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给药安全使用讲义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O---国家注射行为关键指 标
公众调查中----发热注射使用比例< 15%
处方者调查----发热注射使用比例< 15%
注射药品数<1种/年/人
WHO门诊合理用药标准(发展中国家医疗机构)
平均处方用药数: 1.6—2.8种;
抗生素使用率:
20.0—26.8%;
注射用药使用率: 13.4—24.1%
前11位的药物:
头孢噻肟钠13例、 低分子右旋糖酐7例、 抑肽酶6例、 青霉素6例、 头孢哌酮钠5例、 克林霉素5例。
磷霉素8例、 异丙嗪7例、 双黄连针6例、 头孢唑啉6例、 穿琥宁针5例、
最突出的是抗生素,涉及26种常用抗生素,
发生休克81例,占38.8%(81/209)。 10例死亡病例有9例是由抗生素所致,涉及
死亡41例,占12.65%
刘锋.赣南医学院学报,2005,25(4):497
给药途径:
• 静脉- 53.4%, 口服- 22.53%,
肌注- 15.43%, 皮下- 3.72%,
滴鼻- 0.92%,
局封- 0.92%,
超声雾化- 0.61%, 椎管注射 0.3%
外用或涂眼 0.61%.
处方点评指标
综合评价指标
本机构数
每次就诊平均用药品种数
就诊使用抗菌药的百分率
%
就诊使用注射剂的百分率
%
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
%
通用名药品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
%
平均处方金额
%
平均就诊时间
分钟
平均发药交待时间
秒
按处方实际调配药品的百分率
%
药品标示完整的百分率
%
患者了解正确用法的百分率
%
有无本机构处方集和基本药物目录
2、注射相关问题
• 疼痛 • 药液外漏局部组织损害 • 热源反应 • 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 • 静脉炎 • 微粒:局部循环障碍、水肿、血管栓塞、
肉芽肿 • 气血栓 • 高血压、心衰、肺水肿、水中毒 • 感染及传播感染
药液外漏局部组织损害
2005年9月8日,原告出生四天因病住入张 北县医院。治疗中,该院给原告输入葡萄糖 酸钙药液。
输注药物外渗的机制
(1)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 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 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 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
(2)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 (3)液体静压增加。 (4)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
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 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志,2000,17(4):331
静脉给药的安全使用
深圳市人民医院药学部 肖永新
WHO:(2004)
全球注射160亿次 中国50亿次
104亿瓶
2010.12.24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 就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专 题询问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回答委员提问:
过去由于“以药养医”这个不良的体制, 基层过度用药的情况非常严重,特别是抗生素、 激素、维生素加上输液滥用,就是大家常说的“ 三菜一汤”。我有一个数字跟各位委员报告一下, 去年一年,整个中国输液用了多少呢?104亿瓶, 相当于13亿人口每个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 际上2.5-3.3瓶的水平。
2003年: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文献405篇 560例药物过敏,其中209例休克 (37.3%) ,
男女比例1.18:1,年龄3月-74岁 死亡10例,占4.8% 给药途径: 静脉-71.3%, 口服-11.5%,
肌注-11.5%, 皮下-3.3%, 局部注射1.9%,输卵管通液0.5 %
其他制剂10例,占0.24%。
英国有研究发现,在静脉输液的配药和
执行过程中,大约有一半案例都会“出错 ”,其中1%的错误是严重的,58%的错误 则相对温和。
澳大利亚2003年对639次静脉输液进行
了687次观察,为时4周。结果显示,124
次出错当中,18%是施药错误,79%是
执行不当。
静脉给药引起的医疗纠纷
腹痛、腹泻等; 多见于注射使用药物后。
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流行病学
常用药物过敏性休克及用药途径
2001年1月-2004年10月 34种医、药、护中文期刊,发表药敏性休
克文献301篇,324例,
男女比例1.14: 1, 男169例,女148例; 年龄8月-86岁,新生儿也可致过敏性休克 死亡。
2、注射相关问题
• 疼痛 • 药液外漏局部组织损害 • 热源反应 • 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 • 静脉炎 • 微粒:局部循环障碍、水肿、血管栓塞、
肉芽肿 • 气血栓 • 高血压、心衰、肺水肿、水中毒 • 感染及传播感染
药物过敏性休克
定义:
药物使用后发生 呼吸急促、胸闷、紫绀、心悸、出冷汗、
血压迅速下降、甚至意识丧失等; 常伴发寻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呕吐、
孙粱燕.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0,17(4):331
致过敏性休克的药物种类
文献报道104种: 抗菌药物157例(48.46%), 中药类44例(13.58%), 生物制品及生化药物32例(9.88%), 抗组胺和激素类药物36例(11.11%), 心血管药物23例(7.10%), 造影剂11例(3.40%), 其它21例(6.48%)。
张赞玲等.中国医学工程,2005,13(3):327
95-99年,69例抗生素药物过敏休克
• 男36例,女27例;年龄5.6-75岁 • 死亡10例,占14.49% • 给药途径: 静脉-56.52%, 口服-24.64%,
肌注-14.41%, 皮下-1.45%, 滴鼻-1.45%, 雾化- 1.45%
有/无
本地区平均数
% % % % % 分钟 秒 % % %
主要内容
静脉给药概述 国家注射行为关键指标 静脉给药常见危害 安全使用静脉给药
1、药物不良反应多、快、重
王奇等: 检索1981.1-2002.12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2年版)
34/72个中药注射剂及相关同品种不同剂型 (5个未能检索,17个无临床治疗性文献) AD/AD事件:4156例, 其中 注射剂4146,占99.76%,
药物外漏处理—小范围外渗
(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 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 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 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不再继 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
(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 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 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 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静脉给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病 人的行动
相对费用较高 静脉给药引起的Side-effects
主要内容
静脉给药概述 国家注射行为关键指标 静脉给药常见危害 安全使用静脉给药
WHO---“安全和适当使用注射的国家战略”
指导原则
减少注射行为(医护人员、患者) 物资保证:无菌注射器;一次性使用 尖锐废弃物的管理
可以外用、局部注射或口服。局部注射可 用倍他米松4~8毫克,在漏药部位周围皮下 注射,连用3~7天,用药愈早疗效愈好。如 不经治疗,1-2周后,即可出现皮肤坏死,
药物外漏处理—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 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 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 碘伏外涂、外敷,也有介绍用鸡蛋清外敷的。
8种抗生素。
注意:8例因抗生素死亡中2例氨苄西林、
美洛西林皮试所致、口服青霉素类所致4例
致休克的抗生素分类
青霉素类:17.39%.氨卞-青钠(钾)-苄星青苯唑西林-青V
头胞类:18.84%. 塞肟-曲松-拉定-唑琳 氨基糖苷类:29.98%.庆大-立确辛-妥布-大
观-链霉素-丁卡 大环内酯类:5.8%.麦迪-吉他 磺胺类:2.96%.SMZco 硝咪唑类:1.45%.替硝唑 其他:林可-磷-已胺丁醇
药物的给药途径
口服: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控释剂等 血管:静脉给药和动脉给药-注射剂 五官:滴鼻剂,眼药水,口腔膜剂 皮肤:乳膏、凝胶、洗液 其它:皮下给药,肌肉给药-注射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静脉给药
“是一种侵入性、有创伤性的给药方 式。它可能引起很多的不良反应。”
静脉给药方式
静脉给药方式
药液输入不久,原告头部出现肿胀,同时伴 有皮肤发红、发热症状。
几天后,原告头部的肿胀部位逐渐出现了血 痂。
出院后,头部结血痂的部位一直不长头发, 面积有10cm2。
2006年8月30日,家属控告输葡萄糖酸钙 药液导致不长头发,要求赔偿恢复头发再 生功能所需医疗费20000元,残疾赔偿金 29376元,精神抚慰金10000元,鉴定费 5000元,共计64376元。
能稀释药物在局部的浓度,减少药物局部 刺激作用;
但没有减轻局部组织炎症反应的作用。
药物外漏处理—化疗药物外渗
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 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肿 胀、坏死。
肾上腺皮质激素
可用于细胞毒性药物外漏时处置,但其疗 效尚不能肯定。动物实验证明,对长春新 碱和阿霉素无效,因此,仅能用于不了解 漏出药的解毒药物时使用。
判决如下:张北县医院给付郝宇轩残疾赔偿 金、精神抚慰金、鉴定费共计25208元。案 件受理费430元。
引起皮肤损伤的药物
1、坏死性或水疱性药物:
以抗癌药多见,特别是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 新碱、长春花碱和紫杉醇等,只要极少量漏于血 管外,即可引起皮肤水疱性坏死,出现顽固性溃 疡。
苯妥英钠、硫苯妥钠等强碱类药物,一旦漏出后, 可向周围浸润,引起大范围皮肤坏死、溃疡。
药物外漏处理—大范围外渗
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 局部制动,抬高患肢,
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 局部封闭, 配合理疗、马铃薯、生姜外敷
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 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 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 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
静脉给药的优点
不能经口服的病人 起效快,静脉给药可经血液循环迅
速到达全身,在抢救病人时,争取 宝贵时间。 通过控制给药速度,使血药浓度保 持相对平稳 按需给予,及时起效,如病人自控 镇痛泵。
静脉给药的缺点
静脉治疗可给病人造成一定的创伤及 并发症
由于是侵入性操作,还能增加病人感 染的机会
利多卡因封闭----炎症反应轻,且修复
快
实验发现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粘附和向周 围组织游走有关,抗炎。
通过离子通道的阻断作用,减少组织缺血 细胞Ca2+和Na+的内流,减少疼痛发生。
实验还观察到,局部淋巴细胞浸润明显, 使淋巴细胞特别是t淋巴细胞增殖,提高免 疫功能,促进创伤的修复。
0.9%氯化钠注射液(对照)
右旋糖酐:临产孕妇使用,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 婴儿死亡,母亲右侧大腿坏死。用药前羊水检测 >500mL, (药物说明书羊水<400mL才可以使用) 结果:一级甲等医疗事故。
氟达拉宾: (肌酐清除率小于30mL/min,禁止使用, 30-70 mL/min之间,剂量减半)患者,女,40KG, 71岁,按照常规化疗每天使用50mg,3天后白细 胞计数为零。诱发严重感染,死亡。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能引起血管收缩,导致 局部缺血,也可引起坏死、溃疡。葡萄糖、造影 剂,渗透压高,使细胞脱水坏死。
引起皮肤损伤的药物
2、炎症性或刺激性药物:如达卡巴嗪、顺铂、 环磷酸胺等,一般不致引起皮肤坏死,但 可引起局部炎症,但大量漏药也可引起组 织坏死。
3、非发疱性药物:如阿糖胞甙、嘌罗霉素、 甲氨蝶呤等,不论漏出多少,也不易引起 坏死或炎症,可以肌内或皮下注射。
静脉快注
静脉慢推
静脉滴注
不同方式静脉给药的药——时曲线 A:静脉快注 B:稀释慢推 C:恒速滴注
静脉给药的现状
静脉给药是我国临床医疗服务的 重要医疗手段之一,是目前国内临床 最广泛的给药途径,据调查,我国有 80%以上的住院病人接受输液治疗。
静脉给药治疗的目的
补充水,电解质及调节酸碱平衡 补充机体所需的能量及营养物质 救治休克,维持有效血液循环 抗感染、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