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小麦的种植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地区小麦的种植制度
西南区地形和气候极其复杂。
四川盆周山区,滇北及贵州西北部等,年均温较低,大小春季节矛盾大,加以劳力不足而冬闲,一部分稻田,因无灌溉条件而蓄冬水,年均一熟。
特别是广大丘陵早地,热量资源虽然丰富,但两季有余,三熟不足,限制了复种指数和全年粮食生产的提高。
小麦的生物学特性,不仅使其在利用冬闲地、冬水田的改制中占有重要,而且对提高整个旱粮生产也具有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通过更换小麦品种并采取相应技术,旱地轮作制度由两熟净作改为三熟带作,由窄行套种改为中厢带植,小麦面积虽有减少,但新品种生产力高,又有边际效应弥补损失,单产仍有提高;小麦矮秆改善了复合群体的生态条件,早熟缩短了间套玉米的共生期,利于玉米壮苗,预留行提早了玉米插(栽)期,改传统夏玉米位春米,减轻了夏伏旱的危害;小麦耐迟播的特点,则为后作甘薯的增产提供了时间。
在耕地面积组成中,四川旱地约占50%,贵州60%左右,云南高达70%。
因此,间套复种是西南区小麦生产的特点和重要措施之一,并与提高粮食总产量有着密切关系。
西南地区小麦的间套复种形式,丰富多样。
从耕地特点来看,可分水田与旱地两个基本类型。
水田的复种形式有:①小麦—中稻;②小麦一双季稻;③小麦/玉米—晚稻;④小麦/西瓜—晚稻;⑤小麦/烤烟—晚稻等。
旱地的复种形式有:①小麦—玉米(甘薯、花生、高梁);
②小麦—棉花或小麦/棉花;③小麦/玉米/甘薯;④小麦‖绿肥(蔬菜等)/烤烟/甘薯,
⑤小麦/西瓜/蔬菜(豆类、甘薯》。
不论水田或旱地,都有接茬复种和间套复种两种形式。
1.实行分带种植以1.6~
2.0米的复合带距为一单元,并以对等带比为主体,A、B两带分别接茬复种,而全田为间套复种。
第一年A带种植冬小麦—甘薯,B带种植冬绿肥(蔬菜、豆类等),一春玉米—(或套作)秋绿肥(豆类、蔬菜等)。
第二年A、B两带互换,即在秋肥茬口上种小麦,甘薯茬口上种绿肥,如此轮流换带,保证了用地与养地结合,并达持续稳产高产。
2.选用适宜品种小麦要进一步选用早熟、矮秆、抽穗开花期耐低温的品种,并与相适宜的玉米,甘薯品种相配合,在相应规格密度下,可以创造合理的复合群体结构,使光热水气协调互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据调查,四川丘陵旱地推广麦、玉、薯中厢带植后,1977~1983年之间,各作物的单产年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1%、57%及16%。
3.提高小麦栽培技术旱三熟中,玉米虽是主作,也要努力提高小麦单产。
在80~100厘米的带距中,播种4~5行,实行小窝密植,并应增施底肥,适当增加用种量,充分发挥边际效应,使单产接近或达到一般净作小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