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南昌市第八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南昌市第八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成语修辞中的汉文化
成语的产生与使用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的一部分,不少成语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它们大都来源于古代,贯用于古今,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
汉语成语数量多、内容丰富、使用普遍,反映了汉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达,注定了中国文化具体务实的传统。
章太炎所说的“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
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较准确地刻画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
这也影响到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简洁具体,有理有据。
这个“理据"往往指的是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古圣先贤的经典论述。
这种具象思维,使人们在言语活动中,遇到稍微抽象的东西,就把它具体化。
汉语成语多用比喻、摹状,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
“ 危如累卵”(比喻)让人头脑中浮现出“许多鸡蛋垒在一块儿,随时可能崩塌”的画面。
“磨刀霍霍"(摹状)使人仿佛看到奋力磨刀的样子,听到磨刀的声音。
这种具象思维,也使人们想把自己的论述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中国人素来“崇古”,古圣先贤的语言、古人的事迹,都被时间赋予了经典的地位。
于是人们说话作文,总喜欢引经据典。
许多成语既是人们引经据典的成果,也是后人经常引用的“经典”。
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阮囊羞涩”(古人事迹)。
古人在具体务实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又有追求遣词造句新颖奇特的心理。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惟陈言之务去”,主张语言运用力求独创、新颖。
可见,喜新求异是汉语修辞活动的一个传统文化心理。
另一方面,中国人以含而不露为美,喜欢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两方面都要求语言交际时“换一种说法”。
古代的文人雅士,说话作文时追求“雅言”“美辞”,创造出许多打破常规的表达方式,促使一些修辞方式的产生和推广。
我们可以在许多成语中看到这些修辞方式的运用。
例如,说“贫困、没钱”平淡无奇,就用典故“阮囊羞涩"(用典);用“白山黑水”代“东北”,用“苍山洱海”代“云南"(借代);截取孔子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中的“而立”“不惑”造出成语“而立之年”“年届不惑”等(割裂);“瓜字初分”旧指女子十六岁,就是拆“瓜”为“二”“八”,蕴“二八一十六”之意(隐语)。
儒家文化讲“礼”,“尊人抑己”,许多成语都有这种色彩。
如“客人来了”,说“大驾光临”,自家因此“蓬荜增辉"。
均衡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中的一种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思维有一种朴素的
辩证观,即以二元对待的观点来看待、分析事物,重视事物的关联、对立及其变化。
故在语言表达时,常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词表达相同、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成语中运用对偶、互文、双关、借代,就是这种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
成语内部语素对偶、互文,前后对照,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成语字面意思与实际意思,通过双关、借代巧妙联系,有虚实映衬之美。
汉语成语多采用“四字格”,就是因为“四字格”四个字两两相对,完全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化具有具体务实的传统,体现在中国人说话写文章时有理有据,“理据"即指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圣贤的经典论述。
B. 中国人的具象思维,使人们往往崇尚圣贤的经典论述,说与写总喜欢引经据典。
许多成语就是人们引经据典的成果。
C.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在言语活动中,遇到稍微抽象的东西,就把它具体化。
成语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
D. 章太炎关于中国人“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的描述,影响了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简洁具体,有理有据。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汉语成语数量多、内容丰富、使用普遍,不少成语是汉语的活化石,它们大都源于古代,贯用于古今,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
B. 喜新求异、含蓄表达思想的传统文化心理,使古代的文人雅士在说话作文时追求“雅言”“美辞”,促使一些修辞方式的产生和推广。
C. 成语完全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因其内部语素前后对照、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并通过双关、借代巧妙联系,有虚实映衬之美。
D. “贫困没钱"的说法平淡无奇,“阮囊羞涩"则体现出遣词造句新颖奇特的特点,也体现出中国人委婉表达自己的思想的特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成语“千钧一发”让人眼前浮现出“一根头发悬挂着千钧重的东西”的画面,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人在言语活动中具有具象思维的特点。
B. 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不是“四字格”,不符合四个字两两相对的特点要求,所以不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C. 成语“喜新厌旧”内部语素相应,“喜新”“厌旧”结构相似,前后对照,互相补充,是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
体现。
D. 成语“抛砖引玉”既能体现古人的具象思维,又能体现古人因求新、含蓄而爱用各种修辞的文化心理,也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食物变质通常与微生物有关。
蜂蜜酸度高、浓度高,杜绝了微生物繁殖的可能,因而,密封好的蜂蜜可以“千年不腐”。
然而,由蔗糖制成的糖浆在酸度、浓度上也有类似的特性,可是为什么放久了就会变质呢?这就要说到蜂蜜的制造者——蜜蜂。
酿蜜前,这些小昆虫需要采集植物蜜腺的花蜜。
花蜜的主要成分为蔗糖与水,水分非常多,大概占六成至八成以上。
【甲】但是在酿造过程中,蜜蜂通过上百次的吞吐将蜜汁与体内的转化酶不断混合、蒸发,可以去除花蜜大部分的水分。
【乙】后者正是蜂蜜能长期保存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丙】过氧化氢有很强的氧化性,且具弱酸性,这种化学物质可以杀死可能在蜂蜜里生长的所有细菌。
【丁】
4. 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加以修改,然后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
5. 若将下面的句子添加到上面文字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另外,蜜蜂体内含有葡萄糖氧化酶,在酿蜜过程中,这种酶会和花蜜发生化学反应,分解成两个副产品: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焦七
冯骥才
焦七最爱吃的东西是肉肠子。
他别的事全交别人干,只有做肉肠子的事自己干。
他只吃自己做的肉肠子:自己买肉、切肉、剁肉、拌肉、灌肠,他有自己的一套。
用多少黄酒、胡椒、酱油、葱姜、红糖,肉要几成肥几成瘦,不信别人只信自己。
他做的肠子也全归自己独吃,别人别想吃到,连他老婆也难吃一口。
毒的人凡事必独。
他刚搬到梁家嘴来后,发现院里的一棵老榆树又大又高,杈子多,树荫浓,有风又不晒,正好晾肉肠。
他就把灌好的肉肠一串串挂在树权上,晾好的肠子干湿合度,真好吃。
可是这样做了几次之后,忽然发现挂在树上的肉肠子少了。
奇了!鸟叼去了还是猫儿偷走了?他下一次再做肉肠,用了心计,先数好多少串,挂在树权上之后天天盯着。
一天,他忽看到邻居家隔墙伸过一根竹竿来,竿头绑个铁钩,过来一勾一挑,生生把一串肉肠子摘过墙去。
妈的!原来是叫人偷去的!焦七这人阴,有火不发,憋在心里想招。
想来想
去,想出天底下最厉害的一招。
转天他出门买了一块肉,一包肠衣,一些大葱生姜,路上拐个弯儿,到药铺买一小包砒霜。
到家就在院里剁肉拌料,掺上砒霜,灌进肠衣,做成了十五串毒肠子,全挂在树上。
然后天天坐在当院一张椅子上,抽烟喝茶,两眼一直没离开从树杈一串串垂下来的毒肠子,像是蹲在河边钓大鱼。
几天过后,终于看到那绑着铁钩的竿子又伸过墙来,前后两次,挑了两串毒肠子过去。
他心里暗暗一笑,一直憋在心里的火立马熄了。
跟着,他把树上余下的毒肠子全摘下来,塞进一个袋子里,天黑后从家提到河边,扔进河里。
当天晚上只听邻院叫喊声忽起,又是“救命”,又是“死人”,人哭狗吠,动静很大,闹了整整一晚。
第二天一早,一个小混星来说,隔壁邻家那个倒腾木料的胡老大叫人下了药,毒死了。
官府来了几位捕快正在问案。
焦七听了当没听,好像大车砸死一条野狗。
到了晌后,有人哐哐拍门,焦七开了门,只见几个黑衣捕快站在门口。
不等他开口,用纸托着三根肉肠给他看,问他:“这是你的肠子?”捕快猜他准说不是。
谁想他苍白的脸上阴冷一笑,竟然反问捕快:“我家的肠子怎么在你手里?”捕快一怔,跟着问:“好,我问你,你家的肉肠为嘛放砒霜?”这话问到关节上。
焦七答得更快:“我这肠子不是吃的,是药黄鼠狼的。
不放砒霜放嘛?放白糖?
焦七这话叫捕快没想到,全怔住,下边的话就没劲了:“你可知道你的肠子毒死了邻家的胡老大?”焦七装傻,说道:“这不会吧!我药黄鼠狼的肠子挂在我家院子,他怎么吃的?偷去吃的?”他忽然笑出来说,“那就不干我事了。
他要是翻墙到我家来,用我家菜刀抹了脖子,也是我的事吗?”捕快们再没话可说,闷住了口。
焦七的话句句在理。
他并不否认这肠子是他家的,砒霜是他放的,可他为了药黄鼠狼,他并没错。
胡老大偷吃毒肠,自然怪不得人家。
这事无论从哪头讲,都和焦七沾不上边。
后来连胡家的人都说,这事只能怪胡老大自己,他要不去偷吃哪会致死?最后,官府结案,胡老大贪嘴致死,与焦七不相干。
可是,这事再往深处一寻思,就费解了。
谁会用肉肠子药黄鼠狼?焦家又没养鸡,也没闹过黄鼠狼,他毒黄鼠狼干嘛?黄鼠狼是大仙,没事谁会去招惹大仙?是不是胡老大以前就偷吃过焦七的肉肠子,惹了他,才使了这毒计,下了这毒手?
慢慢地谁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但谁也没办法。
不单官府没法儿,老天爷都没辙。
焦七这人还有人敢招惹吗?最倒霉还是胡老大,活了这么大岁数,最后竟然死在了贪嘴上,连家里人也抬不起头,后来悄悄搬出了梁家嘴。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点出焦七“毒的人凡事必独”,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B. “用了心计,先数好多少串……”,心理描写,刻画出焦七内心的阴毒。
C. 捕快与焦七的对话属于语言描写,既刻画了人物性格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D. 小说结尾伤天害理者无事受害者的家人却悄悄搬走,意味十分深长。
7.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焦七的性格特点。
8. 结合全文,简要赏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象先,本名景初。
少有器量,应制举,拜扬州参军。
秩满调选,时吉顼为吏部侍郎,擢授洛阳尉。
元方①时亦为吏部,固辞不敢当。
顼曰:“为官择人,至公之道。
陆景初才望高雅,非常流所及,实不以吏部之子妄推荐也。
”竟奏授之。
迁左台监察御史。
景云二年冬,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
初,太平公主②将引中书侍郎崔湜知政事,密以告之,湜固让象先,主不许之,湜因亦请辞。
主遽言于睿宗,乃并拜焉。
象先清净寡欲,不以细务介意,言论高远,雅为时贤所服。
湜每谓人曰:“陆公加于人一等。
”太平公主时既用事,时宰相萧至忠、岑义及湜等咸倾附之,唯象先孤立,未尝造谒。
先天二年,至忠等伏诛,象先独免其难。
以保护功封兗国公,赐实封二百户加银青光禄大夫时穷讨至忠等枝党连累稍众象先密有申理全济甚多然未尝言及当时无知之者其年,出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在官务以宽仁为政,司马韦抱真言曰:“望明公稍行杖罚,以立威名。
不然,恐下人怠堕,无所惧也。
”象先曰:“为政者理则可矣,何必严刑树威?损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
”竟不从抱真之言。
历迁河中尹。
六年,为蒲州,象先为刺史,仍为河东道按察使。
尝有小人犯罪,但示语而遣之。
录事白曰:“此例当合与杖。
”象先曰:“人情相去不远,此岂不解吾言?若必须行杖,即当自汝为始。
”录事惭惧而退。
前后为刺史,其政如一,人吏咸怀思之。
十年冬,知吏部选事,又加刑部尚书,以继母忧免官。
二十四年卒,年七十二。
赠尚书左丞相,谥曰文贞。
(节选自《旧唐书·陆象先传》)注:①元方:即陆元方,陆象先的父亲。
②太平公主:武则天的女儿,曾揽朝政。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赐实封二百户/加银青光禄/大夫时穷讨至忠等/枝党连累稍众/象先密有申理/全济甚多/然未尝言及/当时无知之者/
B. 赐实封二百户/加银青光禄大夫/时穷讨至忠等枝党/连累稍众/象先密有申理/全济甚多/然未尝言及/当时无知之者/
C. 赐实封二百户/加银青光禄/大夫时穷讨至忠等枝党/连累稍众/象先密有申理/全济甚多/然未尝言及/当时无知之者/
D. 赐实封二百户/加银青光禄大夫/时穷讨至忠等/枝党连累稍众/象先密有申理/全济甚多/然未尝言及/当时无知之者/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吏部: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
B. 景云二年:古代纪年常用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王公年次纪年法等,“景云二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C. 母忧:指母亲之丧,按儒家孝道观念,朝廷官员遭逢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丧,叫丁忧或者丁艰。
母亲去世叫“丁内艰”,父亲去世叫“丁外艰”。
D. 谥:指谥号,是古代帝王、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为了褒扬他们而给予的称号。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陆象先声望卓著,深受推许。
太平公主想要提拔崔湜主持政事时,崔湜要求把职位让给象先,且态度非常坚决。
最终,两人都被拜宰相。
B. 陆象先出身官家,才高望雅。
超出了一般人,再加上父亲为吏部官员,所以被提拔授予洛阳尉之职。
C. 陆象先内心清净,少生欲念。
不把细小的事放在心上,言论高明深远,一向被当时的贤人钦服。
D. 陆象先为政宽仁,不施严刑。
司马韦抱真建议他施行杖罚来树立威名时,他没有听从,他认为为政者达到治理的目的就可以了,用严刑来树立威名不合乎仁恕之道。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平公主时既用事,时宰相萧至忠、岑义及湜等咸倾附之,唯象先孤立,未尝造谒。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咏怀古迹①•其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②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
②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
13.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
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
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
D.尾联引入了庚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
1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从形、声两句方面勾勒赤壁壮景。
(2)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_______”一句,则表达了诗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想起刘裕两度挥戈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片故土的历史事实,将其形象地概括为振奋人心的“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面的产品使用说明书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本产品为易燃易爆液体,②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使用、运输和贮存,③贮存和施工区域不得有任何火源(包括明火、电火花、热表面等)。
④本产品在倒入溶剂或转移产品时会产生静电,⑤操作时必须始终使用接地导线和防静电服装。
⑥本产品含有一定比例的溶剂,⑦溶剂蒸汽与空气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⑧相关操作必须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⑨避免蒸汽浓度高于职业暴露限度。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下面是一位高中生写的请假条,在语言表达上有五处不得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请假条
王老师:
昨晚我受凉感冒,贵体欠安。
作为您的高徒,我本不应该耽误学业,但病情严重,急需到医院诊治。
故向您请假,务必批准,不得延误。
学生:小明
×年×月×日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文章。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要听自暴自弃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鲁迅
所谓青春,就是渴望的状态、憧憬的状态,也是具有可能性的状态。
---【日】三岛由纪夫读了上述材料,作为青年你有哪些理解和思考,又产生了哪些感悟和联想?请以此为中心,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原文是“‘理据'往往指的是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古圣先贤的经典论述”,选项中缺少“往往”一词;
C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使……”错,应为“这种具象思维使……;“成语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错,原文是“汉语成语多用比喻、摹状,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
D项,“章太炎关于中国人……的描述,影响了……”错,原文为“这也影响到中国人的……”;其中的“这”指的是上文的“中国文化具体务实的传统”。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项,并不是所有成语都完全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原文说“成语中运用对偶、互文、双关、借代,就是这种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没有运用这些手法的成语就不一定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B项,原文说“在语言表达时,常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词表达相同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成语中运用对偶、互文、双关、借代,就是这种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可见“四字格”“四个字两两相对”不是判断成语是否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的标准。
故选B。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大概占六成至八成以上”错误,“大概占六成至八成”已经表达清楚,“以上”成分赘余,改为“大概占六成至八成”。
【5题详解】
此题考查句子复原的能力。
根据“……蜜蜂通过上百次的吞吐将蜜汁与体内的转化酶不断混合、蒸发,可以去除花蜜大部分的水分”,可知蜜蜂还有其他作用;
根据“后者正是蜂蜜能长期保存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可知“后者”指的是前句中的成分。
所以填入“另外,蜜蜂体内含有葡萄糖氧化酶,在酿蜜过程中,这种酶会和花蜜发生化学反应,分解成两个副产品: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
故选B。
【点睛】病句题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
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B项,“心理描写”错误,“用了心计,先数好多少串……”应是细节描写,所以答案错误。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并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小说开头介绍人物时写道“他做的肠子也全归自己独吃,别人别想吃到,连他老婆也难吃一口。
毒的人凡事必独”,说明焦七自私的特点。
根据原文情节“……忽然发现挂在树上的肉肠子少了。
……他下一次再做肉肠,用了心计,……做成了十五串毒肠子……前后两次,挑了两串毒肠子过去。
他心里暗暗一笑,一直憋在心里的火立马熄了……当天晚上只听邻院叫喊声忽起……”,焦七发现肠子少了——做毒肠子——毒肠被偷——胡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