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3.1.1食物的营养成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材分析
食物对人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每种食物都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但在不同食物中不同的营养成分的含量差别是非常大的,所以膳食构成不仅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体质强弱以及延年益寿等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也与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在学习“食物的营养成分”一节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吃饭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得有营养,养成不挑食、不偏食,按时进食的饮食习惯。

同时还应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食物来自生物圈的其它生物,人类与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对生物圈的索取应保持生物圈的可持续发展。

维生素既不参与人体的构成,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但它对人体各项生命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系人体健康。

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量很小,但它在体内不能长期储存,而且绝多数不能在人体内合成,人只能不断地通过食物为自己补充新的维生素。

不同的食物中所含维生素的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所以食物应多样化才能保证营养均衡,否则就会出现维生素缺乏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人体中的六类营养成分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

2.举例说出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
3.尝试说出几种维生素、无机盐的种类、来源、缺乏症状
能力目标
1.判断几种维生素、无机盐的种类、来源、缺乏症状。

2.培养学生自我保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意识,认识食物多样化的重要意义;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来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人类与生物圈应和谐发展。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正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糖类、蛋白质、脂肪三大营养成分的作用
2、维生素的主要种类、来源及缺乏症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搜集各种食物的包装袋,相关疾病简介,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多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表,印发给学生。

(3)青尖椒提取液、用水粉颜料调出同色的溶液,及体积分数为0.01%高锰酸钾溶液、研钵、小烧杯、漏斗、纱布、蒸馏
(4)将学生分成4人一个小组,选出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和在分组实验中的分工。

2.学生准备:
⑴常吃的食品的包装袋或包装盒;
⑵知识准备:上网搜集或通过图书、咨询等途径获得有关维生素的知识。

搜集有关人体健康所需要的无机盐及其食物来源和主要缺乏症。

(3)实验材料准备:自己常吃的几种果蔬。

教学程序
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角度设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改理念,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能力,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搜集食品包装的说明,调查“洋快餐”的食品种类和特点,真正让学生体验知识无处不在,知识的获得是多途径的;以知识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利用感性知识来获得理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发展,还特别注重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力求将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落到实处。

2.教学贴进学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课程资源,使学生意识到生物知识源于生活,现实生活处处皆学问,是我们生物课堂学习取之不竭的源泉。

学生课下收集信息,充盈头脑,课堂上展露头角,一显风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是学生获得自信的舞台,激发学生热爱生物学的情感。

整节课中,力图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互相配合,主动交流。

3.教学活动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设计,以“学”定“教”。

生物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及协作精神。

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

本节课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教师的讲授,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是学生从课本中无法获得的知识,以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地做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加强问题设计的生活化,生动化,思维化,使学生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

学法设计,本着“五让”原则:只要学生能学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学;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去思考;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只要学生自己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注重了学生知识的获得途径。

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感性世界中挖掘教学资源,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选取贴近学生的生活的现象,化抽象为具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通过学生对信息的整合与分析来获得知识。

引而发,发而再引,通过适当的补充,使学生获得知识。

教师不是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而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与学生一起学习。

2.注重了学生在表达中思维,在思维中发展的设计。

如关于“洋快餐”与中国传统饮食的辩论”,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强,不论正方反方,皆努力说服对方,学生思维活跃,据理力争,不仅要灵活熟练地掌握知识,深入现实,还要注重语言的说服力。

这样促使学生知识内化,通过表达再将其外化,在辩论中学生思维碰撞,引发认识冲突,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思维得到发展。

3.注重了营造师生平等的和谐环境,轻松欢愉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地,教学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合作学习,人人进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各种能力。

4.注重了课堂内容在课外实践中的延伸。

如布置课后分析自家的饮食误区,并与父母交流整改的活动设计,促使学生关注生活、关爱他人,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与交流,做出决策的能力。

5.注重了探究实验《比较不同果蔬的维生素C的含量》的处理,学生学会了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了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而落实新课改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的要求,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的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