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集体备课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猜想与假设:水的吸热能力强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用相同的酒精灯给质量相同的水和油加热,用温度计测量升高的温度,用秒表计时。
(4)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
(5)分析与论证:食用油温度升高较快,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结论: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相同
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升高不同的温度,吸收热量不同
集体备课教案(定稿)
学科组
物理组
主备人
九年级物理组
执教人
课题
13.3比热容
课型
新授
课时
2课时
研讨时间
执教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物质的比热容这个物理概念,知道比热容的含义及单位。(第一课时目标)
1.通过对比热容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第一课时目标)
2.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计算.(第二课时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比热容表认识不同的物质比热一般是不同的,学习利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2.能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教学难点:
理解比热容的含义、吸收热量的计算.
教具准备、教学方法:
2.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为C.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为J/(kg·℃)
(3)物理意义:
①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②它表述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不同;
③它反映了物质吸热或放热的本领。
四、课堂小结:
1、实验
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2、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一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是焦/(千克·摄氏度)
(3)比热容表
3、比热容的应用
(1)用做冷却剂或取暖
(2)调节温度
4、热量的计算
五、作业:1、2
个性化修改:
教学反思:
(2)沿海地区的昼夜温差变化不大,而内陆沙漠地区的昼夜温差变化大,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3)小丽在海边游泳时发现,同样在烈日下,沙滩很热,而海水却比较凉快这是什么原因?请你给她解释一下
5.反思小结:我们知道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它的大小反映的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吸热能力的强弱。
第二课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引入新课
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这表示把1kg的水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4.2×103J,那么升高2℃呢?
二、进行新课
1.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Q/m·Δt Q:吸收的热量m:物体质量
热量计算公式:Q吸=cmΔt c:比热容Δt= t2-t1
Q放=cmΔt(Δt=t1-t2)t1:初温t2:末温
3.应用公式计算热量的步骤:
(1)根据题意确定吸热物体和放热物体.
(2)分析已知条件,并统一单位.
(3)根据物理过程,依据条件选择公式.
(4)代入数据求解,并讨论结果的合理性.
4.例题讲解
例题质量为2 kg的水温度从60℃降低到10℃.求:水放出的热量Q放.[c水=4.2×103J/(kg·℃)]
已知:c=4.2×103J/(kg·℃),m=2 kg,
2.甲乙两金属球的质量之比是5:3,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之比为1:5,则它们的比热容之比为:
3.质量相同的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的物质,温度变化(),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物质,吸收的热量().
4.现有某种液体60Kg,温度从18℃升高到28℃时,吸收了2.52×106J的热量,这种液体的比热容是多大?这种液体是什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热量的多少与那些因素有关呢?从经验指导,要烧开温度相同的一壶水和半壶水时,一壶水需要吸收的热量多,那么温度升高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进行新课
1.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提出问题:质量相同的油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它们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的差异。
3.比热容的应用
水的比热容较大,C=4.2×103J/(kg·℃),即1Kg的水每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1)用水冷却汽车发动机,用热水取暖。
(2)一天当中沿海地区温差变化较小,内陆地区温差变化较大。
(3)在农业上,人们往往会在傍晚往田里灌水,保护秧苗。
4.课堂训练
(1)酒精的比热容是2.4×103J/(kg·℃),它表示:.一瓶酒精用去1/3剩下的酒精的比热容:(变大、变小、不变)。
t1=60℃,t2=10℃.
求:Q放.
解:Q放=cm(t1-t2)
=4.2×103J/(kg·℃)×2kg×(60℃-10℃)
=4.2×105J.
答:至少需供给4.2×105J的热量.
三、课堂练习:
1.已知铝的比热容是0.88×103J/(kg·℃),质量是100g的铝块,升高30℃放出()J的热量。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用相同的酒精灯给质量相同的水和油加热,用温度计测量升高的温度,用秒表计时。
(4)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
(5)分析与论证:食用油温度升高较快,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结论: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相同
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升高不同的温度,吸收热量不同
集体备课教案(定稿)
学科组
物理组
主备人
九年级物理组
执教人
课题
13.3比热容
课型
新授
课时
2课时
研讨时间
执教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物质的比热容这个物理概念,知道比热容的含义及单位。(第一课时目标)
1.通过对比热容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第一课时目标)
2.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计算.(第二课时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比热容表认识不同的物质比热一般是不同的,学习利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2.能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教学难点:
理解比热容的含义、吸收热量的计算.
教具准备、教学方法:
2.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为C.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为J/(kg·℃)
(3)物理意义:
①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②它表述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不同;
③它反映了物质吸热或放热的本领。
四、课堂小结:
1、实验
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2、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一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是焦/(千克·摄氏度)
(3)比热容表
3、比热容的应用
(1)用做冷却剂或取暖
(2)调节温度
4、热量的计算
五、作业:1、2
个性化修改:
教学反思:
(2)沿海地区的昼夜温差变化不大,而内陆沙漠地区的昼夜温差变化大,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3)小丽在海边游泳时发现,同样在烈日下,沙滩很热,而海水却比较凉快这是什么原因?请你给她解释一下
5.反思小结:我们知道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它的大小反映的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吸热能力的强弱。
第二课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引入新课
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这表示把1kg的水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4.2×103J,那么升高2℃呢?
二、进行新课
1.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Q/m·Δt Q:吸收的热量m:物体质量
热量计算公式:Q吸=cmΔt c:比热容Δt= t2-t1
Q放=cmΔt(Δt=t1-t2)t1:初温t2:末温
3.应用公式计算热量的步骤:
(1)根据题意确定吸热物体和放热物体.
(2)分析已知条件,并统一单位.
(3)根据物理过程,依据条件选择公式.
(4)代入数据求解,并讨论结果的合理性.
4.例题讲解
例题质量为2 kg的水温度从60℃降低到10℃.求:水放出的热量Q放.[c水=4.2×103J/(kg·℃)]
已知:c=4.2×103J/(kg·℃),m=2 kg,
2.甲乙两金属球的质量之比是5:3,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之比为1:5,则它们的比热容之比为:
3.质量相同的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的物质,温度变化(),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物质,吸收的热量().
4.现有某种液体60Kg,温度从18℃升高到28℃时,吸收了2.52×106J的热量,这种液体的比热容是多大?这种液体是什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热量的多少与那些因素有关呢?从经验指导,要烧开温度相同的一壶水和半壶水时,一壶水需要吸收的热量多,那么温度升高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进行新课
1.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提出问题:质量相同的油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它们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的差异。
3.比热容的应用
水的比热容较大,C=4.2×103J/(kg·℃),即1Kg的水每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1)用水冷却汽车发动机,用热水取暖。
(2)一天当中沿海地区温差变化较小,内陆地区温差变化较大。
(3)在农业上,人们往往会在傍晚往田里灌水,保护秧苗。
4.课堂训练
(1)酒精的比热容是2.4×103J/(kg·℃),它表示:.一瓶酒精用去1/3剩下的酒精的比热容:(变大、变小、不变)。
t1=60℃,t2=10℃.
求:Q放.
解:Q放=cm(t1-t2)
=4.2×103J/(kg·℃)×2kg×(60℃-10℃)
=4.2×105J.
答:至少需供给4.2×105J的热量.
三、课堂练习:
1.已知铝的比热容是0.88×103J/(kg·℃),质量是100g的铝块,升高30℃放出()J的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