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经济学家对新农村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农民经济学家对新农村的思考
1、新农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必然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国国民经济高速向前发展。
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农村,这个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开始而且也首先发生巨大变化的地方,同城市的经济发展相比起来,经济发展的速度是显得太低了。
在经济改革之前,农村是非常贫穷的。
农民的劳动的日收入在0.1-0.2元之间,0.1元之下和0.2元之上的日收入虽然也可以见到,但是,就都非常少了。
日收入在0.1元以下的,就是特困的山区,是国家需要救济的地方。
在北方,农村农民的生活是以红薯为主的,有些地方靠食用红薯来维持温饱的比例甚至占80%以上。
在这些特困的山区,是连红薯也不够吃的,靠国家发给的救济粮勉强维持生活。
收入在1元以上的地方也有,但是,那可是稀有的先进村,如大寨,是人间的蓬莱仙岛,寥若晨星,人心向往,想学习而学不到,只好心向往之。
当时农村生活之苦是当今的年轻人和城市人想像不到的,所以,所有的现在还在高喊“青春无悔”的下乡知识青年一到改革开放知识青年返城时也就毫不犹豫的立即离开农村回了城市。
所以,对于农村人来说,当工人进城市吃公粮是他们可望不可及的梦想。
一旦有一个农村青年当了工人,惊喜不啻于现在的考上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农民看他的眼光不啻于对待现在的博士生。
所以,当时农村有一句顺口溜,是说农村姑娘找对象的:“一工二干三教员(即教师),任死不嫁老社员”。
何谓“老社员”?是指在农村扎根一辈子的农村青年。
这个顺口溜表达了农村渴望脱离农村的心情。
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几个年头,农村就率先变了样子,说这种变化是在“一夜之间”是夸张的形容,但是,变化也就是在改革后两、三年之内的事情。
有的人为了否定改革,说这是改革之前奠定的基础的结果,完全是想当然。
因为在改革前的三十年间,农村的起色不大,粮食问题解决不了,想废除计划粮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事。
在那两、三年中,许多水渠没有办法使用了,拖拉机被改造成运输工具卖掉了,许多农民没有牛犁,用人去曳,用铁耙掘,生产力倒退了,粮食产量却提高了。
这是新体制的力量。
农民过去有劲没有地方使,有能力没有地方发挥,一改革,使农民的力量用到了正经的地方,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变了一个崭新的样子。
存款户不再望着那属于自己的一点存款数字没有钱花唉声叹气,把多余的劳动搞点副业把现钱装在自己的兜里,欠款户从此摘掉了欠款户的帽子,农民的小麦吃不完了,也和城市人一样,拿红薯当新鲜吃。
一时间,农村开始出现了过去人们连想也不敢想的万元户,令一些老教授嫉妒死了。
“当教授的不如当农民的;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鸡蛋的”成了中国新的怪事。
农村又一次有了新面貌。
然而,这个急速的变化是短暂的。
这并不是说,农村以后没有变化。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的变化远远超过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剪刀差越来越大。
农村的变化越来越小了。
农村停留在万元户的水平之下。
虽然万元户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但是,在绝大多数农村,万元户仍然是绝大多数农民难以触摸的高峰。
生活提高了,因为发展的要求使每个人的必要消费在升级。
绝大多数农民已经难以应付,在变化中的农民越来越显得贫穷了。
三农问题凸显出来了,成为中国的重中之重,迅速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新农村建设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这是必然的。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是中央首先提出来的解决三农问题的的措施和目标,是要通过建设新农村来改变农村贫穷的面貌,以求解决三农问题。
在这之前,农民虽然也极度渴望富裕起来,赶上城市人的生活水平,但是,他们一直没有把这个问题归结为新农村或者是旧农村的问题。
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不久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如果说,50年来,说农村是日新月异是一种夸张的形容词,但是,农村的新面貌是不容置疑的,今非昔比是实实在在的。
农村的面貌已经刷新了几次,可是,农村依然比城市
贫穷,甚至今天比过去同城市比起来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农民的心里,农村就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在农村是没有好生活可过的。
所以,农村(或者城市也是如此。
因为城市人是农村人通过奋斗后品位升级才成为城市人的,所以,必然也还有农民的认识)就流传古语说:“有福人生在州城府县,没福人生到深山后背。
”所以,他们自己没有希望,也不惜剥皮卖血去攻子女上学,以能够使后代成为城市人。
所以,他们不会在新农村旧农村上动心事。
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之后,当然农民们基本上都知道了,因为除宣传媒体的宣传外,还有政府官员的逐级传达。
新农村是什么样子呢?没有人能够把握得了,各有各的认识,各有各的说法。
我听有的农民说(我也是农民,只是这几年在城市中漂流,所以没有能够亲自听到那些“精彩”的传达),他们听干部说,新农村是一个运动,运动过去就算了。
所以他们也积极运动,刷墙、打扫卫生,已经发展的少数农村积极建设新居(据谁有政府拨款建设新农村样板的)等等,积极地搞新农村建设政绩。
农民是被动地运动,有许多做不到就谁也没有办法(比如建设新居)。
农民更加是一头雾水,真正关心的不多。
因为没有人领导他们,组织他们,教给他们怎样做,他们的能力有限,他们大多数不知道怎样做好,只好到处寻找门路,不是为了建设新农村(或者有点作用),而是在极力支持各种必要的生活开支。
他们只有也只能这样。
所以,新农村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是说归说,听归听,做归做,他们还是和以前一个样子。
中央开了几次会议,反复强调、提倡和发动,并且形成了系统理论,具体了新农村的方方面面。
但是,这些方方面面的实现,只能归结为一样东西:钱!或者说是农民成数倍数十倍的提高收入。
这种认识也是绝大多数农民的想法。
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因为缺少这样的能力,对新农村建设问题仍然是一头雾水。
写到这里,我恰好刚刚见到一份文件,是江苏省委宣传部课题组发表在人民网上的调查报告《农民眼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里面谈到他们的调查结果说“‘钱袋子鼓起来’,不管是在富裕的江苏华西村,还是在比较贫困的陕西南泥湾村,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最主要的认知无一例外地首先表现为“发展农村经济,人人有活干,村村有厂子,走上城镇化道路”,74.9%的村民感叹:“要是有钱就好了”,认为新农村建设首先应该增加收入,在6个选项中排在第一位。
接下来依次是教育、环境、医疗、村政及其它。
”这足以证明,农民的希望是收入问题和和城市人过一样生活的问题。
当然,中央也并不是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
把增加农民收入也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除去许多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外,最令人民称赞的是中央免除了农业税,实行了普惠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农民确实得到了实惠。
农民从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了甜头,受到了中央对农民的关心。
农民开始注意了新农村建设。
在农村越来越显得贫困的情况下,改变农村的现状,使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是农民的必然希望,能够引起农民的共鸣,这是三农问题存在的必然。
农民在拭目以待,在媒体的寻找出来的新农村的典范案例的宣传中,农民还是不能不持怀疑的态度,什么时候才能使农村都达到那样的水平呢?新农村已经提出来接近50年了,那样的村庄能够占总数的多少比例呢?是全部农村都能够实现了的吗?
2、新农村的历史经历我今年已经60有余。
还是在我孩提时代在1956年以后,新农村已经提出来了。
那时候,我正在完全小学念书,我还参加过农村题材的演出呢?1958年,正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暂时不是太提倡了,忙于大跃进,超英赶美。
1958年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就又次响亮地提了出来。
这一次是我记忆比较深刻的。
1959年秋季,我升入初中二年级,就开始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新式农民的作文。
1960年秋季,我升入初中三年级,大概是因为接近初中毕业了吧,面临着如果升不上学该怎么办的问题,所以,形势之大,问题之重,是我深切感觉到了的。
我是善于写诗歌、写作文的。
在写作文章的形式上,我是不大遵
守老规矩老形式的,往往独出心裁,也写出了令老师也有赞赏也有头疼的文字的。
他认为写得好的就表扬我,向同学们推荐;他认为不合规矩的就大加批评,也向同学们推荐。
记得一次的作文题是《到农村去》,老师的要求是写成议论文,我为了写得更加有说服力,在开头,还没有切入正题,我就插入了一段关于未来的农村的描写。
我记得,这一篇作文的开头大体是这样写的:到农村去到农村…… “一提到农村,我的脑海里就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麦子熟了,原野上一片金黄,在微风的吹拂下,滚动着无际的波浪。
在金黄色的海洋里,一个个收割机手正在开着收割机收割机收割麦子。
收割机张开大口,吞食着麦子,从后面吐出一袋袋麦籽,整齐的摆放在已经收割过的麦茬地里。
收割完毕的麦地里拖拉机手开着拖拉机正在深翻土地,黑色的土壤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着油光。
一辆辆汽车在路上奔忙回村时拉的是小麦,来地时送的是化肥。
一片片果园里,青色的苹果还小,农民正在忙着为果树打药;在姑娘们的欢笑声中,桃子羞红了脸蛋。
…… 村庄里,在一所漂亮的住宅里,5岁的明明在拨弄收音机,一会儿,他伸手从苹果筐中取了一个苹果,看了看,发现了一个虫眼,就顺手扔到了垃圾堆上。
妈妈看到了,说:我们小的时候,还不知道苹果什么样子啊!明明没有理妈妈的话,伸手又从桃子筐中取了一个新鲜的桃子,咬了一口,嚷着说:快做饭吧,晚上还要去看电影呢?……” 这就是未来的新农村。
是多么地美好啊!但是,这样的新农村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我们的双手去建设才能出现的。
…… 作文的下面是写我们学生应该怎样办的。
这篇作文,我是自我感觉良好的。
但是,老师批评我在议论文的前面加了那么多的描写文字,不伦不类,划了50分,不及格。
作为坏的范例,也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念了一遍,并且给同学作了短评。
尽管中国的教育制度,是只有老师说了算,不管正确与否,学生们只有顺从。
但是,学生们还是有自己的认识,当面不敢说,私下里还是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
这不是这里要说的问题。
而要说的是,1960年的我,只听说有收音机,看到过黑白电影,哪里知道有什么电视机?听老师说,共产主义,是一个人一天吃四两肉,还有一个苹果,电灯电话,楼上楼下。
其实,苹果是什么样子,什么味儿,我更加不得而知。
在学校使用的是汽灯,兴奋的不得了。
这些加在一起,写出了想象的新农村生活。
农村的面貌从此日新月异是夸张话,但是,不断在改变是不容否认的。
我们的村庄在1963年开始种植了苹果,1965年架来了高压线,1968年,大队部有了电视机,紧接着拖拉机、收割机都来了。
改革开发后,人们由瓦房,砖鼓窑,平房,开始建楼房居住。
我想,我村不是先进村,是一般的“老和尚帽子平不踏”的平常村庄,就反映了中国绝大多数农村的变化历程。
中国农村虽然说不上翻了多少番,但是,说是“旧貌换新颜”是一点也不过份的。
但是,农村却出现了“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什么?就是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50年来,农村变了,但是,城市的变化太大了。
如果说,农村是翻了一番的话,城市则是翻了三番,五番,十番,“剪刀差”实在太大了。
所以,农村人还在为孩子上完义务教育拼搏,城市人的孩子却在为留几个国家的学努力;农村人在为有一台电视机努力,城市人在为说不上来的数字化奋战;农村人还在为自行车攒钱,城市人对高级轿车已经视同玩具。
所以,城市规定最低工资不能低于5-600元,农村人大批进入城市,为得到5-600元的工资进行了争夺。
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实在太大了,所以,农村的变化并没有使任命长出一口气,而使人们增加了更多的担心和痛心。
使我们又重新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问题。
农村有了巨大的变化,实际上是焕然一新,同过去比起来,是新农村了,可是,我们又要建设新农村。
这就是我们已经出现的建设新农村的困境。
这种困境使我们在不断认为我们没有建成新农村,不断改变新农村的标准,不断的提出建设新农村。
在今后,农村的不断变化是肯定的,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也是肯定的。
在农村的分羹经济形态下,农民的收入的增加是有限的,因为农民不得
不把劳动用在没有效益的地方,并且大量的劳动力不能不闲置不用,资源短缺和劳动力多余没有根本的解决办法,那么,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加大是必然的结果。
这样,在100年或者50年后,农村是不是还会存在更多的问题使我们不断提出建设新农村的问题呢?我们提出了建设新农村,是谁也不能有异议的,或者进行反对的:难道你反对农村向好的地方发展吗?但是,我们从新农村所经过的历史过程看,我们却是处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困境中,所以,我们不能不对新农村建设作反面或者反方向的思考。
3、正在成为徒有虚名的农民和农村农村正在改变着它的实质。
我们先来看农民。
在上面我提到的江苏省委宣传部课题组发表在人民网上的调查报告《农民眼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里面说:“超过40%的农民不种地。
调查表明,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农民人均耕地显著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已不再成为农民生活绝对和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在所有940个有效样本中,现在还在‘耕种土地’的仅有534户,占所有被访者的56.8%,有超过40%的农民现在已不再种地了。
在所有被访者中,只有178人将种地排在‘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第一位,占总数的19.5%;其中将‘耕种粮食作物’排在家庭最主要收入来源的则有161人,占总数的17.7%;而另有13.6%的人最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自营或合营的工业企业’,等等。
”江苏省委宣传部课题组调查得到的这个结果,在他们看来是非常惊人的现实。
可惜,他们远远没有调查出更加实际的农村情况。
农民,是以农作物的种植为主业的。
但是,现在的农民起了很大的变化。
实际上,,在现在,农民很少去从事农业种植的劳动。
进行这种劳动的,是他们之中的少数人,他们有拖拉机或者是收割机。
在收种的季节里,他们忙碌在田野上,或者是专门进行耕种,或者是进行收割,收割完了所有庄稼,耕种完了所有的土地。
但是,这些土地基本上都不是他们的。
当然,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在改革开放之前,是集体的,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而是属于集体所有的,大家在一块耕种,一块收割,种好收割完之后,把收得的粮食分给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就占有分给自己的那一个部分。
这是属于私有的财产,属于个人私人所有的,怎样使用是属于他们个人的,如果谁去侵占,那是违法的,是不允许的。
改革开放后,土地虽然分给了个人,不再大家在一起干活,不再共同分配,是各干各的,但那只是承包给了个人,是把使用权交给了每个人,所有权仍是集体的。
这种办法就是我们所常说的产、权分离,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权仍是属于大家的,只是把属于你的那一部分的所有权的土地的使用权交给你个人使用,这也是所有权落实给个人的公有土地的具体实现。
因而,一旦把土地承包给某一个人,他就有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支配权,而且不允许其它的非承包人侵犯。
所以,在这时,有收割机、拖拉机的人是在他人承包的土地收割、耕种,而不是在自己的承包地上收割、耕种,这地不是他占有的。
当然,他也有自己的承包的那几亩土地,但是,这些土地,同别人一样,太少,远不够劳作。
而这种情况下,他不能同时有拖拉机和收割机。
那太不经济,不合算,所以,他只能有拖拉机或者是收割机,正因为如此,对于他来说,也不能完成自己的那几亩土地上的收割耕种任务,而只能完成其中一项,收割或者耕种,而把另一项,耕种或者收割交给另一个人去干了。
所以,农民不管谁,都依靠别人完成农业生产的全部的操作过程。
有拖拉机或者是有收割机的农民同没有拖拉机或收割机的农民比起来,就是他们基本上是土地的耕作、收割的进行者,而没有拖拉机或收割机的农民则是在为要别人为自己承包的土地进行耕种与收割奔忙,他们没有进行耕作收割的劳动,只是说参与了这样的活动。
这种参与,不像氧与碳参与了化合过程一样,而是像盐一样,只是促进了这个化合过程。
起了助燃剂的作用,这是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才形成的。
假如不是因为每个人都只有远远不够自己耕种的那一小块地,不要这个成份,或不要这个角色也是与事无有一点妨碍的。
因此,没有收割机或拖拉机的农民也要与有收割机或拖拉机的农
民一样,也要参与这个过程的始终,用同样长的时间,费同样的劲头。
甚而可以说,没有拖拉机或收割机的农民要比有拖拉机或收割机的农民费的时间更长,用的劲头更大,因为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其它的地方(而不是农业劳动)去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补偿。
因而,在收割耕种之后,除进行对田地稍作整理(比如扒畦,施灭虫药)之外,他们就不再进行农业劳动,而是寻找其它的非农劳动了。
但没有拖拉机或收割机的农民在非农劳动中有一定的收入是为付耕种或收割费的,而有拖拉机或收割机的农民则不需要。
但不管如何,他们都不在土地上进行农业劳动,而是进行其它劳动了。
这样,这些农民,进行农业劳动的时间就只有2个月左右(或许,有收割机或拖拉机的农民因各地区庄稼成熟时间不一,会到外地区进行收割或耕种,会在两个月之上,时间稍长一些),而进行的非农劳动则在9-10个月。
二者比起来,他们进行的非农劳动则占了非常大的比重。
而没有拖拉机或收割机的农民的两个月的农业劳动则只是与农业生产有点联系而已。
在这里,作为农民,把主业农业的劳动与非主业的其它劳动的关系早已搞巅倒了。
何为主业?就是他主要的工作。
比如学生,主要的工作是学习,他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学习上的,不是因为他有点学习的时间。
当然,他也可能会出一点时间来搞勤工俭学,或者在假期中帮助家长干一点其它方面的活,比如干农活。
但这些比起他的学习时间来,就微不足道了,或者只占很小的一个部分,所以叫学生而不叫工人,农民或干部。
而工人、农民或干部也进行学习,或者自学,或者进行几天或几十天的培训。
但相比起来,又是很少比例的。
所以不叫学生,只叫工人,农民或干部。
而现在呢?务农时间太少了,只占几分之一或更少。
而没有拖拉机或收割机的农民干的活都不是产生农业产品的,只是有点联系而已。
所以,农业劳动在他们的劳动中,只占很少一部分了,他们还是名符其实的农民吗?我们在谈论农民在搞饲养鸡、猪时,把农民的这种经营看做家庭副业,为什么呢?因为它只占农业劳动中的一部分,不占主要地位,是农业生产的一个补充部分,所以才叫它做副业而不是主业。
其它如搞点经济作物,我们也只是叫它做副业。
但是,现在,在农民这里,真正的农业生产劳动也实在比例太小了,而大部分农民所干的活基本上与农业生产无关。
你说,寻找为自己耕作的拖拉机与收割机的那种劳动,怎么能算作农业生产劳动呢?最多可以说是农业生产劳动的辅助劳动,不,准确地说只能是农业生产劳动的附加劳动。
而陪同等待耕地、收割的劳动也是如此,那只是等待,陪同的劳动而不是必要的或没有它的产生农业生产劳动就不能进行的那种劳动。
即是作为拖拉机、收割机的司机的那个农民,所进行的劳动是真正的农民的生产的劳动,但比重也太少了。
所以,应该反过来,只称这种劳动为副业劳动了。
我们把农民的学习或写作叫做业余,为什么?因为这种事在他身上占的比重太少了,所以称它为业余作家,业余学习者,另外农业中还有业余演员,业余这业余哪什么不少的业余,因为这不是他主要要进行的工作,而只是附带进行的工作,用的时间太少了。
所以,我们有不少人劝这些人说,你要搞好本职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挤点时间搞业余才对。
而现在,农民们想把农业作主业,也使不上劲。
因为那根本占用不了自己的多少精力,只能投非常少的一点精力,用非常少的一点时间来搞农业,而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其它的劳动上。
根据这种情况,实际上,差不多全部农民都只是业余农民。
只是我们没有把叫法改变过来而已。
这是名不符实的农民。
因此,农民要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非农业的劳动上,不管有机器或者没有机器的农民都是如此。
所以,农民工就一年比一年增加起来。
在农村里,凡是身强力壮的劳动力和有能力的人都去城市里和发达地区打工去了。
留在农村专心种庄稼的人已经不多了,农业生产的开支,家庭生活的开支,子女教育的开支以及集体的提留都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希望在家中过平安日子越来越成为历史的记忆,虽然他们知道“好出门不如赖在家”,也知道在城市里挣钱非常不容易,他们也听说许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