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典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以绍兴沈园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第12期
现代园艺我国古典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
—以绍兴沈园为例陈书铭
(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我国园林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
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典美学思想在这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古典美学思想以真实美、寓意美、人文美的特点融入其中。
古代讲究的美感考虑到天时、地利、人和,从不同的层次去体现美学思想。
以绍兴沈园为例,分析了我国古典美学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体现。
关键词:古典;园林设计;美学;现代
在园林设计中,最初的理念是将花草树木、
野外景观搬到自己所住的宅院中。
从绍兴沈园可以看出,
不论是植物配置、水流走向、假山放置,
还是整体风水走向,都能体现出江南园林的古典之美,
即秀气端庄之美、诗意风发之美。
1我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演变
什么是中国古典美学,这个定义没有统一标准。
它将美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
追求,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
将着重点放在人格的完全与生命境界的提升上。
我国园林有着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已经逐步演变成独特的园林艺术,古典园林
的审美思想深受古代哲学、美学、绘画、诗词等其他艺术文化的影响。
园林成为古人出尘超世的精神绿洲,在
园林建造上表达出寄情山水的心境,追求“天人合一”。
1.1诸子百家时期
以孔子创立的儒家理论为中心,“仁”是伦理美学思
想的核心,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
产生了其他对立的学说。
儒家与墨家的美学对立与统一,充实了社会美学;儒家与道家的美学对立与统一,
产生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儒家与法家的美学对立与统一,
产生了重视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也由此确立了美的基本含义。
我国先秦美学思想也为后续的美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1.2汉代时期
汉代的军、民、政治、审美都体现出思静的时代要
求。
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力提倡“仁义”之美。
1.3魏晋南北朝时期
大量的文人雅士推崇园林建造,通过写诗作画表达园林之美,如“竹林七贤”等人有着超世脱俗的铮铮傲骨,在诗词中渗透出自我的主观情感及审美思想。
1.4隋唐时期
佛学思想的大量流传,使得我国美学史上由唐代
诗人王昌龄所提倡的“意境”
本意,受到了佛教“意境”的深刻影响,艺术审美上的
“意境”由文字表达出来,从而创造心灵境界。
1.5宋明时期
宋明理学吸收了大量的道教佛教思想,包括朱熹
的道学思想、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从而打开了通向审美之路的新方向,我国古典美学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1.6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园林建造数量在不断增加,园林设计更多讲究的是实用理性主义,古典园林美学思想也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1.7近代社会
王国维、蔡元培等人最先接触到国外的美学思想,并将其引入我国,将之与我国传统美学思想作比较,批
判“文以载道”的传统功利主义美学,
张扬个性主义、浪漫主义,对美学、意境美做出了全新的解释[3]。
2沈园的概况
沈园位于绍兴市越城区,是宋代时期建造的园林,
有着800多年的历史,又称“沈氏园”
,是南宋时期一位姓沈的富商建造的私家园林。
现存的沈园是20世纪80
年代按照原址进行仿建的,园内楼阁林立、
小桥流水、树木茂密,是绍兴市唯一保存至今的宋代园林。
沈园内
部划分为古迹区、东苑、南苑三大部分,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陆游曾在此留下的著名诗篇
《钗头凤》。
3古典美学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空间设计中,不仅要在功能上满足客户需求,
还要在形式上尽善尽美。
而在古典美学中,
更多的是突显美学原则背后所蕴含的人物思想。
这一思想是由人的主
观感受所决定,例如,圆明园、
颐和园将古典美学思想运用于空间设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6]。
4古典美学在沈园设计中的运用
4.1人文情感
沈园将古典美学和人文情感高度融合还要从陆游、唐琬的故事说起。
公元1044年,陆游20岁娶了青梅竹马的表妹———唐琬,由于唐琬婚后一直没有生育,
于是陆游的母亲勒令陆游休掉唐琬,
二人被迫分离,唐作者简介:陈书铭(1996-),男,汉族,江苏常州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闽南建筑装饰艺术。
园林应用
162--
.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年第12期现代园艺
琬改嫁,彼此之间没有再见。
十年后,陆游在沈园意外遇到唐琬,感慨万千,便执笔在沈园的一面墙上写下了一首《钗头凤·红酥手》。
第二年,唐琬再来沈园,看到了陆游当年的题词,感慨良多,在旁和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
后来陆游北上抗金,再不过问儿女之事,沈园从此成了他思念唐婉的精神寄托,所以,沈园又称“爱情园”。
4.2界画的布局美
沈园的布局主要是参考历史遗留的界画。
和古代其他绘画不同的是,界画以描绘建筑物或各种精致器物为表现形式,绘制过程需要用界尺辅助画笔,界画作为写实的图像资料,直观表达遗址的场地属性和生活场景,为遗址景观的功能定位提供参照。
遗址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空间特质和场所精神,而沈园遗址的布局正是依据界画,以写实手法表现当时沈园的风貌,详实记录了沈园的地形、布局、建筑形式、植物形态等信息,成为后期扩建蓝本,保证遗址景观风貌的原真性[1]。
沈园内部3个“别院”的景观组合都是以水为连接。
古典美学思想讲究移步换景,设计沈园的初衷,也是为了能够在不同景色下有不同的体会转变。
所以,采用规则式的中心对称布局外,沈园的3个院落依然是采用自然式园林院落布局,细长的小径蜿蜒在院落中,灰色的旧砖、复古的纹样,连接着长廊,视线通透。
长廊结构规整,转角处叠加植物造景,水系穿插于建筑物之间,从楼阁上看,远景、对景水天一色,每座阁楼都能观赏到一处水景,这也是沈园水景运用的独特之处。
透过阁楼的窗户,一排排高低错落的花草、树木、假山、鱼儿从眼底略过,虚实交错。
4.3植物的造景美
沈园内的植物搭配造景也独具特色。
园内建筑搭配多为腊梅、竹类等切合景观主题的植物,通过营造视觉、嗅觉、听觉等精神层面,从不同感官角度欣赏园内景物。
腊梅、竹子的点缀,给园林增添了清新脱俗之感;入口景观采用小型植物群落,柔化铺装边线;水体景观多采用大乔木,如柳树;小灌木点缀于山涧,疏密有致,既保证了山野的美景,又保证了小面积水的私密性,利用植物的围合放大或缩小景观空间。
春、夏季的兰花、广玉兰、水杉、垂丝海棠、棕榈等在上半年更显生机;秋季的植物以鸡爪槭、红枫、桂花等色彩搭配为主;冬季以腊梅为主。
4.4山水景物的意境美
沈园是一座充满江南特色的私家园林,和苏州园林相比,更显秀气端庄。
沈园中最突出的2个意境特点:一是山水的运用;二是建筑景物的命名。
水体作为沈园的景观主体,虽然总体面积小,但在各个景点中所
占比重大,将城外的涓涓细流引入园中,成为一潭活水。
假山的堆砌高低错落,讲究近景远景交替,分别在东苑、南苑堆置假山,两边假山各有特色,代表着不同的主题[4]。
东苑假山大多采用太湖石,山体小巧而通透,象征着陆游和唐琬的爱情细腻多情;南苑采用厚重硬直的黄色斧劈石,隐喻着陆游刚正耿直、不拘小节的性格。
沈园建筑依山傍水,很好地利用了大面积水的特点,都处于一个良好的观景位置,如闲云亭、孤鹤轩、琴台等。
孤鹤轩又叫“孤鹤哀鸣”,是陆放翁将自己作为比喻,当时南宋朝廷愚昧昏庸,陆游自身报复难以实现,以孤鹤自喻,感叹自己报国无门;园内有一个外形像葫芦的水池,民间叫作“葫芦池”;最能反应主题的还是沈园入口处的那块断云石,“断云”谐音“断缘”,这块石头从中间断开,一分为二,却依然不愿意分离,好像是在向后人诉说着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悲剧。
园中的各个景点都运用了诗词典故,运用烘托、对比、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古典美学融入其中。
沈园中的山水景物等营造出来的意境美,虽然后期都是由人工造景而成,但其中也包含自然的韵味,将人造和自然相结合,景中有画、画中有景,这便是沈园最大的特色。
园内的建筑和景观相辅相成、有机融合,突显了山水、亭台楼阁的相融,营造出咫尺山林的意境。
5结语
浙江地区园林建造起源甚早,同沈园相比,现有园林并没有繁琐杂乱的尺度,没有过多模糊不清的序列,没有让游客难以欣赏的繁琐装饰。
设计师考虑的是空间的合理利用,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装饰与景物的点缀不仅追求外在的形式美,还考虑到人文内涵的主观情感,这与我国古典美学不谋而合,在追求理性的自然规律的同时,又要赋予景物人性情感的感觉。
现代园林中的美学思想不仅体现在山水布局、植物搭配上,还要从人文情感、历史文化方面入手,研究绘画、书法、音乐艺术,这是沟通古典美学与现代设计的桥梁[5]。
参考文献
[1]江俊美,丁少平.钟灵毓秀,越中奇葩——
—沈园的造园特色分析[J].福建建设科技,2008(02).
[2]周向频.中国古典园林的结构分析[J].中国园林,1995(03).
[3]王惠敏.中国古典园林与美学的关系[J].现代交际,2014(07).
[4]李萌萌.苏州古典园林造园元素与手法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5]任肖甜.人文自然对中日古典园林造园理念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6]石佳.明清江南园林建筑的室内陈设方式研究[D].江南大学,2020.
(责任编辑舒丹丹)
园林应用
163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