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阆中中学高二生物上学期周测试题(五)(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阆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周测试题(五)(含解
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B.出生率、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
C.迁入率、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
D.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答案】A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图解:
(1)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

(2)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在具体环境中的种群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3)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其中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只能影响出生率。

(4)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但这种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如气候、天敌、食物等环境因素发生改变。

2.如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
【答案】A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种群年龄组成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
(3)柱形图
各图示共性及其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

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3.下面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答案】B
【解析】甲中年龄小的(生殖前期)的个体数目大于年龄大的(生殖后期)的个体数,属于增长型;乙中年龄小的(生殖前期)的个体数目较少,年龄大的(生殖后期)的个体数较多,属于衰退型,所以选D。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4.下图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关系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曲线表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只与时间有关而与其他物种无关
B.C~D段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有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C.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
D.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在捕捞期间,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E时期的水平
【答案】C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名师点睛】解决本题需要注意两点:
(1)区分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①增长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
初始数量
②增长速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
时间
(2)区分K值与K/2值的应用。

由于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因此保证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使捕获后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此时可获得最大日收获生物量。

5.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组成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答案】A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化
【名师点睛】对K值(环境容纳量)的解读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
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 值会上升。

(2)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值,如图所示:
(3)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

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

6.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细胞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仅用肉眼对小动物进行观察和分类
【答案】A
【考点定位】种群密度和类群丰富度的调查
【名师点睛】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
设种群数量为A只,第一次捕获B只并标记,第二次捕获了a只,其中有b只被标记,根据公式
B A=b
a,得A=
aB
b。

由上式分析可知:
(1)若由于某种原因(如标志物易脱落、被标记个体的被捕机会降低、标志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等)造成b偏小,则A偏大。

(2)若由于某种原因(如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等)造成b偏大,则A偏小。

(3)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或迁入和迁出,也会造成估算中出现较大误差。

7.下表说明有一种必要的生长因子和另一种物质分别是由两种微生物合成的。

如果将两种微
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 )
A.竞争
【答案】C
【解析】分析上表可知:红色酵母所合成的噻唑是毛霉必须的生长因子,而毛霉所合成的嘧啶又是红色酵母必须的生长因子;这两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一旦分开,双方都会因得不到各自必须的生长因子而不能正常生长,因此这两种生物应是共生关系。

故选C。

【考点定位】群落的种间关系
8.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干涸池塘阶段;②灌木阶段;③乔木阶段;④草本植物阶段。

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答案】D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
【名师点睛】本题关键在于要能够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区分演替的类型;识记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初生演替过程中需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等阶段,而次生演替不需要。

9.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生物的生长,但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

这些现象中包括的生态因素有( )
A.竞争和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竞争和种内斗争
C.竞争和种内互助 D.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答案】B
【解析】乳酸菌产生乳酸抑制异种微生物生长,首先取决于乳酸菌之间种内互助;其次是乳酸菌与异种微生物之间是种间斗争即竞争;当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又抑制本身繁殖,是属于
同种生物之间的种内斗争,所以选B 。

【考点定位】生物因素中的种内和种间关系
10.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

下图中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4幅营养关系图中,与题干所示的种间数量关系最符合的是(
)
【答案】
D
【考点定位】群落的种间关系 【名师点睛】种间关系的特征分析
11.如图中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三图表示的最可能关系依次是( )
A.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答案】B
【考点定位】种间关系
【名师点睛】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

(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如下分析:
①看曲线上升和下降的先后关系,一般先上升或下降的曲线代表被捕食者。

②看曲线峰值的高低,一般曲线峰值高的是被捕食者,另外,被捕食者的个体一般也比捕食者的小,所以被捕食者的数量相对较多。

下图曲线中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零。

12.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下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D.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的制约
【答案】D
【解析】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与图不符合,A错误;由图可以看出,a、b两种群刚开始个体数均迅速增长,但由于食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两者发生竞争,最终导致b种群死亡.因此,这两个种群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但竞争的程度应该是由弱到强,B错误;b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小,不为J型增长,C错误;再分析a种群整体的曲线较长,不难发现:a种群的增长呈“S”型,这是在有限环境中受自身种群密度制约的结果,D正确。

【考点定位】种间关系、种群的数量变化
13.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离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野兔、跳蝻、山羊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
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答案】B
【考点定位】调查种群密度
14.下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依据曲线a可知,在农作物播种时密度不宜过大
B.根据曲线b可知,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为d时最好
C.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生存斗争最剧烈
D.由曲线b可知,种群密度的变化与生物种间关系等因素有关
【答案】C
【解析】依据曲线b,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最大,A正确;根据曲线b可知,种群密度为d 时,存活率最高,人工养蜂最好,B正确;由曲线b可知,种群密度在最大时,存活率低,生存斗争剧烈,但在种群密度较低时,存活率也低,说明生存斗争也剧烈,C错误;由曲线b可知,种群密度的变化与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等因素有关,D正确。

【考点定位】群密度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15.图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 B.种群②个体的体积大
C.孤岛上将只剩下种群② D.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答案】D
【考点定位】种间关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名师点睛】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16.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
【答案】A
【解析】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A错误;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B正确;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
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C正确;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D正确。

【考点定位】群落的结构
【名师点睛】注意:(1)正确区分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种群的空间特征。

群落存在空间结构,而种群具有空间特征但不具有空间结构。

如竹林中竹子只是一个种群,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高山植被分布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高山植被分布不属于群落垂直结构,原因是在每一个自然区域地段,均具有自然群落,而每一个群落都有各自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17.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 )
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
B.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
C.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D.苔藓比地衣需要的有机物少,更适合于在裸岩上生存
【答案】C
【解析】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即“优势取代”,故选C。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
【名师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概念,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尤其是理解“优势取代”的含义,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18.下图表示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
B.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C.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
D.若图表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
【答案】D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特征
19.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

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工群落组建后,它的物种丰富度不再变化
B.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C.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经足够长的时间演替后能形成树林
D.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初始条件不同
D
【答案】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群落演替的方向是可预测的,生物多样性增大,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0.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

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从表格中的信息不难看出,该地区开始有草本植物存在,随着时间推移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说明该地区进行的是次生演替。

所以本题的错误答案选B。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
21.如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几种情形,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据此分析:
(1)若图示种群每年以λ倍“J”型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图中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动物种群按“J”型曲线增长需要满足的良好条件具体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__(K、K1、K2、O),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_________。

【答案】(1)N0λt 生存斗争淘汰的个体数或环境阻力食物、资源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2)K2 Ⅰ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增长及生物种间关系
【名师点睛】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增长模型
(1)“J ”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 Nt=N0·λt)无K 值。

(2)“S ”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存在K 值。

(3)“J ”型曲线和“S ”型曲线
22.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①A 、B 图中能反映该鱼种的数量的变化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种鱼在t 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有限,种内竞争加剧使种群的增长停止。

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 ,为保持这种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应使这种鱼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水平。

(2)调查红树林中主要植物的种群数量时,常用__________法。

红树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既能
提高群落利用___________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的分层提供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1)① B ②食物和空间(或资源)③增长型④N/2 (K/2不给分)(2)样方阳光栖息空间食物条件
【解析】(1)①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刚开始食物、空间充裕,种群数量增长,但由于食物、空间有限,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最终保持相对稳定,所以种群数量表现为S型曲线,选B。

②由于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所以t2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

③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达到最大,此时年龄组成表现为增长型。

④由于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所以为了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2)调查某种单株生长的植物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红树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既能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的分层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的结构
【名师点睛】有关“S”型种群的三种曲线的分析方法
三图对比分析如下:(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23.Ⅰ.下图是生长素与其作用的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点和E点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

(2)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y的范围为。

(3)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z范围应为。

(4)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则产生顶端优势现象时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处于__________状态下。

Ⅱ.下图示为用胚芽鞘所进行的实验过程,图甲、乙中供应块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接受块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后,胚芽鞘C发生的现象是。

图乙中胚芽鞘D不能发生C的现象,这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是。

(2)如果将A用阿米妥(一种呼吸抑制剂)处理后,甲和乙实验现象相同,推测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可能是。

【答案】Ⅰ、(1)既不促进,也不抑制(2)f<y<2f (3)0<z<f (4)大于h(或E点右侧浓度)Ⅱ、(1)向左弯曲生长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2)主动运输
Ⅱ.(1)甲图中,含生长素的供应块位于形态学上端,不含生长素的接受块位于形态学下端,生长素可以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即供应块的生长素能运输到接受块,因此胚芽鞘C向左弯曲生长。

(2)若用呼吸抑制剂处理后,甲和乙实验现象相同,说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需要能量供应,是主动运输。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植物激素的作用 【名师点睛】1.植物的向光性的原因分析
可见向光性产生的内部因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外部因素是单侧光的照射。

2.极性运输实例:
结论: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分生能力强的部位)向形态学下端(分生能力差的部位)运输,而不能由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

3.重力影响下根茎中的运输
原因:地心引力→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近地侧浓度高
→⎩⎪⎨⎪⎧
茎对生长素敏感性差→茎背地生长负向重力性根对生长素敏感性强→根向地生长向重力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