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飞地经济” 推动脱贫奔小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飞地经济” 推动脱贫奔小康
●叶丛
近年来,为加速推进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建设,我们在襄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力支持下,立足县情实际,大胆解放思想,依托资源优势,在襄阳市余家湖发展“飞地”工业,走出了一条借船出海、共同发展的“飞地经济”新路子,开启了脱贫奔小康建设新的篇章,促进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的排名从2006年的第73跃升到2010年的第40位,五年前进了33位,获得2010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称号,已跨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中游行列。

一、发展“飞地经济”的动因
一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保康是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

近年来,我们着力构建以磷化工业为主体,以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两翼的“一主两翼”产业发展格局,县域经济稳步增长,民生得到较大改善,但与周边先进县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2009年,我县被纳入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省委要求到2013年必须实现整县脱贫;襄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县域经济“三年翻番”的奋斗目标,加快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

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放眼全局,用更开阔的视野、更大的气魄来谋划发展、推进发展,将县内资源优势与山外的先进生产要素对接,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探索一条借
力发展的新路子,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搭建更高的平台,发展“飞地经济”的设想由此进入了县委、县政府决策者的视野。

二是争创发展环境新优势的需要。

“十一五”时期,我们大力加强软环境建设,着力营造亲商、安商、重商的发展氛围,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明显优化,吸引了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到我县投资,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到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3亿元、财政收入4.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15亿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了1.9倍、2.4倍、2.6倍。

但是制约发展的硬环境始终无法破解,很多费尽周折洽谈的客商不愿来,不少本地企业想外迁发展。

要寻找新的发展出路,必须跳出保康看保康、发展保康,在县外寻求一个能更好张扬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合作的发展平台。

恰逢襄阳市委、市政府为支持我县脱贫奔小康,作出了“依托保康磷矿资源,打造襄阳百亿磷化产业”的重大决策,我们把目光转向了襄阳市襄城区余家湖。

在余家湖发展“飞地经济”,可以将保康的资源优势与余家湖的区位优势对接,既能突破保康区位劣势,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又能带动襄城区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三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的需要。

保康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多年来,我们大力实施“生态经济强县”战略,把旅游业作为强县富民的后续产业来培植,旅游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受交通等因素制约,一直没有形成大气候。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策部署,加速融入“鄂西圈”,提升旅游发展水平,我们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对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

从2008年开始,在县内限制上马大型工业项目,关闭了一批“五小”企业,对县内的磷化工
企业实施外迁,减少发展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消耗。

在襄阳余家湖发展“飞地经济”,尤其是发展磷化工业,有充足的环境容量,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于是,把磷化工发展的主战场转向了襄阳余家湖。

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保康作为贫困山区县,依托磷矿资源开发利用,突破性发展磷化工是加快发展、实现脱贫的唯一出路。

从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来看,磷矿资源无疑是保康最为宝贵的不可再生战略资源。

加强资源保护、节约利用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受环境容量的制约,县内不可能再上马大型深加工磷化企业。

在襄阳余家湖建工业园,能把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有机对接,发挥产业的聚集功能和规模效应,吸引磷化工的关联企业入园发展,提高磷矿资源利用率,是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

二、发展“飞地经济”的主要做法
一靠领导支持。

保康发展“飞地经济”涉及到两地两个政府,需要得到上级领导的强力支持。

最初,当我们将在余家湖建设工业园的设想向襄阳市委、市政府报告后,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及时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决定在襄阳余家湖划出7平方公里土地,支持保康建工业园。

2009年6月16日,襄阳市政府、襄城区政府、保康县政府三方正式签订了发展“飞地经济”的合作协议。

二靠主动作为。

异地办园困难多、阻力大,我们不等不靠,主动出击,组织专班对可行性进行了调研论证,在全县形成了共识,积极向襄阳市委、市政府汇报,争取得到支持。

在三方协议签订后,立即汇同襄
城区和市直部门,确立了园区土地四界、功能定位、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组织编写了园区规划,启动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全县将人力、物力、财力向园区建设倾斜,明确一名县人大副主任驻园主抓,累计投入资金达到2.2亿元。

将优势资源向园区集中,对入驻企业优先保障资源配置,同时主动协同襄城区做好园区拆迁安置。

三靠项目支撑。

大力实施“项目满园”工程,组建8个专业招商组,千方百计推进大集团、大企业、大项目入驻。

在招商工作中,坚持抓大引强、招高引新、抓优引精,着力引进科技支撑力强、土地利用率高、产品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好的优质企业落户园区。

在推进项目建设上,专门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协调服务领导小组,从工商、国土、环保、安监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服务小分队,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班人马、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推进机制,2010年,与14家企业签订了入园协议。

四靠机制保障。

发展“飞地经济”是一个新课题,需要强有力的机制作保障。

在园区管理体制上,争取襄阳市委、市政府领导明确表态,将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以决议的形式,正式明确保康县政府为园区规划用地的管理主体;在利益分配机制上,襄阳市政府以文件的形式,对各类税种的归属和税收征管主体作了界定,各类统计口径全部纳入保康县统计,理顺了园区管理关系和税收体制;在工作协调机制上,对基础设施建设、拆迁及拆迁费用补偿以及入园项目服务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责任划分。

对入园企业各类规费、项目审批等事项一律实行特事特办、限时办结。

三、对“飞地经济”发展的展望
其一,作为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极的新高地,全力加快发展。

要把余家湖这块宝地谋划好、建设好,培育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主要是做好三个“对接”:一是推进县内与县外发展对接。

结合产业布局实际,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统筹考虑县内、县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优势互补、相互支撑,两轮驱动、协调发展。

在加强县内产业建设的同时,对“飞地经济”发展大手笔规划,大气魄建设,所有的项目从规划到建设,要确保在10年内领先,30年内保持先进,50年、甚至100年不落后,真正把余家湖保康工业园建成高规格、高品位、高档次的综合性园区。

二是推进资源与产业对接。

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探索“飞入地”和“飞出地”资源配置的最佳结合点,推进优势资源与优势、优质企业对接,增强园区的产业聚集力、吸纳力,吸引更多的企业入园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为“飞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三是推进项目与招商对接。

把项目建设为推动“飞地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加大招商力度,紧盯国际国内行业500强、紧盯10亿元以上大项目,再引进一批大企业落户,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完成投资200亿元,实现产值300亿元,新增税收10亿元,建成全省重要的磷化工基地,使余家湖保康工业园成为我县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其二,作为探索山区发展新模式的试验田,大胆推进创新。

利用园区这个平台,大力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发展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积极探索适合保康山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是在发展体制机制上求
创新。

加快建立完善精简高效、执行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探索建立余家湖保康工业园与所在地襄城区实现互动发展、互利共赢的发展机制,加快融入襄阳市经济发展大环境。

创新投资融资体制,利用襄阳市区丰富的金融、资本优势,促进园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搭建园区建设、发展的融资平台,形成以资源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的合作发展模式。

二是在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上求创新。

把园区作为探索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新模式的“试验田”,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开展中低品位磷矿石转化利用技术攻关,大力发展磷复肥和生物制肥,促进中低品位磷矿资源转化利用;依托初级磷产品大力发展精细磷酸盐系列下游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利用磷矿石加工转化产生的废渣废料生产磷石膏,开发硫磷钛一体化等关联产品,延长加粗产业链,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三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求创新。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集约化发展道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以发展磷化工为主向机械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转变;从注重规模和速度向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从粗放经营向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余家湖保康工业园成为襄阳市发展体制机制最活、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经济发展方式最优的“特区”,形成县内保护发展,县外支撑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其三,作为宣传推介保康的广告牌,展示保康良好的形象。

保康地处大山深处,在襄阳余家湖建设工业园,发展“飞地经济”,就等于我们在襄阳市区黄金地段,设立了一个最吸引商家眼球的巨幅广告,把保康推向了襄阳经济发展的前台。

2010年,就有不少国字号企业前来考察
洽谈,外地同行组团到余家湖参观学习。

今后,要利用好余家湖这个宣传平台,把工业园区建设好,把“飞地经济”搞起来,擦亮保康对外形象的窗口,做靓“飞地经济”这张名片,打响县域经济发展品牌,向外界展示保康不甘落后、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宽松开明、亲商重商、互利共赢的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保康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让更多的企业、更多的客商通过“飞地经济”,了解保康,认同保康,投资保康,推动保康经济大发展、快发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