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症的治疗与脑结构的改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恐慌症用抗憂鬱劑治療會好且伴隨有腦結構的改善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賴建翰醫師
最近頻頻寒流侵襲台灣,氣溫非常的寒冷,導致許多民眾產生心血管疾病的徵兆,像是胸悶、胸口痛、心跳快、手腳冰冷、手腳麻、血壓升高等等,非常像恐慌症的症狀。

有時喘不過氣來,感覺好像氣喘一樣,尤其常常在半夜發作,一次比一次嚴重,多次於急門診求助,她在急門診做了許多檢查,像是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抽血及肺功能檢查等等,但是就是找不出任何身體上的異常,這就有可能是恐慌症(也很像是老一輩常說的自律神經失調)。

恐慌症一直以來都被視為壓力大導致的疾病,或是被誤診為過度換氣症候群或是心臟疾病,而且在大發作的時候病患往往會跑急診看病,而且往往都是會使用許多鎮定劑來控制恐慌病情,這往往會造成藥物濫用,其實恐慌症真正的治療還是要靠能夠調節我們腦內血清素的抗憂鬱劑。

我們最近在國際科學期刊(精神研究雜誌,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排名前15%) 登出來的文章中探討21例從未用過藥物治療且第一次發作的恐慌症患者。

他們在治療前都接受核磁共振(MRI)的腦結構成像。

結果發現從這群患者在左下前額葉皮
層,左顳上迴,右島迴和健康對照組比較起來有較少的灰質體積,而這些異常也和臨床症狀嚴重度有相關。

在經過抗憂鬱劑治療後,這群患者的恐慌症狀有明顯的改善,而且他們的腦部在左前額葉皮層有些許灰質體積增加的情形,灰質往往是和我們腦袋的思考及理智有關,所以灰質增加也可能代表了抗憂鬱劑的療效並且可以讓這群患者改善其症狀。

這個發現其實也是很重要,因為恐慌症更是容易和一些內外科疾病症狀混淆,像是心肌梗塞、氣喘、中風、偏頭痛及腸胃炎等等疾病,以至於許多患者往往以為自己有這些疾病,而去尋求內外科的協助。

這類的患者其實往往花太多時間於一般內外科的傳統檢查,其實她(他)們在檢查不出甚麼異常時,可以前往精神科尋求協助。

這個研究也證明了抗憂鬱劑有治療恐慌症效果,也有調整腦部缺損的功能。

大家一定很困惑為何抗憂鬱劑才是恐慌症的標準治療? 其實恐慌症的病因理論是由於我們腦內的血清素不足,以致於我們腦部對於身體不適的訊號非常敏感,例如一般人如果心跳短暫的快一點,其實不會引發恐慌的症狀,然而恐慌患者的腦部對於這種些微的生理訊號變化會有異常反應,也就是說一點點的生理變化,就會導致後續的恐慌發作,這也暗示了恐慌症患者的腦部生理訊號反應中樞是很容易被刺激的。

所以如果以抗憂鬱劑來治療,可以增加恐慌症患者腦部的血清
素,進而控制住患者腦部生理訊號反應中樞對刺激的異常反應,所以腦部也不會因而過度活化導致廣泛性的腦部異常反應。

一般而言,用抗憂鬱劑治療恐慌症,一開始不用吃到一顆的劑量,先從每天半顆開始治療,然後視疾病情況及副作用,來評估是否要增加劑量,基本上最多每天使用2-3顆的劑量就已經足夠。

至於鎮定劑的使用,則只有在急性發作時或是急性發作前期才使用,因為鎮定劑如果長期使用,就容易會有藥物耐受性及上癮的問題,一般標準的恐慌症治療,其實鎮定劑只需急性期使用,然後如果病情穩定的話,就必須慢慢減輕劑量,甚至要停止鎮定劑的使用。

而抗憂鬱劑的劑量可於病情痊癒後3-6個月開始減輕,一直到不需使用為止。

所以在此冷颼颼的天氣,我們還是要再提以前就曾提出來的良心建議,給恐慌症病人一帖十五字箴言「睡的好、穿的暖、營養好、恐慌少、沒煩惱」,才會免於恐慌症之苦。

左前額葉的紅黃色區域代表經抗憂鬱劑治療改善後灰質有增加的情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