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范蠡商业活动中的管理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范蠡商业活动中的管理思想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范蠡理论以及范蠡老师计然并由他认同且实践了的理论,简要论述了范蠡在商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与风格,说明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的原因,以期给现代企业家以启示。

关键词:范蠡计然经商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地三户人(今河南省南阳县境)。

作为一位军事家,范蠡主要活动在春秋末期。

范蠡作为一位商业家,主要活动在战国初期。

他功成身退,离开勾践,先到齐国东北端的滨海地区(今蓬莱一带),后又到西南端的陶(今菏泽南面),从事商业活动。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业巨富。

历代以来,被称为“财神”。

“三与”说在范蠡经商活动中的意义
范蠡曾经提出著名的“三与”说,即“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

”所谓“持盈者与天”,就是当昌盛、满盈时,能够保持;而这就要顺应“天道”,能“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所谓“定倾者与人”,就是当危殆、将倾时,能够安定;而这就要顺应“人道”,遵循人事规律。

所谓“节事者与地”,就是处置各种世事时,要能有理,有所“节制”;而这就要顺应“地道”,遵循“地”所包容的“万物”规律。

本文论述的“三与”说,内涵极为丰富;仅从人的素质来看,要有高尚的道德觉悟、思想修养;同时,能够正确地认识人、理解人,很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且正确认识、理解人们生存和发展不能须臾离之的“万物”,处理好自己与“万物”的关系。

著名的“三与”说,虽然是范蠡作为军事家身份的时候,为勾践“经国”而提出;但是,在他后半生的经商活动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范蠡在经商活动中,具有一种凡人所难有的气质和风格。

在他经商19年中,能够三次积累“千金”,但却并不骄傲自满、盛气凌人,而是把“千金”“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就赞他是“富而好行其德”。

范蠡这一非凡的举措,一般人只往往看到是一种突出的赞助、捐赠活动,属于社会福利行为,是富人的“善行”;但是,从另一面看,这却为范蠡在经商活动中提高威望,为他添加人气,为他从前一次的“散财”到后一次的积累增厚了基础。

可以说,这正是经商的一种重要手段。

商人的利益是同社会、国家的利益密不可分的,商人只有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改变奸商形象,才能减少市场交易
成本,最终实现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当今,一些大企业家,应当从范蠡的经营理念中得到启发,通过“富行其德”来加强自身的道德形象建设,从而赢得世人的敬仰。

其次,范蠡“能择人而任时”,“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司马迁的这些评语,说明范蠡能正确认识并处理人际关系。

所谓“能择人”,就是善于认别、选择人才,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使之“尽其材”,发挥最好的作用。

还在范蠡做勾践臣子的时候,越国被吴国打败,勾践准备去吴国做奴隶,本来准备让他留在国内,他便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

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最后,勾践让文种留在国内,带范蠡去吴国做奴隶。

结果,文种和范蠡都能把事情处理得相当出色。

这证明:范蠡对自己与文种其人都能有正确的认识,以致让勾践准确地“择材”而用。

范蠡在经商19年中,能够“三致千金”,必然也是善于选择人才的结果。

至于“不责于人”,就是“于人不负之”之意,对别人不做对不起的事。

当范蠡在山东东北部海滨开荒,发展农、牧、渔、盐业的时候,他对下属的一般劳动者没有丝毫虐待行为,如克扣劳动报酬、延长工时、不管生活条件等,而是关怀和爱护,如为他耕种的“耕奴”与文化娱乐的“乐奴”,他分别是五年与十年就予以除去“奴籍”,转为自由民。

这些,都可以看出他的“人道”精神。

用这种精神处理他与“乐奴”、“耕奴”以至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无疑会激励对方的积极性,加速积累“千金”的速度。

在现代经营管理也必须像范蠡那样善于认别、选择人才,并爱惜人才。

孔子曾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意思是说,一位领导者要求部下能尽忠,首先要从自己衷心体谅部下的礼敬做起,也就是领导人对部下如果尽心,那么部下对领导人也自然忠心。

这种思想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所有参与者的潜能,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增进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感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次,范蠡在经商活动中,还会“择地”。

最初他选择在山东滨海地区定居。

这里地域宽广,大可占地开荒,极利于发展农、牧等业;而丰富的农产、海产与食盐之类,又给商人的贸易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后来,他迁移到西部的陶这个地方,看到这里是“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的地方,各国诸侯南来北往,富商大贾东去西行,货物在此集散,消息此地灵通。

于是,他就在此“治产定居”。

范蠡就这样善于择地,在商业活动中自然就更能得“地”之“利”。

这正是他顺应“地道”的一种表现,因此获得了一种良好的结果。

故此,在商业活动中,选择“地利”也同样不可少。

范蠡商业活动中的思想体现
范蠡在经商活动中,还有不少思想和他的老师计然有很大关系。

据裴骃《史记集解》:“计然者,蔡丘濮上人,姓幸氏,字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尝南游与越,范蠡师事之。

”可见,计然是范蠡的老师,在越国又是同事,可见两人关系密切。

在越国转危为安、转弱为强的过程中,在经济发展方面,计然提出了不
少精辟而有效的见解。

范蠡在商业活动中,确是实践了计然之“策”。

既然实践,当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与范蠡的“天道”、“地道”与“人道”之类理论融合起来,化为自己理论有机的一部分。

其一,关于经商活动的预见性。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

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先知道形势的需要,商情的变化,便可以知道商家贸易货物的价格。

这就是说:商家要有远大的发展眼光,要有高度预见性。

其二,关于农业与商业的关系“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夫糶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

”这里的“末”指商贾,“农”指农夫。

这段话的大意是:年岁有丰收和灾害,农产品有时候会贱卖,有时会贵卖。

过贱则“农病”,农民受到了伤害,不利于农业的发展;过贵则“末病”,商贾受到伤害,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为此要有一个合理的价格,以便“农末俱利”。

这里,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调控价格,以利于农商互相促进和发展。

这是自古及今都在关注的问题。

其三,关于商品贵贱的辨证法。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玉珠。

”这段话的大意是:商品时有剩余,有时短缺,从中可以体会到贵贱的道理。

一般也往往这样:某商品上涨到极点,消费者往往不会去买,这样便积压了;某商品下贱到极点,消费者争着去买,这样便短缺了,即俗语中的“贵货有剩,贱货有缺”之说。

为此,商品上涨到一定程度,反而会贱下来,而下贱到一定程度,又会涨上去。

聪明的商家,总是“无敢居贵”,去囤积高价的商品,而是要像粪土那样抛售出去;至于低价的商品则要像珠玉那样购进来,这也是商家获利的一种重要手段。

其四,关于货币的流通。

经商的目的是为了货币增值、获取利润。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在“财币—物资—财币”这一流程中,应当加速其流通,使流程越畅越短越好。

从前“财币”到后“财币”,便是获利的机缘。

一定要争取“无息币”;如果上述流程阻滞了,货币停息了,还能获利吗?所以要使财币行如流水,避免流通中出现资金积压,通过增加物资销量,加快商品资金周转来增加利润。

范蠡,作为战国初期的杰出商业家,提出“三与”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深谙万物的规律,这就使他超群脱俗,具备非凡的思想与风格。

这是最值得继承与弘扬之处。

他在商业活动中,善于择地、择人,能知形势变化,具有高度预见性,更懂得商业与农业的关系与物价贵贱的辨证法以及货币流通的重要性。

凡此种种,当今的企业家无疑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