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杭州市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杭州市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作品和疾病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甚至可以说,没有疾病,便没有文学。

疾病对文学来说是隐喻与象征,文学不可能将疾病作为疾病本身而接纳,正如没有将疾病作为疾病本身而接纳的人生。

疾病会在任何层面上改变人生,正如疾病在文学的叙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阐释和转变的功能。

也正因为此,疫情和社会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关于疫情的话语观念是文学应当格外关注的。

出于对病毒的恐惧,人们需要将它化为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对象,让其成为自己群体之外的另一群人的责任。

因此,无论是客观上,还是在话语层面,传染病的特征都要求着某种群体的关联性。

与其说这是一种策划好的阴谋论,不如说这是出于恐惧的人性本能反应。

传染病的攻击途径完全是借助于人性中的温情行为,比如交谈、聚会、抚摸、亲昵,因而防治病毒的方式是与人性的特质完全相反的。

在病毒的阴影下,除了生物学方面的探索研究,未来的人类社会将加速向虚拟世界发展和转移。

人们的身体愈加远离彼此,但人们的情感与思想会离得更近,更近并非意味着亲密,甚至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彼此裹挟的困境。

疫情也廓清了个体与社会的思想状况:如何建构自我的主体,如何处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恰恰对应于它们的反作用力——个体性的疾病与群体性的瘟疫。

疾病及作为其结局的死亡,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不同的疾病类型,让我们意识到了生命的不同方面。

传染病,让我们直接面对人的社会属性;外伤,让我们直观看到身体受到伤害后的残酷性;癌症,显示生命系统本身所出现的障碍,是一种生命系统的限度性结局。

没有任何东西像疾病这样能使人完全深入地专注于自己的感受,认清生活的真实境遇。

因为疾病,我们自以为完全属于自己的可以灵活移动的身体,终于跟社会价值观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产生了密切的关系,我们真切地意识到,身体的自由原来是如此有限而脆弱。

这恐怕会带来一场话语的变革。

瘟疫是病毒与人体细胞、组织的一场战役。

但如果仅限于这个说法,显然太空洞,我们需要了解其中的细节。

比如,冠状病毒原本是寄居在蝙蝠身上,经过变异后用它的冠状触手与人类细胞ACE2蛋白触手发生关联,从而钻进了细胞内部,把它的RNA放置到了细胞核里,从而攻陷了细胞,复制和生产出了更多的病毒。

大量病毒从死亡的细胞中冲出来,开始攻击更多的细胞,免疫系统被遽然激活,人体面临着炎症因子风暴……我们在描述与生命相伴随的疾病的时候,就有了一种全新的话语方式。

这既不是纯科学的,也不再纯然是人文比喻似的主观描述,它是基于目前生物学所呈现出的一种“模糊近似”的形象化现实。

这种科学与人文杂糅的话语方式,或许会成为未来文化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

瘟疫不再是一种恐怖神话,而是一种理性可以理解的事物,尽管这种事物依然给我们输送着恐惧。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话语在文化表述中的分量会加大,但所谓的“高科技”也愈加显现出它的局限性。

我们在人工智能、5G、自动驾驶等等科技背景下,感受到的人类科技已经创造了魔法般的奇迹。

但一场瘟疫,与几百上千年前的瘟疫一样,轻易就给“科技社会”以致命一击。

这让我想到爱因斯坦说的一句名言:“在生物面前,我们的科学技术就像原始人一样。

”如何理解人类的生命,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话语最为关键与核心的问题。

(摘编自王威廉《瘟疫、文学与话语变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疾病跟文学密不可分,在文学中是一种隐喻和象征,在叙事中承担着阐释和转变的功能。

B.出于对病毒恐惧的人性本能反应,将拉大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加速社会卷入虚拟世界。

C.生命系统本身的障碍和局限,是让自我的个体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发生密切联系的直接因素。

D.在描述疾病的时候,用一种科学与人文杂糅的全新的话语方式,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疾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论证应当关注疫情所带来的文学话语变革。

B.文章在论证疫情对个体及其关系的影响时,使用了传染病、外伤、癌症等举例论证的方式。

C.文章引入对瘟疫发生过程较为空泛地话语表述,是为了突出全新话语方式在未来的重要性。

D.文章末段主要论证了高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瘟疫仍可以暴露科技话语的局限性与落后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文学作品和疾病有着复杂、密切而虚指的关系,所以导致疫情和社会的关系也很复杂。

B.人类社会向虚拟世界发展和转移,有利于对病毒进行防治,但会面临身心彼此裹挟的困境。

C.全新的话语变革能让疾病脱下隐喻的掩护,有利于人们理解病毒,消除人们对病毒的恐惧。

D.创造了魔法般奇迹的科学技术在瘟疫面前,不堪一击,其产生的话语因为缺少细节而无用。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据《人民日报》11月12日报道,“双11”的消费盛况,反映的是大海般的内需潜力。

无论是“买买买”引发的抢单,还是“停不下来”的快递小哥,都让“消费”这个词显得如此动人心魄。

到今年,“双11”刚好走过10年,从一家电商的促销活动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消费节日,也为观察中国的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口。

与现在动辄千亿级的成交额相比,很少有人会想到,2009年“双11”的成交额只有5000多万元。

10年来,“双11”成交额的高歌猛进,反映出消费拉动力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不断崛起。

中国经济增长逐步实现
从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变。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4个百分点。

13多亿人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不仅为中国经济增长蓄积后劲,还为中国在应对外部冲击时赢得战略回旋余地,更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消费红利。

在消费规模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消费结构也在自我迭代、优化升级。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对比:2009年,“双11”最受欢迎的家用电器是电热水壶和电热毯;到了2017年,人们最喜欢的家用电器变成了净水器和扫地机器人。

从满足温饱到追求健康,从传统电器到人工智能,消费升级反映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现在的“双11”,网购服务成为新的消费亮点,迪士尼门票、出境游预订、在线医疗服务……从传统消费转向新兴消费,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消费需求逐步由模仿型、同质化、单一化向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升级。

消费结构升级,为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材料二: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虽然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美国爆发贸易冲突,但并不妨碍消费者在这个购物狂欢节抢购打折商品。

在强劲需求的推动下,中国上月出口再度大幅增长,打破了许多经济学家对中美贸易争端导致出口放缓的预期。

海关数据显示,从美国到印度,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均有所增长。

中国10月份出口总额以美元计同比增长15.6%,增幅高于9月份的14.5%。

经济学家们表示,不仅仅是美国,几乎所有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均保持强劲增长,新兴市场尤其如此,这表明中国的出口正得益于意外良好的全球需求。

许多经济学家将最近几个月的出口繁荣归因于企业赶在关税生效前提前装运,他们此前预计这一趋势将会消退。

与此同时,由于对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长,10月份中国进口同比增长21.4% ,增幅高于9月份的14.3%。

其中,原油进口总金额同比增长89%。

材料三: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中美贸易战属于持久战,可能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出现减缓或平和的迹象,但美国不会偃旗息鼓。

新加坡国立大学顾清扬副教授认为,中美贸易战将是一场持久战。

只是目前美国在贸易战上耗费了政治与经济资源,这已经使它难以发动持续攻势。

报道称,顾清扬以最近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例,称举办进博会表明中国不仅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还要成为引领全球消费市场的“消费大国”,以中国为中心形成的全球终端产品的消费力将对美国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美国的力量部分来自军事,更重要是来自美国对全世界的购买力。

他说:“买者为王,中国现在正成为这方面的王者。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个别电商的促销活动演变为全民参与的消费狂欢节日,走过10年的“双11”,已成为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窗口之一。

B.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这表明消费已逐渐主导我国经济增长。

C. 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市场的全球需求使中国的出口强劲增长,经济学家认为,这正是中国商品出口保持强劲增长的重要原因。

D. 新加坡媒体认为即使中美贸易战有可能出现减缓或平和的迹象,美国也难以持续进攻中国,但中美贸易战将是一场持久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消费结构的自我迭代和优化升级不仅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为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B. 中美爆发贸易冲突,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强劲需求、大幅增长的出口,打破了经济学家对中国出口放缓的预期。

C. “双11”所释放出的巨大的消费需求,不仅助力我国经济增长,应对外部冲击,还让世界经济增长分享消费红利。

D. 成功举办的中国首届进博会表明,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将会引领全球消费市场,成为全球终端产品的消费中心。

6. 针对“双11”,中国《人民日报》、美国《华尔街日报》和新加坡《联合早报》都作了相应报道。

报道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意大利]卡尔维诺
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

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

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
“我去找柴火,说不定能找到。

”他在夹克和衬杉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齿锯,在家人充满希望的目光的跟随下,深夜走出门,每走一步就发出纸的响声,而锯子也不时从他大衣里冒出。

到市区里找柴火,说得倒好!马可瓦多直向夹在两条马路中间的一小片公园走去。

公园里空无一人,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
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

“这才是要去的地方,”小米开尔说,“森林! 那里就会有木柴了!”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

说到做到,跟兄弟们组织起来:一个人带斧头,一个人带钩子,一个人带绳子。

跟妈妈说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

走在路灯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别的:什么森林,连影子也没有。

也遇到过几个行人,但是不敢问哪儿有森林。

他们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见了,而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

小孩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望无际的平原。

它们有极细极细的树干,或直或斜;当汽车经过,车灯照亮时,发现这些扁平而宽阔的树叶有着最奇怪的样子和颜色。

树枝的形状是牙膏、脸、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轮胎,遍布的树叶是字母。

“万岁!”小米开尔说,“这就是森林!”
弟弟们则着迷地看着从奇异轮廊中露头的月亮:“真美……”
小米开尔赶紧提醒他们来这儿的目的:柴火。

于是他们砍倒一株黄色迎春花外形的杨树,劈成碎片后带回家。

当马可瓦多带着少得可怜的潮湿树枝回家时,发现暖炉是点燃的。

“你们在哪里拿的?”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

因为是胶合板,柴火烧得很快。

“森林里!”小孩说。

“什么森林?”
“在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
既然这么简单,何况柴火又用完了,效仿孩子们还是值得的。

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

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点近视,当他骑着摩托车做夜间巡逻时应该是要戴眼镜的:但他谁也没告诉,怕因此影响他的前途。

那个晚上,阿斯托弗接到通知说高速公路上有一群野孩子在拆广告招牌,便骑车去巡查。

高速公路旁怪模怪样地张牙舞爪的树木陪着他转动,大近视眼的阿斯托弗细细察看。

在摩托车灯的照
明下,撞见一个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

阿斯托弗刹住车:“喂! 你在上面干什么,马上给我跳下来!”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吐舌头。

阿斯托弗靠近一看,那是一块乳酪广告,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

“当然,当然。

”阿斯托弗说,并快速离开。

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照到一张惊骇的脸。

“站住! 别想跑!”但没有人跑:那是一张痛苦的面像,因为有一只脚长满了鸡眼。

“哦,对不起。

”阿斯托弗说完后就一溜烟跑掉了。

治偏头痛药片的广告画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头,因痛楚用手遮着眼睛。

阿斯托弗经过,照到攀爬在上方正想用锯子切下一块的马可瓦多。

因强光而眼花,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

阿斯托弗好好研究过后说:“喔,对,斯达巴药片!这个广告做得好!新发现!那个带着锯子的倒霉鬼说明偏头痛会把人的脑袋切成两半!我一下就看懂了!”然后很满意地离开了。

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

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在不太舒适的支架上重新调整位置,继续他的工作。

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作者通过排比和一系列比喻,生动地表现了寒冷来势汹汹、无孔不入,给人以强大的压迫感。

B. 马可瓦多一家人在寒冷中呼出的气息像各种云雾,既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也是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反映沉重的生活,堪称“含泪的笑”。

C. 卡尔维诺十分注重小说细节的前后呼应,比如警察阿斯托弗是近视眼却不敢戴眼镜这一细节,对于后文情节的展开就是至关重要的。

D. 本文开篇从全知视角出发,单一叙事角度贯穿始终,为我们讲述了马可瓦多的一次“幸运”的经历,其形式与主旨与卓别林的许多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处。

8. 小说多次提到“寒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卡尔维诺的作品在荒诞中蕴藏着真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
祭梁夫山①先生文
[明]程学博
万历己卯秋,永丰梁夫山先生以讲学被毒死②。

癸未冬,门人胡时和始得请收其遗骸,袝葬于后台程公之墓,从先生遗言也。

友人程学博为文以哭之,曰:
呜呼伤哉!予以何颜哭先生耶?嗟予不力,既不能脱先生于毒手,而视先生冤以死;死又不能为先生
白其冤状,而即礼收遗骸,而冤状犹然未白,草草焉不能为先生成礼以葬。

呜呼伤哉!予以何颜哭先生耶?
先生之死也以讲学。

先生之学,先生所自信,而世所共嫉。

世之人不喜讲学,亦未必不知学。

而先生之学,天下后世有定论在焉,予又乌能喋喋于先生之学,以与世之人辩哉?予独谓先生之为人,其纯然一念,昭昭然若揭日月以行,可以贯金石,可以质鬼神,可以考往古,可以俟来今。

平生精力,自少壮以及老死,自家居以至四方,无一日不在讲学,无一事不在讲学;自讲学而外,举凡世之所谓身家儿女,一切世情俗态,曾无纤毫微眇足以罣③先生之口而入先生之心。

嗟夫!此无论其学何如也,即其为人,岂肯躁妄其心志,冥焉为狂诞者哉!岂肯卤莽其趋向,悍然任独往者哉?世之人不喜讲学者,即不讲学已尔,未必无人心在也,胡为而嫉先生若是也!嫉之亦已甚矣,胡为而辱先生以死而又若是之惨也!呜呼伤哉!
然先生死则死尔,彼死先生者竟何如?先生虽赍志以死,其炯炯在乾坤,其肫肫④在朋友,其讲学遗言在方册,其学之真是在天下后世之定论。

彼死先生者,能以其妾妇之威,电光石火之气焰,死先生血肉之躯于一时,而其所不能死者,直将与天壤上下,相为无穷。

是先生一死而先生之事毕矣,先生何恨?
予之与先生散而聚、聚而散者垂二十年。

先生虽不谆谆语予以学,而其箴规磨订之义不少假借,亦莫非学。

予虽未从先生周游讲学,而其不敢媕婀⑤取容,以求无愧于立身行己者,亦莫非讲先生之学。

奈之何予抱直道以归,归无何,而遽见先生遭兹毒手以死,而又莫能白先生冤,收先生骸,而葬先生以礼也!呜呼伤哉!感今追昔,能不刺心?予诚无颜以哭先生矣。

先生有灵,庶其鉴之。

万历甲申季春,云南副使孝昌程学博顿首泣言。

【注】①梁夫山:名汝元,号夫山,后改称何心隐,明代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一生从事讲学,批评时政,为严嵩等不容,被杖杀狱中。

②毒死:被毒打而死。

③罣:同“挂”。

④肫肫(zhūn):同“忳忳”,诚恳直挚的样子。

⑤媕婀:随声附和,没有主见。

10.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冤状犹然未白白:昭雪
B. 先生虽赍志以死赍志:怀抱志向
C. 先生何恨恨:痛恨
D. 而其箴规磨订之义不少假借假借:借助,指得益
11.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既不能脱先生于毒手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①先生之死也以讲学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C. ①予之与先生散而聚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D. ①庶其鉴之②其皆出于此乎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没有涉及死者生平琐事,而是围绕讲学这一核心,反复申述梁夫山抱直道讲学而死,控诉了当权者迫害抱不同见解的读书人的行径。

B. 这篇祭文高度评价了梁夫山高深的学问,赞颂了他光明磊落的胸怀和与天地同在的精神,足见作者与梁夫山友情甚笃,相知甚深。

C. 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全文自始至终贯穿自惭、自愧和自责之意,于叙事中抒发思恩怀念之情,于议论中饱含无力回天的无奈。

D. 本文采用散文的句式,又吸取骈文所长,运用排比、对偶,音调铿锵,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读来仿佛可见作者声泪俱下的哀容。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予又乌能喋喋于先生之学,以与世之人辩哉?
(2)然先生死则死尔,彼死先生者竟何如?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炉中煤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一九二○年一二月间作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炉中煤”的口吻向“心爱的人儿”倾诉衷肠,抒发了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表达了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B. 诗歌把祖国比喻成“年青的女郎”,把诗人自己比喻成为年青女郎燃烧的“炉中煤”,通过“炉中煤”对年青女郎倾诉衷情,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

C.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独特想象,以煤自况,表明诗人虽然地位和人格卑贱,但愿意积极进取、以身许国,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自我觉醒。

D.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和“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等诗句,很生动地刻画出了“炉中煤”的忠贞形象,贴切地表达出诗人眷念祖国的真挚、热烈的思想感情。

15. 试分析“炉中煤”这一意象的意蕴。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离骚》在阐明道德与治理国家方面的独到之处。

(2)《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

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五代史伶官传序》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结果,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一段文字有三处表述不够恰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使之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语意简明。

有一种病叫“开学恐惧症”,儿童和青少年是此症的多发人群,国内有研究发现,学校恐惧症中女孩比男孩稍稍略多,比例为4:3。

学习压力大是开学恐惧症的唯一原因,患者最常见的是头晕、胸闷、肚子疼等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