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粤版)教案: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2017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粤版)2.1 我们怎样听
见声音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沪粤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第
一节,具体章节为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声音的产生: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振
动停止,声音也会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学生需要掌握声音是通过空气、水等介质传播的,并且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 人耳的听觉范围:学生要了解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
约在20Hz到20000Hz之间。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提高学生的
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声音有关的现象,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人耳的听觉范围。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以及人耳如何听到声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细线、泡沫
球等)。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桌子,让学生注意到的
确存在一种叫做声音的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验演示,如敲击扬声器,让学生观察到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是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并通过实验,如将泡沫球放在扬声器上,让学生观察到声音传播的现象。

4. 人耳的听觉范围:讲解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并通过
实验,如播放不同频率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听觉范围。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相关练习。

六、板书设计
1. 声音的产生:振动
2. 声音的传播:介质(空气、水等)
3. 声音传播速度:不同介质,速度不同
4. 人耳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七、作业设计
答案:桌子摩擦的声音频率较低,小于20Hz,不在人耳的听觉范
围内,所以不能听到。

而敲击桌子的声音频率较高,大于20Hz,在人
耳的听觉范围内,所以能听到。

2. 请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
速度是否相同?
答案: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水等介质。

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
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注意到了声音的存在,通
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人耳的听觉范围。

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但在拓展延
伸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如如何提高通话质量,如何减少噪音污染等,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
的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以及人耳如何听
到声音
一、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1. 固体: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这是因为固体的分子间
距离较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使得声波能够快速传播。

例如,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可达到约5000米/秒。

2. 液体: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次之,液体分子间的距离比固
体大,相互作用力较弱,但仍然较强于气体。

例如,声音在水中中的
传播速度约为1500米/秒。

3. 气体: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这是因为气体分子间的
距离最大,相互作用力最弱,导致声波传播速度受限。

例如,声音在
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需要注意的是,声音的传播速度还受到介质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快;介质压力越大,声速也越快。

二、人耳如何听到声音
1. 声波传入耳朵:当声波到达耳朵时,经过外耳道,进入耳膜。

2. 耳膜振动:声波使耳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传递,并放大声波振动。

3. 内耳淋巴液振动:听小骨的振动使内耳的淋巴液振动,淋巴液的振动刺激耳蜗内的毛细胞。

4. 毛细胞兴奋:耳蜗内的毛细胞受到淋巴液振动的刺激,产生兴奋。

5. 神经冲动传递:毛细胞将兴奋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6. 大脑解码: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接收到神经冲动,解码并识别为声音。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以及人耳如何听到声音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深入了解这两个方面,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和听觉过程,为今后学习更多物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继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以及人耳如何听到声音
在上述教案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人耳如何听到声音的基本原理。

然而,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个重点和难点,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一些相关的知识点。

一、声音传播速度的规律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仅取决于介质的类型,还受到介质的
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影响。

一般来说,介质的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介质的压力越大,声速也越快。

这是因为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会影响介
质分子的运动速度和相互之间的距离,从而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还与介质的密度有关。

在固体和液体中,声速与密度呈正比关系;在气体中,声速与密度的平方根成正比关系。

二、人耳听觉机制的奥秘
人耳能够听到声音,是通过复杂的听觉机制实现的。

除了之前提
到的耳膜振动、听小骨传递、内耳淋巴液振动、毛细胞兴奋和神经冲
动传递等过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关键因素值得关注。

1. 频率分析:耳蜗内的毛细胞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敏感程度不同。

高频声音主要刺激耳蜗基底部的毛细胞,而低频声音主要刺激耳蜗顶
部的毛细胞。

这种频率分析使得我们能够区分不同音调的声音。

2.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取决于声波振动的幅度。

振幅越大,
声音越响亮。

耳膜和听小骨的振动幅度决定了声音的强度,而内耳淋
巴液的振动进一步放大声音的强度,使我们能够听到不同音量的声音。

3. 听觉神经传递:听觉神经是将耳蜗内的毛细胞与大脑皮层听觉
中枢连接起来的重要通道。

神经冲动在听觉神经中的传递速度非常快,大约为每秒30米。

这使得我们能够及时接收到声音信号,并作出相应
的反应。

4. 大脑解码: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对收到的神经冲动进行解码,
使我们能够识别出不同的声音。

听觉中枢还能够根据声音的频率、强
度和持续时间等特征,产生立体声效果,使我们能够判断声音的来源
方向。

通过深入了解声音传播速度的规律和人耳听觉机制的奥秘,学生
可以更好地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过程以及人耳如何听到声音。

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为今后学习更多
物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