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综合题训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漠化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

【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处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堆(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

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若所提措施不符合当地实际,如植树造林,不得分。


【解析】(1)提取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答题的关键。

读图文材料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有三个:一是来自注入湖泊的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二是来自冬春季河流水位低而裸露的河滩;三是来自错那湖冬春季水位低而出露的湖滩。

(2)认真分析图文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图示区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的西风,故易起沙。

(3)可从对铁路基础设施和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强劲的风沙活
动会掩埋路基和轨道,破坏铁路沿线的基础设施,影响列车运行安全。

(4)防风沙的措施主要是利用植被固沙,或是建设阻挡风沙的工程。

高原地区不适宜种树,只有种草或用石块压沙。

所以采取的阻沙措施是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堆(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是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

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

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

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

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8所示。

图9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图8 图9
(1)分别简述图8所示I、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

(8分)
(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

(6分)
(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6分)
(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

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4分)
(1)I 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II 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

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

(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

(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
(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 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
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

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 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解析】以毛乌素沙地环境演变为背景,要求学生从自然和人文2个方面对沙地、湖泊景观转化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辩证地看待人地关系,既不误入地理环境决定论,也不陷入人定胜天论,试题采用开放题型引导学生对支撑结论的前提条件进行反思(还可以补充哪些有用的研究资料),以及对得出结论的过程进行反思(还可以采用哪些可行的研究方法相互验证),彰显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意图。

(1)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从图中可以看出,I阶段湖沼沉积增多,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沉积略有减少,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II阶段湖沼沉积最多,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沉积先减少后增加,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沉积急剧减少,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沉积波动较大但呈增多的趋势,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

(2)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波动变化,但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该地水资源不足,降水交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植被的固沙能力提高,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

(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地1995~2013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自然条件应有利于湖沼面积增加,但湖沼面积却减小,应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造成的,主要是人口增多,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造成湖沼面积减小。

(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赞同和反对两方面进行说明,但需要说明理由;从图中可以看出,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大于400毫米属于半湿润地区,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植被成活率提高,植被覆盖率上升,沙地景观最终消失,故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

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材料中可知,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植被覆盖率提高,过度绿化,蒸騰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故毛乌素沙地不会消失。

水土流失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高原M河流域(图一)曾水土流失严重,后该流域在坡地上大量修筑鱼鳞坑(图二),并在鱼鳞坑内栽种植被,大大减弱了地表径流对坡面的侵蚀作用,流域内水土流失明显减轻。

画鳞坑是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的土坑,多呈半月形沿等高线排列,且上下鱼鳞坑呈品字形交错分布。

成片的坑群形如鱼鳞,故称鱼鳞坑。

M河流域不同坡面和同一坡面不同坡位的鱼鳞坑规格标准不同。

(1)说明鱼鳞坑内利于植被生长的原因。

(2)阐释鱼鳞坑能使坡面侵蚀大为减弱的原因。

(3)指出大量修筑鱼鳞坑后M河水位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其原因。

(4)M河流域不同坡面和同坡面不同坡位的鱼鳞坑规格标准不同,试推测原因。

【答案】(1)坑内拦蓄雨水及地表径流,增加土层湿度,保证植被存活所需的水分;坑内利于泥土沉积,土层深厚肥沃,利于植被生长。

(2)鱼鳞坑分段拦截地表径流,减少了地表径流;鱼鳞坑增加地表粗糙度,减缓了地表径流;鱼鳞坑呈品字形,分散了地表径流;鱼鳞坑利于植被生长,增强了植被对坡面的保护。

(3)变化特征:河流水位季节变化臧小。

原因:夏季(汛期时),由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汇入减少,河流水位降低;冬季(枯水期时),由于汛期下渗量增加,地下水水位升高,地下水补给河流增多,河流水位升高;使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4)不同坡面的坡度、降水、土壤等特征存在差异,需因地制宜修建不同规格标准的鱼鳞坑;同一坡面不
同坡位的流速和流量有差异,需合理设置上坡、中坡、下坡鱼鳞坑的规格标准。

【分析】
本题以鱼鳞坑景观图和黄土高原M河流域示意图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
(1)鱼鳞坑是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的土坑,坑内拦蓄雨水及坡面地表径流,增加土层湿度,保证植被存活所需的水分;多呈半月形沿等高线排列,坑内利于泥土沉积,土层深厚肥沃,利于植被生长。

(2)上下鱼鳞坑呈品字形交错分布,鱼鳞坑分段拦截地表径流,减少了地表径流;鱼鳞坑增加地表粗糙度,减缓了地表径流,降低了地表径流对地表的侵蚀;鱼鳞坑呈品字形,分散了地表径流,水流速度减慢;在鱼鳞坑内栽种植被,鱼鳞坑利于植被生长,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增强了植被对坡面的保护。

(3)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夏季为汛期,由于鱼鳞坑的拦蓄作用,下渗增加,地表径流汇入减少,河流水位降低;冬季降水少,为河流枯水期,此时地下水补给河水,由于汛期下渗量增加,地下水水位升高,地下水补给河流增多,河流水位升高,使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4)不同规格标准的鱼鳞坑拦蓄地表径流和泥沙的能力不同,而不同坡面的坡度、降水、土壤等特征存在差异,需因地制宜根据坡度、降水、土壤等差异修建不同规格标准的鱼鳞坑;同理,同一坡面上坡、中坡、下坡的流速和流量有差异,需合理设置上坡、中坡、下坡相应的鱼鳞坑规格标准。

(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水土流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356 km2(图12),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

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察活动。

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

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

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

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

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

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

(1)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绘制了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月流量变化图(图13),发现西柳
沟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

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

(6分)
(2)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沟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相近,但3月的输沙率却小得多。

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

(4分)
(3)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

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
选一区
...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4分)
【答案】(1)冬春季节,大风将大量的沙尘吹送到河道里堆积,提供了丰富沙源;夏秋季节暴雨多发,侵蚀搬运作用强,增加了入河泥沙量;进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运,易形成高含沙水流。

(2)3月份,径流主要来自融雪补给,流速小,输沙能力弱,输沙率小;7月份和9月份,径流主要来自降雨补给,流速大,输沙能力强,输沙率大。

(3)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强沟道坝系建设(淤地坝、谷坊等);缓坡修梯田,挖鱼鳞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育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

风沙区:设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引洪入沙;恢复植被。

冲积平原区:疏浚河道;引洪淤地(引洪灌溉)。

(任选一区作答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河流含水量变化的因素、河流水文特征及针对泥沙拥堵河道采取的措施等知识点,
结合图文材料,同时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

(1)“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中游是风沙区,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据此分析,冬春季节大风将沙丘(风沙区)的沙尘吹到河道堆积,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当地夏秋季节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侵蚀搬运能力强,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汛期河流水量大,将河道泥沙搬运走,因此形成高含沙水流。

(2)根据中国雨带移动规律可知,3月份雨带没到达此地,3月份河流流量增加主要是积雪融水补给河流,积雪融化缓慢,河流水流增加较慢,流速较缓,输沙能力弱,因此输沙率小;而7、9月河流补给主要以雨水为主,此次降水强度比融雪大,流速较快,侵蚀力强,输沙能力强,输沙率高于3月。

(3)入黄口形成沙坝,造成干流严重淤堵,题目要求是提出减少水土流失导致的入黄泥沙采取措施。

从黄土丘陵沟壑区分析,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上游,“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应该修建淤地坝、谷坊等沟道坝系建设,采取固沟措施;对缓坡可以修建水平梯田、挖鱼鳞坑,改变坡度,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入河;针对植被稀疏,可以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坡育林育草,修建护坡林、沟头防护林等,蓄水拦沙。

风沙区位于中游,“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针对此可以设置草方格沙障,采取工程措施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汛期引洪水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治理风沙。

冲积平原区位于西柳沟下游,地势地平,河道蜿蜒,汛期会泛滥成灾;因此要疏浚河道,提高泄洪能力,减轻洪涝灾害;下游分布有农田,当地水资源较缺乏,引洪可以增加灌溉水源,汛期可以引洪淤地,为农田提供肥沃土壤,减少泥沙入黄。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1.(地理一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森林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近年来,森林火突发生率越来越高,仅中国2017年以来就发生了近3000次森林火灾,使森林面积不断减少,除了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外,还产生巨大的环境问题。

近几年影响最大的有美国加利福利亚、澳大利亚、亚马孙、希腊、中国凉山等森林火灾,火灾遣成的重大生态灾难无法估量。

从地理环境、土壤、生物、气候、水文等角度,简要说明森林大面积减少或严重破坏对当地乃至全球产生的生态问题。

1.造成当地或相邻地区生态失调、环境恶化,导致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河流含沙量增多)、径流变率增大、水旱灾害(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減减少;乃至全碳氧平衡失调、温室效应增强、气候恶化、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等问题。

【分析】
本题考查了森林的环境效益,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难度不大。

【详解】
森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结合题干提示和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森林破坏会导致当地或相邻地区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加重下游洪涝灾害、加重土地荒漠化、破坏生物多样性等;对全球来说,导致全球碳平衡失调、温室效应增强、全球变暖、气候恶化等。

2.(选修6:环境保护)
据环球网2020年7月10日综合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截止2020年7月初,热带北大西洋海表温度高于平均水平,增大了包括巴西马托格罗索州在内的亚马孙雨林南部地区火灾的风险。

特别是6月份发生森林大火2248起. 专家们预计亚马孙雨林的这一年要比发生毁灭性大火的2019年更糟。

下图为巴西马托格罗索州位置示意图。

试以位于亚马孙雨林区的巴西马托格罗索州为例,分析该州森林大火多发且火灾风险高的主要原因,并简述森林大火对当地生态环境可能的有利影响。

2.长期的滥砍滥伐,形成大量倒木,为大火的发生提供大量的可燃物;毁林烧荒、工矿建设等不合理人类活动成为森林火灾的巨大隐患;受热带草原气候干季的影响,干燥和高温的天气导致不断出现新的着火点;热带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偏高的影响,增大巴西马托格罗索州森林火灾的风险;亚马逊平原地带地形平坦,地面摩擦力小风力大,大风会助推火势。

(任答三点)有利影响:利于热带雨林森林的更新;有利于减少森林病虫害;燃烧产生大量的灰烬,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任答两点)
【分析】
本题以材料为背景以图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实践力.
【详解】
巴西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外资的推动等原因,大量砍伐亚马孙热带雨林,长期的滥砍滥伐,形成大量干枯的倒木和枝叶,为大火的发生提供大量的可燃物,毁林烧荒、工矿建设等不合理人类活动,可提供明火火源,成为森林火灾的巨大隐患;该区域南部的热带草原气候,冬季高温干燥,导致不断出现新的着火点;热带北大西洋海表温度高于平均水平,增大了包括巴西马托格罗索州在内的亚马孙雨林南部地区火灾的风险。

亚马逊平原地带地形平坦开阔,地面摩擦力小,地形的阻挡作用小,风力大,大风会助推火势漫延。

有利影响:森林大火能加快热带雨林的更新,减少森林病虫害,植被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灰烬,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提高红壤的肥力
3.(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

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3.【答案】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给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

【解析】本问为开放性设问,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再说明理由。

湿地资源的保护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埃及西北部的沙漠中,分布着面积1.8万平方千米的盖塔拉洼地,其最低点在海平面以下133米,距离地中海约56千米。

近年来,人们通过挖掘隧道,并利用中国进口的真空管道整流高速输水系统技术,从地中海引水,建立了沙漠渔场,并获得成功。

(1)简析盖塔拉洼地能够从地中海引水的有利自然条件。

(2)简析当地人们挖掘隧道并运用管道输水的原因。

(3)分析该洼地引海水发展养鱼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4)说出尼罗河从阿斯旺到开罗段水量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1)①地势低洼,②能够引水自流;③距地中海近,④工程量小。

(2)①地处热带沙漠地区,②管道可防止水分过度蒸发和下渗;③挖掘隧道,④防止高温、暴晒和昼夜温差过大以及人为对管道的损毁。

(3)有利:①增大湿地面积,②空气湿度增大,改善当地气候条件;③增加生物多样性。

不利:④周边地区土壤盐碱化加剧;⑤洼地水体富营养化(水体污染)。

(4)变化:水量减小
原因:①流经热带沙漠地区,②降水少蒸发大;③下渗严重;④无支流汇入;⑤沿途城市、人口众多,人为用水量大。

【分析】
本题以埃及西北部的沙漠中调水线的建设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

【详解】
(1)引水的自然条件应从水能否自流、线路长短、水分损耗等方面考虑。

本题要求从有利方面作答。

材料“分布着面积18万平方千米的一片洼地,其最低点在海平面以下133米”,说明该地地势低洼,低于地中海水面,水可以自流;“距离地中海约56千米”,说明该地距地中海近,工程量小。

(2)材料显示,该工程位于埃及西北部的沙漠中,当地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昼夜温差大、下渗严重。

挖掘隧道后利用“中国进口的真空管道整流高速输水系统技术”,真空管道可防止水分蒸发、下渗,增大输水量;挖掘隧道,将管道置于地下,可防止高温、暴晒和昼夜温差过大以及人为对管道的损毁。

(3)该洼地引海水发展养鱼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应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角度来综合分析。

有利影响:引海水可以增大湿地面积,湿地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提供水源、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地属热带沙漠气候,所引水源为咸水(地中海海水),则湿地不具有调蓄洪水提供水源的生态效益。

因此该洼地引海水发展养鱼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有:改善当地气候条件,增加大气湿度,增加生物多样性等。

不利影响:所引水源为咸水(地中海海水),因此会造成周边地区土地盐碱化;在渔业发展过程中,投放饲料、药物等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及水污染。

(4)读图可知,从阿斯旺到开罗段,河流流经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沿线无支流汇入,河流沿线补给量少但蒸发下渗严重,出产和生活需大量调水,因此水量逐渐减少。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

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

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

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

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