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扬州慢》宋词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慢》原文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译文
淳熙丙申至日,我路过扬州。

夜雪初停,荞麦长得无边无际。

进城之后,我又见到处一片萧条,寒水绿绿的,暮色渐渐笼来,戍楼中传来了黄昏的号角。

我的心情受到此时此景的影响,悲怆感伤,生出无限的感慨,自创这首词曲。

千岩老人认为有《黍离》之悲。

扬州是淮左著名的都会,这里有风景秀丽的竹西亭。

我在此停止一下行程。

自从金兵南侵退去,就连这废弃的城池和老树,都厌倦了战争。

渐渐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这时这里仿佛是一座无人的空城。

曾在这里观赏的杜牧,假如今天旧地重游,也会惊讶它的变化。

纵然那豆蔻词写得再美,青楼梦再好,恐怕也难以表达此刻的心情,二十四桥还在,波心中荡漾着冷月的光影,无声无息。

可叹桥边的那一年一度的芍药,年年是为谁?开得花儿一片红?、
《扬州慢》赏析一
金兵南侵以来,繁华的扬州屡遭兵燹,成为一座空城,淳熙三年,年轻词人初到扬州触景生情,感伤时事,写下此词。

上处前三句叙事,交待写作背景。

早听说过扬州是名城,此次初来。

“过春风”以下六句写乍城中的印象,满目荒凉,“渐黄氏”三句由视觉向听觉,把空城寒之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状物绘景本领实高。

下片设想当年在扬州有过许多风流的音乐事的杜牧,假如所面对的是这样的情景,绝对写不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艳情诗业,委婉地表现出对扬州遭到战争破坏的无限惋惜和感伤。

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人何在”三
句由已及人,联想意中人今在何方?遂化用杜甫《梦李白二首》:“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诗意,写出月夜梦境或幻觉,仿佛看到“故人入我梦”,淡淡的月光透帘而人,映照着她那憔悴哀愁的容颜,借意中人魂魄人梦透过一层抒写了词人对情侣的刻骨相思。

全词结构严密,意脉清晰,从解鞍入城,黄昏听角到月夜问花,按时间顺序写来。

从抒情看,先写所见,次写所闻,再写心中所思,逐层写来,从感情容量来看,如同一篇浓缩了的《芜城赋》。

又因为其既表现出金兵入侵造成的灾难,又抒发了时人对战争的恐惧与厌恶的心理,故为当时传诵,有很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

此词概括力极强,想象丰富,令人惊心动魄。

《扬州慢》赏析二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

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

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

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

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

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

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

“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

“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

“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
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

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

尤其“二十四桥”二句,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

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下载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