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四行诗》中看冯至对孤独的超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十四行诗》中看冯至对孤独的超越
作者:马素真
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2年第01期
在现代文学史上,冯至先生被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作为一个天才的沉思者,他又是极少数能从深刻的精神层面颖悟到现代性困境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
他在《十四行诗》里面,歌咏孤独,寂寞与忍耐,沉思生命,成为他无法言表的内伤,这一切令人为之感佩,为之叹惋。
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存在主义哲学把孤独看作是把握存在寻求超越的前提。
冯至的思想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这使他的诗歌与存在主义构成了某种契合。
冯至在自己的诗歌里,经由存在与实践问题的提出与思考,对生命的意义给予了深深的思考:看这一队队的驮马/驮来了远方的货物/水也会冲来一些泥沙/从些不知名的远处/风从千万里外也会/掠来些他乡的叹息/我们走过无数的山水/随时占有,随时又放弃/仿佛鸟飞翔在空中/它随时都管领太空/随时都感到一无所有/什么是我们的实在/我们从远方把什么带来/从面前又把什么带走(第十五首)
在这里,完全可以用存在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诗人里尔克的著名论断——“在时间的岁月中我们永远没有自己的故乡”——来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在诗的开篇诗人用“驮马”的生命历程隐喻“人”的生命历程:“看这一队队的驮马/驮来了远方的货物”,那肩负重物的驮马,从遥远的远方走来了,它们正艰难地跋涉在生命的行程之中;想想吧,人类的命运与它们的命运是何等的相似啊,因为我们的生命历程不也正是肩负着重物,从遥远的昨天跋涉到今天,再艰难地跋涉到遥远的明天吗?其实这是一个艰难和创造并含的生存行为,其本身是充满意义的。
但冯至并没有让诗歌在这一维度上铺开,而是朝更深的层面去挖掘。
他接着写道,“水也会冲来一些泥沙/从些不知名的远处”,这两句跟前两句是一种并列类比关系,这种关系对我们理解这四句诗有着重要作用。
这里,诗人把昨天、今天和明天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的人喻作流水中的泥沙,他们永远受着无可拒绝的外力的冲刷,在被裹挟中抛入明天,哪怕停一会也不可能。
那么,这一无可拒绝的外力是什么呢?就是“水”,即时间。
这一比喻不仅仅是一次诗意的闪现,更是一份诗意的痛苦:面对时间,你无可拒绝,也无力阻挡,只能被孤独的流淌在时间之河之中。
他在第二十一首诗里写道:“我么听着狂风里的暴雨/我们在灯下这样孤单/我们在这小小的茅屋里/就是和我们的用具之间/也有了千里万里的距离/铜炉在向往深山里的矿苗/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它们都像风雨中的飞鸟/各自东西/我们紧紧抱住/好像自身也都不能做主/狂风把一切都吹入高空/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只剩下这点微弱的残红/在证实我们生命的暂住。
在这里,诗人向我们展示了极端孤独无助的世界,个体生命之外的客观世界对于人来说是那样的疏远与不可接近,就连与用具之间,“也有了千里万里的距离”。
主体对自身的把握也存
在着难以言说的尴尬,“好像自身也都不能做主”,我们的存在也只是“暂住”而已。
人类向何处去?冯至曾写道:“里尔克告诉我们,人到世上来是艰难而孤单。
一个个的人在世上好似花园里的那些排着的树,枝枝叶叶也许有些呼应吧,但是它们的根,它们盘结在地下摄取营养的根却各不相干,又沉静又孤单。
——谁若要真实的生活,就必须离开现实的习俗,自己独立成为一个生存者,担当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我们的始祖所担当过的一样,不能容有一些儿代替。
”可见,冯至认为,人生孤独、艰难而恐怖,要达到一个真实的存在,人只有独立起来,担当生活中的责任,为自己负责,只有你自己才能维持你的生命,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
它们必须首先是一个个体验着孤独的个体,才能谈得上真正的交流。
冯至在呼唤着对生命的“孤独的担当”精神:“——寂寞/增长而深沉的孤独生活,都是为着爱人,爱的要义是成熟,在自身内完成,去完成一个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