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与基本内涵的相互逻辑关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7
强弱,五脏功能支撑着机体在天地之间的所有生命活动,是机体生存和生命质量的核心 部分,成为中医药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我们的五脏并非是单纯的器官和生理系统模型, 而是五脏“系统单位”,具备肺胃降、心肝脾升、肾温纳等(生理功能单位),与大自然 春夏秋冬四时相通(天人相应),与人类社会、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适应(五神藏),且 五脏之间相互配合。五脏各自机能健全与相互之间协调配合,完成生存所需的各种生理 功能。中医药学通过“以外揣内”的思维方式与手段,发现探索外“象”与内脏的联系 和变化规律,建立“辨证施治”的诊断和治疗思维体系。通过以人为本,以脏腑为核心, 对人体进行有效管理。
几千年来,学科目标与人类愿望高度一致,研究对象永远是不变的人类本身,纵 使病谱、死亡谱变化,学科对象可以永远不变,人类生存时空天地不变,只要与天地 合拍,又有阴阳五行的研究模型保证合拍实现,学科模式自然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穿 越时空而不朽。
人类生存空间定位,天地中必然有对人体利弊的因素,保全人体必然趋利避害。《吕
然而,生存方式、策略、方法、手段都必须尊道而为,即“道法自然"。《黄帝内 经》强调:“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总结为“德全不危”。因此,德高寿自 长,淳德全道成为学科规范。
综上所述,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与内涵外延的相互逻辑关系可归结如下: 一.生生不息——中华医药学医学目标 从伏羲仰观天文开始,就观察到万物生存,荣枯更新,生死交替,生机无限,永远 “不息”,并从中悟出自强不息、以生为贵是万物规律。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 先民向“天"学习,重生存、重生养、重生育、重生发、重生长……,尤其在春秋战国 诸子百家思想大繁荣和先秦时期对“不死”的追求,在汉朝转化成全民族的志向和意念。 “不死”象征着对生命的眷恋与希望,成为对长寿、对健康的追求的动力。为实现“生 生不息"的生存目标,中华医药学经历的漫长的实践过程,最终将“以人为本”作为其 着眼点,尊重生命、尊重机能,一切治疗只为延续生命;确定了中国人的健康标准就是 生理机能的内坏境和谐,与心理状态和谐,与大自然和谐,及其与社会道德伦理和谐一 一“和谐为贵”。生命的诞生在于阴阳交流延续后代,从能生到多生、优生,中国医学 文化将生殖崇拜演化为养生防病文化和方法与手段;人的生命经母体孕育,从始生,经 由成长、强壮、衰老,直至逝去,生、长、壮、老、己生命全过程和生殖机能都由肾主 宰,所以养肾固本是中医药学的根本;而对一开始幼小生命的提携和对最后衰老机体的 扶持,才是生命可以慎始慎终的关键。中医药文化是以“生生”立意的人类实践活动, 是让生命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二.莫贵于人——中华医药学研究对象 人为天地万物之一,天地以人为贵。医药学是人类为延续生命,延缓衰老、对生命 不息所做的努力,医药学的目标在于:帮助人类延长生命周期和提高生存质量。任何医 学都在于治病与救人,然而疾病是以生命为载体,病要治,命更要延续。所以中华医药 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为本”,是以人体生命力为本。人体生命力则源自五脏功能活动
确定“天人合一”的学科模式,中华医药学科需要完成的是:天与人如何才能合 一,用什么样的医药学科模型才能保持人与天合拍如一。结论是四时阴阳五行,天的规 律:干秋万代不过是春夏秋冬、春夏秋冬不过是寒暑往来、寒暑往来不过是阴阳多少。 以阴阳为纲就等于知晓天地规律,人体研究只需引入阴阳概念。阴阳在天成像、在地五 行成形,将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归属五行、五行通四时阴阳,天阴阳、地阴阳、人阴阳, 如此完成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理念,《黄帝内经》谓“法天则地, 合以天光”。中华医药学科成功引入国学中阴阳五行理论,人体五脏为阴阳五宫、人体 生理为阴阳平衡、人体病理为阴阳失调、医疗活动为调整阴阳,以平为期。建立起四时 五脏阴阳研究模型,在天体与人体之间架起相通共用的桥梁,确保“天人合一”模式落 地实现,而非单纯的理念。
中华医药学科受民族“不息”文化影响,当专门研究生命的学科出现必然以民族 愿望做学科目标,换言之是为民族不息开创学科。同时确定“不息”的主体是人类本身, 将医药学科研究对象落实在“人为贵”:进而研究如何才能“不息”,才会将中华人类“天 人合一”的生活方式转化为学科模式,《黄帝内经》称之为“生气通天”、“天人相应”。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基本内涵逻辑关系
几千年中医药发展毕竟有本民族的文化渊源与从未断代一脉相承的核心。2010年 国家将中医药文化学纳入二级学科建设,明确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及其内涵外延所涉及 到的相互逻辑关系,在今后教学、传承、发展中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今天的中医人有责 任与义务将此明确,正名,以利后学者知道为之努力和坚持的是什么。
196
氏春秋》指出:“天生阴阳寒暑燥湿风,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 阴阳之宣,辨万物之利,以便生。”《黄帝内经》“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 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强调“顺四时而适寒暑”,“服天气而通神 明"。“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确定了“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 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生存策略。即,颐养天年与防患未然是中国医学调摄 身体的策略与手段。
中医药文化内涵研究
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与基本内涵的相互逻辑关系
杨艳梅
洪蕾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400016)
[摘要]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关乎今后发展影响后学者。 本文从中医药文化研究以《黄帝内经》成书前历史、文献、文物研究为证来定位,以学 科的目的、对象、模式、模型、方法、规范等现代表述方式,明确中医药文化核心与内 涵,及其内涵的逻辑关系。确实解决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与基本内涵及其相互逻辑关系 问题。
由于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多年来未从学术研究层面定论,其表现在对核心理念研 讨依据的不确定。但《黄帝内经》是中华医药学科发展里程碑、奠定中医药理论基础, 其地位不可动摇,是几千年来民族的共识。因此,可以清楚:其一、《黄帝内经》不可 能横空出世,哲学想医学渗透是中国医药学科特点,先前的中华民族生存文化必定会影 响生命文化形成,即:学科文化超越不了民族文化。围绕《黄帝内经》成书之前、成书 之时历史文化背景(包括文献与考古物证)就会明晰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其二、《黄 帝内经》书中记载、展示的文化理念内涵,必定反映着、印证着成熟定型的中医药文化 核心理念。即:学科核心文化超越不了《黄帝内经》文化记载。只是没有完成从医药学 科的学科目的、学科对象、学科模式、学科模型、学科手段、学科规范进行现代表述而
事实上上古中华先民钻木取火、构木为巢、结网捕鱼等等,都是为“不息”而自 强的努力;中古先圣如道家炼内外丹、秦始皇下海寻仙都是中华民族为“不息”的积极 探索、尤其是秦始皇与后来汉武帝寻仙、造仙从政府层面推动着“不息”文化,秦皇汉 武不仅是政治上的霸主,在中华生命文化中也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秦始皇陵与茂陵至今 都是其追求生命不息的如山铁证。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对宇宙天体认识、对生命(人的由 来、人的生存之道、人类生存方法、人类生存风险等等)以至于安邦治国与人体调摄相 提并论,哲学向医药学科渗透,直接影响着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形成。当社会稳定、生 产力水平提高、医药学科成熟,《黄帝内经》应运而生直接奠定中华医药学科基础与文 化基础。
19R
五.淳德全道——中华医药学行为规则 天有道,地有道,人有道,“得道”就是中华先民心中至高无上的大德,中华先圣从 人文伦理建立之初,“德”的理念就是圣人的标准。孔子通过“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把“德”逐渐扩展为全社会都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世界卫生组织强调的心理健康标准, 也是符合社会道德水平。有内环境的和谐稳定,才会有外形的端正不偏,“德全不危” 内心平静才会有形体安康,这也是中国人将道德修养作为机体生理健康调理手段的缘 由。作为医者,治病救危,以德行医规范医德,以德治人规范生命之道。孙思邈医德思 想的核心是对人的生命内在质量和价值的关怀与重视,这也正是现代人所呼唤的医学人 文精神实质所在。医生的外部行为,靠医德内在规范。医德是调整医者与患者、医者之 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是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医德的 好坏直接关系着人命的安危。形神合一、淳德全道的修炼可以让常人修身齐家,让政治 家治国平天下,让医者为苍生大医。 六.颐养天年——中华医药学生存手段 颐养天年,是顺天养命扶助正气的智慧。“养生”一词自庄子提出,强化着中华颐 养生命“生生不息”的文化。发展至汉代,无论是社会发展休息养民,或是农作物生长 收藏,或是生命颐养,或是飞天成仙,“养”成为先民深入人心不可动摇的认识,成为 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大自然造化人类,赋予人类自然 寿命即“天年”,顺而养之,保持整个生命过程不出差错,不受伤害就是最大的养,需 谨守依乎天理、不伤为本、趋利避害和持之以恒的养生之道。虽然养生方法历代养生家、 医家论述成千上万,百花齐放,但归结起来无外乎环境、情绪、饮食和劳逸等与人类生 存息息相关的四大因素。 七.防患未然——中华医药学生存手段 防患未然即是“治未病”,是中华医药学躲避伤害的智慧。“未病”即是未来之病, 尚未发生之病,将来出现的疾病。防患未然的关键在“养慎”与“无病先防”,提高对 未来之病的警觉性,对未来将会发生的疾病事态进行把握。也包括“既病防变”,即对 疾病后期的伤残与死亡可能,遏制疾病恶化状态,则是不得己而为之。正是由于历朝历 代医家理论上讨论与实践中的坚持,让中医药学“治未病”的思想文化相传至今,铸就 了中医药学“治未病”特色理论,成就了中国医生防微杜渐的临证习惯。社会进步、生 产力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全人类的健康意识与需求在提高,老百姓不再满足于有了疾 病再到医院修理的医药保障模式,国家也将“治未病”在现代卫生工作中的意义提到了
三.天人合一一-中华医药学医学模式 在中医药文化形成之初,中国国学文化“天人合一”是中华主流文化,奠定了中华 民族崇尚自然的生态医药学文化基础,影响和确立了人在天地存活的中医药学模式。人 与天地、人与五脏、人与社会、人与家庭、人与疾病等协调平衡,能够和谐相处,就是 健康的基础与保证。天之六气、地之五味,提供给人类生存物质,而其太过不及又会伤 害人体,对人体而言是利弊均在,人类积极适应大自然,必定是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 同时人不仅仅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类各种社会角色担当必然产生“七情”, 也是直接影响人类产生疾病的内在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及其痊愈过程中,中医药学研究 的是正邪双方的斗争,以扶正祛邪为手段保存生命存活能力,战胜疾病。人体内部机能 协调统一、人与天地自然协调统一、人与人类社会协调统一演绎出的整体观念,几千年 来不容置疑、不走弯路、坚定不移的一直规范着、指导着中医药学临证实践。 四.阴阳五行一一中华医药学研究模型 阴阳是天道中对每件事物所存在的两个典型状态的抽象表达,是中华人类对客观世 界中矛盾双方,最一般规律的直觉反映;五行是组成客观世界物质及其事物之间关系的 自然法则。阴阳与五行,并非中医药学文化所特有,而是中华民族的原生根文化,在中 医药学领域的运用和继承。中医药学用天体与人体“相通共用”的阴阳五行系统,建立 了“四时阴阳五脏”的人体研究模型,取五行类比,借五行关系建立五脏各自体系与内 在脏腑联系,并将藏象体系纳入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之中,完成天地大宇宙与人体小宇宙 统一相通思维模式的建立。中医药学将正常的动态平衡的生理状态称之为“阴平阳秘”, 以阴阳偏颇解释疾病称之为“阴阳失调”,诊断疾病是观察阴阳变化的多与少状态,需 要“先别阴阳”,治疗疾病以具有阴阳属性的药、食、方法来“调整阴阳”,以达到弥 补阴阳“以平为期”的目的。
已。
笔者从医药学科的学科目的、对象、模式、模型手段、规范等六个方面,从学术
杨艳梅,女,硕士,讲师。
专业:中医临床基础。
洪蕾,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中医药文化学》获2013年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单位地址:重庆市渝中
区医学院路1号138号信箱 邮编:400016
195
研究角度完成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的现代表述。希望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更加清晰、明 朗,减少不必要的无原则、无休止争议。祈求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教学得以JIl页N进行。
强弱,五脏功能支撑着机体在天地之间的所有生命活动,是机体生存和生命质量的核心 部分,成为中医药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我们的五脏并非是单纯的器官和生理系统模型, 而是五脏“系统单位”,具备肺胃降、心肝脾升、肾温纳等(生理功能单位),与大自然 春夏秋冬四时相通(天人相应),与人类社会、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适应(五神藏),且 五脏之间相互配合。五脏各自机能健全与相互之间协调配合,完成生存所需的各种生理 功能。中医药学通过“以外揣内”的思维方式与手段,发现探索外“象”与内脏的联系 和变化规律,建立“辨证施治”的诊断和治疗思维体系。通过以人为本,以脏腑为核心, 对人体进行有效管理。
几千年来,学科目标与人类愿望高度一致,研究对象永远是不变的人类本身,纵 使病谱、死亡谱变化,学科对象可以永远不变,人类生存时空天地不变,只要与天地 合拍,又有阴阳五行的研究模型保证合拍实现,学科模式自然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穿 越时空而不朽。
人类生存空间定位,天地中必然有对人体利弊的因素,保全人体必然趋利避害。《吕
然而,生存方式、策略、方法、手段都必须尊道而为,即“道法自然"。《黄帝内 经》强调:“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总结为“德全不危”。因此,德高寿自 长,淳德全道成为学科规范。
综上所述,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与内涵外延的相互逻辑关系可归结如下: 一.生生不息——中华医药学医学目标 从伏羲仰观天文开始,就观察到万物生存,荣枯更新,生死交替,生机无限,永远 “不息”,并从中悟出自强不息、以生为贵是万物规律。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 先民向“天"学习,重生存、重生养、重生育、重生发、重生长……,尤其在春秋战国 诸子百家思想大繁荣和先秦时期对“不死”的追求,在汉朝转化成全民族的志向和意念。 “不死”象征着对生命的眷恋与希望,成为对长寿、对健康的追求的动力。为实现“生 生不息"的生存目标,中华医药学经历的漫长的实践过程,最终将“以人为本”作为其 着眼点,尊重生命、尊重机能,一切治疗只为延续生命;确定了中国人的健康标准就是 生理机能的内坏境和谐,与心理状态和谐,与大自然和谐,及其与社会道德伦理和谐一 一“和谐为贵”。生命的诞生在于阴阳交流延续后代,从能生到多生、优生,中国医学 文化将生殖崇拜演化为养生防病文化和方法与手段;人的生命经母体孕育,从始生,经 由成长、强壮、衰老,直至逝去,生、长、壮、老、己生命全过程和生殖机能都由肾主 宰,所以养肾固本是中医药学的根本;而对一开始幼小生命的提携和对最后衰老机体的 扶持,才是生命可以慎始慎终的关键。中医药文化是以“生生”立意的人类实践活动, 是让生命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二.莫贵于人——中华医药学研究对象 人为天地万物之一,天地以人为贵。医药学是人类为延续生命,延缓衰老、对生命 不息所做的努力,医药学的目标在于:帮助人类延长生命周期和提高生存质量。任何医 学都在于治病与救人,然而疾病是以生命为载体,病要治,命更要延续。所以中华医药 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为本”,是以人体生命力为本。人体生命力则源自五脏功能活动
确定“天人合一”的学科模式,中华医药学科需要完成的是:天与人如何才能合 一,用什么样的医药学科模型才能保持人与天合拍如一。结论是四时阴阳五行,天的规 律:干秋万代不过是春夏秋冬、春夏秋冬不过是寒暑往来、寒暑往来不过是阴阳多少。 以阴阳为纲就等于知晓天地规律,人体研究只需引入阴阳概念。阴阳在天成像、在地五 行成形,将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归属五行、五行通四时阴阳,天阴阳、地阴阳、人阴阳, 如此完成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理念,《黄帝内经》谓“法天则地, 合以天光”。中华医药学科成功引入国学中阴阳五行理论,人体五脏为阴阳五宫、人体 生理为阴阳平衡、人体病理为阴阳失调、医疗活动为调整阴阳,以平为期。建立起四时 五脏阴阳研究模型,在天体与人体之间架起相通共用的桥梁,确保“天人合一”模式落 地实现,而非单纯的理念。
中华医药学科受民族“不息”文化影响,当专门研究生命的学科出现必然以民族 愿望做学科目标,换言之是为民族不息开创学科。同时确定“不息”的主体是人类本身, 将医药学科研究对象落实在“人为贵”:进而研究如何才能“不息”,才会将中华人类“天 人合一”的生活方式转化为学科模式,《黄帝内经》称之为“生气通天”、“天人相应”。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基本内涵逻辑关系
几千年中医药发展毕竟有本民族的文化渊源与从未断代一脉相承的核心。2010年 国家将中医药文化学纳入二级学科建设,明确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及其内涵外延所涉及 到的相互逻辑关系,在今后教学、传承、发展中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今天的中医人有责 任与义务将此明确,正名,以利后学者知道为之努力和坚持的是什么。
196
氏春秋》指出:“天生阴阳寒暑燥湿风,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 阴阳之宣,辨万物之利,以便生。”《黄帝内经》“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 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强调“顺四时而适寒暑”,“服天气而通神 明"。“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确定了“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 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生存策略。即,颐养天年与防患未然是中国医学调摄 身体的策略与手段。
中医药文化内涵研究
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与基本内涵的相互逻辑关系
杨艳梅
洪蕾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400016)
[摘要]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关乎今后发展影响后学者。 本文从中医药文化研究以《黄帝内经》成书前历史、文献、文物研究为证来定位,以学 科的目的、对象、模式、模型、方法、规范等现代表述方式,明确中医药文化核心与内 涵,及其内涵的逻辑关系。确实解决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与基本内涵及其相互逻辑关系 问题。
由于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多年来未从学术研究层面定论,其表现在对核心理念研 讨依据的不确定。但《黄帝内经》是中华医药学科发展里程碑、奠定中医药理论基础, 其地位不可动摇,是几千年来民族的共识。因此,可以清楚:其一、《黄帝内经》不可 能横空出世,哲学想医学渗透是中国医药学科特点,先前的中华民族生存文化必定会影 响生命文化形成,即:学科文化超越不了民族文化。围绕《黄帝内经》成书之前、成书 之时历史文化背景(包括文献与考古物证)就会明晰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其二、《黄 帝内经》书中记载、展示的文化理念内涵,必定反映着、印证着成熟定型的中医药文化 核心理念。即:学科核心文化超越不了《黄帝内经》文化记载。只是没有完成从医药学 科的学科目的、学科对象、学科模式、学科模型、学科手段、学科规范进行现代表述而
事实上上古中华先民钻木取火、构木为巢、结网捕鱼等等,都是为“不息”而自 强的努力;中古先圣如道家炼内外丹、秦始皇下海寻仙都是中华民族为“不息”的积极 探索、尤其是秦始皇与后来汉武帝寻仙、造仙从政府层面推动着“不息”文化,秦皇汉 武不仅是政治上的霸主,在中华生命文化中也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秦始皇陵与茂陵至今 都是其追求生命不息的如山铁证。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对宇宙天体认识、对生命(人的由 来、人的生存之道、人类生存方法、人类生存风险等等)以至于安邦治国与人体调摄相 提并论,哲学向医药学科渗透,直接影响着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形成。当社会稳定、生 产力水平提高、医药学科成熟,《黄帝内经》应运而生直接奠定中华医药学科基础与文 化基础。
19R
五.淳德全道——中华医药学行为规则 天有道,地有道,人有道,“得道”就是中华先民心中至高无上的大德,中华先圣从 人文伦理建立之初,“德”的理念就是圣人的标准。孔子通过“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把“德”逐渐扩展为全社会都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世界卫生组织强调的心理健康标准, 也是符合社会道德水平。有内环境的和谐稳定,才会有外形的端正不偏,“德全不危” 内心平静才会有形体安康,这也是中国人将道德修养作为机体生理健康调理手段的缘 由。作为医者,治病救危,以德行医规范医德,以德治人规范生命之道。孙思邈医德思 想的核心是对人的生命内在质量和价值的关怀与重视,这也正是现代人所呼唤的医学人 文精神实质所在。医生的外部行为,靠医德内在规范。医德是调整医者与患者、医者之 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是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医德的 好坏直接关系着人命的安危。形神合一、淳德全道的修炼可以让常人修身齐家,让政治 家治国平天下,让医者为苍生大医。 六.颐养天年——中华医药学生存手段 颐养天年,是顺天养命扶助正气的智慧。“养生”一词自庄子提出,强化着中华颐 养生命“生生不息”的文化。发展至汉代,无论是社会发展休息养民,或是农作物生长 收藏,或是生命颐养,或是飞天成仙,“养”成为先民深入人心不可动摇的认识,成为 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大自然造化人类,赋予人类自然 寿命即“天年”,顺而养之,保持整个生命过程不出差错,不受伤害就是最大的养,需 谨守依乎天理、不伤为本、趋利避害和持之以恒的养生之道。虽然养生方法历代养生家、 医家论述成千上万,百花齐放,但归结起来无外乎环境、情绪、饮食和劳逸等与人类生 存息息相关的四大因素。 七.防患未然——中华医药学生存手段 防患未然即是“治未病”,是中华医药学躲避伤害的智慧。“未病”即是未来之病, 尚未发生之病,将来出现的疾病。防患未然的关键在“养慎”与“无病先防”,提高对 未来之病的警觉性,对未来将会发生的疾病事态进行把握。也包括“既病防变”,即对 疾病后期的伤残与死亡可能,遏制疾病恶化状态,则是不得己而为之。正是由于历朝历 代医家理论上讨论与实践中的坚持,让中医药学“治未病”的思想文化相传至今,铸就 了中医药学“治未病”特色理论,成就了中国医生防微杜渐的临证习惯。社会进步、生 产力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全人类的健康意识与需求在提高,老百姓不再满足于有了疾 病再到医院修理的医药保障模式,国家也将“治未病”在现代卫生工作中的意义提到了
三.天人合一一-中华医药学医学模式 在中医药文化形成之初,中国国学文化“天人合一”是中华主流文化,奠定了中华 民族崇尚自然的生态医药学文化基础,影响和确立了人在天地存活的中医药学模式。人 与天地、人与五脏、人与社会、人与家庭、人与疾病等协调平衡,能够和谐相处,就是 健康的基础与保证。天之六气、地之五味,提供给人类生存物质,而其太过不及又会伤 害人体,对人体而言是利弊均在,人类积极适应大自然,必定是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 同时人不仅仅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类各种社会角色担当必然产生“七情”, 也是直接影响人类产生疾病的内在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及其痊愈过程中,中医药学研究 的是正邪双方的斗争,以扶正祛邪为手段保存生命存活能力,战胜疾病。人体内部机能 协调统一、人与天地自然协调统一、人与人类社会协调统一演绎出的整体观念,几千年 来不容置疑、不走弯路、坚定不移的一直规范着、指导着中医药学临证实践。 四.阴阳五行一一中华医药学研究模型 阴阳是天道中对每件事物所存在的两个典型状态的抽象表达,是中华人类对客观世 界中矛盾双方,最一般规律的直觉反映;五行是组成客观世界物质及其事物之间关系的 自然法则。阴阳与五行,并非中医药学文化所特有,而是中华民族的原生根文化,在中 医药学领域的运用和继承。中医药学用天体与人体“相通共用”的阴阳五行系统,建立 了“四时阴阳五脏”的人体研究模型,取五行类比,借五行关系建立五脏各自体系与内 在脏腑联系,并将藏象体系纳入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之中,完成天地大宇宙与人体小宇宙 统一相通思维模式的建立。中医药学将正常的动态平衡的生理状态称之为“阴平阳秘”, 以阴阳偏颇解释疾病称之为“阴阳失调”,诊断疾病是观察阴阳变化的多与少状态,需 要“先别阴阳”,治疗疾病以具有阴阳属性的药、食、方法来“调整阴阳”,以达到弥 补阴阳“以平为期”的目的。
已。
笔者从医药学科的学科目的、对象、模式、模型手段、规范等六个方面,从学术
杨艳梅,女,硕士,讲师。
专业:中医临床基础。
洪蕾,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中医药文化学》获2013年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单位地址:重庆市渝中
区医学院路1号138号信箱 邮编:400016
195
研究角度完成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的现代表述。希望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更加清晰、明 朗,减少不必要的无原则、无休止争议。祈求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教学得以JIl页N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