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开发森林康养旅游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开发森林康养旅游研究
邓金春
【摘要】森林康养旅游是以森林为载体,以康体活动为导向,以养生文化为灵魂的综合旅游形式,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新型模式.以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对其森林康养旅游开发优势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其康养旅游的优势为生态环境优越,具有气候舒适、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海拔宜养、水质优良等富集的康养资源,医药养生文化深厚,康养旅游发展基础良好等;存在康养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足,项目开发滞后,配套服务设施档次低等问题.藉此提出相应开发建议与对策.
【期刊名称】《林业调查规划》
【年(卷),期】2016(041)005
【总页数】5页(P102-105,111)
【关键词】森林康养旅游;康养资源;生态环境;医药养生;大明山自然保护区
【作者】邓金春
【作者单位】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广西南宁530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59.93;S788.2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亚健康”现象的日渐普遍,人们对于健康养生的需求已成为市场主流趋势,于是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森林康养旅游应运而生。

森林康养旅游是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功能,通过延伸旅游服务,寓养生于旅游、寓旅游于养生的一种新兴森林生态旅
游活动。

这一新兴产业,是新常态下我国林业改革的创新发展模式,是林业经济多元结合、相融共生的新业态。

目前学术界对于森林康养并没有一个清晰、科学的定义。

从产生历史和现实意义来看,森林康养是以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沁人心脾的森林空气环境、健康安全的森林食品、内涵浓郁的生态文化等为主要资源和依托,配备相应的养生休闲及医疗、康体服务设施,开展以修身养心、调适机能、延缓衰老为目的的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等活动的统称[1]。

19世纪40 年代,德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森林浴基地,形成了最初的森林康养概念。

20世纪80年代,森林康养成为德国一项国策,强制性要求公务员进行森林
医疗。

目前,德国拥有350 余处森林康养基地,是国际上唯一一个将森林康养纳
入公民福利体系和医疗保险体系的国家。

除了德国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韩国、美国等林业发达国家也纷纷调整森林经营模式,寻求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平衡点与增长点,森林康养逐步成为国际林业发展的新趋势。

目前,日本拥有89处自然休养林,62 处森林康养基地;韩国拥有162处自然休养林,4处森林康养基地;美国人均收入的1/8用于森林康养。

2.1 特点
2.1.1 森林康养旅游是林业经济
森林康养旅游是在挖掘和利用生态环境、林地资源、林荫空间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对森林资源进行主体复合利用,从而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空间,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循环发展的林业产业经济。

2.1.2 森林康养旅游是高效经济
森林康养旅游是一项产值高、投资效益好、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是实现平面林业向立体林业转变的崭新途径;是盘活林业资源,增加林业附加值,开辟增收渠道,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多赢”的高效经济发展模式。

2.1.3 森林康养旅游是循环经济
森林康养旅游是以林业生态系统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功能和涵养水源的作用,利用人们对空气、温度、声音、化学物质等多方面的刺激,改善人居环境,循环利用森林资源。

2.1.4 森林康养旅游是服务经济
森林康养旅游是依托森林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等资源,形成以养生疗养、养老保健、旅游休憩等为主的多元化、多层次综合服务业体系,是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2.2 需求分析
森林康养被誉为人类自我康复的“天然医院”,也是生态旅游的最高级形式之一。

当前,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环境污染加重、生活压力加大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回归自然、走向森林、注重康养的愿望更加迫切,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将倍受关注。

2.2.1 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
亚健康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据WHO(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项预测性调查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 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2]。

目前,中国亚健康人群比例已达70%[3]。

健康问题已俨然成为国人面临的重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身心健康。

2012年我国提出了“健康中国2020”的健康发展战略,将“健康强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可见,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身心健康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加入康养旅游行列。

另外,带薪休假的实施,也刺激了人们的旅游需求,推动了公众旅游消费升级,假日出门旅游、改善健康等活动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在此环境下,康养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2.2.2 老龄社会的客观需求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2.1亿,占人口总数的15.5%,预计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43亿,2025年将达到3亿。

2015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60岁以上老龄人口710万,占总人口的14.8%,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预计到2025年这一比重将达到22%,近乎每4人里面就有一个老龄人。

事实表明,中国正跑步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使旅游业面临新的机遇。

据调查显示,70%的老年人有旅游的倾向,老年人正成为旅游市场的主力军[4]。

由此可见,康养旅游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是最有开发前途和发展朝气的新兴产业。

3.1 优越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旅游的一个本底资源,称之为本底生态[5]。

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7万 hm2,有林面积约1.6万 hm2,森林覆盖率与绿化率达98.9%,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以常绿阔叶林、水源涵养林及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是北回归线上植被保存最好的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的生物基因库,被列为中国40个具有全球意义的保护区之一。

据统计,有维管束植物209科764属 2 095 种、野生脊椎动物31目90科294种、昆虫 1 011 种、大型真菌202种。

保护区内有峡谷33个,瀑布108条,蕴藏雄伟壮丽的险峰峡谷景观、气势磅礴的瀑布景观、神秘原始的森林景观、变幻莫测的气象景观、野趣横生的动植物景观,又被誉为“奇山仙境,养生天堂”。

这些丰富独特的生态养生资源,是开发康养型旅游产品的的绝优基础。

3.2 富集的康养资源
3.2.1 气候舒适
大明山年均温15.1℃,年均温最高月(7月)均温21.9℃,年均温最低月(1月)均温
为5.8℃;年均雨量 2 630.3 mm,年日照时间为 1 295.4~1 665.1 h,年均相对湿度为91%。

属南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气
候温和[6]。

大明山润泽清新,常年舒适的康养气候特别适合保健养生、休闲度假。

同时,大明山独特的山地垂直气候变化明显,从山脚至山顶都可感受到四时气温的变化,特别适合不同体质人群的养生保健需要。

3.2.2 负氧度高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清新空气的标准为毎1 cm3空气负氧离子含量为 1 000~1 500 个。

一般来说,城市空气中只有40个/cm3左右负氧离子,林荫处也仅有100~200个 [7]。

医学研究证明,能满足人体健康需要的空气负氧离子含量为500个
/cm3左右,在200个左右时身体极易陷入亚健康,在 50 个以下时极易诱发心理性障碍疾病,严重的甚至诱发癌症。

大明山负氧离子平均含量达10万个/cm3以上,最高达19万个以上,这对于亚健康状态人群和患有慢性疾病需要疗养康复、修心养性的患者是一个绝好去处。

3.2.3 海拔宜养
生理卫生实验研究证明,1 000~1 500 m的海拔高度最适合人类生存。

世界著名的长寿地区大多数接近 1 500 m的海拔高度。

大明山平均海拔 1 200 m,主峰龙头山海拔 1 761 m,长期居住非常有利于健康长寿。

3.2.4 水质优良
大明山的水质呈微碱性,富有钙、镁、钾、硒、偏硅酸等天然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这些物质对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预防肿瘤,防治高血压、痛风与风湿性疾病等有着良好的作用,特别适宜治病养生。

3.2.5 药用植物种类多
大明山是一个巨大的天然药用动植物园,药用植物品种达 1 331 种,为森林浴及
森林疗养等保健项目开发提供了优质资源。

3.3 深厚的医药养生文化
专家们结合考古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研究分析,一致认为:大明山一带是西江流域龙母文化原生态发源地;大明山地区是壮侗语先民骆越人聚居的主要区域,是商周秦汉时期一个地方政权——骆越古国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
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骆越人不仅创造了诸如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青铜文化、龙母文化、花山文化、贝丘文化,而且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医药文化和养生文化[8]。

骆越医药文化和养生文化对中华医药文化和养生文化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深厚独特的骆越医药及养生文化是开发建设森林康养旅游的基础条件和潜力。

3.4 良好的发展基础
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大明山于2008年举办了首届“养生旅游节”,2009年“大明山夏至养生旅游节”还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列入当年生态旅游年的主要节庆活动之一;2011年,又与北京雄冠公司联合,成功举办了中国南宁大明山国际山地养生文化旅游节。

同年,大明山被中华中医药协会授予“中华特色养生名山”称号。

截至目前,大明山已举办了8届养生旅游节活动。

这些,都为大明山开发森林康养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1 康养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景点主要以自然动植物等自然观光型景观为主,现有景点康养特色不够突出,体验型的森林康养项目缺失,适合各层次康养需求的产品开发力度明显不足,康养旅游产品吸引力、影响力不强[9] 。

4.2 康养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滞后
国家林业局批复的总体规划中重点规划建设的“一个综合服务基地,一条游览观光带,四大景区(汉江山地运动景区、三宝森林养生景区、朝阳峡谷探秘景区、天坪
休闲度假景区)”中,只有天坪休闲度假景区进入小规模的实质性的开发建设,其
它区域均未得到开发,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康养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滞后、康养
形象不突出。

4.3 康养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档次低
接待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设备不完善,如游客服务中心、星级厕所、旅游商品街、保护区大门及门禁系统等仍然需要提档升级;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十分薄弱;观景点及游道设施不够精品化、规范化,标识通讯标牌、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数量不足、档次不高,未能达到标准;景区宾馆规模小、档次低、无特色,不能满足游客追求养生休闲、康体保健舒适典雅环境的需求。

5.1 摸准家底准确定位,树立康养旅游品牌
森林康养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规划与开发相对滞后,需要借鉴日、美、韩等发达国家的开发思路和设计模式,对森林康养进行准确定位[10]。

大明山保护区康养旅游应充分考虑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突出的山地特色,把握后发优势,突出“运动、养生”主题,精心设计森林康养体验活动项目,建设高质量、高品位的康养旅游示范样板。

在打造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医疗保健、地方特色、高端打造四大原则,在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资源的基础上,深挖气候养生、壮医养生、运动养生等康养文化资源,在康养旅游开发中适当引入一些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医疗保健项目,真正发挥森林保健作用。

同时,把具有骆越养生文化、壮瑶民风民俗等地方特色融入到旅游产品开发中,高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森林康养旅游目的地。

5.2 发挥优势,深挖内涵,丰富康养产品体系
依托保护区森林康养资源优势,立足长远发展,针对不同区域资源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科学规划功能分区和开发进度,因地制宜打造康养体验亮点,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

大明山保护区应按照保护区总体规划中规划的四大景区的不同资源特色,分别在汉江区域打造生态科普教育、野外山地休闲运动为主的森林康养旅游产品;三宝区域打造以森林疗养、康体养生、休闲度假为主的森林康养旅游产品;朝阳峡谷区域打造峡谷观光、森林探险、亲水体验等为主的森林康养旅游产品;天坪区域打
造峡谷观光、植物生态科普观光、景观园林观赏等为主的森林康养旅游产品,着力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康养旅游产品体系。

5.3 逐步完善旅游设施,结合特色差异发展
充分利用大明山优质的森林生态资源,根据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逐步优化完善康养旅游环境,有的放矢地打造高、中、低档次的“吃、住、行、游、娱、养”康养服务体系。

近期重点进行森林康养各功能区水、电、路、通讯等内部综合基础设施,以及停车场、厕所、垃圾及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森林康养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增强景区可进入性和吸引力。

发展中期打造骆越养生中心、药泉养生园、森林氧吧、森林人家、森林茶馆、精品山庄等一批独具大明山特色的高端康养旅游产品;发展远期,条件相对成熟时,可引进医疗保健机构,配备相应的养生、养老服务设施,开展康复疗养、健康管理、高端体检、美体保健等医疗健康服务,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养生、养老综合型康养服务旅游产品体系。

5.4 引进经验,培养人才,构建康养旅游人才体系
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康养服务质量的保障和前提。

大明山自然保护区要借鉴国内外优秀森林康养景区的管理经验,制订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快康养旅游人才队伍体系建设,搭建招才引智平台,构筑康养旅游人才高地。

探索构建森林康养合作交流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和组织合作,聘请相关学者教授为顾问,引进具备医疗保健、康养护理等专业知识又善于旅游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招录林业、旅游、医疗、卫生、养老、护理等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专业康养导游、康养治疗师。

借助高校教育和科研基地、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优质平台,大力开展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挖掘员工潜能,逐步培训素质过硬的从业人员,建立健全森林康养旅游人才体系。

5.5 建立资源保护机制,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效益双赢
森林康养是通过林业国际合作引进的最先进、最前沿、最贴近民生的理念和模式,
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宜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起生态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机制,把握生态红线,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合理挖掘生态及文化资源经济价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同时,在丰富拓展森林康养旅游产品体系,发挥区域重要生态屏障的核心作用方面,探索发展以康养旅游产业作为推进生态资源保护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效益双赢。

【相关文献】
[1] 孙抱朴.森林康养—大健康产业的新业态[J].经济 ,2015(10):82-83.
[2] 傅善来,蒋有倩.世纪健康新视角·走出亚健康[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
[3] 朱文冬,徐莎莎.亚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3):114-115.
[4] 翟代清,董伟.“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泰安市老年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中国市场,2014(42):174-176.
[5] 林峰.生态养生旅游开发(下)[N].中国旅游报,2006-05-10(2).
[6] 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4-2023)[Z] .2013:14-15.
[7] 柏方敏.森林与负氧离子[J].林业与生态,2011 (3): 12-13.
[8] 谢寿球,罗世敏.大明山骆越养生[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16-24.
[9] 刘甜甜,马建章,张博,等.森林公园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J].学术交流,2013(9):119-122.
[10] 刘甜甜,马建章,张博,等.森林养生旅游研究进展[J].林业资源管理,2013(2):130-1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