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丹毒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科丹毒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丹毒是以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傈疮疡……”《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云:“丹者,人身忽然炊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
或发于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
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
”本病发无定处,生于胸腹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结,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黏膜破伤(如鼻腔黏膜、耳道皮肤或头皮破伤、皮肤擦伤、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廉疮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
凡发于头面部者,夹有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夹有肝火;发于下肢者,夹有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
西医学认为丹毒系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
起病前常有皮肤及黏膜的微细破损,如发生于下肢与足部的丹毒常因足癣
引起,颜面丹毒常与颜面、咽、耳等处病灶感染有关。
此外,通过污染的器械、敷料、用具等感染也可发生丹毒。
致病菌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
【临床表现】
1.多数发生于下肢,其次为头面部。
可有皮肤、黏膜破损等病史。
2.发病急骤,潜伏期2~5天,初起往往先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纳不香、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状。
继则局部见小片红斑,迅速蔓延成大片鲜红斑,略高出皮肤表面,边界清楚,压之红色稍褪,放手后立即恢复,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肿胀、触痛明显。
一般预后良好,5~6天后消退,皮色由鲜红转暗红或棕黄色,最后脱屑而愈。
病情严重者,红肿处可伴发瘀点、紫斑,或大小不等的水疱,偶有化脓或皮肤坏死。
亦有一边消退,一边发展,连续不断,缠绵数周者。
患处附近馨核可发生肿痛。
也可出现脓疱、水疱或小面积的出血性坏死。
好发于小腿、颜面部。
3.新生儿丹毒常游走不定,多有皮肤坏死,全身症状严重。
4.本病由四肢或头面走向胸腹者,为逆证。
新生儿及年老体弱者,火毒炽盛,易致毒邪内陷,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5.发于小腿者,愈后容易复发,常因反复发作,皮肤粗
糙增厚,下肢肿胀而形成象皮腿。
6.丹毒的复发可引起持续性局部淋巴水肿,最后结果是永久性肥厚性纤维化,称为慢性链球菌性淋巴水肿。
乳癌患者腋部淋巴结清扫术后由于淋巴瘀滞,也易反复患丹毒。
【诊断】
1.根据前驱症状、好发部位、典型皮损、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常在20×10⁹/L 以上,中性粒细胞80%~90%,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患者有血清IgE增高。
【鉴别诊断】
1.蜂窝组织炎局部色虽红,但中间隆起而色深,四周较淡,边界不清,胀痛呈持续性,化脓时跳痛,大多可坏死、溃烂;全身症状没有丹毒严重;不会反复发作。
2.漆疮(接触性皮炎)有明显过敏物质接触史;皮损以肿胀、水疱、丘疹为主,伴灼热、瘙痒,但无触痛;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
【辨证治疗】
1.风热毒蕴证
[主要证候]发于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肿胀疼痛,甚至发生水疱,眼睑肿胀难睁,伴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治则]疏风清热解毒。
(1)常用中成药:西黄胶囊、皮肤病血毒丸。
(2)简易药方:普济消毒饮加减。
黄芩10g,黄连10g,柴胡10g,升麻10g,金银花30g,连翘10g,蒲公英30g,白芷10g。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芒硝。
2.湿热毒蕴证
[主要证候]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可伴轻度发热,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反复发作,可形成象皮腿。
[治法治则]清热利湿解毒。
(1)常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四妙丸、西黄胶囊。
(2)简易药方:五神汤合草薜渗湿汤加减。
草薜10g,黄柏10g,赤芍10g,牡丹皮10g,泽泻10g,车前子1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白花蛇舌草30g,茯苓10g,金银花10g。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肿胀甚者或形成象皮腿者,加生薏苡仁、防己、赤小豆、丝瓜络、鸡血藤。
3.胎火蕴毒证
[主要证候]发生于新生儿,多见于臀部,局部红肿灼热,常呈游走性,或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恶心呕吐。
[治法治则]凉血清热解毒。
简易药方: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水牛角(先煎)20g,赤芍10g,牡丹皮10g,生地黄10g,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10g。
神昏谵语者,可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外治疗法】
1.同痈外治法1~3。
2.皮肤坏死者,若有积脓,可在坏死部位切一两个小口,以引流排脓,掺九一丹。
【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
(1)刺血疗法:在患处消毒后,用三棱针围绕患处四周点刺放血,可以清泻热毒,适用于下肢丹毒,颜面丹毒禁用。
(2)穴位注射:足三里、三阴交均取患侧。
每穴注射银黄注射液1ml,每天1次,5次为1个疗程。
(3)七星针疗法:局部红肿处常规消毒,取七星针轻叩刺之,直至少量渗血,2天1次,5次为1个疗程。
适用于慢性丹毒。
2.西医治疗
(1)早期、足量有效地应用抗生素治疗。
首选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静脉滴注。
口服泰利必妥,也可选用抗菌谱较广的头孢类抗生素。
一般疗程为10~14天,在皮损消
退后应维持一段时间。
(2)加强支持疗法,对于高热、全身症状明显者应对症处理。
(3)局部处理:有水疱破溃者可用1:2000小檗碱(黄连素)或呋喃西林液湿敷,无水疱者可外用抗生素类软膏如莫匹罗星(百多邦)软膏、诺氟沙星乳膏等。
3.物理治疗常采用紫外线照射、音频电疗、超短波、红外线、微毫米激光,均有一定疗效。
【预防与调理】
1.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开水,床边隔离。
流火患者应抬高患肢。
2.应积极寻找可导致致病菌进入的皮肤病变,如湿疹的搔抓、破损或外伤,一旦发现这些皮肤病变应积极治疗。
3.因脚湿气致下肢复发性丹毒的患者,应彻底治愈脚湿气,以减少复发。
4.忌食辛辣、海鲜、牛羊肉等发物,以及香菜、韭菜、姜、葱、蒜等辛香之品。
【临证心得】
1.凉血解毒是治疗基本大法丹毒属于火毒诸证,临床症见红、肿、热、痛,其发病多由湿热病机转化而来,火毒与热不能截然分开,只是程度不同的两种状态,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火热炽盛则成毒。
火毒致病多急骤,《外科理
例》云:“外科冠痈疽于杂病之先者,变故生于顷刻,性命悬于毫芒故也。
”故病情较重,易于传变。
《外科精要》有云:“凡痈疽之疾,真如草寇,凡疗斯疾,不可以礼法待之,必服一二紧要经效之药,把定脏腑。
”因而火毒之皮肤诸疾治疗必当机立断,以绝传变后患。
火毒易入营血,治当清营凉血解毒之法,常用大剂量之水牛角、鲜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大青叶、板蓝根、野菊花、紫花地丁、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等,配生大黄、厚朴、枳壳以通腑泻热、釜底抽薪,加生石膏、黄连、知母清气分之热,同时又加生薏苡仁、茯苓淡渗利尿,且能健脾护胃。
2.注重发病部位的辨证丹毒发于头面多与风热毒邪瘀滞肌肤有关,以清热疏风、凉血解毒为主要治法。
应用风药必不可少。
常用防风、荆芥、升麻、芦根、白鲜皮等,结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品如金银花、赤芍、牡丹皮、生石膏、水牛角等每每获效。
因头面为人体上部,风热之邪易于侵袭头面,疏风清热给邪以出路。
而发于胁肋部与气郁化火有关,因胁肋部为肝经所系,肝胆郁热,夹毒而发则出现胁肋部丹毒。
疏肝理气、解郁化瘀成为治疗的关键。
常用药物如柴胡、郁金、佛手、川楝子、木香、香附、丹参、苏木等必不可少。
发于下肢者多夹有湿热。
湿热瘀滞,夹毒阻滞肌肤则发生下肢丹毒。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则显得尤为重要。
常用药物为黄柏、草薜、土茯苓、冬瓜皮、茯苓皮、桃仁、红花等。
在
一些病案中,湿热瘀滞日久,血脉不通,湿热无以出路,需加大活血化瘀的力量,活血利湿成为重中之重。
临床用水蛭、土鳖虫、全蝎、泽兰、泽泻等,概因气血通,湿热清。
3.后期顾护气阴热毒邪气阻滞肌肤,日久必然伤及气阴。
特别是疾病后期,气阴两伤,络瘀血阻成为疾病主要的病机。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是后期治疗的基本法则。
常用药物为生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天冬、麦冬、丹参、牡丹皮、当归、白芍等。
后期治疗应避免过于苦寒伤及气阴,败坏肠胃。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可以修复病络,恢复皮肤功能,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