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0年中医药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文献计量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60年中医药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文献计量分析
目的探讨近60年的中医药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研究状况,为临床及科研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和防治疾病提供参考。

方法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去重和筛选后,分别从年代分布、主要作者、地区分布、期刊来源、基金资助和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分析。

结果1952-2011年近60年共有765篇中医药防治乙脑相关文献发表于期刊上。

载文最多的17种期刊集中了全部文献量的47.45%,主要作者13人,主要研究热点是中医对乙脑的认识研究和乙脑的临床治疗研究。

结论中医药在乙脑的防治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进一步研究将为今后应对类似突发感染或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标签:流行性乙型脑炎;文献计量学;中医药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乙脑的病原
体是1934年在日本发现的,故又名日本脑炎或日本乙型脑炎,在我国也曾被称为流行性脑炎、大脑炎等,直到1952年才统一命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1],并列入法定传染病。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曾先后发生过3次乙脑大流行,后2次病例高达15万和17万之多,病死率高达25%[2]。

根据乙脑的发病季节及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学温病中的“暑温”、“暑风”、“暑厥”、“暑痉”等病证。

中医药治疗乙脑,主要根据病位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之不同,结合温病的传变规律,进行辨证用药,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文通过对1952-2011年国内期刊发表的中医药防治乙脑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整理有关中医药防治乙脑文献的年代、作者、区域及主题词等特征,探讨中医药防治乙脑的研究现状,为临床及科研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和防治疾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笔者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检索源,以标题、主题词、关键词为检索入口,检索年限为1952-2011年,检索式为:(流行性乙型脑炎or日本脑炎or日本乙型脑炎or乙脑or乙型脑炎)and(中医or中药or中草药or中医药or按摩or推拿or针灸or针刺or穴or外敷or中西医)。

检索时间为2011年9月。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本研究主要纳入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人乙脑的发表在我国国内期刊的相关文献,包括综述、理论、临床报道,未纳入1952年统一命名之前的相关文献。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基于检索结果,提取文献的题名、发表年代、作者、机构、期刊名称及主题词等内容,录入Excel,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共检索到801篇文献,排除非中医药疗法的文献或非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文献,排除重复性文献,共纳入文献765篇。

2.1 文献年度发表量
2.3 作者分析
765篇中医药防治乙脑相关研究的论文中,标明具体作者的共有550篇,涉及作者687名,其余文献因年代久远或集体合著未标注具体作者姓名。

2.4 文献作者地区分布
2.6 文献类型
765篇中医药防治乙脑相关研究的论文中,理论和综述类408篇,临床报道357篇。

其中,理论和综述类论文主要发表于20世纪50-60年代,临床报道类论文则主要分布于70年代以后。

意味着随着中医对于乙脑的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与完善,研究重点已由基础理论探讨转向临床应用与实践。

2.7 研究主题
基于主题词和关键词统计,765篇文献中涉及中医药的有443篇、中西医结合241篇、针灸推拿61篇,综合疗法20篇。

3 讨论
3.1 文献量趋势
总体来看,中医药防治乙脑文献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这与乙脑疫苗大范围接种后发病率明显下降的整体乙脑发病水平相一致。

中医药防治乙脑文献量的高峰阶段分布于20世纪50-70年代,与我国在这一时期曾先后发生过3次乙脑大流
行的疫情变化相吻合。

文献量的分布特征和趋势显示,中医药防治乙脑的研究和应用与我国乙脑疫情的发生密切相关,而发表于1952年的《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中药》一文则揭示了中医界在早期阶段即已开始重视在国家法定传染病概念下的治疗经验总结。

3.2 主要研究者
发表文献最多的作者白汉玉、江育仁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儿科专家,杨逢伦则是针灸专家,善用针灸治疗乙脑后遗症。

3位前辈在中医药治疗乙脑及后遗症方面均有较深入研究,对其文献和医案进行重点研究和深入挖掘,可为今后的乙脑及相关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3.3 文献发表地区特点
国家统计数据表明,除西藏、新疆、青海3个省、自治区外,我国其余省份均有乙脑流行;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大规模使用乙脑疫苗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历史上的乙脑高流行省份已变为低流行省份;而贵州、重庆、四川、陕西、云南、河南6个省、直辖市则是成为近年来的主要发病区,发病比例占全国的50%以上[3]。

3.4 基金资助情况分析
所有纳入文献中有基金支持的只有3篇,且均为省、市级以下基金项目资助,无国家级资助项目。

可知目前我国对中医治疗乙脑研究重视不够,相关研究的课题申报及批复均较少。

3.5 研究热点
加星主题词是文献的主要概念主题词,反映文献的主要内容。

加星主题词分析显示,乙脑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热点有两个:一是中医对乙脑的认识研究,二是乙脑的临床治疗研究。

临床常用的中药制剂主要有: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白虎汤、川芎嗪等;常用单味中药分别为板蓝根、牛黄、八角莲、黄芩等;针灸疗法常结合药物治疗用于失语、瘫痪等后遗症的康复。

4 结语
基于对近60年来中医药防治乙脑的文献计量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医界早在国家统一“流行性乙型脑炎”命名的1952年即已开始重视在国家法定传染病概念下的中医药治疗经验总结,并且积极介入了20世纪的3次乙脑大流行的防治工作。

在近60年的乙脑防治过程中,研究、整理了中医对乙脑发病规律的理论认识和临床传变特征,总结了中药和针灸疗法在乙脑发展不同阶段的应用经验,产生了一批中医药防治乙脑的专家,丰富了中医疫病防治的理论和临床。

对于乙脑中医药防治特点与规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必将对今后中医药早期、全面参与和应对类似突发感染或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季儒.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
[2] 陶三菊.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监测及预防[J].中国计划免疫,2002,8(4):226-230.
[3] 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印发《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04-03-12/2008-12-01].http:/// ynczt_model/article.aspx?id=4794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