,自然遗产地保护的宗旨就是保护其完整性。
查!韦氏大词典∀,完整性(integrity)指完整的状态或品质、整体性、完全性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完整性即指 最少的人为影响的条件(cond ition of m i n i m um i n fluence)[1]。
完整性强调排除任何人类与非人类活动冲突,其比较完美的体现是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
完整性强调生态隔离,但并不排除人为影响,并不提倡无居民。
2005年颁布的!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Operati o na l Guide li n es for the I m p le m entation of the W orld H eritage Conven ti o n,以下简称!操作指南∀)75条指出,考虑到自然遗产地都是动态的平衡,没有地区是绝对原始的,人类活动(包括那些传统社会和当地社区)经常在自然遗产地发生,这些活动只要是生态可持续的就与遗产地的价值相一致。
随着自然保护运动从排斥当地居民到重视
收稿日期:2007-07-23;修订日期:2007-09-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471050);国家 211二期工程重大资助项目。
第一作者简介:周年兴(1976-),男,浙江江山人,博士后,讲师,主要从事旅游和景观规划方面的研究,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E m ai:l zhoun i anx i ng@
26
自 然 资 源 学 报23卷原住居民的观念的转变,提倡核心景区无居民不符合遗产公约精神。
例如,Thorse ll等曾对120处世界自然遗产的调查分析得出,有当地居民的47处,无居民的73处,有居民的占到了39%[2]。
世界遗产委员会曾在1977、1978、1980、1983、1984、1987、1988、1992、1994、1995、1996、1997、1999、2002、2005年颁布了!操作指南∀,其中对完整性描述的重要变化见表1。
值得注意的是,1996年第2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对自然遗产命名的标准和原则评估的专家会议上,对世界遗产的第(iii)条标准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重申了 具有杰出的自然美学和罕见的自然现象遗产价值的重要性,但必须承认很难对其评估,自然美学的概念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主观的社会性概念,自然美学和审美必须与文化价值紧密相关。
专家认为,应用该条标准相当模糊。
因此,第(iii)标准必须与其它的自然和文化标准相结合(除非特殊情况)。
而我国在1992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武陵源、黄龙、九寨沟都是以第(iii)标准列入,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其1992年的决议中都建议武陵源、黄龙、九寨沟补充生物多样性的材料可将其加入第(iv)条标准,但这一工作始终没有很好开展。
表1 !操作指南∀中关于完整性条件描述的重要变化
Tab le1 M ai n descri pti ve change on t he cond iti ons of i ntegrit y b ased on the op erati ona l gu i deli n es 修订年份完整性条件
1977第一次颁布!操作指南∀就提出了4项标准的完整性条件(4条)
1980增加了迁徙物种需要对其整个生命周期的生境进行保护的完整性条件
1988增加了必须有长期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护的完整性内容
1994增加了管理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完整性内容
1996强调不应将自然美学标准作为单独标准进行申报(除非特殊情况)
1997强调第四条标准必须包括物种生存的必要生境条件
自1999年以后,经过各届大会和专家会议的讨论,2005年版!操作指南∀中关于完整性条件的描述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其中规定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必须满足完整性条件。
第73条规定完整性必须考虑:#表达杰出的普遍价值的所有要素;∃确保体现遗产地重要性的过程和特征的足够的范围大小;%有足够的条件免受开发和其它因素的负面影响。
对于自然遗产必须确保生物物理过程和地貌特征的完整,同时还应符合以下完整性的条件:
(1)在标准V ii(原N ii,i自然美学标准)中的区域应包括具有突出的美学价值的地区,并且包括那些对于保持该地美学价值起着关键作用的相关地区。
例如,一个景观价值体现在瀑布的景点,应包括相邻集水区和下游地区,它们是保持景点美学质量不可分割的部分。
(2)在标准V iii(原N,i地质学标准)中的区域应该包括在其自然环境中全部或大多数相关要素。
例如,一个 冰期地区,应包括雪地、冰川以及冰川切割、沉积物和外来物(例如槽谷、冰碛物、先锋植物等);一个火山地区,应包括完整的岩浆系列、全部或大多数种类的火山岩和喷发物。
(3)在标准i X(原N i,i生态学标准)中的区域应该有足够大小的范围,并且包括必要的元素,以展示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保护发挥关键作用的过程。
例如一个热带雨林地区应包括不同海平面高程的植被类型、地形和土壤类型的变化、斑块系统和自然再生的斑块;最简单的一个珊瑚礁应包括海草和其它影响营养和沉积的邻近的生态系统。
(4)在标准X(原N iv,保护生物学标准)中的区域必须包括考虑动植物种类生存不可
1期周年兴等:世界自然遗产地面临的威胁及中国的保护对策27
缺少的环境因素。
例如,热带草原必须包括一同进化的食草动物和植物的完整体;岛屿生态系统必须包括维护地方生境的栖息地;具有多种物种的区域面积必须足够大以确保物种生存所需最小物种数量的生境面积;如果该区域包括迁移物种,必须包括季节性的产卵和筑巢场所、迁移路径等;一些国际公约(例如Ra m sar公约)可以提供帮助。
同时为了有效地保护遗产地,还必须有法律、法规、契约、规划、制度、传统以及管理的保障,另外必须有清晰的边界,还增加了缓冲区的要求。
当一处文化或自然遗产地有必要时,必须提供充足的缓冲区并给予必要的保护。
缓冲区可以定义为环绕遗产地并限制其用途为遗产地提供额外一层保护的区域,必须包括遗产地及其视觉范围的适当环境。
缓冲区可以通过不同的管理方式来实施。
在登录遗产名录时,每个遗产地必须提供缓冲区的面积大小、特征和法定用途,并提供遗产地边界和缓冲区的准确范围的地图。
有人认为自然遗产也存在真实性问题,并认为引进外来种是破坏了真实性原则[3]。
但引进外来种等仍旧属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问题。
自然遗产可以只遵循完整性条件,而文化遗产则既要遵循真实性条件又要遵循完整性条件。
在2001年关于!操作指南∀修订的第二次专家会议上有学者甚至认为可以将真实性和完整性统称为完整性。
2 全球世界自然遗产地面临的威胁
对于自然遗产地,大多数威胁都是人为的,根据Tho rsell对国际经合组织(OECD)国家48处世界自然遗产地和非国际经合组织(非OECD)国家75处世界自然遗产地所受到的威胁因素进行调查,其中只有极少数是自然因素(例如地方流行病)[2]。
截止2006年7月世界遗产名录中共有162处世界自然遗产地和24处双重遗产地。
根据I U CN(世界遗产委员会自然遗产专业顾问机构)的技术评估报告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决议,对上述186处自然遗产地(包括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重遗产,下同)确认出15类遗产威胁因素。
在自然遗产地威胁中,非法捕猎、捕捞成为自然遗产地的首要威胁,是物种消失最主要和最直接的人为活动。
放牧、农业和森林砍伐通过改变栖息地进而影响了动植物种群和景观。
采矿和采集改变了地表形态,破坏了生态平衡。
外来种入侵则直接改变了原有物种的生态平衡。
水利设施建设直接改变了遗产地内的水循环、生态过程等,因而对遗产地的威胁是致命的。
管理不力则无法控制遗产保护的不利因素,进而加剧了遗产地的破坏。
周边发展主要是由于周围城市化影响、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使遗产地处于外围开发中的孤岛状态。
遗产地除非由于政治动乱或位置偏远,都或多或少受到旅游开发的影响,表现为游人的拥入和旅游设施的建设破坏了遗产地的生态平衡和景观。
火灾是由于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或是自然起火,导致了生态的失衡。
道路、机场、工程管线等割裂了遗产地的生态联系。
武装冲突和军队入侵则主要发生在政治动乱年代。
自然威胁包括洪水、疾病、物种自然灭绝、全球变化等。
外围环境影响主要是周边的污染物扩散、石油泄露等威胁。
对186处自然遗产地进行统计分析,只有9处自然遗产地基本没有受到人为活动影响,仅占4.8%。
其余177处自然遗产地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
这里主要不同的是OECD与非OECD国家所面临的人类活动影响和主要威胁类型显著不同(表2)。
在非OECD国家,偷猎、砍伐森林、管理不力占大多数,而在OECD国家,外来植物与动物的入侵则是主要威胁。
不管是OECD还是非OECD国家,旅游开发、采矿及采集、道路等工程建设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威胁。
同样,水利工程建设、自然威胁和外围环境污染也已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主要威胁之一。
自 然 资 源 学 报23卷28
表2 世界自然遗产地内或周边地区面临的威胁
Tab l e2 Th reats of the w orl d n atural heritage s i tes
人类活动OECD国家非OECD国家人类活动OECD国家非OECD国家非法捕猎、捕捞21 9%59%周边发展影响10 9%15 6%放牧12 5%19 7%旅游开发46 9%40 9%农业活动12 5%18 9%火灾6 3%15 6%
林业或伐木15 6%31 2%道路、管线等工程建设21 9%28 7%
采矿或采集31 2%18%武装冲突、军队入侵1 6%4 1%
外来物种28 1%12 3%自然威胁18 8%16 4%水利设施建设12 5%16 4%外围环境污染15 6%18 9%管理不力1 6%22 9%
图1 不同类型国家世界自然遗产威胁的类型差别
F i g 1 Threats variance of the w orld natural h eritage sites bet w een d ifferen t coun tries
截止2006年7月,世界遗产濒危名单中有自然遗产16处,自然遗产的保护状况堪忧。
列入濒危名单可以引起国际社会对遗产保护的关注,还可以从世界遗产基金申请国际援助,获得的资金可用于提供装备、编制管理计划与开展人员培训等。
也可以敦促成员国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濒危遗产。
如果濒危遗产得不到有效改善,其品质已经严重退化,不符合世界遗产的标准,就应该将该遗产地从世界遗产名录中删除。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处遗产被删除。
而如果得到显著改善,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其威胁已经不再存在,则可以将其从濒危名单中去除。
目前已经有9处自然遗产地成功地从濒危名单中去除。
系统监测世界遗产地的保护状况是成员国政府的责任,而且每5年每一处遗产地应提交一份报告。
成员国政府已经采取了许多成功的措施,去减轻或防止对世界遗产地的影响。
当威胁来临之前,监测即已在先。
1期周年兴等:世界自然遗产地面临的威胁及中国的保护对策29
3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面临的威胁
尽管中国的自然遗产保护成绩举世公认,为全人类的利益做出了贡献[4]。
但中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建设性破坏等现象,超容量开发和过度利用已经威胁到这些珍贵世界自然遗产的完整性,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还面临着大量的世居居民和地方发展经济的巨大压力。
从历届世界遗产大会对涉及中国9处自然遗产地的决议进行分析(表3,表4),只有武夷山没有受到批评。
另外8处自然遗产地受到旅游开发威胁的有7处,管理不力(包括人员、经费、管理规划和边界的调整等)的有4处,水利工程建设的有3处,自然威胁(包括洪水、病虫害)的有2处,道路及其它工程管线的有2处,采矿的有1处。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多次建议中国加强对自然遗产地的科学研究,并主张联合申报、扩大遗产地范围等。
表3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状况(自然遗产)
Tab le3 Con servati on status ofC h i na&s w orld herit age natural sites
遗产名称登录
时间
符合
标准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表扬、批评及建议
九寨沟1992N iii 保护区过多的人为影响(1992);
提供物种保护状况报告以确定其能否列入自然遗产标准(i v)(1992);
建议与黄龙及附近的大熊猫保护区联合命名(1992;1998);
游客过多、拥挤,游客非常方便地进入遗产地,车辆穿越核心区(1998);
不断增长的游客刺激了遗产地边缘地区的宾馆建设(1998);
建议遗产地内组建环保交通系统(1998);
培训专门的导游人员以向游客介绍遗产地的自然价值(1998);
培训管理人员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监测和减轻旅游开发的影响(1998)。
黄龙1992N iii 建议加强研究,与九寨沟及附近的大熊猫保护区联合命名(1992;1998);
旅游住宿设施限制在遗产地40km外的旅游镇上,遗产地内7km的游道管理良好(1998)。
武陵源1992N iii 警惕旅游发展的压力对遗产地完整性的影响(1992);
建议对物种保护状况进行研究以确定其是否符合自然遗产标准(iv)(1992);
旅游设施的泛滥影响其美学价值(1998);
洪水影响遗产地的道路、建筑,鼓励遗产地申请世界遗产的紧急救助,鼓励中央及省政府加大对遗产地的支持(1998);
批评中国政府没有准备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材料,应对生物多样性价值进行评估(1998)。
三江并流2003N;i i;i ii;i iv 建议中国当局完成6个保护区的规划(2003);
对旅游发展表示担忧(2003);
对水库的建设表示担忧(2003;2004;2005;2006);
重新划分边界,以将周边具有世界遗产价值的地区纳入到遗产地范围内(2003; 2006);
采矿影响了遗产地的完整性(2006)。
四川大
熊猫栖息地2006N i v
确保四川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能够实施有效管理,并增加对遗产地保护的经费和
人员投入(2006);
拆除部分人工设施以利于本地物种的生态恢复(2006);
建议将一些大熊猫重要的栖息地划入遗产地内,并建立种群间的保护廊道
(2006);
充分评估并减少原有水电站对遗产地的影响,禁止新建任何水电站(2006);
重新修订原有的旅游规划,并加强当地社区参与、科学研究和教育(2006)。
注:根据涉及上述遗产地的历届大会决议整理。
30
自 然 资 源 学 报23卷
表4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状况(双重遗产)
T ab l e4 C onservati on stat u s of Ch i na&s w orl d heritage m i xed s it es
遗产名称登录时间符合标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表扬、批评及建议
泰山1987N iii 对建筑和商业设施的扩张表示担心(1987)
对拟开放的3个景区表示担忧(1998);
沿路的商业设施过多(1998);
必须对游客加强有关遗产地的自然和文化价值的教育(1998);测定环境承载力,并进而确定旅游开发规模(1998)。
黄山1990N ii;i i v 是对游客的管理及旅游开发的一个成功范例(1998);建议采用单向的步行游览线以减少游客拥挤(1998);不允许在山峰附近修建宾馆(1998);
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1998);
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治黄山松的病虫害(1998)。
峨眉山-乐山大佛1996N i v
控制旅游开发,鼓励和尚融入到保护中来(1996);
谨慎地发展旅游(1998);
让和尚融入到遗产保护中来(1998);
轻轨及附近旅游设施的建设令人担忧(1998);
对水电站的建设表示担忧(1998)。
武夷山1997N ii;i i v无
注:根据涉及上述遗产地的历届大会决议整理。
4 中国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对策
世界遗产保护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运动和潮流[4]。
近20年来,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黄山、武夷山、峨眉山等地的保护工作受到了世界遗产专家的好评。
但必须看到,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工作领域内还存在许多问题,有些非常突出。
这些问题有些是经济利益造成的,但很多是对世界范围内的保护战略和保护趋势不够了解和缺乏相应的研究造成的。
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中国自身的遗产保护相关研究,制订遗产保护的国家战略,完善保护法规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4 1 从理论上,按照完整性原则重建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理论
谢凝高认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核心就是保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其世代传承,永续利用[5]。
各个行业部门的自然遗产地保护理论应该统一纳入到以完整性为核心的自然遗产保护体系内,再从行业特点开展自然遗产地的专项类型研究。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国家应该开展遗产地系统和网络的建设。
早在1988年第12届世界遗产大会就提出了开展世界遗产的全球性研究,之后各种会议和专题研究广泛开展,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除去世界范围的一套保护体系外,世界遗产委员会强调各个国家也应该加强本国的遗产研究并建立自己的保护体系。
我国与此相关专项研究和教育还相当薄弱[6]。
研究人员少,研究经费投入不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9个自然遗产地基本上缺乏系统的本底研究。
国家应该优先支持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开展自然保护方面的研究。
通过普遍的宣传教育,使大众能够对自然遗产地的科学、美学等价值有充分的认识,树立遗产保护的观念,同时倡导广泛的公众参与。
目前,我国 申遗热不断升温,便是提高全民的遗产保护意识的重要契机。
1期周年兴等:世界自然遗产地面临的威胁及中国的保护对策31
4 2 从实践上,针对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重点控制旅游开发、水利工程建设、外来物种入侵等威胁
世界范围内,旅游开发已经成为威胁自然遗产地的首要因素。
而中国面临的情况更加严重。
一方面是由于国民旅游热潮的兴起,另一方面是不恰当的旅游开发方式。
中国的自然遗产地,比 人满为患更为糟糕的是 屋满为患[5]。
中国的9处自然遗产地某种程度上都受到了旅游开发的威胁,当前尤其应该关注遗产地核心景区内的旅游设施(包括索道、观光电梯、高标准游道、宾馆饭店)的建设和黄金周超容量的游人接待。
近年来,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中国自然遗产地带来的威胁已经成为国际组织和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
水利工程建设直接破坏了生态和水文系统,对自然遗产地的价值将带来毁灭性损害。
正是因为青城山的水库建设,I U C N就不再讨论其自然遗产提名[7]。
外来种入侵是世界自然遗产地管理的普遍问题和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中国自然遗产地内基本控制了森林砍伐、采矿、放牧、农业蚕食等人为活动,外来物种入侵未来将成为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因素。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可能的管理失误和自然入侵会对自然遗产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带来极大的威胁。
例如外来入侵种松材线虫扩展速度惊人,现在正在威胁着黄山、武陵源等自然遗产地。
自然遗产地应加强检验检疫制度,在植被恢复和森林抚育中,禁止引入外来种,保持天然植被[8]。
4 3 从体制上,重建自然遗产保护的制度和法律框架
目前,中国自然遗产保护体系混乱,很多自然遗产地同时拥有多块牌子,保护性质不明确,缺乏清晰、明确和统一的管理目标体系。
管理重叠交叉,边界不清,权属不明,条块分割,遗产保护效率低下。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明确遗产保护的国家责任,确立遗产保护的国家战略,统一遗产保护体系,加强立法,完善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法规[9]。
参考文献(R eferences):
[1] H olland M.E col og i cal i ntegrit y and the Dar w i n i an parad i g m[A].In:Pi m en t a lD.E cological Integrit y:In tegrati on Env i
ronm ent,C onservati on and H ealt h[C].W as h i ngton:Island Press,2000.32-42.
[2] Thorsell J,S igaty T.H um an use ofw orl d heritage nat u ral s it es:A global overvie w[R].I U CN,1997.
[3] 张成渝,谢凝高. 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学科学版),2003,40(2):62~
68.[Z HANG Ch eng yu,X I E N i ng gao.The pri n ci p l es of authencity and i ntegrity and the conservati on of the w orl d herit
age.Jou rnal of P eki ng Universit y(P h il osophy and S ocial S cie n ces),2003,40(2):62-6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世界遗产与我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
[Ch i na N ati ona lCo mm i ttee ofUNESCO.W orld H eritage andW e.B eiji ng:Beijing N or m alUn i versity Press,2004.2-3.] [5] 谢凝高.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复兴山水文明[J].中国园林,2000,(2):36~38.[X I E N i ng gao.Pres erving cu lt u ral and
natural h eritage,revi vi ng l andscape ci v ili zati on.Chinese Journa l of Land sc ape A rchit ec t ure,2000,(2):36-38.]
[6] 俞孔坚.世界遗产概念挑战中国: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有感[J].中国园林,2004,(11):68~70.[YU K ong jian.
Ch i na faces t h e challenge ofw orl d herit age concep t:Though ts after the28thW orl d H eri tage Con ven tion.Ch i ne se Journal o f L and scape Arc h itect u re,2004,(11):68-70.]
[7] 沈文权.中国的世界遗产及其保护与利用研究(博士论文)[D].北京:北京大学,2002.[S H EN W en quan.Ch i na&s
W orl d H eritage and i ts Preservati on and Utilizati on(Ph.D D i sertation).Beiji ng:Pek i ng Un i verist y,2002.]
[8] 解焱.恢复中国的天然植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3~18.[XI E Yan.R esotrati on Ch i na&s Nature V ege
tati on.Beiji ng:Ch i n ese Forestry Press,2002.13-18.]
[9] 刘红婴.世界遗产精神[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72~281.[LI U H ong y i ng.W orl d H erit age Sp i rits.B eiji ng:
H uax i a Pres s,2006.272-281.]
自 然 资 源 学 报23卷32
Threats on theW orl d H eritage Natural Sites and China&s
Conservation Counter m easures
Z HOU N ian x i n g,LI N Zhen shan,HUANG Zhen fang,P AN Gang
(C oll ege of Geograph i c Science,Nan ji ng Nor m alUn i versity,Nan ji n g210046,Ch i na)
Abst ract:W ith the subscri p tion on the Conventi o n C oncerning the Pr o tection o f theW orl d Cultur al and N at u ra lH eritage and going deep i n to the conservati o n and m anage m en,t Chi n a&s natural heritage m ove m ent fl o ur i s hed.But the conservati o n is no t idea.l On the basis o f the extensive i n f o r m ation co llecting,the pri n c i p le o f integr ity for the conservation o f the nat u ra l heritage sites w as put fo r w ard and the studies on the t h reats o fw orldw i d e na t u ra lheritage sitesw ere carri e d ou.t It is confir m ed t h at there is difference bet w een the OECD and Non OECD countries in the threats for t h ose o f the Non OECD countries m ainly i n c l u de hunti n g,logg i n g and poor m anage m entw hile the OECD countri e s are i n troduced species.Touris m pressure,m ining and road constructi o n are the co mm on threats.D a m constructi o n,natural d isaster,and surrounding po ll u ti o n m ay be the po ten tial threats.The conservati o n status of Chi n a&s nine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s(five natural sites and four m i x ed sites)are a lso discussed.Am ong Ch i n a&s threats of natural her itage sites,touris m pressure ranks firs,t and then m anage m ent constra i n s,da m construction,road construction and natura l disaster.The counter m easures for conserving Ch i n a&s natura l heritage sites are put for w ard:(1)fr o m the po int o f theor y,t h e theory on natural conser vati o n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princ i p le of i n tegrity;(2)fro m the point of practice,the t h reats of touris m develop m en,t da m constructi o n and intr oduced spec ies should be dea lt w ith ur gen tl y;(3)fro m the po i n t of institution,t h e authenticity and responsi b ility o f the central gover nm en t shou l d be strength ened,the m anage m ent syste m be conso li d ated,la w s and regu l a ti o ns be for m u lated,etc.
K ey w ords:w orld natura l heritage site;threa;t conservati o n;Ch i n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