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散寒,熄风止痉法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祛风散寒,熄风止痉法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祛风散寒、熄风止痉法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

方法选择面肌痉挛患者50例,对照组疼痛发作时卡马西平片,治疗组在疼痛发作期及缓解期均口服中药,服用中药后仍疼痛发作剧烈者,再口服得理多。

结果治疗组多数患者服用中药后疼痛明显减轻,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复发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治疗组服用得理多的患者显著减少并未见明显副作用。

结论祛风散寒、熄风止痉法具有良好的治疗面肌痉挛疗效。

标签:面肌痉挛;祛风散寒、熄风止痉法;中医药;疗效观察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面肌抽搐,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良性功能性疾病,虽进展缓慢,而且最终也不会对人的生命构成威胁,但是面部肌肉反复不自主抽动会引起患者心理和社交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风邪在面肌痉挛的发病中具有重要地位,故应重视内风及外风在治疗面肌痉挛中的作用[1]。

笔者临床采用祛风散寒、熄风止痉法治疗面肌痉挛。

临床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武清中医院门诊患者50例。

年龄20~70岁;病程3个月~5年;病变部位左侧28例,右侧22 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对照组25例,男10例,女15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位、病程等情况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西医全国统编教材《神经病学》[2]关于面肌痉挛的诊断标准,拟定如下诊断标准:①抽搐初多从眼轮匝肌开始,可扩散至面颊肌、口轮匝肌甚至颈阔肌;②紧张劳累后加重,入睡时停止,不可自行控制;③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④头颅CT或MRI未见异常;⑤中年以后发病,女性多见。

1.3纳入标准①符合面肌痉挛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年龄在20~70岁;③能够配合治疗,完成全部治疗疗程者。

1.4排除标准①年龄在20岁以下或70岁以上;②妊娠和哺乳期妇女;③合并心、脑、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④不能配合完成全部临床观察者。

1.5治疗方法对照组疼痛发作时卡马西平片(商品名:得理多,北京诺华公司生产),0.1g,Q6~8h,疼痛缓解后停药。

治疗组在疼痛发作期及缓解期均口服中药,中药基本处方如下:天麻10g、钩藤后下15g、白芷10g、细辛3g、秦艽10g、葛根30g、川芎10g、甘草6g。

水煎取450ml,1剂/d,早中晚溫服。

蜈蚣2条、全虫6g,共为细末,分为三份,用中药水煎剂送服。

依据患者内外风
表现的轻重,适当调整祛内外风的药物种类及剂量;兼气滞者加檀香、柴胡、郁金等;兼以血瘀者加鸡血藤、赤芍、红花等。

服用中药后仍疼痛发作剧烈者,再口服得理多。

2结果
2.1疗效标准[3] 临床治愈:在平静状态及诱因存在的情况下,面部肌肉抽搐消失,神经功能恢复正常,随访6月未见复发;有效:在平静状态下,痉挛不发作,有诱因存在时面肌轻微跳动,但次数明显减少、力量减弱、范围变小,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无效:病情及神经功能无变化;复发:对于治愈和有效的患者在治疗后随访6月,随访期间若治愈患者再次出现面部肌肉抽搐、好转患者面部肌肉抽搐次数增加、幅度增大,均视为复发。

2.2临床疗效对照组全部患者均服用得理多,1例患者因服药后出现皮疹,而停药。

治疗组中有8例患者因服用中药后仍疼痛发作剧烈者,而口服得理多,见表1。

3讨论
现代医学[4]认为HFS主要是因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出脑干区而致病,目前临床上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很多,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针灸、神经阻滞、射频、面神经周围支切断术、微血管减压术及肉毒素注射等,这些治疗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暂时减轻疾病发作,但长期随访发现它们均不能彻底治愈面肌痉挛,并且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面瘫。

中医学无面肌痉挛之名,散见于”脾轮振跳”、”筋惕肉瞤”、”瘛疭”等范畴。

《张氏医通·瘛疭》载”瘛者,筋脉拘急也,疭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抽”。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风在筋”之说。

肝主疏泄,疏泄正常时气血调畅、经络通利,若疏泄功能失常,可致肝气郁结或肝阳偏亢,侵及肝之经络可致阳亢风动;肝主藏血,在体合筋,开窍为目,若肝血虚不能养筋,则筋脉失养也可导致面肌拘急。

而且厥阴肝经的经络循行与面神经的现代解剖分布基本一致。

故本病的中医病位当责之于肝,病机主要为肝风内动。

头为诸阳之会,风为百病之长。

”巅顶之上,惟风可至”及”寒性收引,主痛”。

外感风寒之邪,风邪循经上扰头面,面部筋肌气血失和,风寒互阻,筋脉失养而致。

故本病常因风寒之邪客于手少阳、阳明经,入中面部筋肌,使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收引而致面部肌肉抽搐。

临床多见患者在主症基础上兼有面部受凉史,汗出恶风,形寒怕冷,肩背酸楚不适等风寒阻络症状。

故祛风散寒、熄风止痉法为治疗面肌痉挛的基本治法[1]。

中药方中天麻甘平,对各种病因之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使用。

《本草汇言》载天麻”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

钩藤平肝祛风降逆,用于惊痫抽搐,有较好的熄风止痉功效。

《本草纲目》载”钩藤,手、足厥阴药也。

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痫眩运,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熄,则诸症自除”。


麻配钩藤乃治疗面肌痉挛之常用对药。

秦艽辛、苦,微寒,袪风湿,舒筋络。

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

《名医别录》称秦艽”能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冯氏锦囊秘录》亦载”秦艽风药中之润剂,散药中之补剂,故养血有功。

中风多用之者,取祛风活络,养血舒筋。

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耳”。

细辛,辛温之品,功能温经散寒、祛风止痛,主治风寒头痛、风湿痹痛等症。

《本经》载细辛”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

《本草经疏》更明确指出:”细辛,风药也。

风性升,升则上行,辛则横走,温则发散,故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

白芷,辛温,祛风散寒,活血止痛,《本草求真》载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经祛风散湿主药。

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

上述三药乃治疗面肌痉挛袪外风常用之品。

面肌痉挛常反复发作,病程长,疾病缠绵不愈。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久病邪正混处期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通经络”。

全蝎辛平,归肝经,熄风止痉,通络止痛,用于急慢惊风、中风口眼歪斜、破伤风等痉挛抽搐之证,《本草纲目》载”蝎,足厥阴经药也,故治厥阴诸病。

诸风掉眩、搐掣,疟疾寒热,耳聋无闻,皆属厥阴风木”。

《本草从新》载全蝎”治诸风掉眩,惊痫抽掣,口眼斜……厥阴风木之病”。

蜈蚣辛温,归肝经,熄风止痉,通络止痛,用于急慢惊风、破伤风等痉挛抽搐之证,《医学衷中参西录》载”蝎之为物,腹有八星,实为木之成数,故能直入肝经以理肝舒筋(肝主筋),项间之筋舒则无拘挛,自无肌肉之痉挛也”、”蜈蚣之为物,节节有脑,乃物类之至异者,是以性能入脑,善理脑髓神经,使不失其所使,而痫痉之病自愈”、”蜈蚣,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瘈疭……用时宜带头足,去之则力减,且其性原无大毒,故不妨全用也”。

二药合用,使熄风止痉之功更著,临床常相须为用,乃治疗面肌痉挛最常用对药之一。

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全蝎及蜈蚣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复杂的毒性蛋白和非毒性蛋白,是一种类似神经毒的蛋白质,但如果象常规入水煎剂,则成分大量被破坏,疗效会显著降低,为达到疗效,必然加大临床用量,上述二药目前价格高,故可将二药研末冲服,每次1.0~2.0g,3次/d,既提高临床疗效,又降低药物用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治疗组多数患者服用中药后疼痛明显减轻,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治疗组服用得理多的患者显著减少并未见明显副作用。

均表明祛风散寒、熄风止痉法治疗面肌痉挛的良好疗效。

面肌痉挛患者大都处在中年期,尤以女性居多,患者工作压力大,家庭、社会责任重;激动、大怒、焦虑、紧张、劳累都可能诱发此病,在做好药物治疗的同时,应与患者多做思想沟通,帮助患者学会用正确的心理防御机制进行自我调节,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避免抑郁和焦虑,做到劳逸结合,避风寒,起居有节,使患者早日重获健康。

参考文献:
[1]崔俊波.陈宝贵教授治疗面肌痉挛经验总结[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3):421-423.
[2]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3~188.
[3]吕振香.针刺加激光照射治疗面肌痉挛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
(7):475.
[4]焦伟,仲骏.面肌痉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J].中国针灸,2012,39(1):62~65.编辑/申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