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生移动学习模式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技术应用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职学生移动学习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将移动学习融入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情境认知学习之中,尝试运用“移动图书馆”、“电子课本+电子学案+在线答疑”、基于学习情境和工作情景相融合的专业课程实践平台、“智慧平台+智慧课堂”混合式等四种移动学习模式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 中职学生 移动学习模式 移动图书馆 学习情境 工作情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6B-0122-03
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学习的应用迅猛发展。
近几年,移动学习也逐渐成为中职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所谓移动学习是学习者利用随身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IPAD、便携式电脑、PDA)和移动互联网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在中职教育中探究移动学习模式,对中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实践价值。
一、中职学生移动学习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移动学习有学习便捷性、个性化学习、实时交互、学习情境化等特点。
如何充分有效地使用移动设备辅助教学和学习成为当今中职教育领域研究的课题之一,移动学习在中职学生的普及现状面临挑战。
第一,现代中职学生大多拥有手机,对移动设备及所涉及的功能比较熟悉,极易接受新事物,尤其是智能移动设备,82% 的中职学生有自主移动学习的心愿,但对理论学习兴趣不大,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缺乏自制能力,部分家长和学校对携带移动设备呈严加控制或者禁止的态度。
目前针对大学生移动学习的研究较多,关于中职学生移动学习的研究较少。
调查显示,92% 的中职学生对移动学习资源有所需求,68% 的中职学生课余时间通过移动终端来读电子书、网上购物、玩游戏、互动聊天,32% 的中职学生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学习。
在移动学习中,中职学生需要教师进行积极、合理地引导,如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工作真实虚拟环境进行体验学习,可以增强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移动学习应用于中职教育教学中的理论研究不成熟,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和学生对进行移动学习准备不充分,绝大多数教师持观望态度,这导致大部分教师对于移动学习的认知程度只停留在表层的理论阶段,只有少数教师进行了实践使用。
学生在移动学习时,教师的参与度较低,更谈不上积极引导,导致移动学习情况反馈不乐观。
由于教师的观望态度和移动学习的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探索应用移动学习模式迫在眉睫。
只有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在教师的帮助下对学生个性化移动学习进行指导,才能达到移动学习的最佳效果。
第三,中职学校移动学习资源匮乏,适用于中职学生的移动学习资料不多,无法满足中职学生的移动学习。
许多中职学校的教学资源只供本校教师和学生使用,各学校之间应加强合作,根据现有的各专业学习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增加移动学习资源的数量,提高移动学习资源的质量。
另外,根据校企合作研究的项目,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建立校企之间交流、分享资源的平台,让中职学生的移动学习更贴合职业要求。
同时,对于专业学生的学习反馈,定制个性化学习,并预测其学习成果,将专业课程设置成模块化的学习方式,更好地满足中职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从而调动学生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合作与创新意识,让学生乐于运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
二、中职学校学生移动学习模式探索
“互联网+教育”已成为新时代的教育模式,目前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是着眼于学生课程内容及学习方式的变革。
移动学习逐渐成为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
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它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学习模式,需要与传统学习方式相融合(如课堂学习、网络学习等),贯穿于学校教育和远程教育。
结合中职学生特点,我们对中职学生移动学习的模式进行探索。
(一)运用“移动图书馆”自主移动学习模式。
4G 时代,移动阅读日趋流行,阅读工具已经不再局限于纸质书籍,PC、手机、电子阅览器等阅读工具层出不穷,移动阅读成了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一部分。
由于中职学生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只有 38% 的学生有电子阅读的习惯,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课余时间会运用手机上网、看视频、玩游戏等,学生获取相关知识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中职学生课外活动时间丰富,教师要积极探索适合中职学生的课外移动阅读指导策略,引导学生利用移动图书馆平台进行移动学习,让读书逐渐成为中职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移动图书馆作为学校现代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种崭新的服务,进入移动图书馆平台,学生可通过 QQ、微信或手机号等方式完成注册登录,一键进入阅读模式,随时随地通过使
“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生移动学习模式探讨
□广西物资学校 杨伟燕
用各种移动设备方便灵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资源(图书、报刊、视频)进行阅读。
由于中职教学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掌握职业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
因此,移动图书馆中移动学习资源的内容应注意结合各专业教学特点和职业技能目标进行归类,从专业分类阅读开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例如,在国际商务专业商务礼仪课程中,根据课程中要掌握营销礼仪的规范要求。
学生可以使用手机终端在移动阅读平台专业类目中搜索到《营销礼仪》《营销礼仪常识》《基本商务礼仪常识》等电子书及《营销礼仪规范展示》《商务礼仪—— 营销礼仪》等相关视频进行移动阅读,以达成职业技能目标。
同时,还可以进入移动图书馆讨论区进行阅读分享,让学生体验分享、传播移动阅读的快乐。
学校在推动中职学生进行移动阅读的活动中,通过开展“移动阅读,触手可及”“一日一读”“读书月”等活动形式,营造全员阅读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促进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采用“电子课本+电子学案+在线答疑”自主移动学习模式。
中职学生普遍拥有移动终端设备,移动学习最大的优势不是可以移动,是将传统的书本知识做成可移动的学习资源,丰富学生学习形式。
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结合各专业知识及技能要求,教师向学生介绍与专业相关的“电子课本”,如中职教材平台、校园网平台、校园数字图书馆或校本开发的电子课本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运用好“电子课本”,自主完成移动学习。
由于移动学习作为一种非正式学习形式,教师要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特点并结合专业知识,积极引导,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课程信息,这样才能达到移动学习效果。
教师按照教学管理平台设计电子学案开展课前导学,包括电子导学案、电子任务单、微课资源等文字、图片及视频类型的教学资源,使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学生在课前就已经通过电子任务单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微课了解知识重点、难点,到了课堂上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更易突破重点和难点,通过导学案提高学习有效性。
学生在移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在线进行提问,教师或者其他同学可以随时针对相同的问题进行回复。
有些具有代表性的讨论问题将成为师生、生生之间最好的在线交流模式,这种模式让学生爱上移动学习。
课程学习与师生间的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课堂由线下延伸到了线上、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实现了学习时间、地点的随意性和交流的便利性。
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生通过校园平台进入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进入了解计算机、认识微型计算机课程内容导学环节,根据导学案开始先进行阅读电子书,了解本模块课程的相关内容,接着可观看《了解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等微课视频及《计算机组装》操作视频等,最后通过达标测试完成课程练习,学生在移动学习中若遇到问题可进入讨论区进行师生及生生在线讨论互动。
(三)基于学习情境和工作情景相融合的专业课程实践平台移动学习模式。
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为社会源源不断输出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传统课程偏重于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不利于必要的技术技能培养和引导。
移动学习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学习方式用于专业课程学习,将移动学习应用到职业教育中,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基于移动学习情境和工作场景相融合的移动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情境中能体验到未来工作场景的操作技能,从而完成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教学组织形式。
这一教学模式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如汽车配件与维修专业,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教、学、做一体化。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汽车配件 APP 移动辅助学习软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利用新技术 VR、AR 模拟现实的场景,融合汽车配件与维修微课视频、教学互动体验,将立体的汽车配件及真实的维修工作场景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工作学习的场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供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习效率最大化。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工匠精神。
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的职业感受和体验,在网店开设与经营课程中,电子商务模拟软件为电子商务教学提供了真实互动的教学环境,学生通过移动学习实践教学模拟平台对模拟实景现场的操作,完成的任务就是企业真实的项目,从而提升了电子商务的实践能力。
(四)“智慧平台+智慧课堂”混合移动学习模式。
移动学习最大的优势在于运用的便利性,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资源进行移动学习,规范学习,使移动学习变得更有效,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日益完善,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工具,智慧平台能够积极响应学习者的需求,支持个性化学习,为学习者创造灵活的认知情境,将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大大调动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移动学习 APP(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进行不同的移动学习,针对不同的课程选择移动课程 APP,从中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的认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同时,利用智慧平台进行考核评价,智慧平台能进行自动批阅及分析,这对于分析易错点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很大的帮助。
智慧平台在智慧课堂的使用,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发挥主观能动性,汇聚每个人的智慧于课堂。
每一个学生运用智慧平台参与到全方位的教学互动,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让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如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商品知识”中,在第六章第四节《纺织品——服装》中通过智慧平台—— 雨课堂发布课前任务,指导学生使用“脸萌”“穿衣助手”“虚拟试衣间”APP 帮助任务中的女士完成服装颜色和款式的挑选,课中教师通过雨课堂接收学生作品并进行现场点评。
最终学生借助手机 APP 软件学习服装搭配技巧,广西物资学校的这一典型教学案例于 2017 年参加全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荣获二等奖,实现在智慧课堂运用智慧平台进行混合式移动学习。
(下转第164页)
新技术应用·
·综合天地
月视察广西的讲话精神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发展理念。
4.体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和核心看齐意识。
整个图案“6”和“0”中的 12 只凤鸟围绕铜鼓、绣球在绿水青山中飞翔,表示广西包括 12 个世居民族在内的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和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5.链接广西过去、现在和未来。
图案“6”和“0”由国旗色与青山绿水相连并逐渐过渡组合形似向前运动的车轮。
表意为广西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走过了辉煌的 60 周年,但 60 周年只不过是历史的一瞬间,广西还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祝福未来。
在传统的民族图案中,凤凰具有“吉祥、腾飞”的寓意,以壮民族的铜鼓、绣球为基本图案元素组合艺术变形,凤凰、铜鼓、壮锦、绣球等是壮族文化的典型代表,表意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60 周年的吉祥如意、欢天喜地,沿着“一带一路”的绿色发展之路舞出激情,展现腾飞、前程美满的荣耀,利用铜鼓传音这一意象特征,表现铜鼓传音,奏响广西发展新的乐章,代表广西各族人民的凤鸟围绕铜鼓、绣球,在绿水青山中翱翔前进。
传统的壮民族图案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所展现的文化意蕴得到了更广泛的诠释。
(三)与新媒体、新材质融合。
壮民族图案大都作为传统工艺的表面装饰,因而在当下的现代设计中运用也一直倾向于平面化、静态化的图案构成形式。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在影视、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图形的形式、材质、肌理与风格特征都与传统图案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土艺术设计在多媒体设计当中运用壮民族图案进行拓宽、创新再构成来演绎设计目标,以此来更好把壮民族图案元素与新媒体、新材质更完美地融合推广。
如现代媒介中的光感效应、动态的图形设计以及现代图形中的矛盾空间、非对称形式都是可以借鉴的手法。
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60 周年庆典主会场的舞台设计,将壮民族元素符号图案和新媒体以及多种新材料相结合运用设计出充满民族特色的喜庆、大气、华美、时尚而又震撼人心艺术氛围的作品,这也算是壮民族元素符号图案和现代新媒体、新材质完美融合的好作品;针织材料上运用壮民族图案元素纹样一样可以大放异彩,如真丝围巾、家纺用品、挂件饰品等只要是符合当代市场需求的产品尽可能地在设计过程中就融入壮民族图案元素纹样符号,让壮民族本土艺术设计产品屹立时代前沿。
壮民族图案纹样传达了壮民族人民的美好愿望与追求,是少数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体现。
在当代本土艺术设计中,设计师应该根据现代设计的手法和理念,根据时代的审美需求,对壮民族图案进行重新审识、演绎,并融入本土艺术设计中,设计出既具有壮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感的艺术设计作品。
随着艺术设计的不断发展,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壮民族图案必将与本土艺术设计进行更好地融合,在与本土艺术设计的碰撞中获得更多的契合点,进而开辟出一条符合当代市场需求又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本土艺术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梁庭望.遗落崖壁间的壮族古骆越文明[J].中国文化遗产,2007(6)
[2]萨 特.论意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3]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民族地区中职学校特色专业民族文化传承实践研究——以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为例”(GXZZJG2018A025)。
【作者简介】覃耀忠,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美术讲师。
(责编 刘 影)
(上接第123页)
这种智慧教学的模式融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于一体,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和创新能力,实现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多渠道的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资源进行移动学习,规范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效果,凸显了教学个性化。
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学习对于变革传统教育教学是必然的,如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中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将学生引入到随时随地获取知识与提升自我的快速学习通道,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罗 洁.信息技术带动学习变革——从课堂学习到虚拟学习、移动学习再到泛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2]周飞飞.中职信息技术智慧课堂构建初探[J].职业技术,2019(2)
[3]谢培璇.基于“互联网+教育”移动学习在中职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18(9)
[4]张 楠.“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教学,2019(1)
[5]郭佩文.基于移动学习共同体策略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
【基金项目】2017 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中职生移动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GXZZJG2017B004)。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