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东郊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东郊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被誉为“人工智能元年”,关于人工智能即将颠覆人类各种各样工作岗位的预言不绝于耳。
人工智能先驱皮埃罗·斯加鲁菲峰在《2017未来媒体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写作是未来媒体十大发展趋势之一。
所谓“机器人写新闻”,实际上是一套程序算法,通过垂直领域开放平台的接口或平台授权,机器人可以快速抓取、生成、发布和推送资讯。
尤其在证券交易、体育赛事、地震信息等方面,机构网站提供信息接口,机器就可快速抓取而后生成并推送新闻。
(摘编自张志安、刘杰《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技术驱动与价值反思》)
材料二:
2017年8月23日下午,钱江晚报新媒体产品发布会在京举行。
发布会上,钱江晚报人工智能记者小冰作为主持人,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共同主持了整场活动,妙趣横生的对话和互动吸引了满场观众的目光。
“人工智能+媒体”到底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一直是业界关注的。
将智能机器人引入报社工作,钱江晚报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而事实证明,小冰在钱江晚报的媒体转型中承担了多重角色,并产生了出人意料的影响。
2016年9月,钱江晚报从旗下微信矩阵中,挑选了官方微信、杭州吃货、好摄之友共三个账号进行试水,小冰的任务就是在微信公众号后台与网友互动,回复网友的消息。
同时,小冰团队为钱江晚报优先开放了测颜值、测关系、读心术等有趣的人工智能小应用,升级了微信号的活动玩法。
从此人工智能微信客服上岗——她24小时在线为你解答问题、陪你聊天,同时她自带流量,受年轻人追捧,说话风趣,还偶尔“卖萌”。
数据显示,在小冰入驻钱江晚报官方微信后的第一个月,用户留言数量就从过去的2000条左右上至1万多条,粉丝活跃度与黏性大大提升。
小冰作为机器人记者,她的日常工作之一便从全网收集选题。
客户端4.2版本发布后,读者可以直接在“浙江24小时”官方网站的小冰专区里,看到全天候不断刷新的新闻卡片。
而小冰直接生成的数百篇新闻成品稿件中,又以“预测新闻”为主要亮点。
以2017年奥斯卡颁奖礼报道为例,在颁奖礼开始前,小冰就预测出几乎所有小金人的归属,并写成新闻稿件《机器人记者小冰预测:<爱乐之城>获8座小金人》。
小冰最终成功预言17座小金人。
背后的原理,是小冰将微软研发的机器可用数据,挖掘专家和大众的喜好,并通过不断优化算法得出预测结果。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内容进行个性化推荐,已被越来越多用户认可。
钱江晚报“浙江24小时”APP在4.2版本中加入了个性化推荐功能,而承担这一任务的,正是机器人小冰。
通过手机用户行为数据,客户端能够告诉小冰用户常规的偏好选择、停留时长、阅读文章比例、是否收藏转发、是否在阅读过程中有过评论、收藏、点赞的意愿。
小冰自己也会观察,用户是否偏爱阅读某一位记者的稿件,或者在不同稿件的评论中写了什么。
基于以上这些,机器人记者小冰完成了文章特征标记和用户画像勾勒,然后去匹配内容和用户。
(摘编自冯怡、张颖《机器人记者能为媒体做些什么——以钱江晚报“记者”小冰为例》)
材料三:
图1:2012-2016年中国报纸、杂志、电视、用户到达率(百分比)和接触时长(分钟)变动表
图2:我国RTB(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亿元)
图3:美国报业与谷歌广告收入对比
(摘自腾讯研究院《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的谢幕与重生》)
材料四:
人工智能无法给新闻业带来什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突发新闻事件报道的直接事实可以交给机器来完成。
比如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历史情况,体育赛事中的比赛结果、参赛队员、比分情况、以往战绩等,这类信息新闻写作机器人可以通过数据抓取和套用板块快速完成。
但是,相对复杂的事实以及事实之间的关联,很难被机器所捕捉和分析,因为这些“有意义脉络的事实”需要现场的调查突破、背景的调查分析。
以调查性报道为例,机器无法看到表明事实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无法像调查记者一样找到谁施害、谁造假、谁是复杂事件后的作恶者,机器也无法有效获知事实背后被遮蔽的事实并形成基于多重事实的价值判断。
新闻机器人并不能完全具备人类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只能靠现成的数据、设定的程序和固定的模板记性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制造。
机器人能呈现关于事实的信息,却无法深度解释事实,尤其针对那些需要掌握专业知识来进行的分析、运用默会知识来总结的经验、依据社会阅历来进行判断,还要靠人来解决。
与机器人写稿相比,人的最大价值在于对事实的判断以及对复杂逻辑关系的推理,这是记者创造性的体现,也是机器人所没有的能力。
(摘编自张志安、刘杰《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技术驱动与价值反思》)
7. 下列关于互联网对传统新闻业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6年,电视的日到达率为70.5%,较2012年下降了近13个百分点,日均收看时间也减少了半个多小时,相比报纸和杂志,电视的用户流失量较多。
B. 网络广告份额持续走高,新型的网络广告模式不断兴起。
我国RTB广告市场规模不断提升,从2012年的2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12亿元,发展速度惊人,同比增长率在迅猛增长后,回落也迅速,这反映,广告商对网络广告的重视和依赖在逐年降低。
C. 从2012年到2016年报纸、杂志、电视的用户到达率和消费时间双双下滑,传统新闻业正面临用户大量流失的境况。
D. 谷歌广告收入在2011年全面超过了美国报业的广告收入,可见,美国报业发展面临着销量下滑的困境。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 “机器人写新闻”,是机器人通过数据抓取和套用板块快速完成新闻写作。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让机器完成对新闻事件深度的调查。
B. 机器人小冰作为人工智能微信客服,24小时在线为用户解答问题、陪用户聊天,同时她自带流量,受大众的追捧。
C. 机器人小冰无论是“预测新闻”,还是对新闻内容个性化推荐,都需要网络大数据的支持。
D. 人工智能可以带来动态新闻却无法揭示真相,因为真相并非简要事实,而是掩藏在事实背后的复杂事实,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职业记者调查者的角色。
E. 机器人小冰将微软研发的机器可用数据,挖掘专家和大众的喜好,并通过不断优化算法的方法,成功预测了2017年奥斯卡奖项所有“小金人”的归属。
因此,人工智能预测新闻具有前瞻性和准确性。
9. 请结合上述材料,概述人工智能给新闻业带来的变化。
参考答案:
7. B 8. CD
9. ①新的传播速度(快速抓取并推送新闻);②创造新的阅读体验;③智能写稿,融入算法预测某些新闻;④形成新的分发机制,可个性化推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广告商对网络广告的重视和依赖在逐年降低”错误,同比增长率虽然有回落,但从广告市场规模看,2016年比2015年增加了49亿,比2012年增加了110亿,这都反应了广告商对网络广告的重视和依赖不断加强。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机器人并不能完全具备人类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只能呈现关于事实的信息,但无法深度解释事实,因此不能完成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调查。
B项,偷换概念,机器人小冰是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并非大众的追捧。
E项,以偏概全,小冰成功预测了奥斯卡奖项结果只是个例,无法判定小冰能够成功预测其他的新闻,因此我们无法由一个个例来判断人工智能预测新闻的准确性。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所谓‘机器人写新闻’,实际上
是一套程序算法,通过垂直领域开放平台的接口或平台授权,机器人可以快速抓取、生成、发布和推
送资讯”概括第一点;根据“基于以上这些,机器人记者小冰完成了文章特征标记和用户画像勾勒,然后去匹配内容和用户”概括第二点;根据“背后的原理,是小冰将微软研发的机器可用数据,挖掘专家和大众的喜好,并通过不断优化算法得出预测结果”概括第三点;“机器就可快速抓取而后生成并推送新闻”概括第四点。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韩非子》),这种强调法度顺应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思想作为文化自新的一种体现,在汉代法律思想嬗变及传统社会法律思想确立的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汉初,统治者在法律思想上明确提出了“以道统法”之说,表明黄老学说也肯定法律在治国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强调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时,要遵循“道”的原则和精神。
汉初黄老思想家对法家理论采取了较为理性的态度,既批判严刑苛法对社会关系的破坏作用,又认识到立法制刑、悬赏设罚具有分别是非、明辨好恶、审察奸邪、消弭祸乱的积极意义。
而道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所以汉初又提出“法随时变”的观点,这也与法家“法与时转则治”的理论相契合。
受黄老思想影响,汉初往往“木诎于文辞”者被重用,“吏之言文深刻,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口辩”“文深”甚至成为晋职的障碍。
黄老政治对汉初经济的恢复居功至伟,但无为而治繁荣了经济的同时,也造成社会矛盾的不断酝酿、积聚。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态度应对各种社会问题,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进行了顺应时代的变革和创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黄老之学显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变化,儒家思想进而渐兴。
当然,儒家思想也需要有一个调整自身、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因此只能暂且权以“缘饰吏事”,新秩序暂告缺失使得法家思想所受束缚骤然减少,在由道法转为儒法的过渡期内重被释放。
武帝开始“独任执法之吏以治民”,强调遵守法律,维护法制的权威。
凭借制度化得以保留下来的文吏(秦汉时期深受法家理念影响的官吏)群体最先对“拯救时弊”“顺应世变”作出回应。
他们源自法家的底色重又显现出来,“重厚长者”不得不让位于能吏。
此期儒法两家还未能相互吸收整合完毕,到宣帝宣扬“汉家历来以霸王道杂之”已经充分表现了儒法由外在彼此独立向内在一体发展的趋势。
随着儒法思想由外在对立到内部融合,“儒法合流”不断深化,“修经明学”务在“轨德立化”的儒生和起于“刀笔筐箧”长于“优事理乱”的文法之吏自然也处于不断的融合之中。
随着儒学的复兴,王朝政府向儒生敞开了大门,越来越多的儒生充任各级政府官员,官员的技能和成分开始发生显著变化。
随着儒学渐兴,政府中也存在文法之吏改学儒术的现象,文吏之所以转学儒术,既有外部政治、文化环境的压力,也有内在精神价值的追求。
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经术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公卿大夫们明显彬彬儒雅起来,社会风尚也悄然转向,文法之吏如果不甘愿被排斥于以儒学为主干的文化氛围之外,便必须选择认同儒术。
以文法律令为文化背景的吏员,在他们已经适应了当时的政治生活,有的甚至已居高位的时候,依然花费精力补充修习新贵之学,自然是因为儒学之风大盛,以儒术为名目的选举及其所开辟的仕进之途更为光明和诱人。
总体来看,汉代法家政治的实施始终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汉初表现为黄老政治包裹着法家思想,而后则嬗变为“霸王道杂之”的儒法合流。
法家思想虽为后世所沿用却再也没有取得主导性的地位,讲求为政以德、执两用中等的儒家思想与系统性和实践性强的法家思想与制度的结合,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和价值诉求。
(摘编自李巍涛《“法与时转则治”: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法家的严刑苛法既对社会关系有破坏作用,但也具有消弭祸乱等积极意义。
B. “法随时变”的观点与法家一些理论相契合,也遵循了“道”的原则和精神。
C. 黄老政治主张无为而治,但后面不再适应社会变化,即很快被儒家思想替代。
D. 文吏转学儒术,是因为儒学渐兴及以儒术为名目的选举及仕进之途光明诱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门见山,通过引用文句,指出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是顺应时代的变化。
B. 文章辩证分析了黄老政治在经济恢复时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
C. 文章按时间顺序比较分析了黄老思想、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不同和作用。
D. 文章所论汉代法律思想嬗变,对今天依法治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初,黄老“无为而治”学说之所以能发挥积极作用,是因为当时最需要休养生息。
B. 汉初,文辞木诎的重厚长者往往被重用,“口辩”“文深”的法家文吏则晋职困难。
C. 在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中.法家思想曾一度被释放,但始终没有取得主导性的地位。
D. 汉武帝促成了黄老道法向儒法的转变,自此儒法两家从彼此独立最终走向相互融合。
参考答案:
1. B
2. C
3. D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选项要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需要逐一审查选项有无错误。
A项偷换概念。
从原文第二段可知,严刑苛法对社会关系有破坏作用,但是“具有消弭祸乱等积极意义”的是“立法制刑、悬赏设罚”,不是“严刑苛法”。
B项说法正确,从第二段可知,汉初提出“法随时变”的观点,本身是要遵循“道”
的原则和精神,是与法家“法与时转则治”的理论相契合的。
C项主观臆断。
从原文中间内容看,黄老之学不再适应社会的变化,儒家思想是“进而渐兴”,说“即很快被儒家思想替代”错误。
D项因果不当。
从原文第三段看,“文吏之所以转学儒术,既有外部政治、文化环境的压力,也有内在精神价值的追求”,选项单纯说“因为儒学渐兴及以儒术为名目的选举及仕进之途光明诱人”,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选项要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理解不当。
全文是讲“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的情况,说明的是“法与时转则治”的道理,并没有侧重比较“黄老思想、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不同和作用”。
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信息区间,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然后仔细分析。
题干要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项,看原文第三段结尾,“此期儒法两家还未能相互吸收整合完毕”,“此期”是汉武帝时期,后文“到宣帝……已经充分表现了儒法由外在彼此独立向内在一体发展的趋势”,宣帝时也只是有“趋势”,选项“自此儒法两家从彼此独立最终走向相互融合”的分析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8-21题。
(18分)
二月兰季羡林
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
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前年,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
原来很少想到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不平常了。
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
我回忆的丝缕是从楼旁的小土山开始的。
这种野花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后稀疏地开上那么几片。
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
二月兰仿佛发了狂。
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放”,这个“怒”字下得真是无比地奇妙。
二月兰一“怒”,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但是花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的。
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
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
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
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
人自己多情,又把情移到花,“泪眼问花花不语”,花当然“不语”了。
如果花真“语”起来,岂不吓坏了人!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
然而我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到了二月兰上。
当年老祖母还活着的时候,每到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
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
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
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他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
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母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虎子和咪咪也不知钻到了燕园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
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和凄凉。
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
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
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
不但如此,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
一生最倒霉的时候。
在十年浩劫中,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笑对春风。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
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母、德华他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婉如和延宗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
我的小猫憨态可掬,依偎在我的身旁。
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
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到了今天,否极泰来,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
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词,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
然而,一回到家,虽然德华还在,延宗还有。
可我的老祖母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按说我早已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年龄,应该超脱一点了。
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如果没有老祖母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
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辨了。
我想得到答复,走上了每天必登临的小山,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却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选自〈季羡林散文精选〉》(有删节)
18.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二月兰各种开放的情景,或直接描写,或穿插于人事,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的身影。
请结合文中对二月兰各处描写,简述从中看到的先生人格的几个侧面。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形散而神不散”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作适当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作者回首往事,浮现于眼前的并不是那些所谓最辉煌的时刻,而是那些最平凡而又最亲切的瞬间。
请你概述作者想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展现真情、真思于情景相触之中,创造出令人难忘,发人深思的艺术境界。
B.作者借二月兰点染自己的悲欢,感叹大自然的永恒无穷和人生的短暂,表达了“天行健”人们要自强不息的思想感情。
C.作者借对常见的野花二月兰的描写,歌颂了千千万万像二月兰一样的普通老百姓,揭示了“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一深刻的哲理。
D.作者在描写二月兰时主要运用了拟人、夸张和反复等修辞方法。
E.从这篇散文看,作者的语言保持了天然本色,十分淳朴恬淡。
参考答案:
18.①逆境中巍然屹立;(2分)②一切顺其自然:(2分)③有自己的悲欢和真情。
(答出前两点大意即可)
19.形散:漫谈身边琐事,泛论人情世间,信手拈来,娓娓动听,逸趣横生。
(2分)
神不散:以二月兰为线索,一线贯穿。
(2)
20.人和事:老祖采荠菜;婉如匆匆而去的身影;虎子咪咪在二月兰丛里嬉戏;(2分)文革遭劫难,成了“不可接触者”;文革后,成为“极可接触者”。
(2分)
好处:以小见大,体现真情。
(2分)
21.B C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