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分析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8月在该院收治的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患者160例,将其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对照组80例与研究组80例。
研究组给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给予内科综合治疗,然后将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
结果研究组显效率96.47%,对照组显效率58.63%,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患者,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功能缺损
微创手术具有疼痛轻、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是高血压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脑部的正常功能,及早消除血肿,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降低脑损伤。
对于该疾病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等治疗方法。
为探讨分析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该研究选取该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患者160例,其中给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80例,治疗效果比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收治的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患者160例,将其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对照组80例与研究组80例。
纳入标准:头颅CT显示局灶性高密度影、突发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无残留功能缺损、病发后6 h内入院、出血量10~15 mL丘脑出血、15~25 mL壳核出血、有高血压病史。
研究组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59.2±2.3)岁,对照组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60.4±2.2)岁。
1.2 方法
出血部位、出血量:研究组55例壳核出血、25例丘脑出血。
对照组54例壳核出血、26例丘脑出血。
根据多田公式,丘脑出血10~15 mL、壳核出血15~25 mL。
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时间:均在入院后6~18 h实施手术,入院6 h后给予头颅CT复查,观察是否存在血肿增大,若出现出血量增大这,将其排除。
临床方法:①一般要求。
由一位有经验术者担任主刀,确保效果一致性。
②对照组。
给予血压控制、脱水机、抗感染、止血剂等常规处理,以预防并发症。
③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微创手术治疗,选择YL-1型穿刺针,在病发后6~18 h内清除血肿[1]。
根据CT引导,寻找血肿的最大层面,将最大层面与血肿中心最接近的点确定为穿刺点,测量穿刺点和血肿中心距离,采用长度合适的穿刺针。
给予患者消毒、备皮后,给予穿刺点麻醉,钻芯插入至穿刺针内,钻杆与电钻端连,针钻一体将颅骨穿透,送入至血肿中心,将针芯退下,穿刺针与颅骨牢牢固定,用盖帽封紧顶端,侧孔与注射器连接,用合适力度抽吸血肿,如血液粘连而不易流出,可选择10 000 U尿激酶溶于3 mL生理盐水中,注入至血肿腔引流管,待4 h后将引流管开放。
按照血肿残余量,给予稀释1次/d。
拔针时间,在CT血肿头颅复查显示清除70%以上拔针[2-3]。
1.3 疗效判断
按照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的脑卒中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经过手术后,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0%~100%。
显效:经过手术后,患者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5%~89%。
进步:经过手术后,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44%。
无变化:经过手术后,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以内。
恶化:经过手术后,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4]。
1.4 统计方法
全部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治疗前后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
2 结果
研究组显效率96.47%,对照组显效率58.63%,对照组临床疗效明显低于研究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治疗1周后研究组明显减少,治疗3周后对照组减少,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全身各器官血管可在高血压病的诱导下发生病理性的改变。
对于脑血管来说,为适应高血压,在长期的高压之下发生动脉硬化和退行性变。
其中为防止脑微循环灌注压升高[5],脑小动脉管壁增厚,以对抗高压。
这些在脑底的穿通动脉表现尤为严重。
基底核和视丘在大脑半球出血中最常见,其次脑干和小脑。
高血压脑出血80%在幕上,20%在幕下。
脑出血后血肿多沿白质纤维方向扩展,出
血后受压、分离及移位是影响早期神经组织的主要因素。
通常在发病后20~30 min即可形成血肿;在血肿周围出现脑水肿、血清渗出等一般发生在出血后6~7 h,随时间推移,继发性改变随之加重,严重时会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在出血6 h时,血肿会导致脑实质损害,形成高血压脑出血[6]。
根据Niizuma学者[5]观点,血肿压迫时间越长,周围的脑组织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范围也就越大,及早进行手术,可降低继发性损害。
传统内科治疗借助脱水剂的缓解占位效应,但甘露醇等药物并不作用于血肿本身,脑水肿的消肿效果也较差,治疗后极易出现严重后遗症。
而微创术是在电钻驱动下,进入血肿后经过针腔将血肿排出体外,有利于尽快、及早消除血肿,降低血肿的直接压迫损伤。
在该组实验中,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说明,针对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患者,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书峰.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0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6):53-54.
[2] 刘凡.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8中旬刊):164.
[3] 刘溶.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6):105-106.
[4] 杨存军,贺爱霞,郝军,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的的临床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8):998-1000.
[5] 伍颖光,梁宝琳,汤隆,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小量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1,32(14):2746-2747.
[6] 齐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的临床研究探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