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若虚,字从之,藁城人也。

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

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

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
佐郎。

正大初,《宣宗实录
..,入为直学士。

天兴元年,哀宗走..》成,迁平凉府判官。

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
归德。

明年春,崔立变。

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
..省命召若虚为文。

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

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

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

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日:“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

”祁等固辞而别。

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

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

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金亡,徽服北归镇阳,与浑源
刘郁东游泰山
..,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日:“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

”乃令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

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

(节选自《金史·王若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人为国史院编修官/
B.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
C.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人为国史院编修官/
D.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人为国史院编修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录,依照真实情况记录。

编年体史书的一种,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也有以王朝命名。

B.刺史,原为巡查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

C.尚书省,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隋唐后与中书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

D.泰山,与华山、衡山、庐山、嵩山并称五岳,古时有天子到泰山封禅祭天地,后也以“泰山”比喻岳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虚少有高才,仕途颇为顺利。

他年少聪明慧悟,仿佛很早就同文字打交道;他曾历任翰林文字、著作佐郎、左司谏、直学士等职。

B.若虚身处官场,做实事重名节。

他为官颇有成就,曾出使夏国,编成《宣宗实录》;对翟奕等人作碑文的要求,他用道理来回绝。

C.若虚不畏权贵,碑文交由他人。

翟奕等人对他不写碑文很恼怒,最后碑文由刘祁写好,经他和元好问删定后,只是直接叙述事件。

D.若虚不仕元君,东游泰山而逝。

金国灭亡后,他穿平民服装北归;与友人游历泰山时感慨人生,希望终老于此,在一大石上坐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

(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读书方式、阅读习惯有了的改变,( )。

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数字化阅读呈快速发展趋势,纸质阅读呈放缓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以新华书店为代表的老牌实体书店纷纷走上了转型的必由之路。

实体书店或引进时尚的设计理念与元素,打造“高颜值”书店,成为“打卡圣地”;或在原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通过“书店+”等方式打造复合式文化平台。

在拥抱新技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实体书店的新兴业态不断。

值得注意的是,书店不仅是文化体验场所,更是一座城市的“灯塔”,是广大读者的心灵“”。

它的核心是书籍,对象是读者。

在书店转型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吸睛”“圈粉”“人气”,而忽略图书质量和服务,可谓。

那会导致书店逐渐丧失其本身的价值与内涵。

无论是老牌书店还是新兴特色书店,能否满足读者日益精品化、差异化的阅读需求方面做到极致,形成自己的读者群,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发展优势。

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日新月异显现归宿地喧宾夺主
B.突飞猛进涌现归宿地本末倒置
C.突飞猛进显现栖息地喧宾夺主
D.日新月异涌现栖息地本末倒置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很大地影响了实体书店的发展B.严重地制约了实体书店的发展
C.实体书店的发展确实举步维艰D.实体书店的发展受到不小冲击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能否满足读者日益精品化、差异化的阅读需求做到极致,形成自己的读者群,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发展前景。

B.能否在满足读者日益精品化、差异化的阅读需求上做到极致,形成自己的读者群,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发展前景。

C.能否在满足读者日益精品化、差异化的阅读需求上做到极致,形成自己的读者群,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发展优势。

D.能否满足读者日益精品化、差异化的阅读需求上做到极致,形成自己的读者群,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发展优势。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刘江红教授团队近日发表于《睡眠》期刊上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不睡午觉的孩子相比,睡午觉的孩子更快乐,成绩也更好。

该研究团队分析了近3000名中国小学生的行为,发现睡眠缺乏现象在儿童中
________。

尽管这项研究并没有________午睡与学习成绩变好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午睡与学习成绩提高的________是毋庸置疑的。

根据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午睡不只是让人们获得新的能量和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避免持续的电子屏幕和单一的坐姿等对健康的影响。

因此,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让孩子睡午觉,哪怕是半个小时也大有裨益。

睡眠不足是许多国家孩子的共同________。

影响孩子睡眠的第一因素是课业压力,其次是信息家电,再次是噪音、声、光等睡眠环境,以及家长的睡眠习惯等。

保障孩子睡眠很重要,(),尤其是深夜和凌晨的深度睡眠可以让生长激素的分泌达到最高,有利于孩子长高。

因此,让孩子从小养成午睡的习惯也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一举两得的效果。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习以为常揭示相关性效应
B.屡见不鲜揭示相关性现象
C.习以为常揭露因果性现象
D.屡见不鲜揭露因果性效应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生长激素会在人睡眠时分泌
B.人在睡眠时会分泌生长激素
C.人体想要分泌生长激素必须睡眠
D.睡眠充足有益于人体分泌生长激素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根据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午睡不只是让人们获得新的能量和改善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避免持续的
电子屏幕和单一的坐姿等对健康的影响。

B.根据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午睡不是让人们获得新的能量和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避免持续的电子屏幕和单一的坐姿等对健康的影响。

C.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午睡不只是让人们获得新的能量和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避免持续面对电子屏幕和单一的坐姿等对健康的影响。

D.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午睡不只是让人们获得新的能量和改善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避免持续面对电子屏幕和单一的坐姿等对健康的影响。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所有介绍英雄事迹的图书里,连环画有__________的优势: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简捷方便,且读者众多。

比之别的文本的或者是舞台的、影像的记录方式,它的接受范围更为广泛和灵活。

即使在连环画已经大大__________的现在,这种记录了过去的英雄,也还是一种最为简便最为亲切的读本。

《雷锋》《黄继光》《董存瑞》《杨根思》《刘胡兰》《罗盛教》《刘文学》《欧阳海》《安珂》等等,以英雄名字命名的连环画曾经__________。

日常生活里的英雄未必能载入历史,他们也无法谈得清为历史作出了什么重要的推动性的贡献。

他们只是在道德上、在人格上树立了以自己生命为代价的丰碑,这样的丰碑在某些抱持宏大史观的人看来经常是__________的,所以由他们把握的历史经常会将这样的英雄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他们以自己的生命付出维护了社会正义和其他个体生命,从根本上说有助于改善生活着的人类群体的生活秩序和生命质量。

记住他们,对现世、对后世的人类,功莫大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得天独厚今胜于昔不胜枚举举足轻重
B.空前绝后今不如昔不乏其人无足轻重
C.得天独厚今不如昔不胜枚举无足轻重
D.空前绝后今胜于昔不乏其人举足轻重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记录的过去的英雄,也还是一种最为简便最为亲切的读本
B.这种记录过去英雄的读本,也还是一种最为简便最为亲切的读本
C.这种记录了过去英雄的一种最为简便最为亲切的读本
D.这种记录了过去英雄的读本,就是一种最为简便最为亲切的读本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是现实生活着的大众生活秩序和生命质量需要这样的英雄
B.但是忽视他们存在意义的危害是很大的,且已经显现出来
C.但是现实生活着的大众得益于无数的英雄们的奉献与牺牲
D.但是这样的英雄却于现实生活着的大众极为有益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思
陆游
烈日炎天欲不禁,喜逢秋色到园林。

云阴映日初萧瑟,露气侵帘已峭深。

衰发凋零随槁叶,苦吟凄断杂疏碪①。

雁来不得中原信,抚剑何人识壮心!
注释:①碪:砧子,过去坧女撝衣用的石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夏天烈日当空,热得让人几乎不能禁受,可喜的是秋天来到了,园林一片秋色。

B.颔联紧承上联续写秋色,阴云遮日,露气侵帘,初秋的凉爽让诗人感到心情舒畅。

C.颈联情景交融,衰发与落叶、苦吟与碪声,意象互相映衬,将情感与景色有机融合。

D.本诗前两联重在写景,后两联由景到情,重在抒情议论,过渡自然流畅,脉络清晰。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鹏之背,________________;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2)吾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楚辞·渔父》)
(3)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4)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5)桂棹兮兰桨,________________。

渺渺兮予怀,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机匠
臧克家
①六机匠是我家的佃户,每年秋后看见他把劳苦一年所得的粮食往我家扛,我总是呼他声“六爷爷”。

他和他的弟兄几个分住在低低的茅屋里,屋子谦卑地压在两枝巍巍的旗杆前。

②最早是弟兄们一起过日子。

农忙时,他们全成了农夫,到了冬天,每个身子便钉在一张织布机上。

机房是有种特别味的,从外边听着哗嗒哗嗒的响声,你便可以在心中美丽地展开一幅纺织图。

六机匠的身上带着一种吸引人的力量,他的一间机房在西头,是孩子们的乐园。

他的笑脸叫人喜欢,从他口里吐出来的故事叫人迷恋。

③白天,我们坐在土炕沿上听他说《水浒》,说孟姜女哭长城,说良善的仙女和凡人恋爱而生生地叫磨难拆开了。

他半天一句慢吞吞地说,眼注视着手,手往返地抛着梭,脚还得上下地踏着下面的两页木板,而故事却只是影影绰绰若断若续的。

我们急得将他的手把住,可是他的嘴也随着不动了。

放开以后,手把铁轴抽开哒哒地卷一卷布,再向前推一下杼子,手脚便一齐动起来。

口又开了,我们也侧起耳朵再也不去拦他的手了。

④六机匠白天忙一天,晚上撇下机梭,身子一沾床,鼻子里便呼呼了。

我们当然不能让他闭着眼,有的抱腿,有的扒眼,有的扯唇,一心要从他口里抓出故事来。

“蒋门神又不是铁打的,怎么还三锤打得冒火光呢?孟姜女哭倒了长城以后怎么样了?那个仙女后来怎么样了?”他一点也没有嫌烦的表情,叹一口气把眼睁开,我们望着他的眼珠亮开,比望着逃开黑口的蚀月还要痛快。

我们的眼光紧系在他的嘴上,只想那一动,可是他就是不动。

他看我们脸上渐渐涌上了黯淡的神色,便指着破墙上的旧年画,向我们讲上几段,接着眼皮上的石头又把眼睛压闭了。

我们怀着幽幽的心情向外走,醒来泪珠挂在眼角上。

⑤冬天,太阳照着他牵机。

线匹掣得老长像一道银河。

他顶着一件开花的破袄,穿着一条气泡似的单裤,迎着风,人似乎要浮起来。

他一往一来像一张梭,冷风把挂在鼻尖上的水给吹下来,当时我很纳闷地问:“六爷爷,你为什么不用亲手织的布做件棉衣穿在身上呢?”
⑥ 几年以后,六机匠成了个空头衔,他的那一张织布机卖给人家了。

同时也分了家,别人都有老婆孩子,他却分了一个白发的老母。

⑦从此伴着老娘,六机匠变成了纯粹的老农。

对什么事情他都不是笨手。

他会剃头,太阳底下,人家头上的乱发随着他手下的钝刀倒下,刷刷的,一刻一个青头皮便显出来。

他会拉糖子,红的,白的,正月里小孩子都喜欢他。

他也卖过酒,他的酒管保你一壶到底不会有一点底渣,所以一罐子酒刚从城里背来,放不到炕上便空出来了。

别人故意逗他,“走到河里掺了几捧水?”他便半红着脸赌咒:“掺一滴水就给俺祖宗喝!”
⑧一个秋天,老娘像一个熟透了的果子坠落到土地下了,六机匠哭得最厉害。

这次邻里都替他叹气,“唉,一个老娘也完了,一个人的日子怎么过呢?”一个人的日子倒是简便,家便驮在身上。

环境教会了他做饭、缝衣服和一切家里的营生。

他有个倔强脾气,什么事都不托仗人,有时不高兴做饭,一点冷饭也可以打发饱肚子。

“小心点,冷东西呀!”有人拿他开玩笑。

“瞎子睡凉炕,仗着秉气壮。

”他的话从笑口里吐出来了。

⑨后来,六机匠去了关东,一去就是五六年。

有一天,我惊喜地发现,六机匠什么时候又回到家来了,这回住在三机匠家里,样子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是头顶的那条辫子不见了。

他见了我自然格外地高兴,说回来看看,本来打算立刻返身,谁想发生了战争,这条生路又被堵死了。

他口里不带脸上带地表示着寄居在人家里的不安。

三机匠脾气很好,侄儿们待他也都不错,添了他,在工作上添了个有力的帮手,而不过在饭桌上多添了双筷子。

不安什么呢?我明白这又是他独立刚强的那点天性在作祟了。

和他谈着话我心下怪难过,这样一个坚实能干的人,失去了织布机,失去了佃地,关东的一条生路又被截断了,一个人孤独得像一只被剪去翅膀的飞鸟,哪儿是他的去路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六机匠讲故事的细节“半天一句慢吞吞地说”“故事却只是影影绰绰、若断若续的”,体现了六机匠对于所讲故事内容的不熟悉。

B.文章写六机匠失去织布机后,给人剃头、拉糖子、卖酒,后来又去闯关东,既表现了他的勤劳能干,又表现了他生活的艰辛。

C.“六爷爷,你为什么不用亲手织的布做件棉衣穿在身上呢”,此处通过孩子的疑问,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造成百姓痛苦的社会的愤慨。

D.“我”虽然是地主家的孩子,却对六机匠感情深厚:儿童时代听着他的故事长大,长大后一直关心六机匠的生活,理解他,心疼他,牵挂他。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词细腻,如“我们的眼光紧系在他的嘴上,只想那里动”,用一“系”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孩子们渴望六机匠开口讲故事的急切心情。

B.“孟姜女哭倒了长城以后怎么样了?那个仙女后来怎么样了?”照应上文,也表现六机匠讲故事故留悬念,手法高超,同时显示了孩子们的天真。

C.小说以六机匠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讲述他织布、为孩子讲故事、卖酒、一个人生活、闯关东等事迹,故事性不强但抒情意味比较浓厚。

D.文章结尾将孤独的六机匠比喻为“一只被剪去翅膀的飞鸟”,生动形象地暗示出他处境的艰难,流露出作者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

3.文中“我”与六机匠的几次接触分别表现了六机匠什么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4.文章叙述了六机匠的生活及经历,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诗玲认为,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关乎中国现代性的一个关键问题:怎样回应一个同时需要民族意识和超民族意识的时代?她的看法是,只要民族国家仍然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凭借,民族本位的思维就会压倒国际主义的思维。

此种说法未免画地为牢,事实上,至少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民族本位与国际主义一直保留相互成就的可能性。

以中国为例,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一直在互动之中,将中国与西方截然两分已经价值不大。

前面说到汪曾祺,重要的不是诺贝尔奖是否有能力领会汪曾祺文学语言的古典韵味,而是它如何评估汪曾祺熔铸古今中西的创造性。

汪曾祺并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士大夫,他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以其独到的才情与智慧,为当代中国小说闯出一条新路。

而且,汪曾祺并非只是在语言上用力,其语言的背后是中国人独特的人情之美,而这种美又并非一味的诗意,而是在“极左”语言的灰烬中抢救出来的一种灵明,是温润如玉却潜藏着丝丝裂纹的优雅,是从洞明世事的悲悯中释放出的生气。

如果诺贝尔文学奖没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那就需要更恰当的奖项来承担这一使命。

但无论如何,问题不能被简化为要民族性还是要世界性的问题,既不能偏激地认为中国文学不需要在意来自他国的奖项,也不能简单地搬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行话作为文学的评价标准。

就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来说,立足传统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

恰相反,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卓越性标准之所以能够为某一民族国家严肃的文学人所尊重,是因为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益的刺激,用来疗治民族与个人盲目的文化自信。

诺贝尔文学奖的诱惑如此强大,这诱惑不仅来自于奖金,更来自于从“国民作家”一步跃进为“世界文豪”的无上荣光。

鲁迅当然明了这种诱惑,所以他在拒绝诺贝尔奖提名的信中把话说得十分严厉,他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

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在鲁迅看来,中国作家认为自己不配,比认为自己足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更好。

这似乎缺乏文化自信,其实却是从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出发。

倘若我们不是埋头做自己的事,而是一直将“中国人离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多远”当作最大的问题,对诺贝尔奖孜孜以求,这个奖的存在就会成为破坏民族文学发展生态的因素。

对于鲁迅的这一告诫,中国文学人一直心有戚戚,不过时至今日,情况又有所不同。

一则,在后殖民的语境中,第三世界国家似乎应当放下“国民性批判”的包袱,何况,中国人对于诺贝尔奖的渴望未必就超过其他国家,我们不必责己太过;二则,中国正处于全面、高速的发展时期,完全应该在未来获得更多国际奖项,以彰显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鲁迅自有低调的理由,那时的中国整体地被西方无视,但是此一时彼一时,莫言的获奖或许预示一个辉煌时代的开始。

而更进一步的想法也许是:将来是否有可能出现更适合于中国文学且有能力与诺贝尔文学奖抗衡的国际奖项?是否有可能出现以中国城市为首都的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我们的关键诉求,其实是让各类文学奖百花齐放,它们不是复制诺贝尔奖,也不是以地区垄断者的身份进行竞争,而是共同应对当今世界多向度、多层次的中心与边缘的矛盾。

使不同地区的作家追逐单一奖项,必然会使原本参差多态的文学世界共和国呈现出极不对称的供求关系,使缺乏相关文化资本的国家产生强烈的匮乏感,从而导致对新殖民主义秩序的强化。

让文学创作立足于地方经验,立足于特定时空中人们的欢乐、苦难与抗争,这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让文学不仅仅关心地方,亦能自然而然地关心远方和他人,同样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

而要使这类期待成为可能,首先是要在具体的命运共同体的内部以及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找到富有文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使具体的“我们”能够通过文学不断扩大自身。

这既是作家和文学研究者的使命,也是国际性文学奖的责任。

(摘编自汤拥华、朱国华《诺贝尔时代的终结与文学世界共和国的重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揭示了民族本位思维与国际主义思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B.如果诺贝尔奖对汪曾祺的创作性没有能力进行评估,那么中国不需要诺贝尔奖。

C.鲁迅拒绝诺贝尔奖提名,是因为担心助长国人虚荣心,不利于民族文学的发展。

D.真正找到了富有文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的国际文学奖,无须考虑作家的民族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中国诺贝尔情结中出现的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

B.文章在论证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处于互动中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