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第十二章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 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 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

第十三章
投资乘数Ki: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税收乘数Kt: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变动的比率。

平衡预算指数Kb: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的比率。

其值为1。

第十四章
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加速数和加速原理:产出增量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可称加速数,说明产出变动和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成为加速原理。

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收入和利率的关系。

这条曲线上的任一点所指示的利率与所相应的国民收入都会使货币供给M等于货币需求L。

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
恩斯陷阱。

第十五章
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支出和借债水平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挤出效应: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挤出效应。

简单地说,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做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做出反应。

第十六章
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奥肯定律:失业与实际GDP之间的这种负相关的关系。

这一法则认为,GDP每增加3%,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

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第十八章
摩擦性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菲利浦斯曲线:最初表示失业率与工资上涨率之间的关系,现代菲利普斯曲线主要反映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第二十一章
稳态分析:稳态指的是一种长期均衡状态。

在稳态时,人均资本达到均衡值并维持在均衡水平不变;
在忽略了技术变化的条件下,人均产量也达到稳定状态,即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达到
一个持久性的水平。

资本积累的黄金律: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