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书愤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⑴根据朗读提要,请同学们给《蜀相》《书愤》划分节拍,并再次放声朗读。

⑵请学生示范朗读。

学生、教师点评。

(3)再次齐读两首诗。

《蜀相》是一首怀古咏史诗。

前四句记叙、写景蜀相祠堂的位置及周围的景色,后四句议论抒情,写诸葛亮的才能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史实,歌颂其丰功伟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书愤》是陆游众多爱国诗篇中的代表作。

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

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诗的五、六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

只好徒自抒发蹉跎岁月,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最后两句诗人节诸葛亮自况,表明自己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

《蜀相》
有哪位同学可以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伤、叹惋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联吴抗曹,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3、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

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

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就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

这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

老杜在政治上
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

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3、这种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

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互文见义,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却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

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对比
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诗歌的倒装性)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

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欲图收复失地。

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愤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
1、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3)、都体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2、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探究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1、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
A、《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仰慕的情感,重音落在:三、天下、两、济
B、“出师一表真名世”
《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2、抒发个人感情方面:
A、《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自己不得重用、壮志未酬的痛苦。

(结合具体的诗句阐析)
追慕、敬仰之情——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不称“蜀相”,亲切。

(朗读时应放缓些,“丞”字的发音可以稍稍拖长,这样读起来才会有亲切感。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同时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如果学生不能直接解读到这一层,可以用下面的问题引导:若替换成“锦官城外木森森”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惋惜之情、壮志未酬之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是一个功业未竟的失败的英雄,往往悲剧的英雄故事更能引起人们的叹惋之情。

长使:这二字极大地扩充了感染的范围,不仅把普天之下的,而且把千百年后的所有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全都包括在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震动与共鸣,而不能不为之同声一哭。

壮志未酬的痛苦:(知人论世,提醒学生关注作者生平以及诗作的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他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
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

在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之后,他的政治理想彻底落空。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同时感慨万千,一代蜀相诸葛亮有丰功伟绩,却也出师未捷身先死;自己要“致君尧舜上”,可是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只好寓居成都,壮志难酬。

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

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借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心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语气:悲痛;重音:未、长、英雄、泪
B、《书愤》中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

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及其《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

《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游诸葛武侯书台》)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秋感》)
陆游喜欢写诸葛亮的原因:
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机之境。

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己任。

而诸葛亮又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最为陆游所钦慕,陆游也往往以诸葛亮自况,所以喜欢写吟咏诸葛亮的诗。

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3、在表现手法上
A、《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融情于景中,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感慨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举例赏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译文: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听呢?
体会“自”“空”的表达效果:
参考:“自”“空”,这两个字表达了自己对这些景物的特殊感受:春色固然美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拜谒,难道武侯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

五百年了,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大有英雄不再的伤感。

融情于景,贴切自然。

【PPT】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李华《春行即兴》
B、《书愤》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用典、对比。

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一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借古人自况,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这句在表现手法上叫——用典明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