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县域旅游整合起色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东县域旅游整合起色探究
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研究
一、巴东县域旅游发展概况
1、巴东县概况
巴东县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位于川鄂交界的与西陵峡深处,境内三山(巴山、巫山、武陵山)盘踞,两江(长江、清江)分割,自古有“楚西厄塞,巴东为首”之说,有“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
巴东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南朝宋景平元年设县,名归乡县,隋开皇十八年更名巴东,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巴东系老苏区,是巴(巴东)、归(秭归)、兴(兴山)革命根据地中心。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元帅曾九次转战巴东。
巴东是少数民族地区。
全县总人口50余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占43%。
土家人具有勤劳、纯朴、刚毅、直率的性格,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具有土家族独特风格、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巴东县是三峡移民重点县。
按库区175米水位,淹没总面积41.1平方公里,占全县幅员面积的1.25%,需移民32090人(静态)。
但三峡工程的兴建,为巴东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巴东县旅游发展概况
巴东县旅游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由于巴东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厚重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
使得巴东县在历史上就形成里巴东古八景的景观格局。
极大地丰富了巴东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巴东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古八景分别是巴山夜雨、石门樵唱、官渡晴帆、壤溪渔火、村寺晓钟、兀洞仙泉、牛口滩声、古亭秋月。
我们可以看出这古八景都是沿长江分布,也就是今天的巴东县城长江两侧。
所以用这古八景来概括巴东整个县的旅游景观,明显是不足的。
巴东现代旅游发展要从1985年神农溪景区迎来第一批客人开始算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旅游业以其蓬勃旺盛的生机和不可阻挡之势,
被国际社会公认为低投入、高产出的世界第一产业,有着“朝阳产业”、“无烟工厂”、“无形贸易”、“创汇贸易”等美称。
自1988年以来,巴东县围绕“山、水、洞、情”等特色旅游资源,致力于旅游产业的培植,坚持不懈地推进旅游开发,为巴东县旅游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以及扶贫开发等战略的实施,三峡、水布垭电站投产发电,沪蓉西高速公路、宜万铁路通车营运等,不仅给巴东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优惠政策和项目机遇,也对巴东旅游产业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
以下我们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说明巴东旅游业的大发展。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巴东县与恩施州的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对比表项目时间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平均值
巴东县
年接待人次(万人)3464.5141139158.2281.8340400448同比增长89.71%118.60%-1.42%13.81%78.13%20.65%17.65%12.00%43.64%旅游直接收入(亿元)0.380.67 1.3 1.65 1.74 2.8 4.08
同比增长76.32%94.03%26.92% 5.45%60.92%45.71%51.56%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3.68 5.8512.817.542022.8同比增长118.80%37.03%14.03%14.00%45.97%
恩施州
年接待人次(万人)216.33 275.42425.45466.84663.591062.51658.272198.582650同比增长27.31%54.47%9.73%42.15%60.11%56.07%32.58%20.53%37.87%旅游综合收入(亿元)10.817.524.032950.6286.45119.55148同比增长62.04%37.31%20.68%74.55%70.78%38.29%23.80%46.78% 巴东县旅游人次占恩施州旅游接待人次的百分比15.72%23.42%33.14%29.77%23.84%26.52%20.50%18.19%16.91 %23.11%巴东县旅游综合收入占恩施州旅游综合收入的百分比
21.03%20.17%25.29%20.29%16.73%15.41%19.82%注:数据摘自巴东县与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结合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巴东县和恩施州的旅游年接待人次和旅游年综合收入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
2008年由于汶川地震和奥运会的原因,使得巴东县原来的旅游客源相对2007年减少,这些减少的客源大部分转移到了北京。
虽然这一年巴东县的旅游接待人次减少,但旅游直接收入还是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相对于2007年,旅游直接收入增长了26.92%。
说明游客的消费上升了。
2013年巴东县旅游接待人次相对于2005年增长了13倍多,而恩施州2013年恩施州旅游接待人次相对于2005年增长了12倍多。
这说明巴东县的旅游年接待人次增长高于恩施州全州水平。
从旅游收入看,不管是巴东县还是恩施州,“十二五”的中间年2013年比“十一五”的开局年2006年都增长了10多倍。
说明巴东县紧跟恩施州的发展步伐,实现了旅游发展的步步高升。
结合图表,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旅游接待人次还是旅游综合收入的增长率,巴东县和恩施州都很高。
说明巴东县和恩施州的旅游发展都很快。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巴东县旅游接待人次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3.64%,而恩施州只有37.87%。
巴东县的旅游接待人次增长率比恩施州全州的旅游接待人次增长率高出了接近6个百分点。
说明在旅游接待人次方面,巴东县比恩施州全州的旅游发展更加迅速。
从旅游综合收入增长率来看,巴东县的年平均旅游综合收入增长率是45.97%,恩施州全州的是46.78%。
二者相差无几。
但二者都接近50%,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恩施州整个州的旅游综合收入增长迅速,旅游业发展势头锐不可当。
结合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巴东县旅游
接待人次占恩施州全州的旅游接待人次的平均比例是23.11%。
巴东县旅游综合收入占恩施州全州旅游综合收入的平均比例为19.82%。
如果按恩施州全州八县市平均计算,各县市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州的比例应该为12.5%。
而巴东县远远高于这个平均水平,尤其是旅游接待人次。
说明巴东县的旅游发展在全州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远远高出全州平均水平。
二、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的必要性
前面一章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巴东县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方面看,巴东县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客观的成绩,并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但巴东县域旅游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通过旅游整合来促进巴东县域旅游的转型和进一步发展。
1、A级景区的建设和旅游资源的整合需进一步加强
截止2013年12月,恩施州总共有A级景区29家,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2家,3A级景区7家,2A级景区9家。
它们在恩施八县市的分布,我们可以通过下表看出。
恩施州A级景区在八县市的分布状况
A级县市5A级景区
(家)
4A级景区
(家)
3A级景区
(家)
2A级景区
(家)
总计(家)
恩施市0 3 1 2 6 利川市0 3 1 4 8 巴东县 1 2 5 0 8 建始县0 1 0 1 2 咸丰县0 2 0 0 2 来凤县0 1 0 1 2 鹤峰县0 0 0 1 1 宣恩县0 0 0 0 0
总计(家) 1 12 7 9 29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巴东县虽然A级景
区的数量和利川市并列为恩施州第一,也有恩施州唯一的一个5A级景区。
但像2A级这样的低级别景区,巴东县一个也没有,与恩施市和利川市这两个旅游强市还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巴东县在“十二五”接下来的几年中要加大对A级景区建设的投入,通过各种资源的整合,增加A级景区的数量,提升巴东县在整个恩施州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下面,我以长江为界,将巴东县现有的景区和比较出名的旅游景观分为江南和江北两部分,来观察巴东县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
巴东县现有主要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
分布资源分布
区域
具体资源分布
数量
(处)
A级景区的分布江北神农溪、无源洞(长江边)2 江南水布垭、巴人河、链子溪(长江边)、寇准公园(长江
边)、大面山(长江边)、邓玉麟将军故里
6
其他景观资源江北神农溪自然保护区、神农温泉、巴山森林公园(长江边)、沿渡革命烈士纪念塔、天池岭革命烈士纪念塔、杜甫草堂遗址(长江边)、楚蜀鸿沟石刻(长江边)、
浪淘英雄石刻(长江边)
8
江南金果坪红三军烈士陵园、武落钟离山巴人廪君发源地、格子河石林、金果坪石柱山、秋风亭(长江边)、劝农
亭、西壤口(长江边)、铁厂荒森林公园、巴东县烈士
陵园(长江边)、绿葱坡
10
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巴东县现有旅游资源分布严重不均。
江北只有2家A进景区和8处其他资源,而江南则有6家A级景区和10处其他资源,数量远远高于江北,是江北资源数量的1.6倍。
但巴东县
行政版图呈南北狭长形,江南行政版图的面积大约是江北的3倍。
这样算,江南的旅游资源数量虽然比江北多,但其分布密度还要低于江北。
而且,巴东县旅游资源的分布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大部分资源都是沿长江两岸分布。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总共有11处景区景观分布在长江两岸,占了巴东县现有旅游资源的一半左右。
这样江北江南旅游资源分布的密度就进一步降低了。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巴东县旅游业要健康稳健的发展,必须做好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
2、文化体验型旅游开发严重不足
首先,我们来了解以下巴东县有哪些文化资源。
在这里,我将巴东县的文化资源分为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纤夫文化、红色文化、古道文化、水运文化。
巴东历史悠久,从设县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历经沧桑,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巴东县为少数民族聚居县,少数民族人数占全县人数的44.3%,而这些少数民族又以土家族为主。
在民俗文化中又以民俗歌舞和建筑文化最具代表性。
闻名于世的东方迪斯科——撒尔嗬就起源于巴东县野三关镇,还有唱响青歌赛的巴东石工号子。
建筑以传统杆栏式建筑——吊脚楼最具代表性。
关于祖先崇拜,考
古界认为传说中巴人祖先廪君生活的武落钟离山就在巴东县水布垭镇的三里城。
水运文化和纤夫文化是紧密联系的。
巴东县境内河流众多,最具代表性的为黄金水道长江及其支流清江,长江、清江穿境而过,将巴东县分为南北中三块。
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巴东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他是联系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巫山以西地区的水上唯一通道。
所以,在千百年来形成了特殊的水运文化。
由于葛洲坝和三峡工程还未修建之前,长江及其支流滩多水急,于是诞生了一种特殊的职业,那就是拉纤,也就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纤夫。
神农溪的躶体拉纤可以说是整个长江水道纤夫文化的活化石。
古道文化主要是指巴东境内的一条千年古道,这条古道就是历史上上的施南古道,如今他以另一种身份展示在人们的面前,那就是318国道。
但巴东县境内还有多处保存完好的古道遗迹。
这条古道的主干道在巴东县境内穿过野三关和大
支坪两个乡镇。
支道一直延伸到巴东老城。
是历史上重要的物资流通和商帮之路。
红色文化,巴东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活动的重要地区,贺龙元帅曾九次转战巴东,共和国一号烈士段德昌就牺牲在巴东金果坪。
至今巴东县还留有红三军烈士陵园、巴东县烈士陵园、沿渡革命烈士纪念塔等革命纪念地。
虽然巴东县拥有这么多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在旅游开发中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还完全不够。
我们从巴东县现有的8家A 级景区来看,只有寇准文化公园这一家文化旅游景区。
虽然神农溪纤夫文化旅游区着力打造纤夫文化,在近几年也举办了几届“纤夫文化节”。
但神农溪景区还是以观光型景观为主。
所以,在整个中国旅游由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的转型时期,巴东县如何开发利用文化体验型旅游是摆在巴东县面前一个非常急迫而又现实的问题。
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决定了游客进入巴东县的旅游通达性和巴东县旅游接待能力。
首先,来看一下巴东县的旅游通达性。
以下是巴东县的交通现状。
巴东县交通现状
分类条数名称里程(公里)
里程总计(公里)
铁路 1 宜万铁路 34.5 34.5 高速公路 2 沪蓉西高速 34.6 94.6
沪渝高速 60 公路
国道 2 318国道 74.931 171.114
3460.665
209国道 96.183 省道
4
东大公路 32.408 235.34 巴鹤公路 134.116 巴巫公路 54.321 宜巴公路
14.495 县道
5
大清线 17.77 98.902 沿下线 22.302 巴秭北线
21.196
溪太线26.917
长水线10.717
乡道73 1008.327 1008.327
村道535 1954.028 1954.028
水路长江39
181.5 清江88.5
其他54
注:数据来源于巴东交通网
从表中可以看出巴东县交通还是比较发达的,形成了铁路、高速公路、公路、水路一体化的立体交通格局。
总通路里程达3000多公里。
但我们从巴东县交通整体布局来看,巴东县交通整体布局呈现“五横一纵”的格局。
由沪蓉西高速、长江水道、318国道、沪渝高速、宜万铁路构成了“五横”,由209国道和巴鹤公路(261省道)构成“一纵”。
之所以出现这种布局是由于巴东县的地理行政版图导致的。
巴东县行政版图呈南北狭长形,南北长、东西窄。
“五横一纵”的交通骨架使得巴东县东西向交通通达性高,可进入性强。
但南北向只有一条交通要道,使得从南北方向进入巴东比较难,而且县内南北向交通不便。
这样就限制了巴东县南北方向上旅游景区、景点、景观的交流与合作。
比如说游客不愿意花一天的时间从水布垭景区坐车到神农溪景区,这样游客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路上。
所以加强巴东县旅游专线交通的建设,提高南北向的旅游可进入性和旅游通达性是巴东县发展壮大旅游业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以上是巴东县交通通达性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接下来看看巴东县的旅游接待能力。
巴东县的旅游接待能力可以从巴东县现有旅游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来看。
下表是截止2013年4月巴东县现有的旅游企业。
巴东县旅游企业
分类等级数量(家/个)总计(家/个)
景区5A 1
8 4A 2
3A 5
旅行社
4A 1
8 3A 3
其他 4
酒店3星级 4
12 2星级 3
其他 5
游船公司 3 3
旅游公司17 17
旅游名村 2 2
从表中可以看出截止2013年4月巴东县共有8家旅行社,其中有4A级1家,说明3A级3家,说明巴东县旅行社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接待能力比较强。
能够接待每年到巴东来旅游的游客。
但巴东县的酒店和游船建设还有待加强。
从表中可以看出巴东县只有3星级和2星级酒店,没有4星级和5星级酒店,明显满
足不了高端旅游市场的需求。
游船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也有限,长江水道可以说是巴东县连接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巫山以西地区的纽带,水运也是最为清洁的一种运输方式。
所以加强航运建设,增加游船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不仅是巴东县大力发展旅游业的需要,更是巴东县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巴东县的旅游接待能力提升的速度跟不上巴东县旅游发展的速度。
所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巴东县旅游接待能力是巴东县发展旅游业的有一项重要任务。
4、品牌形象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为进一步树立巴东旅游新形象,提高巴东旅游的知名度。
2012年4月至12月巴东县向向社会广泛征集巴东旅游形象标志和旅游主题口号,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近500人的作品28925件。
最终从这接近3万
件作品中选中“秘境巴东”作为巴东县的旅游形象标志,选中“壮美三峡·秘境巴东”作为巴东县的旅游主题口号。
并经巴东县政府决定从2013年2月21日正式正式启用“秘境巴东”旅游形象标志和旅游主题口号“壮美三峡·秘境巴东”。
“秘境巴东”旅游形象标识主体为汉字“巴”(巴东)变化而成,其内容包括青山、碧水、纤夫等,并巧妙运用巴东地图作为印章,用“三峡”题字表明巴东的地理位置,在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廊道中占有一席之地。
整个图标几乎囊括了巴东所有的旅游特色,集中体现了巴东秀美的自然山水和厚重的人文历史,展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
“秘境巴东”旅游标识和“壮美三峡,秘境巴东”的旅游主题口号虽然完美的展现了巴东县的旅游新形象。
但是,巴东县在旅游发展中还没有将这种形象完美的展现出来。
比如说,巴东县各地区在景区建设时还没有一种独特而又新颖的形式展示巴东土家族人那种豁达的生死观,没有一种形式能够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到跳东方迪斯科——撒尔嗬的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
所以游客就不能认识和体会到这种古老而又神秘的丧葬习俗。
毕竟身体的体验是令人最难以忘怀的。
总之,就是巴东县在旅游建设中对“秘境”的开发和表现不足,有待于通过具体的开发形式将其展现在世人面前。
5、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滞后于旅游发展
巴东县通过各种推介会和开通旅游专列,吸引了北京、郑州、重庆等地众多游客,旅游发展可谓如火如荼。
但在国内旅游类型由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旅游方式由以团队为主向以散客为主转变的大背景下,依靠这种传统的营销方式来促进巴东县旅游的发展毕竟不是长远之路。
所以,抓紧智能化的旅游平台建设,运用新型的营销手段来推动巴东旅游业的发展。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上网终端,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等方面的信息,达到及时发布、及时了解、安排和调整工作与计划,从而实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和利用。
智
慧旅游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以下六个方
面。
一是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为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了发展大背景;二是国家政策的支持为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是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为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四是旅游者对信息的应用能力和手段提升为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用户基础;五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了应用载体;最重要的是旅游者对旅游信息服务的需求迅速上升。
智慧旅游的“智慧”体现在“旅游服务的智慧”、“旅游管理的智慧”和“旅游营销的智慧”这三大方面。
智慧旅游从游客出发,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
游客在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享受旅游和回顾评价旅游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智慧旅游带来的全新服务体验。
智慧旅游将实现传统旅游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信息,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转变。
智慧旅游通过旅游舆情监控和数据分析,挖掘旅游热点和游客兴趣点,引导旅游企业策划对应的旅游产品,制定对应的营销主题,从而推动旅游行业的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
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智慧旅游的主要主要功能包括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简称“四导”)四个方面。
旅游者只要有一个数据终端,比如智能手机,就能实现旅游过程食住行游购娱等全部活动的预定、消费、付款等。
这样就弱化了传统旅游方式中旅行社、导游等其他机构和人员的作用。
也不用受传统团队游行程安排的束缚,提升了旅游的自由度和舒适度。
从上述分析看,巴东县智慧旅游的发展水平亟待提高,目前巴东县还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旅游信息发布平台,通过各种互联网搜索引擎搜索巴东县的旅游景区、景点、酒店、交通等,都只能搜索到一些最基本的信息。
这些信息完全满足不了现代旅游者对秘境巴东的探索需求。
6、与周边的合作不够
从地理位置看,巴东县处于恩施州的边缘地带,与鹤峰县是恩施州离州府最远的两个县。
同时,巴东县又处在恩施、重庆、宜昌这三个旅游城市构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间,但游客到这三个旅游城市来旅游时,都只是将巴东县作为一个过境地区。
所以在旅游发展中,巴东县与周边的合作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
从交通来看,恩施州高速和铁路未通之前,巴东县仅有318国道和209国道与恩施州府相连。
也只有这两条国道与外界联系。
高速和铁路通车后,虽然巴东县的旅游通达性大大提高,但交通发达程度还是是制约巴东县与周边地区旅游合作的重要因素。
因为巴东县建设武陵山绿色旅游公路的进程才刚刚起步,同时也还没有完全纳入恩施州2小时交通圈。
从旅游线路来看,目前只有2条线路能够体现巴东县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一条是黄金水道中长江三峡这条线路将宜昌、巴东、重庆三地联系起来;另一条是清江观光将恩施、巴东、长阳三地联系起来。
这两条线路都是依靠天然河道将巴东县与外界联系起来。
陆上以公路为联系的旅游合作线路还没有。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巴东县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与周边地区的合作还不够,这样不利于巴东县旅游业的发展,不利于“仙居恩施”整体品牌的建设,也不利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和武陵山片区旅游的整体发展。
三、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的理论指导
1、系统论
“系统”一次来源于古希腊语,他的意思是整体由部分构成。
系统的定义非常多,比如说“系统是诸元素及其顺常行为的给定集合”,“系统是有组织的和被组织
化的全体”,“系统是有联系的物质和过程的集合”,“系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等等。
一般系统论提出后,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论作为一门学科,它是由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的。
他于1932年在“抗体系统论”一文中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
他于1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
础。
但直到1948年他在美国讲授“一般系统论”时,这门学科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真正确实这门学科的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
系统论的定义也和系统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在这里,我引用贵州大学张元雄给定的定义,他认为“系统论是一种运用逻辑和数学等学科的方法考察一般系统的理论,基本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
”【1区域旅游资源整合驱动机制的分析框架研究文/张元雄】
将系统论引入旅游界的,则是二十世纪60年代的Neil Leiper,他提出了旅游系统的概念。
但对于“旅游系统”这一概念本身,学术界存在多种定义。
国外学者提出旅游系统由旅游者、客源地、交通线路、目的地和旅游业五大要素相互作用形成,或由客源市场、旅行、目的地和市场营销四个环节相互作用形成。
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以北京大学的吴必虎最具代表性。
他认为旅游系统是指直接参与旅游活动的各个因子相互依托、相互制约形成的开放的有机整体,包括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四个部分。
其组成构成如下图:
旅游系统的组成结构(吴必虎)
客源市场系统主要是指位于旅游活动各段落的休闲者和旅游者及其形成、活动背景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子系统。
以旅游者旅游的距离或参与的活动类型等为指标,可以将客源市场划分为日常旅游及一日游的当地客源、参与一日游及过夜游的本地以外的国内客源、以及一般属于过夜游或度假游的国际客源。
出行系统主要探讨旅游者对各种旅行方式(公路、铁路、水上航线、空中航线、缆车、索道、游径及乘坐设施等)的知觉特征和选择模式,旅行的时空分布与空间类型(如单一型、沿途型、基地型、区域性、环游型等)以及旅行社旅游线路的设计组合等。
目的地系统主要是指为已经到达出行终点的游客提供游览、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