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选择与使用论据师用201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掌握论据的类型、选择、使用和论据的要求等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典型文章论据的选择和使用的揣摩分析,达到对文章的初步了解掌握;通过对失败例文的修改训练来深入把握;通过迁移训练和课后作业来巩固这种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学会围绕论点和论题正确使用恰当的论据。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论据的分类
1.事实论据:即真实可信的事例材料,它可以是古今中外、正面反面的,也可是典型事例或数字材料,还可是神话、寓言、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

2. 理论论据:包括各种名言警句、格言、谚语、俗语等,它们具有言简意赅、流传领域广、知名度高、通俗易懂等优点,用得恰到好处,会给文章增光添彩。

如:
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

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高宗宪
二、论据的选择
1、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基础。

缺乏论据,论点就得不到证明。

选取论据要紧扣论点,为论点服务,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论据要选得精,选得充分。

要恰当运用事实论据。

举例讨论:
有同学以《谦让和进取》题选了这些论据。

大家讨论,选择合适吗?
①清康熙年,桐城张英官拜文华殿大学士,老家的邻居和他家之间有一条一尺宽的小巷,邻居要扩建占用这条小巷,张家不同意,于是争吵起来,张家写信给张英,张英以诗回信“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于是家里人主动让出三尺,邻居很惭愧也让出三尺,于是就成了“七尺巷”。

②《元史》载,宋元之际,世道纷乱。

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

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止渴。

惟许衡不为所动。

有人问:“你为何不摘梨呢?”许衡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世道如此纷乱,管他谁的梨?它已没有主人了。

”许衡说:“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


③94年底,马云首次听说互联网,对电脑一窍不通的他在朋友的帮助下认识了互联网,敏感的马云意识到: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

随即,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办网站。

此时此刻,刚刚不入而立之年的马云已市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

但他放弃了学校,毅然下海。

勇于拼搏的精神也让他抓住了机遇,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

之后,一路寻着自己的梦想马云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登上《福布斯》封面的企业家,成为日本最大的《日经》杂志的封面人物。

④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之前,装甲兵司令许光达听说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心感不安,遂提笔写了一份《降衔申请》,呈送毛泽东主席。

在这份《降衔申请》中,许光达十分谦逊地从德、才、资、功方面指出自己与大将军衔的不相称之处,言辞恳切地请求将自己改授为上将,把大将军衔另授予其他功勋卓著者。

许光达的《降衔申请》,寥寥500字,却昭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美德。

在军委会上,毛泽东主席高扬起这份《降衔申请》,朗声赞道:“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革命的明镜”。

此事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许光达将军也早已作古。

但是他光辉的名字和卓越的功绩,至今仍让人们刻骨铭心。

明确:论据①④合适,②③不合适。

②这一则材料是歌颂许衡即使在世道纷乱的情况下,仍能坚持自己的处世原则,坚持高尚的节义。

③侧重于:勇于拼搏,抓住机遇,实现梦想。

这是论据选择是容易出现的第一个问题,论据不能证明中心论点。

小结:
选材要弄清材料的实质,紧扣论点,不能貌合神离。

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即材料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这就是通常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如果不一致,或者偏离了论点,不但没有说服力,反而会成为文章的累赘,甚至会阻塞文章的思路。

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

这就对论据提出了最起码的要求,那就是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应该能够充分证明论点。

因为运用论据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为支撑论点而运用的,为证明论点而服务的,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你的事实论据再典型,你的道理论据再精辟,也是没有价值的。

2、再举例
关于《残酷的世界应多一点美德》下面的论据,大家思考合适吗?
我听我哥说他大学毕业分到一个公司的时候,那里的员工一个比一个好,然而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们的本性就暴露了,一个部门经理为了让自己的业绩上去不怕牺牲员工的劳动成果,而其他员工也为了各自的利益也不顾一切的打起了“地道战”。

后来我哥毅然辞职了。

明确:不合适。

首先“一个公司”这种说法不典型,还有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是像这样恶性竞争。

因此,用它做论据不典型。

.
这是论据选择是容易出现的第二个问题,论据选择不典型。

讲解:
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

论据典型,能受到以少服多的效果。

论据不典型,就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没有说服力。

生活中的偶然性的个别的事例,是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也就不能作为论据,否则就会导致论点的谬误。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典型的材料可以作为论据,从古到今,由中而外,从名人到普通人,由名言而俗语,皆可作为有力的论据,使文章丰满起来。

但是只要用到名人名言作为论据时,总有一批学生连举一大串, 而其中的一部分学生所的几个人物,又往往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类型、同一个领域,这便犯了缺乏典型性的错误。

因为从同一个角度举出来的论据再多,再贴切,也只能代表一个方面普遍意义。

如能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选择论据,避熟就生,避旧就新,典型性和信息量就会增加,就有利于阐述道理,会令人耳目一新。

由此可见,选例不在多,而在精,如果能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选例,那么会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会使论证全面,更有说服力常用的选例角度有不同的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不同性质(正面、反面)不同国别(中国、外国),不同的时间(古代、近代、现当代)。

请大家看这段文字:
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风流人物丧失理智,拜倒在感觉之中,铸成千古遗恨!秦王赢政,开创了大秦帝国,何其壮哉!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他利令智昏,认为基业已固,企望恩蒙万世,自号“始皇”,对人民实行野蛮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丧心病狂地“焚书”、“坑儒”、“以愚其黔首”,及至传至二世,终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多么可叹!被誉为世界物理界“伟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杰出科学家牛顿,晚年为“感觉”所左右,一味信奉神学,走了与科学背道而驰的道路,令人扼腕。

当代著名作家周而复声名显赫,身为共产党员,却为“感觉”左右,竟然丧失理智,不顾民族尊严凭吊靖国神社。

跪倒在犯下滔天大罪的日本战犯的脚下,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奇耻大辱,他本人也因此声名狼藉。

这段文字从古今中外的角度,从政治家、科学家、作家的角度,从反面的角度来选取典型事例,说明了“跟着感觉走”的危害性,从而论证了“要跟着理智走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出示幻灯片)
……勤奋学习的是爱因斯坦,淡泊名利的是居里夫人,助人为乐的是雷锋,不畏死亡的是刘胡兰,身残志坚的是张海迪,鞠躬尽瘁的是周恩来,就这么几个死定的例子,光荣地造就了上海乃至全国这么多考试和比赛里的作文高手。

这是近几年深受大家欢迎的小作家韩寒的《三重门》里的句子。

大家都知道他应该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那么,他在这里讽刺什么呢?
学生作文论据陈旧!这是论据选择是容易出现的第三个问题,论据选择不新鲜。

有的同学把领袖人物、著名人物、先进人物、名言警句当作“万能胶”,而且多年不变,没有从中挖掘出更有说服力的东西;也不注重平时的阅读积累,不善于从生活中选择新鲜的论据,说到这个论点,或者说到那个论点,都是常用的几个论据,让人味同嚼蜡。

曾在报刊上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在议论文写作中,选择新鲜的别人尚未用过的论据是金子,别人已用的论据你能变换角度去用是银子,别人经常用的而你又照搬照用的是石子。

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

在论据的运用中,我们要力求用的都是金子是银子,而不是石子。

5、真实
有一点值得提出的就是事实论据要确凿,也就是说用作论据的事实必须是准确无误的,不能胡编乱造;如果是虚假的,或个别事实不真实,都会导致论点经不住推敲的结果。

下面是同学们作文中使用的一些论据,你能看出有何不妥吗?
①李煜在唱:载不动,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②倘若不是蒙哥马利将军从失败中作出反省继续努力,又怎能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败拿破仑呢?
③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死而后已。

他一生征战无数,以至于匈奴兵对他闻风丧胆。

④而被流放的屈原,时时不忘报国,终因报国无门,而自刎于乌江。

明确:张冠李戴,失去真实性,论据不真实. “只恐双溪作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滑铁卢战役中大败拿破仑是威灵顿公爵,蒙哥马利取得了诺曼底登陆作战的胜利。

岳飞是抗金英雄。

课堂练习:
假如以“只有懂理又懂文,成为全面发展之才,才能在事业上获得丰硕的成果”为论点,请在下面的论据中选出最好的。

A、数学巨匠华罗庚,从小喜欢文学。

他写过几百首词,还写过散文和许多通俗、生动的科普读物。

他19岁,还是个初中毕业生,就写出了有独到见解又颇有文采的数学论文,
引起了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注意。

B、李时珍到35岁时,已读了几千种书,其中医药书籍800多种,单摘下的笔记就装满了好几个柜子。

明确:选第一个。

第二项没有扣住中心。

三、论据的使用
1、论据的指向性
指向性即定向叙述,是指议论文中所叙事例必须紧扣论点,具有明显的指向性,防止多向叙述和偏向叙述。

叙例定向性越强,论据与论点的结合就越紧密,论据对论点的论证力也就越强。

要强化定向叙述,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①、叙述论据时要围绕论点有所侧重。

请思考:事例——勾践灭吴,作为论据可以用在那些作文中。

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并坚信这个目标可以实现,于是,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富国强兵,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

《立目标,创辉煌》: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暗暗立下志向——兴越灭吴,目标廓清了他心头的迷雾,点燃了他心中的明灯,照亮了他前进的航线,卧薪尝胆,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但他始终不懈怠,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成为长江流域的霸主。

《信念成就理想》: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仅剩3000士兵,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并坚信这个目标可以实现,信念是石,点燃奋斗之灯;信念是灯,照亮奋斗之路;信念是路,引他走向辉煌。

靠着不屈的斗志,坚强的自信,他义无反顾地投身越国的恢复生产建设,富国强兵,终于灭掉吴国。

《坚持》: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他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勾践亲自耕作,夫人亲自织布,鼓励生产,勤训甲兵,持之以恒,十年如一日,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

《目标与行动》: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目标是美好的,但道路是艰辛的,他赈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的家属;屈尊下顾,礼贤下士;亲自耕作,与百姓同甘共苦,一步一步地踏实走着,奋力向目标迈进,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

正可谓目标与行动齐有,霸业和威名共传。

2、善于提炼定向信息,删除非定向信息,使叙述材要简明扼要。

一般而言,议论文叙例应是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概括的叙述,不使用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

更不能篡改材料。

我们应该明白,议论文中的事例是作为论据出现的,它的任务是确立论点,而不在于向读者展示本身发生的过程,因此,陈说事实应简括扼要,力避繁冗拖沓,以叙代议。

所用事实若为人们所熟知,那只需“一言以蔽之”,使之能证明论点即可;所用事实若不为人所熟知,也同样要力求简要,做到要言不烦。

练习:
如果我们用下面的例子来论证“失败是成功之母“该怎样叙述呢?
①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②四年里,诺贝尔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是,他毫不气馁。

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信念。

一定要发明“炸药”,减轻工人们繁重的负担。

③最后一次实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延燃的导火线,一声巨响,“炸药”爆炸产和了极大的威力,在旁边一不禁惊叫:“诺贝尔完了!”
④然而,正当人们为失去一位伟大的化学家而悲痛的时候,诺贝尔神奇般的从浓烟中跳出来,他面孔乌黑,身上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

⑤就这样,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从那时起,大大减轻了挖土工人的劳动强度。

这段材料比较长,照抄显然不行,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由这么几个要点构成: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目的①、努力的经过②、最后一次试验的场面③④、炸药的作用⑤,我们再来看一下论点,它具有三个要素:①经历了失败,②经过不懈努力,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③最终取得了成功。

材料与之相关的只有②(经历了八百次失败)和⑤(最终发明了炸药)。

那么①③④叙述时就可略去。

所以。

我们不妨这样叙述:
化学家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四年里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地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

但他毫不气馁,不断地更换原料,改进方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发明了威力巨大的炸药。

另外,有的同学叙述事实论据时,不突出重点和精华,不注意取舍,水分太多,有许多的叙述描写,有时还有详细的故事情节,文章几乎成了记叙文,使文章的论点无法得到充分的证明,这是写议论文的大忌。

议论文重在议论,不应重在记叙。

事实材料的叙述要简明扼要,有时只要把能证明观点的那个部分、侧面说就行了。

从头到尾地详尽描述,应该注意纠正。

议论文中的事实,应该只是叙述而不描写,是择要交代梗概,舍弃其中的细节;摘取事件的一点,舍弃其他与论点无关的部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叙述只是为议论而服务的,一定要注意高度概括,只要能证明论点就行。

3、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1)、层层堆叠,铺排有力。

所举事例在性质、层面、角度或其他方面无任何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加,通常这种简单的例举应尽量避免,因为它对论证论点的普遍性帮助不大。

但在一定的情况下,这种方式会变得相当有力。

如:
谦让是孔融舍大梨而选小梨的尊敬兄长的美德,谦让是蔺相如停车避让以国家利益为先的胸怀,谦让是尧帝实行禅让制主动让贤的风度。

谦让是是一种美德,一种胸怀,一种风度,一种智慧,它是一种适合大家的素养,更是一种修养。

在我们这个年龄我们需要有谦让精神,也应该具备谦让精神。

有意的铺排与盲目的堆砌不同,它能够使语言构成一种铺张之态,如以上这一例子,排比举例简洁充分,一个接一个,让人不能不信服其论述的观点。

我们在作文时,如果所举事例是众所周知的,铺展开来则难以给读者新意,这就不妨考虑用排比举例。

(2)、正反对照,加强力度。

这是例证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举出彼此相反的两类事物,或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一正一反,对比鲜明,从而增强论证的力度。

如人们都说谦让是一种美德,可是,君不见那自告奋勇的英雄毛遂吗?大敌当前,他挺身而出,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他勇于挑战传统,自动请缨,把自己的才华完整无遗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难道我们能说毛遂没有谦让精神吗?相反,他的不谦让却留下千古美名。

腐败的满清政府因为谦让而丧失了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毛泽东因为争而获得了新中国,邓小平因为争而使香港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

试想,如果毛泽东和邓小平一味地谦让,局面又将如何呢?
四、写作训练
社会是一所学校,生活是我们的良师。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学会了理解;在胸中怒火中烧时,我们学会了忍让;在别人触犯了自己时,我们学会了宽容;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人学会了关心;在不利的环境中,我们学会了生存~~~
请以“学会____”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要求:1、要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且期中一个论据要从《过秦论》里去找。

2、至少有一段是分论点+论据+分析模式
例文及点评。

【例文1】议论文肯定谦让
谦让不可弃
面对激烈的招聘竞争,一位名叫张媛媛的女大学生却数次让座,不过就是这份谦让,却被认为不适合激烈的市场竞争。

这让我深思。

(简单摘引材料,语言简洁,抓住了关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流传千年,指导着千万代的炎黄子孙找到人生中的航标,成就大业。

其中,谦让一词,占据的重量犹如泰山之重。

谦让是一种美德,是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所必备的。

因此,无论何时,谦让不可弃。

(提出观点,鲜明有力)
谦让不可弃,它是一种人格美。

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小孩启蒙时期的必读名篇。

孔融在吃梨子时,将大的好的让给兄长和父母,把最小的留给自己。

孔融的谦让,也许有人认为他吃亏了,不过这只是人格低下的人才这么认为的。

从中看到的,是一种孝道,尊敬之道,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格美。

(分论点1,谦让是人格美)
谦让不可弃,它是一种宽广和崇高。

在中国古代的帝制中,世袭制之前禅让制。

尧帝作为皇帝时,爱民如子,待民至亲至善,天下事如同自己的事,国家治理得一片祥平。

但是岁月不饶人,人终会老去。

尧帝也到了有心无力的时候,用有人要继承他的位置。

有人认为尧的儿子可以担当,但尧地知道自己的儿子无能为力,于是把目光瞄准了有才能的舜,于是把位置禅让给舜。

舜也不负众望,用心之国,人民更加安居乐业。

尧帝是谦让的,他没有从家人的利益出发,让位给儿子,而是以天下人为念,让位于舜。

尧帝的谦让,是一种宽广和崇高。

(分论点2,谦让是宽广和崇高。


谦让不可弃,它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航标。

刘备临终托孤,手握诸葛亮的手,希望诸葛亮能代替自己,征战天下,自立称王。

的确,以诸葛亮的才能,帝位大可取而代之。

也许是谦让,也许是自己心中的航标,他拒绝了,他要以臣子的力量终生为幼主效力。

到了诸葛亮死的那一刻,仍然为国家贡献着力量。

(分论点3,谦让是人生航标)谦让不可弃,它是安定与和谐的统一。

来到韩国的街头,车水马龙,却丝毫没有混乱。

车间了人,车主会谦让,让人先走。

车与车相见,也会互相谦让,秩序井然。

韩国的交通为什么可以这么和谐与安定呢?答案就是谦让。

(分论点4,谦让是安定与和谐的统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有人认为一个人或国家必须锐意进取,谦让已经不合时宜,但我不以为然。

谦让之所以能成为美好的道德,当前营造和谐社会,谦让更有它不可估量的作用。

它不会因时代的发展而变异,无论时代怎么发展美德就是“美德”,不会被时代所弃,只会散发出更新的魅力。

(结论,因为谦让的特点作用,所以其在当今社会不会过时。

论述有力,有针对性。


点评:文章深刻地理解了材料,从赞同张媛媛的做法出发,以古今中外的几个典型例子深刻地论述了谦让的作用,进而水到渠成阐明在当今社会仍然要保持谦让这种美德,说服力强,针对性强。

不足之处是分论点有一点交叉,但能这样列出几个分论点已属不易。

(17+17+16=50分)
【例文2】主张进取议论文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闻说有一则新闻在省城引起强烈反响,那是关于省人才中心招聘销售部工作人员的事件。

那天,应聘者很多,但招聘单位只留给一个职位,而一名叫张媛媛的女生却主动让位给别人应试,最后由于这名女生的过于谦让,令公司负责人认为她不适宜在销售部工作而使其面试失败。

这令人们对于是否应具有良好道德修养而议论纷纷。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必不可少。

可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如果只会过于谦让,而忽略了锐意进取,那么,被淘汰的最终会是自己。

(提出观点,不要忽略锐意进取)
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相信也是家喻户晓了。

那么,长颈鹿最终被保存下来,而没有灭绝呢?是因为随着树木的长高,为了生存,它们都在竞争往上伸长脖子去吃树上的叶子。

只会过于谦让,不懂去竞争的鹿便被遗弃下来,最终饿死在路上;而懂得往上走的鹿,懂得去竞争的鹿便生存了下来,还进化成“长颈鹿”。

连低等的动物都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聪明的人类又怎么不明白呢?(用长颈鹿类比证)
在先进的社会当中,各行各业都在争得你死我活,为了能稳稳立足于社会,它们都不断推层出新,去吸引力顾客。

所以,很多企业都被保存下来,继续去劳动这股锐意进取的热潮。

当然,也有不少企业因不懂得如何竞争最终成为被社会淘汰的一分子。

(联系到企业)又再看看世界的电影市场吧。

总的来说,外国的电影市场要比我国的电影市场更广阔,因为他们构思的创新,技术的先进,使他们的电影造作得十分出色。

再加上专业的演员,可以说是锦上添花。

所以,外国电影一直优秀于我国电影。

但难道外国的技术比我国先进,我国就要向外国低头吗?难道外国优秀电影占世界比率高于我国,我国就要屈服吗?如果因为这样我国就要去“谦让”,而不去竞争、进取,我们就真的会输掉。

因而,为了发展我国电影事业,很多出色的导演都在进取,都在创新,毫不退让,所以我国的电影事业正在不断蓬勃发展。

(以电影事业为例)
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时候都可以“谦让”,但关乎生存竞争的便不能“谦让”,而是要“争取”,只有力争上游,锐意进取的人才能在社会稳稳扎根,而只会过于谦让,不去竞争的人便会被社会淘汰。

(辩证分析,什么时候可以谦让,什么时候必须进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永远是一个真理。

(强化观点)
点评:文章思路清晰,起承转合衔接自然,例证比较丰富贴切。

非常注意中心观点的强化突出。

复句、反问句用得比较好。

文采方面要进一步加强。

【例文3】主张二者兼备议论文
谦让与进取兼备
某公司因一个叫张媛媛的女大学生过于谦让,尽管条件不错也不聘用她。

公司认为作为销售部人员,更需要的是锐意进取,而不是谦让。

而张缓缓则认为连谦让精神都没有,怎能做好工作。

看似双方观点都没错。

只是过于片面。

依我所见,谦让和进取兼备者,才有资格被聘用。

(提出观点)
进取之心不可无,但过分的进取便是有勇无谋,弄巧成拙。

我国现在发展势头之猛,全都是得益于前车之鉴——在我国建国初期,发展可谓步履艰辛,速度犹如龟爬行般的慢。

可能是刚建国没有经验,为了加快发展,我们犯了“左倾”错误,实行“大跃进”计划。

对国外毫不谦让,一定要超英赶美。

这完全不符合国情的计划,又怎能推动发展?果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这冒进的错误下,我国发展速度不但没有加快,还被拖了后腿。

所以说啊,积极进取是好事,不懂谦让、过分进取却成了坏事。

(进取需要谦让调剂)谦让乃中华传统美德,身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我们应将其发扬光大。

但过分的发扬便是退让、软弱,就像一盏太亮的灯一样,会刺伤你的眼睛。

还是拿历史来说道理吧——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