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开荒北地区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开荒北地区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
青海省开荒北地区成矿带化属雪山峰-布尔汉布达华力西-印支期钴、金、铜、玉石(稀有、稀土)成矿带(Ⅲ13),开荒北金矿亚带(Ⅴ)。

构造位置属东昆仑晚加里东造山带中的雪山峰-布尔汉布达造山亚带,处于秦祁昆晚加里东造山系的最南面。

研究区主要矿种为金,赋矿地层为一套三叠系闹仓坚沟组泥质板岩夹砂质板岩互层,控矿构造为一组近东西向次级断裂构造。

主要找矿标志为1:5万水系沉积物化探异常。

区域内目前找矿模式仍然沿袭就矿找矿的传统找矿模式,缺乏理论研究、技术支撑和指导。

找矿效果很不理想。

本文在收集开荒北地区以往地质背景资料的基础上,立足野外工作认识对研究区矿床特征、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标签:开荒北金矿床次级断裂构造地质特征找矿前景
1引言
开荒北地区自上世纪60年代开展地质工作以来,先后发现矿产地50余处,已知矿床8处,中型矿床3处,小型矿床4处,各类矿(化)点40余处。

是青海省重要的“金腰带”之一。

近年来随着该区勘查开发力度的加大,该区找矿成果又逐步显现。

发现了诸如大格勒沟脑金矿床、东温泉金矿床、开荒北外围谝传沟金矿床等一系列金多金属矿床。

然而,由于该区以往地质勘查工作仅以找矿而找矿为目的,缺乏对相关成矿规律的总结和研究。

致使该区综合研究程度总体不高,无法提升其理论指导效益。

本文就作者所掌握的相关资料和工作认识,对该区成矿特征及找矿前景进行初步的总结和分析。

2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该区成矿带划属雪山峰—布尔汉布达华力西
—印支期钴、金、铜、玉石(稀有、稀土)成矿带(Ⅲ13),开荒北金矿亚带(Ⅴ)。

构造位置属东昆仑晚加里东造山带中的雪山峰—布尔汉布达造山亚带,处于秦祁昆晚加里东造山系的最南面。

地层划属秦祁昆地层区东昆仑山南坡分区。

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主要为石炭系(C)、二叠系(P)、三叠系(T)、侏罗系(J)、新近系(N)和第四系(Q)。

总体构造线近东西向展布,断裂构造发育,区域性断裂构造主要有昆中断裂和昆南断裂(图1)。

岩浆岩主要分布于昆中断裂两侧,尤以昆中断裂以北的布尔汉布达山山脊一带最为发育,构成东昆仑隆起带的混杂岩浆岩带。

区域内已发现矿床、矿(化)点,均分布于三叠系地层与元古代地层接触带及断裂构造带中。

受构造控制明显。

矿床成因以热液型为主。

3矿床地质特征
3.1矿体特征
本区矿点较多,然而其分布特征却遵从一定的分布规律。

多个矿点分布在同一次级断裂构造带上或其附近。

其次,就该区主要找矿标志来看,1:5万水系沉积物化探异常主要以金异常为主,以往地质找矿成果也以金矿床最为突出。

其中最为典型的矿床有开荒北金矿床、红石山金矿床、骆驼沟钴金矿床和红石山金矿床。

下面就开荒北金矿床和红石山金矿床成矿特征为例介绍该区金矿床地质特征。

(1)开荒北金矿床
①矿区地质特征
出露地层为中三叠世闹仓坚沟组(T1-2nc),为浅海一半深海相复理石沉积建造,矿区内仅出露以下三个岩性段,由新向老依次为灰岩段;板岩段;砂岩段。

上述各岩组均为断层接触。

闹仓坚沟组板岩段是矿区内含金较高的岩性层,含金达17×10-9。

②矿区构造特征
断裂构造:有走向NWW和NE向二组断裂。

NWW向断裂由一系列大致平行性质相同的逆断层组成,产状190 —210°∠45—70°,在白金沟以西断裂具分枝、复合特点,区域上形成数条破碎带,在矿区表现为挤压破碎带,该组断裂是区内活动时间持續最长,规模最大的断层。

NW向断裂规模较小,错断NWW断裂及矿体。

与以上断裂相对应,
区内发育二组张裂隙,走向NW-NWW和NNE,其
中前者倾角相对较小,一般为50—70°;后者倾角陡。

矿体特征:矿体和矿化主要分布于钙质、粉砂质、粘土质板岩中,呈NWW-SEE向展布,长约3km,宽50—200m,呈透镜体、串珠状分布,具有尖灭再现特点,平面上呈“帚状”分布,石英脉由东向西呈撒开状,西段具有雁行排列之特点,但脉体规模变小数量增多,品位降低,且西段构造破碎带比东段宽,蚀变带数目也增多。

主要矿体为含金石英脉,部分为蚀变板岩。

多数矿脉产状与挤压片理产状一致,似“顺”片理贯入定位。

矿体产状总体是陡倾斜,白金沟矿体倾角60—80°,局部较缓,地表和近地表以北倾为主,深部则南倾,向西的好汉沟,休闲沟矿段以北倾为主,倾角略缓,为40—60°,矿化石英脉普遍含金品位较高,矿脉品位和规模变化较大,大者如1—25号矿体,长1591m,最宽6m,含金性好,品位多大于10×10-6,高者达87.5×10-6,小者长不足10m。

白金沟矿段十二条金矿体,矿体多以单脉产出,矿体呈透镜体,串珠状,最高品位164.3×10-6。

好汉沟十三条金矿体具分枝复合现象,矿体以透镜状为主,最高品位70.99×10-6。

休闲沟11条金矿体,但矿体品位低,最高4.05×10-6 。

(2)红石山金矿床
①矿区地质特征
出露的地层较为单一,除少量新近纪(N)和第四纪(Q)的地层外,其余均为三叠纪(T)地层。

中三叠世闹仓坚沟组(T1-2nc)主要分布于作路沙耶一带,呈近东西向的条带状分布,为一套浅海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建造,夹有火山岩及粗碎屑岩。

矿区内仅出露以下四个岩性段,由新向老依次为砂砾岩段,灰岩段,砂板岩段,砂岩段。

上述各岩组均为断层接触。

研究区位于昆中断裂和昆南断裂之间,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区内只发育F9、F10、F11逆断层。

呈近北西西向展布。

由上述各断层派生出的小规模层间破碎带随处可见,破碎带宽窄不等,带内具斑点状褐铁矿化,且石英细脉极发育。

②矿化蚀变带特征
在普查区AS20号异常内圈出含矿破碎蚀变带一条。

沿近东西向及北西西—南东东向呈长条状展布,倾向南—南西,倾角变化较大,一般在20—45°。

沿走向及倾向具有膨大缩小及分支复合现象,在地表的控制长度为 1.8km,宽度为10—180m不等。

含矿破碎蚀变带内在区内其主要岩性为斑点状褐铁矿化碎裂岩,部分为碎裂状泥质板岩及千枚岩。

另外带内石英细脉极发育。

石英脉宽从几毫米至几厘米不等,局部呈网脉状。

金矿体赋存于破碎蚀变带中,与带内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碎裂岩及石英细脉关系密切,并严格受破碎蚀变带控制。

该含矿破碎蚀变带受北侧F9断层的控制,属F9断裂构造的派生断裂构造。

③矿体特征
根据地表工程和钻探工程揭露控制,在红石山金矿区内共发现7条金矿体,编号为AuⅠ、AuⅡ、AuⅢ、AuⅣ、AuⅤ、AuⅥ、AuⅦ。

其中地表出露矿体6条、盲矿体1条。

矿体主要赋存于构造破碎蚀变带及周边的碎裂状砂板岩中,总体沿东西向呈长条带状和透镜状展布,倾向南—南西,倾角20—40°。

矿体规模多较小,在延深方向有尖灭再现现象,延伸长度最大400m(AuⅥ),最小仅为40m,一般100—200m。

矿体厚度最大9.87m,最小为1m,一般为2—4m。

矿体斜深最大为120m,最小仅为20m,一般为40m左右。

含矿岩性主要为斑点状碎裂岩板状绢云母千枚岩、泥质板岩、碎裂状石英粉砂岩等。

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且与石英脉及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关系密切。

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及黄铁矿、少量毒砂矿化。

总之,矿体产于破碎蚀变带及周边的砂板岩中,在地表具明显的褐铁矿化(由黄铁矿氧化生成),深部星点状黄铁矿化较为明显,局部见毒砂矿化。

3.2 矿石质量
(1)矿石物质组分:
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有自然金、黄铁矿、毒砂,成分较为单一,脉石矿物主
要由长石、石英、方解石等组成。

(2)矿石的结构构造:
矿体产于构造破碎带内及破碎带周围的砂板岩中,其结构主要为碎裂状结构、隐晶质结构、中细粒砂状结构;角砾状构造、板状构造、层状构造。

(3)矿石类型:
区内金矿石按含矿岩石划分,矿石类型主要为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碎裂岩金矿石,其次为褐铁矿化碎裂状石英脉金矿石及斑点状褐铁矿化含粉砂碎裂状泥岩金矿石。

3.3围岩蚀变
矿(化)体围岩长期经受区域变质作用的影响,岩石已改变了原来的结构、构造,将浅海相沉积的碎屑岩类成为变砂岩、板岩。

将火山沉积碎屑岩类成为泥质板岩及千枚岩类,在变质重结晶作用的过程中,部分粘土矿物结晶为绢云母鳞片,并在局部顺板理分布。

另外受动力变质作用,区内的岩石多呈碎裂状产出。

具体的蚀变见有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及碎裂岩化等。

3.4控矿因素
根据研究区主要矿床类型成矿带展布与构造、地层、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组合,综合分析认为:
(1)该成矿亚带受次一级断裂构造的严格控制。

构成本区域重要的控矿构造,具有导矿及容矿的双重作用。

(2)地球化学组合形式的一致性或基本一致,开荒北金矿床、红石山金矿床、驼路沟钴(金)矿床、哈尔汉(督冷沟)铜钴矿床等一批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特征充分说明区域成矿的地球化学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致性,并具有成矿的同期及同一成矿物质来源。

(3)开荒北、红石山等金矿其成矿类型均以石英脉型为主,兼有破碎蚀变岩类型。

这说明断裂构造是本区域成矿条带中的最主要成矿条件,而深部的含金热液是本区域成矿的重要载体。

对此,本区域成矿在时间上、空间上、物质源上具有内在联系,对该区域成矿构造带进行以Au为主的找矿具有良好的前景。

4找矿方向
综上诉述,开荒北地区水系化探异常均以金元素为主,所发现矿(床)点多以金为主;水系化探异常呈线状分布,与区域性北西—南东向次级断裂构造关系
密切;所发现金矿類型主要为石英脉型和破碎蚀变岩型或破碎蚀变岩夹石英脉型。

故此认为,该区主攻矿种应以金为主,找矿方向主要应着眼于北西-南东向次级断裂构造行迹与1:5万水系化探异常套合区域,成矿有利地段位于中三叠世闹仓坚沟组砂岩及泥质板岩分布区,构造破碎带位置。

参考文献
[1]青海省第三轮成矿远景区划研究及找矿靶区预测[R]: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13.
[2]蔡进福等编.青海省都兰县开荒北-红石山金矿调查评价总体设计[R].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2013.
[3] 光永彦、李青雄等编.青海省格尔木市红石山南金矿普查报告[R].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2010.
[4] ]蔡进福等编.青海省都兰县开荒北-红石山金矿调查评价2014年度工作方案[R].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2014.
[5]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青海省第三轮成矿远景区划研究及找矿靶区预测[R].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