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傻瓜》的观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傻瓜》的观后感
《三个傻瓜》的观后感1
其实早就看这部电影了,只是总没有看完。
遗忘总是不好的,今日就继续看了。
而且很胜利的看完了。
兰彻,莱具,法涵,三个被称为idiot的年轻人,从结识到离别到相聚,中间经受了那么多。
他们有叛逆,有争吵,更多的是挑战与兄弟情义。
兰彻的形象深深的印在了我脑海里,他总是那么的有主见,有思想,敢于挑战一切不正确的模式,敢于尝试各种创新。
最重要的是,当别人读书都是为了一个证书的时候,他却是为了自己喜欢工程学。
法涵喜欢摄影,于是他劝告他追求自己的爱好。
而且在不为人知的时候就帮他把信寄了出去,这不仅仅是帮忙,这是友情,是兄弟之情的表达。
只要一点志气,你的人生就会不同。
得此友,复何求?
当压力巨大的时候,我们更应当努力的面对,不要可怕,就像他对莱具说的那样,他是由于带了太多生活的压力,才会一贯失败。
丢掉那些畏惧,重拾自信,面对将来。
虽然兰彻的美妙形象一贯耀眼光辉,但是他们两个也有自己的光华。
莱具说,断了两条腿才让我能真正站立起,
获得这种立场不简单,我不转变。
在工作与自我两者冲突是,他坚决的选择了后者。
没有了自己,又怎会欢乐?
法涵说他不会自杀,那个傻瓜在他皮夹里放了张照片,假如我想自杀,就想想你们看到我尸体时,还会不会笑的起来。
是啊,你的生命不仅仅属于你自己,所以更要疼惜,哪怕不是为了你。
追求卓越,胜利在不经意之间就会追上你。
追求自我,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个傻瓜》的观后感2
有些人,透过眼睛来看这个世界;有些人,透过耳朵倾听世界
的美妙;还有些人,透过电影诉说对这世界的爱。
电影,让很多人的理想成真,更让很多人转变了对这世界的看法。
一场电影,能带给人欢乐、能带给人泪水、带给人感动。
就像《三个傻瓜》这部电影,一开始,男主角便打破了学校很多古板的规定;在许很多多的转折中,男主角让老师们对他刮目相看;他用他机智的脑袋,解决了很多困难的问题。
整部电影参杂着欢乐与泪水,透过三个主角间友情的羁绊,加上诙谐有趣的对话、令人意想不到的怪异举动,让我印象深刻。
在泪水中让人体会友情的美妙,在欢乐中使人了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多么珍贵、多么令人难忘!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刻地体会到友情使人顽强、使人伟大,我们应当好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伙伴。
这部电影也告知我们遇到临危不乱、冷静思索,这才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其实,电影里的三个主角怪异的举动都让旁人认为他们像傻瓜一样。
不过,他们懂得珍惜彼此,享受当下的每一刻,让自己活出精彩。
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动,是久久无法忘却的,主角们对生命抱持着热忱的立场,抱持着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精神,都是值得学习的。
电影,转变我们对世界上很多事物的看法;电影,让我们的生活多了一些色调。
一场电影带给我们的感动是无法形容的,那是唯有真心体会、用“心”去看,才能了解的。
《三个傻瓜》的观后感3
记忆中上一次看印度电影是已经很久年前的事了,那时,《流浪者》、《大篷车》、《哑女》等印度电影红极一时。
国庆前几天,女儿向我推举了一部印度电影《三个傻瓜》,说她在学校的电脑上看过了,觉得不错。
我在网上找来看了一下,不算艺术性,单就故事情节而言,的确具有很好的娱乐和教育功能。
这是一部典型的印度片,兼有喜剧和音乐元素。
写了皇家工程学院的三个高校生法兰、拉杜与兰彻挑战教育制度的故事。
影片采纳了倒叙的方法,如剥茧般层层开展,使影片充斥了悬念和想象空间。
虽然片子较长〔160分钟〕,但由于情节比较紧凑,却也不觉冗长。
看过了这部影片,我才知道,不只中国的教育有问题,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面临着相同或相像的危机。
假如说,《三个傻瓜》讽刺的是印度的教育制度,那么它也同样刺到了中国教育的痛处。
文凭至上,分数第一,填鸭式教育,这些在印度存在的教育弊病同样在中国存在,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正由于我们处在几乎相同的环境,所以,在观看影片时我们能感同身受,并会时常发出会心的笑。
影片中的皇家工程学院可以说是教育制度的缩影,这里发生的事虽然夸张,但却是艺术的真实。
影片有这样一个情节:教授在提问什么是“机械装置”。
主人公莱彻不死记硬背,但却能活学活用,他把枯燥的定义用形象生动的比方表达出来,他的回答虽然精彩,却得不到老师的首肯,反而是另一名模范同学“消音器”得到了老师的赞扬,由于他一字不漏地背出了晦涩难懂的标准答案。
在中国教育的现状就是如此,填鸭式的教育造就了一批死记硬背、唯唯诺诺的同学,老师这么说,他就这么做,不敢有丝毫的怀疑和忤逆,同学的制造性就这样被扼杀了。
还有一个情节更加精彩。
考试情节公布后,“消音器”显得非常懊恼,由于他只得了第二名,第一名是兰彻。
在拍合影时,成果最好的同学被安排在校长的左右两旁,成果最差的只能排在末排的最旁边。
排名制度同中国的如出一辙。
在我女儿的学校,假如你想知道一个同学的成果名次,只要看他的学号就可以了,由于学号就是他在班级的成果名次;考场也是按成果好坏来分的,成果好的在一个考场,不好的在另一个考场。
下次假如考得好了,考场就会换。
分数和名次就成了同学头上的紧箍咒,时时常会刺激同学的神经。
影片以兰彻和“消音器”的比拼为线索,而结尾以兰彻的全胜而告终,好像预示着以兰彻为代表的'素养教育战胜了以“消音器”为代表的应试教育,至于他是如何在现有制度的框架内取得胜利的,影片没有写明,只能权当是一个漂亮的向往了。
《三个傻瓜》的观后感4
许久没有去博友的“一亩三分地”去看看了,今日得闲,逛逛去。
发觉有两个博友都在推举印度电影《三个傻瓜》〔3idiots〕,便来了兴致。
可几次网上下载,未果〔电驴可以下载,要有耐烦〕。
幸好,一博友分外细心体谅,在博客上就有电影的链接,旋即打开来看。
电影历时很长,大约有三个小时,一会儿让你大笑不已,一会儿让你泪水涟涟,哭哭笑笑中你自有触动,总之,不会让你绝望。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兰彻总是喜爱说一句话:“Alliswell”〔一切顺当〕。
他用手抚摩自己的心,念念有词“Alliswell”。
他说心是很脆弱的,我们要哄哄它。
不是由于你说了几遍“Alliswell”,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你会有解决问题的志气。
我想,这也符合中国古人的聪慧:心静而定,定而慧。
假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正是自我实现预言的最好例证了。
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兰彻是最独特的一个同学了,他总是跟随自己的心在生活,他也鼓舞他的伙伴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他告知伙伴:“抛开你的恐惊,只需要一点点志气,人生就可能全然不同”。
兰彻用自己的故事反复说明一个道理:“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追求卓越,胜利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这是一部反思教育的电影,其中有些片段是那么经典而耐人寻味。
比如,缄默者演讲出丑的那一段,兰彻在黑板上写上新新概念的那一段,这些桥段都值得我们去争论,去思索。
现在有些高校生上了高校,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
在文凭如此贬值的时代,还要去混一张不值钱的文凭,这样的生活该是多么可悲!看看兰彻的故事吧,文凭并不重要,把自己培育成有追求、有理想、有技能的人,才是多么重要!
光看这个电影名称《三个傻瓜》,我觉得有些古怪。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是他们好伙伴之间的昵称吗?还是傻瓜一直比较单纯,他们肯定是和自己的心在一起的?还是人们喜爱把那些跟随自己的心的
人称为傻瓜呢?我不得而知。
我知道,中国有这样的说法:“大智假设愚”、“傻有傻福”,让我们放下自我,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一个真正的傻瓜吧。
或许,对于每个人来说,胜利会有不同的涵义。
我更想说,喜爱生活吧,总有一天,美满会与你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