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岸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4度幸福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南岸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4年度“幸福教育”专项课题
小学幸福课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的急剧“变革”,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也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心理冲突明显增多。
据卫生部统计,目前全国21.6%以上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北师大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地抽样调查,小学有异常心理倾向的占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占4.2%,初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占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占4.2%。
以上结果显示,当今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中小学急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同时,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幸福课逐渐在欧美国家盛行起来,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因此,综合幸福教育的需要、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幸福课的本土化实践需求,研究小学幸福课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研究意义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心理健康教育课尚处于开发完善阶段,因此,小学阶段的幸福课的构建与实施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理论上,有利于探索幸福课的本土化模式,丰富发展幸福教育理论。
在实践上,有利于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探索幸福教育的实践路径。
二、理论基础及依据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
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三项使命是治疗精神疾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在二战之前均得到研究者同等程度的关注。
而二战之后,心理学成了一门大力致力于治疗的科学,它的研究焦点集中于测评并治愈个人心理疾病,出现了大量对于心理障碍的研究以及对离婚、死亡、性虐待等环境压力对个体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研究。
Seligman曾注意到在对人类情绪的研究中,就有约95%的研究是关于抑郁、焦虑、偏见等负性情绪的研究。
在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和疗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心理学却忘记了它的另外两项使命,逐渐成为一门受害者科学。
注意到这种现象,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
具体就研究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1. 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2. 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3. 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幸福课,一门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资产,以培养
学生的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关系和积极行为,促进学生成长与幸福的综合活动型课程。
小学幸福课课程,就是指以小学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一门幸福课课程。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很早就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目前己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西方学校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心着眼于矫治层面,自70年代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转向促进人的发展,包括健全的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
80年代初期,美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由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转移到全体学生身上,通过心理技能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80年代后强调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儿童的潜能。
目前,美国90%以上的中小学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与学校教育有机整合,其基准点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至今经过了20多年的研究实践与探索历程,与发达国家百年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历史相比,仍处于初始阶段。
冷静回顾和深刻反思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便不难发现在繁荣景象背后所存在以下误区与困境:实效性较差,发展不平衡;理论研究薄弱,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认识尚不一致;形式多样,但缺乏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专业人员匾乏,且部分教师专业技能及待提高;整体化不够,还没有形成学校全方位多层次心理服务系统。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孟万金教授创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
这一思想发轫于2002年,形成发展于2006-2007年,成熟于2008
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一书的出版是其成熟的标志。
5.12汶川地震后心理重建中的作用发挥体现出其经受住了决策与实践的检验。
2009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完成了测量量表和网络测评系统的开发,向大样本测评和大面积推广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其计划逐步覆盖所有学段,继而扩展至全民积极心理素养的提升,促进全人发展和构建服务和谐社会。
(三)国内外幸福课的实施现状
幸福课的实践首先是从塞林格曼1999年在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开始,但广受媒体关注的则是哈佛大学的泰勒博士,他讲授“积极心理学”的幸福课超过了哈佛的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成为哈佛听课人数最多的课程。
在美国,中小学的幸福课实践同样层出不穷,例如亚拉巴马州Homewood高中的Amy C.Fineburg 老师根据积极心理学的体系,分别向学生介绍了留个单元的《积极心理学七天入门课程》。
根据Catalano(2004)统计,北美关注青少年积极成长的课程计划有77个。
这些社区或者学校的课程,有的关注了积极心理学的某个特定概念或特定能力,有的关注了青少年全面发展。
英国顶尖中学惠灵顿公学从2006年开始,为10年级和11年级学生每周安排一次幸福课,教授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关注身心健康,控制不同的情绪,以及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门课程糅合了传统团体心理活动课、宗教教育、体育锻炼、个人、健康与社会教育,以及瑜伽和冥想等众多元素,关注学生的四套成对能力:个人和社会、健康与社会教育、创新和物质、道德和精神、语言和逻辑。
我国香港地区于1999年在中小学开设了“成长的天空”课程计划,2005年开始推行“共创成长路”等给予积极心理学的教学实践。
迄今为止,香港教育界已出版几十本教材,发表上百篇研究论文,成果丰硕。
在我国大陆地区,浙江大学的徐青老师模仿哈佛幸福课体系,开学在大学讲授心理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开始结合欧美幸福课实践和传统团体心理活动课的教学实践,分别在
北京十五中、北京景山学校、贵阳一中、昆明五华区进行了从校本课程开发到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团体活动设计等种种富有创造力的探索。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幸福课实践也刚刚开始开发和探索,尚未形成完善教学体系。
仅有的少量实践研究也大多集中在中学和大学,缺乏专门针对小学的幸福课的研究。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探索小学幸福课课程的开发范式、实施策略与典型案例。
(二)研究内容
1.探索小学幸福课的核心内容,编制课程纲要或教材指南;
2.探索小学幸福课的实施方式,形成教师指南积极实施经验;
3.定期实施小学幸福课教育教学及教研,积极小学幸福课案例。
六、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研究研究范围是南岸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试点对象为天台岗雅居乐小学全体师生。
七、研究方法及运用
(一)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奠定理论基础;
(二)行动研究法,选择天台岗雅居乐小学为试点学校,每周实施一次幸福课教育教学;
(三)案例研究法,选择幸福课典型案例,进行各种研讨与分析。
八、研究成果
(一)形成了小学幸福课课程纲要
1.课程性质
幸福课是一门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关注孩子的优势与幸福,帮助孩子
快乐与幸福,以培养具有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关系和积极行为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2.课程总目标
幸福课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提升发现、享受、创造享受幸福的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童年,奠基幸福人生。
3.课程内容板块(以小学低段为例)
①积极认知
对身高、体重等自我形象形成初步了解,建立对自我形象的积极认知。
体验想象带来的乐趣,发挥其想象潜力,在学习和生活中爱想象、会想象。
培养观察的兴趣,提升其仔细观察的能力。
了解遗忘的规律,学习有效记忆的方法,提升记忆力。
②积极情绪
认识各种情绪,区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并学会在不同情景使用不同的情绪。
运用各种方式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
认识愤怒并了解其危害,学会控制自己的愤怒、调节自己的情绪。
关注愉悦、快乐的情绪,学会保持快乐的技巧和方法。
③积极关系
认识和熟悉新的班集体,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培养对班集体的责任和主人翁意识。
理解老师,尊敬老师,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
认识友谊的美好与可贵,跟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交到更多的朋友。
理解父母的不容易,感受亲情的温暖,学会感恩父母。
(二)形成了小学幸福课教师指南
目前已经形成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小学幸福课教师指南4册,教学建议共48课时,近7万字。
其具体编写体例如下:
1.理论提示
对本课所涉及的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学理论进行精要阐述,促进教师对课程的深度理解。
2.教学目标
对小学幸福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化、可评测化表述
3.适用对象
对教学对象进行初步分析
4.适用人数
标明小型团体活动课程还是大型团体活动课程
5.活动场地
6.材料准备
7.活动程序
列出每一教学环节及各教学环节的教育意义
8.其他注意事项
指出教师教育教学特别需要注意的点
(三)积累了小学幸福课的实施经验
1.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
如“情绪森林之旅”引导孩子识别、体验、正确的表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绪类别。
“唤醒感觉小精灵”针对二年级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特点,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分别物化为一种小精灵,让孩子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四种感觉器官,更加开放地去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从而开启灵性之门,
跨出审美的第一步。
“小鱼儿向前冲”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合作的乐趣,并且学会合作的技巧等。
2.提练了幸福课学生评价关键词
根据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人类六大优势,总结提炼出“小学幸福课积极评价语言关键词”,从而促进课堂教学实时反馈。
如涉及“仁爱”方面,可以用如下关键词评价学生:常常为别人着想、有同情心、善解人意、理解别人、关心别人、主动帮助他人、善于分享、情商高、能接受别人的思想、能感受他人的情感、主动交往、善于欣赏、善于赞美他人、有很好的社交技巧等等。
九、研究影响与效果
(一)课题组团队的成长
课题组坚持采用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形式,以行动学习来推进课题工作。
通过学习,课题组成员努力从理论层面上对本课题产生的背景、理论依据、教育思想、实践价值进行全面的把握,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养。
在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浸润下,整个课题组团队放松身心、悦纳自我,形成了积极阳光的心态和积极关注、正向引导、坦诚开放的价值取向。
在本课题的研究实践中,教师努力将先进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自己的幸福教育行为,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
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的心理素养也同样得到了提升与丰富。
(二)课题试点学校的内涵发展
幸福课自开设以来受到学生的强烈欢迎与喜爱,孩子们对幸福课很感兴趣,纷纷表示每周都盼着上幸福课,期待在幸福课上做各种各样有趣的游戏,学到令自己幸福的本领。
幸福课实践研究促进了学生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在课堂内外,学生基本适应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其独立性、合作、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强化与培养。
幸福课的开展也得到了家长的
肯定,家长们表示,学校开设幸福课,专门培养孩子的幸福能力,表明学校教育理念是先进的,愿意与学校携手共同培育出幸福的孩子。
同时,幸福课的开展深化了天台岗雅居乐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助推其成为全国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重庆小学仅1所)。
(三)幸福课引领辐射全区
幸福课开展了多次区级展示,获得多方高度认同,促进区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感知度。
2014年10月,在南岸区首届积极心理校园行活动中,课题组高田田老师为大家呈现了一堂展示课“唤醒感觉小精灵”,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边玉芳教授、吴洪健博士等心理健康教育同行们的肯定与认可。
课题组高田田的幸福课“体验合作真快乐”、“情绪森林”在天台岗小学台阶课堂赛课比赛中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陈曦老师的幸福课“认识独一无二”的自己获得三等奖。
2015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实验基地分会场设在了天台岗雅居乐小学,陈曦老师为与会专家、领导展示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幸福课《小鱼儿向前冲》,课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孟万金教授评价到:“幸福教育倡导‘三位一体’模式,以幸福课为教育突破口,专门培训;学科渗透,将原本单一的学科变为集知识、趣味、综合其他学科为一体的新型课程;抽离式满足特殊需要的课程,如家长课程、种子课程等。
”
课题组撰写的论文《绘画治疗技术在小学幸福课中的应用》、《沙盘游戏在小学幸福课中的应用》已公开发表或即将发表,并分别获得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研究”子课题成果征集一等奖和二等奖,深化了幸福课的实施策略。
幸福课在天台岗雅居乐小学试点的成效,促进了区教委与区教师进修学院决策,在下一步全面推进南岸全区幸福课的普及与推广。
十、问题与讨论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与困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幸福课课程框架还有待完善,由于实验学校目前只有低年级学生,因此幸福课在小学中高段该如何实施,课程形式和设计需要作出哪些改变还值得探索。
(二)课堂教学的情景设计如何走向生活化、学生如何将幸福策略运用到生活中还有待思考。
(三)幸福感和幸福能力是一项综合指标,其测评极其复杂,其影响因素也较为广泛,因此幸福课的课程评价也是一个较为复杂困难的问题。
十一、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幸福课能在小学学段实施,并能够产生良好效果;
2.小学幸福课的开发需要专业的理论支撑,并以发掘小学生的心理潜力、增强小学生的各项积极心理品质为指向,并编制完善小学幸福课课程纲要;
3.小学幸福课的实施需要一个学习型的团队来不断循环完善。
(二)研究建议
1.建议进一步整合区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来进一步论证完善小学幸福课课程纲要;
2.建议区教委与区教师进修学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识培训,提升小学幸福课的实施环境;
3.建议区教委与区教师进修学院组织对小学幸福课进行完善后进一步推广全区试验;
4.建议各中小学高度重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试点学校经验,结合学校校情学情,推进各校幸福课实施。
参考文献
[1]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 阳志平.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 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4] 诺丁斯.幸福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5] 彼得森.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6] ALAN CARR.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M].北京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7] 王滟明,邹简.哈佛积极心理学笔记哈佛教授的幸福处方[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1.02
[8] Anna Pluskota. The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SpringerPlus,2014(3):147.
[9] Kristján Kristjánsson.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Positive Education: Old Wine in New Bottle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12(47):86-105.
[10] Aydın, Ayhan;Yılmaz, Kürşad;Altınkurt, Yahya. Positive psychology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Sciences,2013(10):1470-1490
[11] 傅文弟.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8).
[12] 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1).
[13] 肖呈蝉.在整合中发展—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化趋势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5(5).
[14] 张志刚.你准备好了吗,学校心理辅导师一学校心理辅导中外比较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1)
[15] 赵兴万.中小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河北师范大学2012.
[16] 郑兰.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