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同步练习:练案18赤壁赋(1)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年级:
时间:
练案18 赤壁赋(2)
本练案共2页,满分38分,时间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后赤壁赋
[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①,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②。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
..,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③。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
..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④;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⑤。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⑥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
矣.畴昔
..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

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

②行歌相答:边行边吟诗,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

③不时之需:随时的需要。

④披蒙茸:分开乱草。

蒙茸,杂乱的丛草。

踞虎豹:蹲踞在虎豹一样的岩石上。

登虬龙:攀登上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

⑤俯冯夷之幽宫:低头看水神冯夷的深宫。

冯夷,水神。

⑥玄裳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

玄,黑。

裳,下服.缟,白.衣,上衣.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今者薄暮
..,举网得鱼薄暮:傍晚。

薄,迫近。

C.江流有声,断岸
..千尺断岸:陡峭的山崖。

D.畴昔
..之夜畴昔:昨天晚上.
【解析】“畴昔”的意思是“从前”.“畴昔之夜”才是“昨天晚上”.
2.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B.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D.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解析】A项,“玄裳缟衣戛然"连在一起不当;B项,“客去予亦就睡”应在“予”前断开;“掠予舟而西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能断开,D项不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本文前两段写在月白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

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游赤壁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又曲折起伏。

B.文章第三段最后部分写忽然有玄裳缟衣的孤鹤振翅横江,掠过小舟西去,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与处在悠闲愉悦中的苏轼形成对比。

C.文章以浪漫的梦境收束,所谓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有此幻想又觉其虚无,正表现出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D.《赤壁赋》写在初秋,本文时间是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也都用了主客问答,一样的赤壁,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解析】B项,“与处在悠闲愉悦中的苏轼形成对比”说法错误,此时的苏轼也是孤独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译文:我有一斗酒,保存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2)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译文: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存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

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

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

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
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

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

“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

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①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
..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
..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

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

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5.下列是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B.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C.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D.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解析】根据时间名词“前十有九年"和人称代词“余",排除AC两项,根据人名“方山子”,断定“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断句错误,排除D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折节,意为降低自己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

台湾地区参选人洪秀柱在临全会演讲曾说“孤臣可弃,但绝不折节”。

B.谪:古代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的词语有拜、除、迁、擢、黜、谪等,谪就是贬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C.妻:《礼记·曲礼下》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

”看来那时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没有身份的.后来,“妻”才渐渐成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称。

D.公侯:《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如此看来,公侯是泛指有爵位的贵族和官高位显的人,与诸侯是一回事。

【解析】“与诸侯是一回事”错误,诸侯是泛指,指的是有实权的地方势力,但不一定有爵位.
7.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

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解析】“出身微贱"与原文不符。

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他的家里)四壁空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荒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_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十九年前,我在岐山,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

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

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荒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