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一小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水13一个苹果教案1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缭绕”、“青翠欲滴”“争先恐后”三个词语的意思。
3.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多种形式具体朗读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王冕孝敬母亲和勤奋好学的美好品德.
4.在语言的揣摩过程中,交给学生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捕捉文中的重点句子及片断,把“母子对话"“欣赏美景"当作重中之重,从中感悟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好学不倦的美好人格。
本文一共七段,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分段,引导概括大意,可将课文分为四大段,第一大段是第一自然段,主要说明了王冕幼年由于父亲早亡,家境贫寒.第二大段为第二到第四自然段主要讲了王冕体谅母亲的艰难,辍学给人家放牛.第三大段是第五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主要讲了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奋发图强,刻苦学画,终有所成。 第四大段为第七自然段,写十七八岁时,王冕每日作画读诗,从此家境转机,不愁衣食.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写五连派来的火线运输员在送弹药的同时拿来了一个在半路上捡到的苹果。
第二部分:(第7-15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写这个苹果在防炮洞里的八个十分渴的战士的手中转了一大圈还是剩下了大半个.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事情的高潮,主要写我看见小李面颊上的泪珠,内心激起了强烈的感情,我也流下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看了课题想知道什么?(为什么只有一个苹果?围绕一个苹果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检查本课生字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4.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尽量少的文字概括课文内容。
【教材分析】
《少年王冕》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4课,这是一篇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用人物姓名为题的课文,重点讲了元末明初的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虽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是仍不忘读书学习,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全文脉络分明,语言朴实无华,细读之下,感染力强,有内在的深刻的教育意义。
2。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3。母亲对善良的秦家人很是感激,她谢了秦家,看着自己才十岁的儿子,又替他理理衣服,心中真是有万般无奈和舍不得,又叮嘱道-—
4.王冕是个勤奋好学的人,舍不得花点心钱,每天早上饿着肚子也要省钱买书读,小小年纪,竟然如此懂事,如此好学,实在是令人感动。我们也有零花钱,但很少会去买上几本书读。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文章的主人公王冕是一个孝敬母亲的、勤奋好学的人,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对王冕的这种美德和精神有一定的认识,但究竟怎样读透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需要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文分两个课时进行讲授,主要是通过初读感知和精读感悟来感受中华民族的美德精神.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掌握课文大意,扫清生字词障碍,给段落划分层次,感知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把握能力;精读课文时,具体品味其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同时感受王冕孝敬母亲,勤劳好学的美好品德,使同学们的思想感情再一次净化与升华。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想这个苹果传递了几次?每次传递的顺序如何?结果怎样?列出简单的提纲。
2.小组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这个苹果共传递了两次:第一次的顺序是: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连长。结果是谁也没有吃,苹果又回到了连长的手里。第二次的顺序是: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结果苹果还剩下大半个.)
(“他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道口子,脚脖子上还划破了好几处,血迹斑斑。”)
(2)这是一个怎样的苹果?指名读描写苹果的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擦得很干净的苹果,它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3)指名读描写八个人的外貌、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战士们在几天几夜没有喝水的情况下,对水的渴望。
(“我”:“几天没喝过一口水"、“喉咙里早就干得烟熏火燎”;小李:“沙哑的声音”“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挂满了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小蓝:“执行任务时被炮弹打断了右腿,他安静地躺着,很少听到他呻吟。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
5.齐读第四自然段.
作者的创作情感融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补白,走进了文本,触摸了王冕的内心,仔细体察生活,调动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学生真正理解文本背后的意思,深刻地感受到了王冕一颗难能可贵的孝心。
6.过渡:小小年纪,就这样懂事,真不简单,再来看看他的举动、行为,那就更不简单了.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你们又有什么收获吗?
(全班交流,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受到思想教育。)
2.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板书设计
一个苹果
第一次: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连长(谁也没有吃,回到连长的手里。)
第二次: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剩下大半个)
24.少年王冕
(课文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中,尽管干渴得很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事情。)
5.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抗美援朝时期的背景资料.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快速阅读课文,想想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
2.全班交流,明确分段.
(全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了战士们让一个苹果的故事。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指导员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3.领悟文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学习在叙述一件事情时,把重点部分说详细、说具体的方法。
4.体会文章中外貌、神态、语言描写的作用。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如何导入把握好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在这里,先从好汉林冲谈起,然后为学生介绍另一名有名的人物,这能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1.课文主要讲述了王冕少年时代的故事。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他少年时代的什么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交流.
3.检查生字的朗读情况,投影显示生字词。
王冕 耽误 贴补 高手 孝敬 牵挂
隔壁 明媚 晶莹 荷花 争先恐后
4。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适时纠音。形式可多样化。
5.通过刚刚的朗读,谁能从投影显示的这些词语中选择一些词简单地说说故事的内容?指名说。
6.是的,文章主要讲了两个小故事,也就是写了王冕的两件事,一是辍学放牛;(板书)二是学画荷花。(板书)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探究人物的品质和人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王冕的资料,图片、故事、事迹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揭题导入,引出主人公;初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学习课文1-4自然段;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复习导入,回顾所学内容;学习课文所剩部分;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4。教师引读:第二天……秦家人牵出……指着门外说:……
5.浓浓的母子深情让我们感动,王冕理解、体谅母亲的一片孝心更让我们感动.再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耐人寻味的话语。
1。王冕是个孝敬母亲、懂事乖巧的人,是从他的语言体会到的,王冕说在学堂里也闷得慌,愿意去放牛,其实是为了安慰母亲,不让母亲为难、伤心、难过,可见他小小年纪就善解人意,非常懂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3.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将自己认为最感人的词语、句子画下来,加以点评或提出问题,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4.全班交流,体会这个苹果来之不易,以及战士们在几天几夜没喝水的情况下,对水的渴望,从而使学生初步感知战友之间的深厚情感。
(1)指名读描写火线运输员的外貌、神态的句子,想象他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敌人的炮火封锁,爬着把苹果带到防炮洞里来的,体会到这个苹果来之不易。
(4)防炮洞里的每一位战士都十分需要这个苹果来解渴,但是这个苹果在战士们的手中转了一圈,却谁也没吃一口,这是为什么呢?
(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每个人的心里想的都是别人,他们都找到了比自己“更需要”苹果的人。)
(5)“这样一个挨一个传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与第一部分的“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相对比,你感受到了什么?
(两句话相对比,写出了在防炮洞里的八位志愿军战士,尽管每个人都很干渴难忍,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每个志愿军的心里想的都是别人,他们时时为别人着想、互相关心,这种纯真的阶级友爱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进一步体会志愿军战士之间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
三、读中品味,学文悟情:学习课文1-—4段。
1.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从,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跟母亲说?请你们再好好读读这段话,用心体会。(练读、指读、齐读)
3.大家用心读出了一个“体谅母亲,孝敬母亲,又不忘勤奋学习”的王冕。也许是王冕的孝心感动了秦家人,也许是秦家人正需要这样一位帮手。
2.你了解这个人物吗?请了解的学生谈一谈。
3.王冕是一个成就很高的诗人,为后世留下了300多首好诗;他更是一名成就很高的画家,尤其以画梅花著称;他不仅是一个文人,还是个武士,他研究过兵法、剑术。他是元朝那个时代的“全才"。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少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板书“少年")
8
3.齐声朗读生字词。
4.讨论概括课文大意.各小组派代表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这部分的重点就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和了解文章内容。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读能有效地了解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朗读课文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比如说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男女生赛读等,能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学生讲故事也就是让学生主动去了解课文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吸引他们去复述课文、了解课文。
7。交流第二句
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可见王冕是个孝敬母亲的人, “舍不得吃" “用荷叶包” 腌鱼腊肉留给母亲吃,看出他很有孝心。因为我们现今的孩子,没几个孩子会想到别人,想到自己的父母亲。自己吃还来不及呢!当王冕每一次的用荷叶把这些好吃的东西包着带回家给母亲时,他是怎样想的呢?
一个苹果
教材分析:
《一个苹果》是主题单元“水"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教材编排本单元的用意在于让学生知道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水,社会经济建设更需要用水。使学生在认识到水的重要性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团结友爱的教育,感受在遇到危难时刻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珍惜水资源,形成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行为习惯.本课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中,尽管干渴得很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事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
一、情景导入。
1。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2.学生交流:通过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谈谈对王冕的认识.
1。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水浒传》中的精彩故事,认识了武艺高强、沉着应变的好汉林冲。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有名的人物—-王冕。(板书)
6.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思考:防炮洞里格外沉静,战士们心里会想些什么?
(防炮洞里格外沉静,但是战士们的心里却极不平静,他们流着泪,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是幸福的泪,为自己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友爱的集体而幸福;这是骄傲的泪,是为在危难之时有关心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五、全班交流,升华思想。
1.假如你就是其中一位志愿军战士,你会想些什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缭绕”、“青翠欲滴”“争先恐后”三个词语的意思。
3.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多种形式具体朗读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王冕孝敬母亲和勤奋好学的美好品德.
4.在语言的揣摩过程中,交给学生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捕捉文中的重点句子及片断,把“母子对话"“欣赏美景"当作重中之重,从中感悟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好学不倦的美好人格。
本文一共七段,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分段,引导概括大意,可将课文分为四大段,第一大段是第一自然段,主要说明了王冕幼年由于父亲早亡,家境贫寒.第二大段为第二到第四自然段主要讲了王冕体谅母亲的艰难,辍学给人家放牛.第三大段是第五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主要讲了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奋发图强,刻苦学画,终有所成。 第四大段为第七自然段,写十七八岁时,王冕每日作画读诗,从此家境转机,不愁衣食.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写五连派来的火线运输员在送弹药的同时拿来了一个在半路上捡到的苹果。
第二部分:(第7-15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写这个苹果在防炮洞里的八个十分渴的战士的手中转了一大圈还是剩下了大半个.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事情的高潮,主要写我看见小李面颊上的泪珠,内心激起了强烈的感情,我也流下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看了课题想知道什么?(为什么只有一个苹果?围绕一个苹果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检查本课生字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4.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尽量少的文字概括课文内容。
【教材分析】
《少年王冕》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4课,这是一篇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用人物姓名为题的课文,重点讲了元末明初的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虽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是仍不忘读书学习,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全文脉络分明,语言朴实无华,细读之下,感染力强,有内在的深刻的教育意义。
2。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3。母亲对善良的秦家人很是感激,她谢了秦家,看着自己才十岁的儿子,又替他理理衣服,心中真是有万般无奈和舍不得,又叮嘱道-—
4.王冕是个勤奋好学的人,舍不得花点心钱,每天早上饿着肚子也要省钱买书读,小小年纪,竟然如此懂事,如此好学,实在是令人感动。我们也有零花钱,但很少会去买上几本书读。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文章的主人公王冕是一个孝敬母亲的、勤奋好学的人,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对王冕的这种美德和精神有一定的认识,但究竟怎样读透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需要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文分两个课时进行讲授,主要是通过初读感知和精读感悟来感受中华民族的美德精神.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掌握课文大意,扫清生字词障碍,给段落划分层次,感知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把握能力;精读课文时,具体品味其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同时感受王冕孝敬母亲,勤劳好学的美好品德,使同学们的思想感情再一次净化与升华。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想这个苹果传递了几次?每次传递的顺序如何?结果怎样?列出简单的提纲。
2.小组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这个苹果共传递了两次:第一次的顺序是: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连长。结果是谁也没有吃,苹果又回到了连长的手里。第二次的顺序是: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结果苹果还剩下大半个.)
(“他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道口子,脚脖子上还划破了好几处,血迹斑斑。”)
(2)这是一个怎样的苹果?指名读描写苹果的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擦得很干净的苹果,它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3)指名读描写八个人的外貌、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战士们在几天几夜没有喝水的情况下,对水的渴望。
(“我”:“几天没喝过一口水"、“喉咙里早就干得烟熏火燎”;小李:“沙哑的声音”“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挂满了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小蓝:“执行任务时被炮弹打断了右腿,他安静地躺着,很少听到他呻吟。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
5.齐读第四自然段.
作者的创作情感融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补白,走进了文本,触摸了王冕的内心,仔细体察生活,调动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学生真正理解文本背后的意思,深刻地感受到了王冕一颗难能可贵的孝心。
6.过渡:小小年纪,就这样懂事,真不简单,再来看看他的举动、行为,那就更不简单了.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你们又有什么收获吗?
(全班交流,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受到思想教育。)
2.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板书设计
一个苹果
第一次: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连长(谁也没有吃,回到连长的手里。)
第二次: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剩下大半个)
24.少年王冕
(课文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中,尽管干渴得很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事情。)
5.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抗美援朝时期的背景资料.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快速阅读课文,想想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
2.全班交流,明确分段.
(全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了战士们让一个苹果的故事。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指导员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3.领悟文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学习在叙述一件事情时,把重点部分说详细、说具体的方法。
4.体会文章中外貌、神态、语言描写的作用。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如何导入把握好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在这里,先从好汉林冲谈起,然后为学生介绍另一名有名的人物,这能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1.课文主要讲述了王冕少年时代的故事。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他少年时代的什么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交流.
3.检查生字的朗读情况,投影显示生字词。
王冕 耽误 贴补 高手 孝敬 牵挂
隔壁 明媚 晶莹 荷花 争先恐后
4。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适时纠音。形式可多样化。
5.通过刚刚的朗读,谁能从投影显示的这些词语中选择一些词简单地说说故事的内容?指名说。
6.是的,文章主要讲了两个小故事,也就是写了王冕的两件事,一是辍学放牛;(板书)二是学画荷花。(板书)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探究人物的品质和人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王冕的资料,图片、故事、事迹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揭题导入,引出主人公;初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学习课文1-4自然段;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复习导入,回顾所学内容;学习课文所剩部分;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4。教师引读:第二天……秦家人牵出……指着门外说:……
5.浓浓的母子深情让我们感动,王冕理解、体谅母亲的一片孝心更让我们感动.再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耐人寻味的话语。
1。王冕是个孝敬母亲、懂事乖巧的人,是从他的语言体会到的,王冕说在学堂里也闷得慌,愿意去放牛,其实是为了安慰母亲,不让母亲为难、伤心、难过,可见他小小年纪就善解人意,非常懂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3.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将自己认为最感人的词语、句子画下来,加以点评或提出问题,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4.全班交流,体会这个苹果来之不易,以及战士们在几天几夜没喝水的情况下,对水的渴望,从而使学生初步感知战友之间的深厚情感。
(1)指名读描写火线运输员的外貌、神态的句子,想象他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敌人的炮火封锁,爬着把苹果带到防炮洞里来的,体会到这个苹果来之不易。
(4)防炮洞里的每一位战士都十分需要这个苹果来解渴,但是这个苹果在战士们的手中转了一圈,却谁也没吃一口,这是为什么呢?
(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每个人的心里想的都是别人,他们都找到了比自己“更需要”苹果的人。)
(5)“这样一个挨一个传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与第一部分的“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相对比,你感受到了什么?
(两句话相对比,写出了在防炮洞里的八位志愿军战士,尽管每个人都很干渴难忍,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每个志愿军的心里想的都是别人,他们时时为别人着想、互相关心,这种纯真的阶级友爱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进一步体会志愿军战士之间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
三、读中品味,学文悟情:学习课文1-—4段。
1.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从,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跟母亲说?请你们再好好读读这段话,用心体会。(练读、指读、齐读)
3.大家用心读出了一个“体谅母亲,孝敬母亲,又不忘勤奋学习”的王冕。也许是王冕的孝心感动了秦家人,也许是秦家人正需要这样一位帮手。
2.你了解这个人物吗?请了解的学生谈一谈。
3.王冕是一个成就很高的诗人,为后世留下了300多首好诗;他更是一名成就很高的画家,尤其以画梅花著称;他不仅是一个文人,还是个武士,他研究过兵法、剑术。他是元朝那个时代的“全才"。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少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板书“少年")
8
3.齐声朗读生字词。
4.讨论概括课文大意.各小组派代表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这部分的重点就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和了解文章内容。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读能有效地了解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朗读课文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比如说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男女生赛读等,能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学生讲故事也就是让学生主动去了解课文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吸引他们去复述课文、了解课文。
7。交流第二句
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可见王冕是个孝敬母亲的人, “舍不得吃" “用荷叶包” 腌鱼腊肉留给母亲吃,看出他很有孝心。因为我们现今的孩子,没几个孩子会想到别人,想到自己的父母亲。自己吃还来不及呢!当王冕每一次的用荷叶把这些好吃的东西包着带回家给母亲时,他是怎样想的呢?
一个苹果
教材分析:
《一个苹果》是主题单元“水"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教材编排本单元的用意在于让学生知道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水,社会经济建设更需要用水。使学生在认识到水的重要性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团结友爱的教育,感受在遇到危难时刻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珍惜水资源,形成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行为习惯.本课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中,尽管干渴得很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事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
一、情景导入。
1。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2.学生交流:通过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谈谈对王冕的认识.
1。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水浒传》中的精彩故事,认识了武艺高强、沉着应变的好汉林冲。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有名的人物—-王冕。(板书)
6.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思考:防炮洞里格外沉静,战士们心里会想些什么?
(防炮洞里格外沉静,但是战士们的心里却极不平静,他们流着泪,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是幸福的泪,为自己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友爱的集体而幸福;这是骄傲的泪,是为在危难之时有关心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五、全班交流,升华思想。
1.假如你就是其中一位志愿军战士,你会想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